-
2024,41(12):1-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1
Abstract:
从师生实验技能薄弱的现状出发,以“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为例,提出教师应通过“俯身实验练技能,创新操作拓视野,端正态度提品质,改革评价明方向”等方面提升自身实验技能的实施策略,旨在转变教师角色、教学理念,明晰新时代教师应立足物理课程视角培育时代新人,以启智润心为指引,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
2024,41(12):5-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2
Abstract:
基于理论视角,指出“上表面路程更长”“上表面流管变细”和“漂石理论”3种经典升力理论的具体错误。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分析升力来源,纠正广大师生对伯努利原理及机翼升力的错误认识。据此,提出教学建议:应简单地介绍机翼周围存在旋涡,遂使得上表面流速大、压强小,于是便形成升力;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促进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提升。
-
2024,41(12):9-1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3
Abstract: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校学习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基础教育实验室的发展却比较缓慢。以“物体的浮与沉”实验为例,在充分了解物联网实验室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基于物联网实验理念设计“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仪,并进一步提出物联网实验室的设计构想。
-
2024,41(12):12-1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4
Abstract:
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以剁铲端桶、独轮车和舂碓等典型农具为素材,开发一系列有趣的中学物理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加强物理知识的应用,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便于引导其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
2024,41(12):16-1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5
Abstract: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实验仪器的多样化和实验方法的创新性,用丰富的实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通过实践操作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并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物理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基于高中物理实验仪器创新应用所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策略并对教学效果给予客观评价。
-
2024,41(12):19-2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6
Abstract:
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设计的一大特点是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物理情境之间的距离,意在提升学生的物理观念认知。以绕绳摩擦为例,深度解析相关论文,呈现原文蕴含的理论,对结论提出疑问,深度分析绕绳摩擦机理,给出科学、合理的结论,进而设计出学生可操作的探究实验,促成学生深度理解摩擦的内涵,旨在提升学生对物理观念的理解。
-
2024,41(12):21-2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7
Abstract:
以实验为中心,探究哪些植物色素能代替中学化学中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对多种含植物色素较多的植物进行筛选,发现能够代替酸碱指示剂的植物色素有葡萄皮、红菜薹和紫薯色素。将这3种植物色素用于检测中学常见的酸碱盐溶液的pH,有明显变色效果。运用植物色素制作的酸碱指示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可以用于缺乏实验条件的乡村中学开展实验教学,从而提高乡村中学化学教学的效果。
-
2024,41(12):25-2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8
Abstract:
从学科知识到学科观念,再到学科思想,既是系统化、归纳化和逻辑化认知学科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体现出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深刻理解和升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粒观、分类思想和结构决定性质思想是其中所包含的重要学科思想,基于此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具有现实意义。
-
2024,41(12):28-33,3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9
Abstract:
分析2024年各省市高考化学平衡试题发现,这类试题具有考查内容“稳”、图象信息“巧”、试题情境“精”和稳中有变“新”等命题特点,目的是突出发展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据此,提出“重视教材基础,突出学科理解,精选模拟试题,着力原创试题”等备考策略,以期对教师的教学和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
2024,41(12):34-3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0
Abstract:
对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中的“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的发酵演示实验进行创新,即将发酵生成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开发成为可视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完成制作馒头、包子的实践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知识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2024,41(12):37-3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1
Abstract:
台湾地区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探讨活动”栏目的主要内容,是探究实验设计、结果分析与讨论。其中,“酵素(常常描述为“酶”,下同)活性的测定”探讨活动是探究环境因子(如酸、碱、温度和重金属等)对酵素的影响,并以问题讨论形式分析实验结果,进而得出结论。其教材设计的启示:实验操作步骤规范化,问题与讨论思维性强,实验过程注重科学性,定量分析与数形转换,实验结论注重文字表述。
-
2024,41(12):40-4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2
Abstract:
为强化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质量,将主线教学法应用于其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结构,助其串联起零散的知识点,同时对识记理解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教学意义。其应用策略是,“关注学生认知规律,创设递进型教学主线;厘清知识逻辑关系,创设系统性教学主线;重视实验史料作用,创设任务型教学主线”,以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持。
-
2024,41(12):43-47,8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3
Abstract: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这是新时代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湖南省积极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学化学“IT-双向驱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依据深度学习、学科理解和理解教学等最新教育教学理论,聚焦主题大概念统领和大任务解决下的单元整体教学,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助力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
-
2024,41(12):48-5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4
Abstract:
以“走进化学世界”单元为例,梳理单元内容,明确核心知识的核心素养功能,确定单元大概念;依据《新课标》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结合学生认知发展及学情分析,确定单元和课时目标,细化大概念;据此设计学习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建构大概念,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与应用;制定多元评价策略,检验学生对大概念的掌握程度,在复杂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远迁移。
-
2024,41(12):52-5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5
Abstract:
以“锡纸的探究”为例,在“物质的多样性”大概念主题下,以“锡纸”为真实情境载体,从九年级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通过一系列任务探究“锡纸”的用途、成分、性质和制作,进一步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发现并解决真实问题,体验化学的价值,为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专题复习提供参考。
-
2024,41(12):55-5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6
Abstract:
以氢能源的制取和应用中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为例,探索大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与应用关注单元内容的知识结构,以冬奥会氢能源汽车和应用为主要情境,设置单元教学目标,并介绍了第一课时的具体实施。
-
2024,41(12):59-6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7
Abstract:
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学化学“IT-双向驱动”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的教学中。该设计以自贡井盐生产工艺为真实学习情境,设计了单元复习课程,明确了学习目标、核心问题和活动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教学反思总结了实验教学在复习课中的应用价值,提出了后续教学改进的建议。
-
2024,41(12):63-6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8
Abstract:
以“常见的酸和碱”为例,对新授课、复习课、总复习课进行“IT-纵向进阶”的单元整体教学规划,新授课继承传统教学高效的优点,复习课、总复习课采取微项目教学。将传统教学与项目式教学的优势进行整合,是现阶段契合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实际,促进学生落实核心知识、形成思路方法与大概念的一种模式。
-
2024,41(12):67-6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9
Abstract:
在学生研究性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翻转型高三单元复习的教学设计思路。以“直线运动”专题为例,设计了对应的复习课流程,通过梳理真实情境、整合复习纲要,将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此作为双新背景下物理等级性考试单元复习课的一种教学方式。
-
2024,41(12):70-7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0
Abstract:
结合教学经验对物理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Tracker视频分析软件作为教学工具引入物理教学,提出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一般策略。以“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案例,以期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2024,41(12):73-7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1
Abstract:
基于项目式学习,采用氨气的喷泉实验项目,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从单一喷泉到多喷泉实验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喷泉原理模型、多色多喷泉装置模型以及气体制备与收集装置模型的认知。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引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进行证据收集,对初始模型进行优化,最终逐步形成更为复杂的多色多喷泉实验模型,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2024,41(12):77-7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2
Abstract:
以熟练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的变化规律为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复习有丝分裂实验,并通过建构模型深化理解。采用问题引领和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回顾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探讨分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异,从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2024,41(12):79-8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3
Abstract:
利用编程技术控制流水式灯带模拟电流流动方向,可增强实验的可视性。利用磁力小车代替指南针,可直观演示电磁铁磁极的变化,从而解决传统实验存在的直观性不足等痛点问题。
-
2024,41(12):81-8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4
Abstract:
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计算及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是高中一年级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摩擦力学具,直观显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方向;设计典型实验,探讨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模型概念中相对直接接触物如何判定摩擦力方向、相对地面如何判定动力或阻力;以列表方式归纳出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方法;巧妙设计实验,得出滑动摩擦力和与之对应的最大静摩擦力。
-
2024,41(12):84-8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5
Abstract:
实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多元化教学的体现,有必要开发和创新实验教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讲授超重与失重时,基于新课标要求,尽量使用实验仪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学习,但发现电子秤、传感器等均存在不足——前者的观察角度狭窄,只有站在电子秤上才能获得真实体验,且电子秤的显示数字会瞬间发生变化,不利于实验观察;后者虽为先进仪器,但只有条件好的学校才配备。为解决问题,提高实验演示的可视性和对比性,自制演示实验装置并用于教学,既可演示气体和液体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又能优化超重与失重实验的演示效果。
-
2024,41(12):87-8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6
Abstract:
对比不同版本的初中教材,发现多以生活实例和小实验引导学生学习“分子动理论”内容。然而,部分参考实验过程值得商榷,如:红墨水的扩散实验,易将扩散与对流混淆;说明分子引力的铅柱实验,对学生的导向单一,缺少质疑、再证实的过程。为此,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常规实验的可行性,创新部分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分子动理论”内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2024,41(12):90-9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7
Abstract:
固液不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之一。在教材已有装置基础上改进的自制教具“多功能气体发生装置”,不仅可以控制反应速率,而且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自制教具采用药品储存和反应容器一体化的设计,特别适合教师制备大量气体用于课堂教学。该装置仅由两只软饮料瓶以及化学实验室常用的玻璃管、止水夹等仪器构成,成本低廉,安全性好,容易携带,使用方便。
-
2024,41(12):92-9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8
Abstract:
以雪碧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驱动目标,利用注射器、西林瓶等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套简单实用的“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检验”一体化微型实验装置,实现了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活化制取,检验了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与水、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可燃也不助燃,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等性质。该装置的设计符合STSE理念,凸显绿色环保微型化,具有操作简单、用时短、成功率高、节约药品、污染少和现象明显等优点,既可作为教师演示实验,也能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
2024,41(12):94-9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9
Abstract:
沪教版教材中的氧气性质实验所用氧气采取分瓶收集并分瓶实验,操作麻烦,现象不明显,且氧气受热易散失造成浪费。为解决问题,可以利用三通管、气球设计一款储存氧气的装置,并利用氧气流完成物质与空气、氧气反应的对比实验,现象明显,节省药品,可操作性强。
-
2024,41(12):96-9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0
Abstract:
基于“二分法”数学思想设计不同配比的NaHCO3-NaCl混合样品,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得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密闭装置内的压强增大量,并用Origin9.0软件作图并线性拟合,拟合结果表明:反应装置内压强增大量与样品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从而计算得出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
-
2024,41(12):98-9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1
Abstract:
为完善教材中含氮化合物的相关性质的探究实验,采用医疗仪器作为反应容器,实现含氮化合物性质检测实验的一体化,达成试剂用量少、现象明显、趣味性强、可操作性强和绿色化的目的。
-
2024,41(12):100-10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2
Abstract:
对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学生必做实验“二氧化硫的性质”进行一体化、微型化、封闭式的改进。改进装置具有安全环保、装置简单、易操作、药品用量少、现象明显、适用性强和反应可控等优点,同时可以用其进一步探究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的原理。
-
2024,41(12):104-10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3
Abstract:
利用自制K形玻璃管和Schiff试剂实现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实验的可视化。运用电加热棒、喷雾瓶等在自制K形玻璃管中可直观地观察到铜丝红黑交替变化;用灵敏度更高的Schiff试剂检验产物,有乙醛生成;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有副产物乙酸产生。实验改进优点:药品用量少,操作简便,现象直观明显,能有效解释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的机理。
-
2024,41(12):106-10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4
Abstract: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是教材中的重点探究实验,但其结果以单位时间内圆叶片的上浮数量为量化指标,精准度有待提升。将实验改为选取锥形瓶、一次性输液器等常规器具进行光合作用强度的量化测定,学生就能在基础条件下进行相对精确的量化实验,并结合真实实验数据,分析可能影响实验的变量,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在真实情境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
2024,41(12):108-10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5
Abstract:
在“观察酵母菌”实验中,人教版教材中描述的细胞核和淀粉粒难以观察到。研究发现:酵母菌细胞内的碘液染色颗粒并不是淀粉而是糖原;在高倍显微镜下很难分辨细胞核结构,需要借助相差显微镜等更复杂的技术手段才可辨别。教学建议: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不宜对细胞内含物的观察作出要求。
-
2024,41(12):110-11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6
Abstract:
在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一节中,传统潜水艇模型在制作与演示过程中存在气密性不良、可重复性及直观性欠佳等不足。通过增加气球作为“气舱”,对潜水艇模型进行优化设计和制作,能清晰地显示潜水艇模型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下潜或停留在任何深度。优化设计后的潜水艇模型具有实验器材易得、操作简单、观察直观等优点。
-
2024,41(12):111-11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7
Abstract:
将三棱镜放置在太阳光底下,调整角度就可看到一条彩虹。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这种实验方法会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光的色散实验的关键在于光源的选择,光源能决定彩虹显示的效果。利用家庭装修用嵌入式高亮射灯,结合三棱镜可在教室内呈现一条高亮度、各颜色分层明显且均匀漂亮的彩虹。
-
2024,41(12):113-11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8
Abstract:
在“电能的输送”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理解高压输电能够有效减少输电线的损耗,可以采用理论推导和实验演示的形式,但实验室提供的一般高压输电演示模型均只能提供一组数据,并没有真实演示高压输电对输送电流的影响。为此,自制一种可动态模拟高压输电的演示装置,使用该装置能够获取多组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更具有说服力地展示高压输电的原理,加深学生对高压输电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
2024,41(12):114-11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9
Abstract: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超重和失重过程中拉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设计制作了一种超重、失重演示教具。该教具操作简单,能模拟电梯上升和下降的过程,并可以利用软件实时、动态显示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由此得到超重、失重的定义。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对物体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可得出加速度与超重、失重的关系,有效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对“超重和失重”的教学要求。
-
2024,41(12):117-11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0
Abstract:
自制教具可以提高教师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研究物理的兴趣。初中物理学习涉及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透明或不透明体的颜色等光学课程,往往需要教师采用相应的教具进行光学现象演示,但一般教具只能针对一种光学现象进行演示。现有的量产教具无法演示色光的混合、透明或不透明体的颜色等光学现象。自制“光学集成盒”可以组合进行分光镜看光谱、光的色散、色光混合、物体的颜色、凹凸透镜作用等不同光学实验现象的演示。该教具创意好,制作简单,材料易得,经济环保,方便复制;使用效果好,现象明显直观,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
2024,41(12):119-12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1
Abstract: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2节中有“眼球结构和视觉形成”,但未安排相应的实验,仅以图片形式介绍相关知识点。为此,结合生物学和物理学知识,利用亚克力球、激光器、加湿器和水透镜等材料设计并制作一款眼球成像演示仪。该演示仪可直观展示眼球成像过程、视觉形成以及近视远视的成因与矫正方法,加深学生对眼球结构与功能,以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理解,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益指导。该实验教具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
2024,41(12):122-12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2
Abstract:
随着劳动课程的开展,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无法及时精准知悉劳动基地的气象数据,不能科学地开展农作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延误农时。因此,可设计基于Blynk的便携式气象监测胶囊供学生使用,它是在传统气象站的基础上,利用掌控板的Wi-Fi功能,将监测到的数据上传至Blynk服务器;采用Blynk物联网,通过手机远程实时访问、查看气象数据,同时重新设计外壳,极大缩减了其占地面积和重量,方便学生携带和收纳,适合学生在劳动课程中配套使用。
-
2024,41(12):125-12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3
Abstract:
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的主要样态。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将探究的材料、方法与步骤罗列后开展的实践并不能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更不能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此,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在科学阅读中关注学生探究与实践的真实表现,精心编排科学阅读作业,拓宽科学阅读作业路径,丰富科学阅读作业实践,多维展示科学阅读成果,在“表达·关联·交互”策略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教学。
-
2024,41(12):128-13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4
Abstract:
结合苏教版和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对“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教具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教材实验存在现象不直观、实验材料不便收纳等不足。通过改进实验所需材料,增加置物箱,利用液体导电装置、人体导电装置等制作了创新教具,此创新教具能同时测量固体、液体、人体是否导电,利用该教具能提高实验的效率,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形成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
2024,41(12):131-13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5
Abstract:
为落实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解决学习领域割裂、方法碎片的问题,需要重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的一体化和综合化实施。工程实验是一种将工程设计的物化过程和科学概念的实验探究融为一体的学习方法,它把科学概念的实验探究置身于解决生活生产真实问题的产品创制任务中,在产品的设计制作与决策分析中对科学概念的变量进行探究和分析,以此建构与应用相关科学概念。工程实验促进了技术与工程、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融合发展。
-
2024,41(12):134-13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6
Abstract:
“摆的快慢”一课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这项实验创新改进工作旨在创新和改进“摆的快慢”的实验方法,以提高实验精度和可重复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主要探讨了实验原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与创新的方法,介绍了改进后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通过调整实验材料、装置和方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实验精准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和探究性体验。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有必要巧妙地利用教具,这不仅能有效地激活教材,更能解决学生的困惑,让学生受益无穷。
-
2024,41(12):136-13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7
Abstract:
探讨跨学科整合视角下的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新思路,旨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声音”单元、“呼吸与消化”单元及“运动和力”单元为例,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和综合能力。研究认为,通过设计跨学科实验活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
2024,41(12):139-14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8
Abstract: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科学单元教学分为预设单元目标、制定评价规则、安排学习活动等阶段。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将评价贯穿于课堂始终,科学地安排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立足于学业目标,完成表现性任务,将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实现有效学习。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提质增效、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将多元化评价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与课程标准、学生“学”与教师“教”相脱节的问题。
-
2024,41(12):142-14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9
Abstract:
以“智能交通灯”系列实验为例,阐述了高中阶段实施人工智能项目式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应用,创新地将项目式学习与实验教学相融合,通过真实情境模拟、强有力的学习支架、跨学科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为高中阶段的人工智能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
2024,41(12):147-14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0
Abstract:
现有的信息科技课程作业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导向功能不强、适用性低下、缺少实践探究的环节等问题。从探究实践类作业出发,以“作业情境的创设、教师课堂的组织、作业的分层设计、作业的呈现形式、作业的评价导向”为落脚点,提出了初中信息科技探究实践类作业设计的策略,以期为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
2024,41(12):149-15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1
Abstract:
湖北省熊云贵名师工作室依托信息技术,组织多所学校,开展了第一届学生化学实验大赛。该次实验大赛精选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及视频录制,提升他们的素养;通过评比颁奖及展示展播大赛优秀作品,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
2024,41(12):151-15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2
Abstract:
几何画板融入初中数学课堂可以让学生通过图象绘制过程的观察和比较,进一步建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几何画板功能强大,使用简便,可为辅助教学提供帮助。结合“垂直于弦的直径”设计几何画板辅助教学课堂的具体案例,并通过课堂评价量表对课堂实录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验证几何画板在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
-
2024,41(12):154-15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3
Abstract: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创设语言交际环境,增强学生语言体验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趣味性,拓宽学生视野,而且可以在家校和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反馈中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
-
2024,41(12):156-15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4
Abstract:
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在历史教学中,从时代背景和情感教学两方面切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随着多媒体工具的广泛应用,历史教学已从单一的讲授向更加生动的多维度互动方向转变。分析不同信息技术的特点,提出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以传统手段为主,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时代背景;结合网络资源,突出情感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习途径。
-
2024,41(12):158-16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5
Abstract:
以常德市域内农村中学实验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调研和一对一访谈等形式进行数据采集,了解当前农村中学实验教师队伍结构、队伍建设及专业成长等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存在实验教师队伍结构不良、师资配置欠科学、教研能力和信息素养不高及培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从优化教师招聘、教师培育及教研水平提升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2024,41(12):161-162,16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6
Abstract:
在美术教学中,教育装备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介绍教育装备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并对教育装备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
2024,41(12):163-16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7
Abstract:
物理教学始终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并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高考改革的全面铺开而愈加明显。在分析民族地区中学物理教学存在的困境的基础上,给出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的应对之策:编制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教材;重视情境化教学;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实验教学;拓宽学习渠道;淡化终结性评价。
-
2024,41(12):166-16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8
Abstract:
在以素养为纲的背景下,C市J区探索出整体推进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查的“一核四性三环节”实施路径。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四性”(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监测评价目标,对监测三环节(监测前、监测中和监测后)进行系统设计。实践表明:学生的科学素养显著增强,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区域育人质量稳步提升。
-
2024,41(12):169-17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9
Abstract:
梳理中小学理科配置目录涉及的毒性物质,介绍中小学实验用毒性物质的配置要求、毒性危害及症状、中毒急救措施、安全防护措施、采购及存储使用要求、泄漏处理与消防措施,为中小学开展毒性物质相关的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保障。
2024年第41卷第12期
实验教学研究
实验教学案例
实验改进与创新
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教研
信息技术与应用
教育装备论坛
-
智慧教育平台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线上教育迅速兴起。智慧教育平台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限制,均衡化优质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智慧教育平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意义与运用,助力师生更好地使用数字资源,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提供借鉴。智慧教育平台可整合多种化学教学素材,如动画演示、趣味微课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呈现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初中化学教学更好地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实现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基于地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以高中地理河流地貌为例
Abstract: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其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其任务之一。新课程理念以考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成就为目标,要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因此,基于地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高中地理河流地貌为例,探讨地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方面的应用。通过分析河流地貌相关知识和地理实践力的内涵,针对河流地貌设计多种地理实验,包括实验目标、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内容,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地理实践力的教学策略,旨在为高中地理教学有效开展地理实验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提供参考。
-
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以方山县为例)
Abstract:
实验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的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参加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科学的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风。推行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所在,同时,又是素质教育得以体现的重要手段,加强各项实验的实际操作训练,将有助于加强实验教学与实际操作训练之间的联系,培养和锻炼学生,全面提高实验教育教学质量。
-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
Abstract:
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中简称新课标)颁布与实施,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出了明确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和拓展,提出要注重游戏化的教学设计,同时指出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编程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落脚点,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本文基于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可视化教学特点,将以游戏化教学为核心出发点,探究游戏化教学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应用策略。文章提出了四个具体的创新策略,1.元素融合,合理选择游戏案例;2.及时反馈,梳理程序设计需求;3.成长机制,程序设计师的成长;4.宝箱机制,我的程序我设计;5.评价机制。期望通过这些创新策略的实践与应用,来提高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思维。
-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Abstract: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优化,新时代教育理念与学生认知逻辑发展要求越发吻合。不难发现:信息化时代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对教育领域改革发展产生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笔者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尝试主动运用信息技术,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创新体育教育模式,提升教学直观性、生动性,以追求助力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体育运动习惯。笔者为凸显体育学科育人功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方法,以此说明新时代体育教育应不拘一格地培养学生的运动观念与素养,助力学生体质素养双进阶。
-
星辰引路:Stellarium在《宇宙》单元教育中的奇妙之旅
Abstract:
【】 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而想通过仅仅某一节课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是很难达到的。所以以科学核心素养为指向,将多节内容整合为一个大单元进行教学,结合某些功能强大的软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整体理解和应用,同时提高科学技能。比如Stellarium软件,具有很好的交互性,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且学生能够自由操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每个人看到的结果和现象都不相同,结果的不同, 能引起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
基于新课标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 ——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活动化课程设计为例
姜德娟, 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需结合实验情境, 运用提问和讨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思考,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知识, 在实验中提出假设, 并通过实验和跨学科探究来验证这些假设, 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
Abstract:
初中生物学作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活动化教学理念与实验教学相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初中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实验操作技能。学生能够在实验探索中亲身体验到初中生物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有效地培养其科学素养。
-
为何会出现“斜坡”—关于“用phyphox测自由落体加速度”误差的研究
Abstract:
摘 要:人教社2019年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材,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中的“做一做”栏目,利用手机物理工坊phyphox软件测自由落体加速度时,手机正面向上水平放置由静止释放后,图像会出现类似“斜坡”状变化趋势,加速度的测量值逐渐减小。精确测定手机的各项参数后,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的仿真功能,获取智能手机水平下落时阻力系数的值。文章通过比较猜想、理论推导、软件绘图、对比实验找到了产生“斜坡”的主要原因-空气阻力。
-
高中物理实验室协同式管理体系的构建
Abstract:
实验室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实验室资源通常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导致实验教学质量难以保持稳定。为了推动高中物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了“三方协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并从组建多元合作管理、构建协同管理平台、实施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实验室管理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促使实验室管理流程更加全面、细致,为实验室的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一种简单高效的化学教具兼学具——化学计算盘
Abstract:
以纸盘和铆钉为基材设计旋转盘,盘上标注初中化学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通过旋转圆盘,寻找化学式中元素或原子团的下标数字,从而快速准确的书写化学式,并在化学式的基础上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该教具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常见化合物化学式书写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计算效率,达成教学目标。
-
自制模拟酸雨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Abstract:
为深入探究酸雨对生物圈的影响,基于STEM教育理念设计制作了酸雨模拟装置。装置采用一体式设计,自上而下结构分明。本装置充分考虑模拟酸雨的化学成分、酸度、降雨量等关键参数的控制,实现酸雨喷淋生物的效果,还能观察酸雨对小型动植物的影响。装置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酸雨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生物的潜在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能力。
-
创客教育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PBL项目式教学探索实践
Abstract:
近年来随着创客教育的推广,为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创客教育意义,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注重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小家电大未来”主题,通过PBL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项目实施内容以组建红外线遥控风扇系统和利用开源硬件及温度传感器组建温控风扇系统为例,引领学生实践操作“连接红外线发射管、接收管线路、测试红外线遥控风扇以及改造温控风扇”等创客活动,在活动中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体验编程的乐趣感受信息的智能化加工处理。本论文探索出创客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PBL项目式教学的创新策略,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参考。
-
基于ADI教学模式优化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苏教版五年级《四季循环》一课为例
Abstract: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当前的科学探究课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被动探究;二是缺少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是科学课程要培养的两大核心素养。将ADI教学模式引入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推理、批判、论证等科学思维。本文以苏教版五年级《四季循环》一课为例,从明确问题、设计方案、论证阶段、评价反思、撰写报告、评审阶段六个方面阐述如何有效开展论证式探究教学,提升学生的论证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
虚拟仿真实验在初中物理电磁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Abstract:
在初中物理电磁实验教学中应用虚拟仿真实验,能够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本文以物理电磁实验教学为例,分析展示了借助NOBOOK虚拟实验平台,能有效拓展教学思路、突破教学难点,深挖物理实验教学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丰富和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与策略。借助虚拟实验平台模拟真实情境的实验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
基于项目式的高中地理跨学科研学实践 ——以“西樵山地质地貌综合考察”为例
Abstract:
项目式学习利于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的开展,本文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提出了相关研学课程设计的一般流程,并以“西樵山地质地貌综合考察”为例提出项目任务,设计了“地理+”跨学科主题研学课程并实践,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地理教师开展项目式教学和跨学科主题研学提供参考。
-
STEM视域下初中科学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
Abstract:
项目化学习依托跨学科知识,围绕学生活动展开,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STEM教育理念的发展。本文以“高压锅的工作原理”为例,介绍如何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实际问题,设计“STEM-项目化学习”。“STEM-项目化学习”分为五个阶段:“设计项目主题,激发探究兴趣”、“实施项目研究,协作探究活动”、“展示交流成果,讨论解决问题”、“应用实践练习,提升学科素养”和“进行评价反馈,协同构建知识”。项目内容涵盖“高压锅的工作原理”的理论学习、“科学实验-高压锅的工作原理”的实验探究、“工程体验-用高压锅制作美食”实践活动以及“数学应用-高压锅内气压的计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加深了初中学生对高压锅工作原理的理解,促进了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
磁吸式万用杠杆平衡条件演示仪的研发与实践应用
Abstract:
本文介绍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一项创新——磁吸式“多功能杠杆平衡条件演示仪”。该装置以可折叠三折尺代替传统杠杆,结合磁吸和激光笔技术,提升了实验的直观性和精确度,使学生能够探究不同位置和形状杠杆的平衡条件,从而深化对力臂概念的理解,扩展了研究范围,并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
大单元视角下小学科学模型应用实践探索 ——以《用沉的材料造船》为例
Abstract:
本文聚焦于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小学科学模型应用的教学策略。通过深入研究大单元教学模式和小学科学模型应用课的特点,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生活情境选择的模型、以模型为媒介的多感官课堂活动、以探究为主线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以及以研讨为平台的科学思维拓展等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实施这些教学策略,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科学模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
辨·诊·搭·联:信息技术助力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发展实践研究
Abstract:
在科学课堂的教学创新中,信息技术的融入成为了一项重要举措。通过采用如Plickers等软件工具,教师能够高效地实施学生前概念的调查、课堂即时评价、实验数据的收集以及过程性评价数据的汇总。这一系列操作不仅使得科学观念的调查能够精确到每一位学生,还让科学观念的评价能够具体到各个关键点。此外,这些软件还为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架,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过程化管理的探究实践,并培养了他们的态度与责任感。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整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更加科学、系统且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
人工智能在初中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Abstract:
人工智能已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现今已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在初中阶段学习人工智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提高人工智能教学技能,合理规划课程,丰富教学资源,以提升教学效果。本文以吉教版信息科技七年级下册《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为案例,初步探索了其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反思和建议。
-
基于开源硬件开展高中通用技术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基于“体表温度的自动调速风扇”设计为例
Abstract:
本研究以 “体表温度的自动调速风扇” 设计为例,探讨开源硬件在高中通用技术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策略,阐述项目式教学各阶段的实施过程,包括激发兴趣、提供个性化支持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等,展示了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成果。研究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但也面临个别学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需进一步优化。
-
生成式AI在初中科学“技术与工程”模块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初中科学七年级新教材新增了第五章“探索技术与工程的世界”,教师与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教学实践中碰到的挑战包括:新章节的未知海域、成效的无形之秤、实践的初次触碰等。通过利用生成式AI做“智引创新”教学助手、建全景扫描“评估矩阵”、制“3D打印”实操指南等策略,赋能初中技术与工程教育,达成“智慧火花”创意爆发 、“技能飞跃”实操高手养成、“自主探索”学习力提升等教育硕果。
-
人工智能创客教育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实践策略研究
Abstract:
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人工智能创客教育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实践策略。通过剖析融合二者的重要意义,审视当前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课程设计欠妥、教学方法单一、师资与资源不足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涵盖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建设与拓展教学资源等多维度实践策略,以期为提升初中信息科技教学质量,培育契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助力教育信息化变革与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
液体表面性质模拟演示仪的制作与应用
Abstract:
通过实物模型的形式自制液体表面性质模拟演示仪.该装置的用轻小的洞洞球模拟液体分子、用弹簧弹力方向大致模拟相邻液体分子间作用力方向,可形象直观的模拟液体表面张力、浸润与不浸润以及毛细现象的产生原因,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
可拆分组合的细胞膜流动镶嵌动态模型
Abstract:
介绍一款教具“可拆分组合的细胞膜流动镶嵌动态模型”的制作过程及教学实践。教具使用激光雕刻机精确设计并切割、采用多种材料制作而成,能体现细胞膜流动镶嵌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既可利用教具分组搭建模型,形成知识内化;也可将各组模型组合,建立整体认知,有效促进学生的模型构建、模型认知和模型迁移应用的能力,促进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素养发展,为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和教具制作提供思路。
-
以“思维”育“思维”,破“模型”之“迷雾”
Abstract:
模型迁移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方法体系,同时也疏远了学生思维与知识的距离。笔者通过生活化的实验:小船渡河、运动拦截、人穿车过马路等三个案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三个案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常归为同一个模型,笔者调查发现:用模型的视角去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问题将很难解。笔者换角度引领学生思考解决小船渡河及其类似问题的方法,抓住问题的本质,从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思维深挖、拓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思维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
思维导图助力物理实验室管理与高效教学
Abstract:
思维导图在物理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方法。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思维导图可直观展示实验室功能和预约信息,明确实验器材位置,并清晰标示仪器使用说明及安全事项。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思维导图可辅助高效的实验预习、促进深度探究性学习,并确保教、学、评目标的一致性。这一工具显著提升了实验室管理和教学的智能化与效率。
-
创新演示实验设计,提升新课引入效果 “神奇的单线双控电路”原理及教学应用
Abstract:
作品通过演示一个与学生认知严重冲突的神奇电路,在达到让学生目瞪口呆的效果后,再引导学生用电压传感器系统去分析探究电路中的规律,从而把该电路进行破解解析,为交变电流的新课引入起了很好地铺垫作用,能有效加深学生对交流电和二极管知识的理解 。该作品的放大版本在2024年江苏省高中生实验能力大赛总决赛中进行了展演。
-
创设实验活动情境,让物理概念直观、自然呈现
Abstract:
本文通过对人教版教材“温度和温标”内容呈现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立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核心素养理念,运用创设问题和实验情景构建物理概念的方法,以“认识温度概念”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物体到研究系统、从宏观到微观,将抽象的热学概念直观自然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概念、建构概念、应用概念,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实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
借助AI智慧实验室 打造生物新质实验课堂
Abstract:
AI时代,如何将人工智能运用到一线教育教学中,并为其服务,AI智慧实验室应运而生。以“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实验课为例,本文通过借助AI智慧实验室,对传统生物实验课堂升华为新质实验课堂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
跨学科实践启新程,项目式学习铸素养
Abstract:
以“制作显微镜”的项目为载体,融入跨学科知识,让学生体验主动参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团队协作,经历探索知识,设计产品,解决问题和交流展示等过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跨学科综合能力和敢于质疑创新的精神,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
高中化学“配合物形成和应用”的项目式教学——海藻酸铁凝胶的制备与应用
Abstract:
以“抗肿瘤药物载体海藻酸铁凝胶的制备与降解原理探究”为项目主题,通过“认识海藻酸铁凝胶的结构”“制备海藻酸铁凝胶”“探究海藻酸铁凝胶降解原理”三个任务展开,引导学生了解配合物在医疗科学领域的应用,综合运用配位键、铁及其化合物等知识和变量控制实验方法开展研究,提升实验探究能力,并在了解配位平衡的基础上,迁移运用平衡移动思想,深化对于配位化合物的认识,培养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核心素养。
-
探寻粮食增产的“化学力量”—氨 铵盐的性质与功用
Abstract:
以探寻粮食增产的“化学力量”为项目学习主题,开展高中化学“氨和铵盐”的教学,学生通过分析氨是否适合作为氮肥,认识氨在水中溶解性及与水反应,再分析氨水是否适合做氮肥,认识氨水的挥发性及氨气与酸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理解氨的性质,寻找到合适的氮肥,再根据铵盐的性质特点分析氮肥保存和使用的注意事项。学生在实际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效地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会化学的价值。
-
以泡沫镍作为载体的焰色反应
Abstract:
焰色反应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是一个必做的实验。某些金属、金属氧化物或者金属盐在火焰中灼烧会出现不同的颜色。焰色反应多数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中,按照教材中的传统方法,操作步骤繁琐、现象昙花一现,而且某些金属的焰色容易被酒精灯灯芯中的杂质颜色遮盖。使用疏松多孔结构的泡沫镍吸取酒精作为燃烧载体,可以避免杂质燃烧的颜色干扰,产生的火焰为浅蓝色。用钢丝球蘸取金属盐,置于火焰之上,焰色非常明显,能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
“探究向心力大小的表达式”实验装置的创新改进
Abstract: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采用向心力演示仪来推导向心力公式,该实验可以对各影响因素展开较为全面的定性分析,但原理较复杂,使学生在初次接触向心力概念时难以建立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之间的联系。为此,结合当下研究现状,本研究创新地设计了一种向心力定量研究装置。主要创新点如下:该装置采用双球有效释放轻绳应力,减少轻绳在转动过程中的损耗;采用可调速电机,弥补了向心力演示仪手摇转动不稳定的缺陷;采用羊眼螺丝将绳与球连接在一起,方便更换不同质量的小球;通过改变电子秤的高度来改变转动半径。实验操作简便,现象直观,便于学生观察实验、数据记录、归纳规律。此外,运用转化法,使难测量的向心力转化为电子秤上视重的变化量,不仅节约成本,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法。
-
氯气的制备与性质一体化实验再设计
Abstract:
分析现有的氯气制备及性质实验的优缺点,使用定制的双具支试管、pH传感器、注射器等仪器,将氯气制备以及酸性、氧化性等性质检验与尾气处理进行一体化改进。该一体化实验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具有操作简单、药品用量少、绿色环保、数字化等特点,适用于课堂探究教学。
-
三五四模型:指向科学思维培养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Abstract:
界定了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三五四”教学模型的定义和教学活动流程。以《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为例,基于课程标准,结合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制定了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创设了“在情境聚焦中激活科学思维→在问题研讨中发展模型建构→在活动探索中强化推理论证→在迁移应用中拓展创新思维”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呈螺旋上升,最终用反思评价过程检验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最终指向科学思维素养的培育。
-
物理核心素养提升三部曲——蓄、激、挖
Abstract: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绝大多数教师已意识到教学必须凸显学科育人的功能,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对物理学科而言,要帮助学生进阶物理观念,形成科学思维,积极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培养其科学态度与责任。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与逻辑实情,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进行了学生学习潜能的三个阶段的研究:蓄势潜能、激发潜能、挖掘潜能。让物理学科助力其能力进阶,素养提升。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等方面,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蓄、激、挖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了研究。
-
“议、践、教”: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的课堂形态
Abstract:
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表面学习、表层学习和表演学习”的“三表”问题,不利于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依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和“深度学习理论”,提出了通过“议、践、教”实现高中物理课堂的深度学习,并提炼出了基于“议、践、教”深度学习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
信息技术赋能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索
Abstract:
在新课标的要求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该文以探索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为目标,深入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限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为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以问题驱动教学 助解题能力提升
Abstract:
教材为培养学生能力提供了方向,课堂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了渠道,不同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一定相同。笔者以苏科版“电流、电压”教学为例,通过让学生经历体验、知道、理解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其核心本质。引领学生从本质回看、会看问题,轻松将难题巧妙解决,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养成。以此总结出,物理课堂的教学策略:不能舍本求末,不做学生最强大脑,要让学生经历被组织,实现自组织,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标。
-
创新设计实验,建构科学概念
Abstract:
本文通过教师的创新实验设计,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掌握建立概念的思维方法,排除学习概念的思维障碍,理解应用、形成结构。让学生经历科学概念建构过程,从而在教学教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特别是给学生示范了如何在概念建构中思维发展的路径,旨在让物理课更具有科学味,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
-
生成式AI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生成式AI,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智能平台、问答系统以及数据分析工具等,能有效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和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本研究详细阐述了这些AI工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及其优势,并对生成式AI在初中物理个性化学习和实验模拟等领域的巨大潜力进行了前瞻性分析。研究结果呼吁教育机构建立专门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创新教学策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
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化学实验试题命制的探索
Abstract:
高水平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一般包含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实验实施与改进、实验方案评价与分享等步骤,对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化学实验素养的考查以纸笔测试为主要形式,以“氢化钠的制备、检验和测定”研究性学习为例,将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与实验试题命制相结合,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提高对化学实验考查内涵的理解。
-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方案设计教学
Abstract:
“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学习、评价是三位一体的,评价不是孤立的而是持续地镶嵌在教学全过程之中。针对教师难以知道学生“是否学会”等问题,构建了该视域下的课堂程序并以实验方案设计的教学为例,从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和确定评估任务出发,再到课中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并依托PTA量表为测量工具组织学生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多项能力,还帮助教师揭开了学生实验设计方案“是否学会”的谜底。
-
县域初中生人工智能创客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策略研究
Abstract:
聚焦于初中生人工智能创客教育在县域范围内的协同发展实践策略,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县域初中生人工智能创客教育协同发展的现状、意义和价值,揭示了其中存在的资源差异、师资不平衡以及协同合作障碍等问题。进而详细阐述了一系列实践策略举措,包括政策与资金支持、构建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开展教师联合培训与交流、组织跨校创客活动等,并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估与反思。研究旨在为促进县域初中生人工智能创客教育的均衡发展、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Abstract:
以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温度”单元为例,探讨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及其教学效果。从效果上看,采用多媒体演示、虚拟实验、数字化测量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可以实现抽象物理概念的可视化呈现和互动式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新的途径。
-
借生活化实验 提升核心素养——以优化初中物理作业研究为例
Abstract:
初中阶段,学生仅仅学习物理知识,是很难内化其内涵的,故需要借助作业达成。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提升能力,进阶物理观念。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对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业设计必须符合学生逻辑、提高学生的认知,必须科学高效,减量的同时要提质、减压的同时要增效。故在设计物理作业时,笔者结合双减政策要求,布置的作业以借生活化实验为主,深挖作业内在作用,以追求为促进学生升华内涵,思维养成、素养提高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循证微项目复习课——“为电饭煲设计铭牌”
Abstract:
基于核心素养的“为电饭煲设计铭牌” 微项目复习课,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展开,通过自制教具创设真实的情境,带领学生将项目拆解成标注档位、推导电路图、计算功率、制作铭牌等子任务来逐步完成。本节课以项目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循证弘扬科学精神,以团队协作实现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创新与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并通过综合评价深化学习效果。
-
小学科学项目式教学实践 ——以“趣味科学实验”课后服务课程为例
Abstract:
以“趣味科学实验”课后服务课程为例,以科学课程标准为准则,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依载课后服务平台,基于“项目式”教学理念,设计开发科普类实验科学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化的课后服务科学课程开发与实施既满足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需求,又符合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
指向科学思维发展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Abstract:
在核心素养发展观下,初中科学以探究实践项目为载体,渗透学科观念、融入科学思维、培养态度责任,而科学思维是形成科学观念,维系探究实践进行的内在本质。特别是在探究实践中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是目前科学教学革新的锚点。基于问题的模型的建构、实施方案的推理论证、探索活动的创新思维等的发展能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
-
基于实验改进的跨学科实践复习教学
Abstract:
跨学科实践是课程方案新增的教学内容,鲜有在复习课中开展跨学科实践复习。文章分析了复习课的现状,提出基于实验改进的跨学科实践复习课模式,并以“氧循环”实验改进为例,分别从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技术与工程实践等视角阐述在复习课中开展跨学科实践教学,以提升跨学科理解。
-
用Geogebra探究平抛运动初始时刻重力是否全部提供向心力
Abstract:
从平抛运动物体轨迹方程入手用Geogebra画出轨迹上任意位置的曲率圆,从动力学角度入手用Geogebra画出平抛运动物体任意时刻的曲率圆,通过比较初始位置的曲率圆和初始时刻的曲率圆是否完全重合,来探究平抛运动初始时刻重力是否全部提供向心力,结果表明两曲率圆完全重合,得出平抛运动初始时刻物体重力是全部提供向心力。
-
体现科学本质的物理创新实验的研究
Abstract:
从科学本质的三个维度进行物理实验的创新,借助智能手机phyphox软件,对“影响安培力因素的实验”进行科学再探究,方法再创新,实践再应用。创新制作的实验能精准测出具体磁场力的数值,通过物理工坊phyphox软件将数据呈现出来,直接似合出直线。实验原理简单,设计巧妙,实验现象明显,实验器材成本低,结合新技术,实验效果好。在创新的过程中较好的体现: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探究的本质,科学事业的本质。
-
融学科育素养 共筑梦强未来
Abstract:
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借助“月球车”设计与制作真实任务情境,学生们在亲手完成“月球车”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从概念构思到作品实现全方位、全周期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与创新潜能。此项目旨在探讨对学生科技伦理意识的培育、科学精神的弘扬以及数字作品创作能力的提。学生做中学、学中创,深刻理解了“科”(科学原理)与“技”(技术应用)并重的教学精髓,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均衡发展。
-
自制血管模型助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Abstract:
利用磁力贴片、透明硅胶软管、魔术气球、止逆阀、分支接头、针筒等材料制作与血管相关的三种模型。该系列模型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三种血管之间的联系、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方向以及抽血、输液前用橡皮管捆扎手臂后血管鼓起的现象;具有创新性与趣味性,能有效辅助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践与分享交流等方式比较、归纳出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观,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提升动手实践与协同合作等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
儿童工程:融入科学史的小学科学经典课堂重构——以“点亮小灯泡”一课为例
Abstract:
科学新课标强化了技术与工程实践的素养导向,强调科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然而传统经典课堂存在着实验与现实割裂、重概念轻实践、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等问题,课堂与现实生活的隐形壁垒影响学生素养发展。对此,提出儿童工程与科学探究的融通共生来打通“学创”通道,通过链接真实情境、嵌入生活项目、平移历史现场三个策略重构经典课堂,让学生经历完整、真实的儿童工程项目,培养科学思维,发展核心素养。同时结合《点亮小灯泡》一课进行课例重构与课堂实践样态呈现。
-
小学科学“工程设计与物化”核心概念课程内容教学进阶策略
Abstract:
科学课程提到“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和“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等理念,作为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指导思想。作为13个学科核心概念之一的“工程设计与物化”,也应在聚集核心概念的课程内容选择上形成有序结构。就此意义,本文提出了三种教学进阶策略,即“概念为干,内容为枝”、“内容为干,概念为枝”和“方法为干,内容、概念为枝”,并呈现实践例证。以期实现科学课程“概念”和“进阶”两大理念的落地和融合,指向深度学习。
-
跨学科视域下的教具开发与实践一以“受迫振动共振仪”的开发为例
Abstract:
文章介绍利用phyphox信息技术手段来探究弹簧振子的运动规律,描绘其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通过phyphox软件将物理数据处理进行可视化,方便学生掌握物理的规律,同时利用自制的“受迫振动与共振仪”开展实验的定量化探究,提升实验探究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感受科学技术软件在中学物理运用,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
“建一个星座模型”教具改进研究
Abstract:
本文聚焦“做中学”理念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以北斗七星教具为例,探讨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改进与创新。北斗七星教具作为辅助工具,旨在提升学生的观察、动手与思考能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当前,教材中北斗七星教具存在制作材料单一、结构不够灵活、使用方式不够丰富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做中学”理念中的应用效果。因此,本文提出了对教具的改进措施,包括选用更环保的材料、优化结构设计以及丰富使用方式等。经过改进后的北斗七星教具,在实际教学中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兴趣,有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学生不仅能更直观地了解北斗七星的形态与位置,还能通过动手操作促进深度学习,进而实现天文知识的有效建构。本文总结了北斗七星教具改进的必要性和成效,并展望了未来其他类似教学设施的发展趋势,强调了持续创新和完善教具在促进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
网络映射模型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Abstract:
为提高高校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对当前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和梳理,分别针对实验教学中实验设计、实验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关键节点提出解决方案,即搭建实验课程与专业工程能力需求相映射的“实验-能力”网络映射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建立过程双闭环调节机制,制定复合评价指标,最终实现以改促教、以改促学,持续有效提升高校实验教学的工程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
李彦宾[1] 问涛[2]
Abstract:
新课程方案要求在学科类课程中设立跨学科主题活动,以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予以落实是一线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围绕跨学科主题活动这一议题,首先对Python项目化学习和跨学科主题活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当前跨学科主题活动面临的问题,如目标模糊、学科拼盘和肤浅表现等。接着详细阐述了Python项目化学习如何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打破学科壁垒和促进深度融合等方式赋能跨学科主题活动。最后,以“探究圆周率的近似值”为例,详细讨论了Python项目化学习在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的应用。
-
用实践为“适合的教育”求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育人探索
Abstract: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当下倡导的教育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深入理解“适合的教育”的内涵与作用,结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案例分析,展示如何营造积极学习环境、细致处理教材以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用实践为为“适合的教育”求解。由此对“适合的教育”进行反思凝炼,指出教育需要回归本源,尊重并顺应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差异,用充满爱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适合的教育”落到实处。
-
过氧化氢催化分解实验改进
Abstract:
将二氧化锰粉末制成凝块进行过氧化氢催化分解的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教学效果良好。采用廉价易得的淀粉与二氧化锰粉末混合后调成糊状,加热、晾晒后制得的二氧化锰淀粉块在该实验中催化效明显,且实验结束后过氧化氢可回收用于其他定性实验,二氧化锰淀粉块亦可重复使用直至溃散,极大提高了实验效果,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
-
指向证据课堂的遥控潜水艇的制作与创新应用
Abstract:
利用减速电动机等材料创新制作无线遥控潜水艇,创设悬浮→上浮→漂浮→下沉→沉底一境到底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以促进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证据进行推理、质疑、论证等,以期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跨学科实践的意识。
-
基于跨学科视域下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
Abstract:
在现代都市环境中,如何实现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存一直是热点问题。研究利用跨学科理论将生命科学与现代智能技术相结合,通过集成现代智能科技,模拟自然生态循环,实现了鱼类和植物的共生共养系统。系统设计尺寸为长300mm、宽300mm、高500mm,采用3D打印耗材和激光切割木板制作,主板为ArduinoNANO。系统具备手机遥控打氧气、换水、植物补光、土壤湿度监测、喂食、实时监测温度和湿度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用户可以远程管理鱼缸和植物的生长环境,确保其健康生长。研究旨在探讨该系统在现代城市家庭种养中的应用潜力,为家庭种养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
基于STEM理念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Abstract:
基于STEM教育理念,以人教版《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为例,通过自制实验装置,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知识进行实验教学,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装置的改进创新》
Abstract:
在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的一个探究实验“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中,花生种子燃烧放出的能量有很多散失到空气中,不能完全被水吸收,导致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差很大。基于STEM理念,在本实验中从保温装置,装水装置,测量温度的仪器等方面进行迭代改进创新,利用球形岩棉来保温,利用易拉罐直接装水加热,利用温度记录仪来测量并记录温度,大大减少了热量的散失;还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思维。
-
基于模型认知的实验优化与应用——以《血液循环》为例
Abstract: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是初中科学核心概念中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运用生活中的物品建构模型,基于模型开展心脏的工作原理、动静脉血的转化、血液循环等模拟实验。这些模拟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深化学生的科学观念,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实践能力,涵育态度责任观。
-
促进深度交流的“表达·互动·归纳”策略
Abstract: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科学课堂中的交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探究活动后的深度交流有利于学生概念的建立、思维的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和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课堂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表达·互动·归纳”策略对课堂深度交流进行了实践研究。
-
探讨物理认知纠正 助力实验教学启航
Abstract: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物质及规律存在,但这不影响我们正确物理观念的形成。笔者通过实例对初中物理教学进行思考,给出相关教学建议。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的未知更多,他们的物理观念该如何形成?我们是给他们更多的知识点,还是根据他们的认知,从复杂的情境中,提取出他们能理解的知识,逐步提升他们的物理观念。笔者通过部分教师对“白气运动方向解释、限速原因(实验探究理论)”纠正实例,给出了教学建议,以期促进初中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物理科学素养的提升。
-
“问题”和“任务”视角实践高中物理高阶思维教学
Abstract:
以任务为驱动、问题为引领,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特征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核心素养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习题教学中,设置好的任务和问题链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本文从物理高阶思维能力的四个维度: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出发,探讨以合适的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探索在习题教学中对于发展高阶思维、科学素养的促进作用。
-
智能技术赋能的教学装备对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Abstract: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智能技术赋能的教学装备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从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分析开始强调智能技术赋能的教学装备的重要性,接着从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指出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智能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并促进个性化学习;研究了智能技术赋能的教学装备在课程设计、实时反馈、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对比分析传统教学装备与智能化教学装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发现智能化装备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热情;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够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技术驱动下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包括加强教师技术培训、完善设备配套措施、制定合理的技术应用策略,以期为推动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有效应用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索
Abstract: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在这些活动中,实验教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发展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关键途径。合理运用“互联网+教育”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潜能,并且通过与实验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育他们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
艺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融合之美
Abstract:
艺术是美的,它能带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科学是神奇的,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如何能将艺术和小学科学教学有机融合,让艺术在科学教学中绽放光彩,同时又使科学教学更加富有魅力呢?在教学中,通过艺术融入的科学实践探究活动,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也感受到了艺术的美,这为科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
“互联网+”学习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混合式学习模式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和教师开始尝试将在线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
基于Phyphox的阿基米德原理可视化演示
Abstract:
物理实验是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提升的关键因素、是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实验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广,诸多的软件及传感器给予我们更多的创新实验设计及制作,促进实验的便捷化和可视化的开展。本研究以Phyphox软件为载体,采用数字化测力计,直接测出浮力和排开水所受的重力,数据通过phyphox软件发送到平板或电脑上现象更加直观,数据更加准确。
-
人工智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融合实践研究
Abstract:
人工智能融入小学科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丰富科学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通过分析人工智能融入小学科学的应用模式,列举了几种对科学教学有帮助的人工智能软件,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其对学生学习效果和科学素养培养的积极影响。现如今,人工智能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一线教师及教育管理部门携手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
普通高中学生数字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培养探索
Abstract:
数字素养作为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对高中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意义重大。本文在梳理高中学生数字素养内涵与构建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G 学校1063名高中学生的调查,分析其数字素养的现实状况,并提出提升学生数字运用的主动性,增强数字意识;组建跨学科资源课程体系,提升数字知识与技能;探索多种学习路径,培养学生数字思维;构建多维度测评机制,助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凝聚家校社合力,共筑数字社会责任等培养路径。旨在为普通高中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提供参考。
-
计算思维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Abstract: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领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随着数字化的迅猛发展,数据存储与传输面临诸多挑战,数据压缩原理与应用对于学生理解数字信息处理意义重大。本案例聚焦于图片存储优化这一具体问题,深入探讨位掩码技术在平衡图片质量与存储空间方面的应用。通过实验与分析,学生得以直观感受位掩码对图片的影响,进而理解数据压缩的原理。此案例不仅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生动的实践素材,助力学生掌握计算思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提供了有益参考。
-
“同课复构”:给教学注入“工匠精神” ——以高中通用技术必修一“发现问题”为例
Abstract:
通过同对高中通用技术必修一“发现问题”这节教学内容进行“同课复构”,教师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反思与改进,给教学注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做有意义的思考,最大限度的打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的精准课堂,促进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
-
寻味望城,色香俱“醛”——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认识醛的构性和转化
Abstract:
在素养导向的新课改背景下,实施大单元教学有助于培育学生化学观念并发展科学思维。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中“醛 酮”为例,基于真实情境“寻味望城靖港香干,溯源化学物质醛类”,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引导、模型构建、实验探究、素养评价等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学生运用大概念“结构决定性质”分析、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
基于核心变量的气体做功内能变化实验仪再改进
Abstract:
气体做功内能变化实验中,内能变化的核心变量为温度变化,故该实验将气体内能的变化转换为温度的变化。利用注射器和可逆测温纸改进一款气体做功内能变化实验仪,具有制作简单,安全环保,可多次不断重复使用,适合学生分组实验的特点。同时成本低廉,无器材损耗满足偏远地区学生使用。可最低成本地培养学生利用重点变量分析物理现象,锻炼学生归纳和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
“做中学”导向下的创新物理教学实践
Abstract:
初中物理阶段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基础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做中学”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以此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变阻器设计师”教学为例,以“做中学”为导向,辅以数字化、可视化的教学手段,对物理教学进行创新性实践探索:以制作变阻器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我设计→我使用→我发现→我创新→我应用”几个环节,逐步形成乐于探索、勤于反思、质疑批判的品质,最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钠和水反应的实验改进
Abstract:
人教版化学必修(1)钠和水反应探究实验存在不足,对其演示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改进后既能充分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又能验证产物中有氢气,还增加了喷泉效果,增添了实验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和化学科学素养。
-
核心素养视域下“做中学”式习题课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以“欧姆定律的应用”教学为例
Abstract:
新课标背景下“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教学方式为物理习题课堂教学提供范式,以核心素养导向的“做中学”式教学模式为物理习题教学变革提供机遇。本文以“欧姆定律的应用”教学为例,将物理习题转化为原生态真实问题的解决,对习题实施教学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设计,经历“用心”去提炼主题;“用手”去制作产品;“用器”去检测产品;“用眼”去见证使用;“用脑”去创新创造的实践过程。在真实情境中激发学习真实需求和内驱力,实现学生物理观念生成,科学思维生长,核心素养发展。
-
“探究遵义朝天椒醇提液对青霉素耐药菌的抑菌效果”实验设计
Abstract:
本文基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的内容开展探究性实验。通过四代筛选,观察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抑菌效果从初代显著下降至F4代几乎无效。制备遵义朝天椒的种子、果皮和叶片的提取液,并测试其对F4代耐药菌的抑菌作用。将青霉素试纸浸泡于提取液中,观察其联合使用的效果。结果表明:叶片提取液对耐药菌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果皮的抑制效果不明显,种子几乎无效;而叶片和果皮的提取液与青霉素联合使用时效果显著,种子则无抑菌效果。研究表明,遵义朝天椒的叶片和果皮具有潜在的抗菌价值,该实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基于科学实践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与实践——以“感受空气”为例
Abstract:
为了顺应国际趋势,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 “感受空气” 为例探讨小学科学教学,提出基于科学实践要素的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借助模型助力思维可视化,开展实验促进探究,分析解释数据、论证观点、构建解释、获取评估交流信息等教学策略。基于科学实践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意义重大,教学中各要素应灵活运用、紧密相连,并匹配学生认知水平。
-
初中物理单元+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生活用电》项目为例
Abstract:
本文以“生活用电”项目为例,分析初中物理单元教学与实验设计相结合的教学策略。通过整合“生活用电”单元知识点,调整教学环节和顺序,构建以“用电安全”为核心的知识体系。通过任务驱动强化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能力。通过情境教学和互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
-
人工智能融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
Abstract:
随着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加普及,很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能够对小学科学教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效果。文章将从强化教学活动的互动效果、丰富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资源、拓展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等角度论述人工智能融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的价值。同时,文章也将多角度提出人工智能融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方法,以便更好的构建“人工智能+小学科学”新型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
数字化实验方法探究醋酸钠-醋酸缓冲液的缓冲能力
Abstract: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设备走向科研领域,各种数字化实验器材为实验过程的探究和记录提供了途径。本文用数字化设备对醋酸钠-醋酸缓冲液的缓冲能力进行探究,用数字化设备记录不同配比和不同温度下的醋酸钠-醋酸缓冲液分别缓冲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时缓冲液pH值随稀酸或稀碱消耗量的变化,使整个缓冲过程数据化、图像化,为化学反应过程研究提供了途径。数字化实验体现了高标准实验装备对实验过程的探究,能清晰实时反馈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每个时间节点的反应情况,有助于化学实验的过程分析和定量分析,体现了未来化学实验研究的发展方向。
-
基于手持技术的化学数字化实验探究--H2SO4与Ba(OH)2离子反应的微观变化
Abstract:
对分别含有SO42-与Ba2+的两种不同溶液,分别采用不同的滴加顺序进行离子反应。运用多信道传感器技术,将反应过程中的电导率、pH及溶液中CO2含量进行数字化实验,并相互验证,深入探究分析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SO42-与Ba2+反应的过程、本质和特点,综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
汽化与液化的创新实验装置的创新与改进
Abstract:
为了解决教材中“探究水的沸腾特点”传统实验装置的短板,如酒精灯加热水需要的时间过长,实验装置复杂、操作程序多、烧水高温爆沸的危险性问题。设计普通液体打火机与微型数字温度计组合的学生实验,以及罐装的丁烷与温度传感器组合的数字化演示实验的创新探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体现实验的创新性、生活性与科学性的特点。
-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生物学高考实验试题分析和备考建议——以2024年高考广东卷为例
Abstract:
学习进阶包括学习内容方面的进阶,更包括了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和关键能力不断提升。本文基于学习进阶理论分析生物学2024年高考广东卷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情况,指出学习进阶层级与科学探究水平的对应关系,从中探索学习进阶角度下的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复习备考策略。
-
基于Arduino的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实践
Abstract: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与实施,人工智能成为信息科技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新课标为导向,依托Arduino开源硬件教学实验箱,结合利用Mind+图形化编程软件,设计了“智能灯光点亮生活”为主题的大单元项目式学习案例,以此探讨初中阶段信息科技学科人工智能课程教学项目的开发与实践。
-
数字化融入技校语文教学的实然意义与实践路径
Abstract:
语文课程是技术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将数字化融入技校语文教学具有开辟语文学习空间、解放语文学习时间、革新语文学习方式等实然意义。在教学中,要提高数字化融入技校语文教学成效,需要明确实践路径:课前:精准分析学情,优化预习策略;课中:多维立体互动,促进知识共享;课后:诊断问题症结,提升学习能力。
-
基于DIS优化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研究---- 以“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为例
Abstract: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结合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的缩写)即数字化信息系统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契合,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起积极的作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力学知识体系中的重难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知“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这一规律。本文通过分析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中产生误差的原因,结合DIS技术对实验进行改进,提升该实验的课堂教学效果。
-
指向科学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 ——以“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认识有机物”为例
Abstract: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而目前存在因课堂时间等因素导致教师重知识传授轻科学思维培养的问题。指向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预设学生应达科学思维,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文章以“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认识有机物”为例,阐述了教学设计策略,包括对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创设真实情境和设计探究活动等;介绍了教学设计过程,如确定教学目标、评价方法和目标以及教学过程设计,其中教学过程以“海牛号深海钻探”为情景素材,通过计算燃料性能、分析碳原子成键特点、探究烷烃分子结构异同和了解可燃冰分布开采难度等环节,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素养。
-
运用酵母菌发酵测定奶茶的糖含量
Abstract:
基于常见糖含量测定方法和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科书中糖类相关内容的教材分析,尝试运用酵母菌发酵的方法定量测定糖标准溶液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构建糖含量与二氧化碳产生量的数学模型,并运用该方法初步测定不同品牌奶茶中的糖含量,为中学生物学探究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
基于自制教具实施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以《怎样用电才安全》教学为例
Abstract:
文章以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怎样用电才安全》教学为案例,在“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依托自制的低压模拟家庭电路演示教具,以物理学科核心知识“安全用电”为线索,在挑战性任务驱动下,以问题为导向,探讨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的教学实施,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生物学跨学科教学实践 ——以 “水的利用与散失”为例
Abstract: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相关理论,以“水的利用与散失”为例,设计和开展初中生物学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活动;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推动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构建、内化和应用,提升其跨学科运用知识、动手操作实践和分析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
ADI教学模型在“黄花蒿组织培养”的实践应用
Abstract:
以黄花蒿为材料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引导学生设计不同培养方案探究植物组织培养的途径和影响因素。应用ADI教学模型,基于一个问题、两个质疑和两套实验探究方案,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等素养。
-
学科大概念统领发展“模型认知”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以“化学反应的调控”为例
Abstract:
学科大概念统领下的“化学反应的调控”单元复习教学,实现了知识整合、认识思路、问题解决思维的结构化目标。教学中以“如何利用与生产C2H4的?”为主题情境,在“C2H4与CO2相互转化”学科问题中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系统认知以及模型应用,进而促进学生的“模型认知”素养。
-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的实践
Abstract:
设计项目式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助于促进新课程新教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本案例以“茶树叶子变黄如何施肥”的真实情境为线索,通过实验去“探秘铁肥中的铁元素”,引导学生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等角度学习Fe3+和Fe2+的性质与应用,达到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
模拟路面塌陷报警的传感器类实验设计
Abstract:
用NE555定时器及常用传感器件,设计模块化的实验电路,模拟“路面塌陷”的监测与报警;为教师构建利用传感器实现自动控制类实验提供技术支持与参考,并提出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案和灵活多样的探究模式;对基于真实场景的学科融合与项目式教学实践作出思考与尝试。
-
大概念建构的“铁及其化合物”单元学习设计
Abstract:
“铁及其化合物”单元知识的特点是铁元素存在不同价态和多种化合物。根据新教材内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设计大概念构建的单元学习。提取“铁及其化合物”中 “同类性质有通性、价态转化有规律、应用场景看性质”的大概念1和物质类别与元素价态两大视角分析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和程序模型的大概念2。基于大概念的构建设计了三个以真实情境为核心问题的课时,结合实验探究和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两大理论基础,有效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
-
以信息化技术为背景的基于“IT双向驱动”的教学设计《我家的脐橙可以发电——探究“简易电池的设计与制作”》
Abstract: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教育信息化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18年4月13日,国家教育部就正式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信息化时代“IT-双向驱动”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满足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IT即大概念建构或者大任务解决的教学实践策略,双向驱动意指核心素养“纵向进阶”与“横向拓展”的持续进阶发展机制。该模式通过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学化学“IT-双向驱动”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教师深度理解与实施新版课程标准的专业能力,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课堂转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以感促知,事半功倍
Abstract:
用实验现象的可视化来优化初中物理教学,对比以往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多突破,可将传统教学中的不可直接感知的现象可视化,降低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贴合度更好,以往难以用语言描述或想象的知识点,通过直观化实验可轻松突破,学生更容易参与其中。
-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物理浮力大单元教学探讨
Abstract:
根据教材内容及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学情进行探究教学,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及对影响浮力大小因素进行科学地铺垫;从而更具有逻辑性地定性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又通过设计实验,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定量得出浮力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安排具有连贯性,学习思维更具有逻辑性,达到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
运用Tracker软件辅助真实情境下探究机械能转化问题
Abstract:
《义务教育新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真实情境教学,初中学生对于在真实情境中,排球竖直上抛和下落过程中会受到空气阻力,机械能的转化问题感到抽象困难,本文利用Tracker软件,基于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
-
3 跨学科项目化创新实践案例的开发路径
Abstract: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跨学科实践,能够盘活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增量。跨学科学习侧重于学科之间的整合与融通的广度,与项目化学习更侧重于问题的持续与深入的深度进行组合。笔者基于跨学科实践的三个维度,总结出跨学科项目化创新实践框架与案例的开发路径与实施,再以“模拟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低碳出行”的主题案例展开探究活动,建构物理观念,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
点阵氖灯电势高低探测仪
Abstract:
为帮助学生化解“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和“电场线跟等势面垂直”两结论形成中的认知难点,经多次优化,自制了一款能探测电势高低的简易装置。该探测仪选用氖灯作为“探头”,借助氖灯亮度的强弱来直观显示氖灯所在位置电势的高低,并将10个氖灯分两排并联接入,形成“点阵探面”,可以实现对电场中电势变化“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实证研究。该探测仪取材容易、构造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
王夏灵
Abstract: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获得物理规律,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提到物理,就认为物理不容易学好,导致对物理学习兴趣不高,并且学习效率较低。让学生动手多做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乒乓球是每个家庭都普遍可见的器材,用乒乓球和生活中的常见的器材做物理实验,成本不高,极易动手做实验。用乒乓球建立的物理家庭实验室,可以成为物理学习的重要补充。
-
铅笔在物理小实验中的应用
Abstract:
在物理学科教与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来进行物理小实验,铅笔既是用来写字、画画、作图的学习工具,又可在物理学习中结合其它物品来进行许多物理小实验的操作。在力学中测直径、研究摩擦力大小等,在光学中探究光的折射等,在电学用于测电阻等实验。
-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若干改进
Abstract:
实验是生物学一大特色,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本文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为例,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对实验的改进分为3部分。1.分光镜代替三棱镜对光进行色散。2.水浴加热法提取色素。3.涂布法画滤液细线。4.薄层层析硅胶板代替滤纸条进行层析。
-
苏教版(2019)中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的改进及反应用量的初探
Abstract:
实验不仅是验证理论的有效手段,更是发现新现象、创造新知识的源泉。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发现,有不少演示实验可以改进,改进后用量更少,现象更明显,而且更环保。
-
运用创新教具促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Abstract:
科学实验有助于帮助学生形象化科学概念,通过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得出结论,来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在开展“霜”的形成教学中,结合课堂出现的问题,创新设计了“霜”的形成模拟实验教具,真实还原自然现象,解释了“霜”的本质,从而促使学生更多地研究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促成深度学习。
-
研究原电池中以离子为载荷体部分的电特性
Abstract:
本文通过控制变量等方法,研究不同盐桥对原电池电性的影响以及原电池内部电压分布情况,最后确定锌-硫酸原电池放能部分为锌片及影响盐桥电阻的部分因素。另记述本实验中的一些未知的特殊现象,以及讨论可能的发展前景。
-
初中物理“流速与压强定性关系演示仪”的创制及教学
Abstract:
初中物理“机翼的升力”传统教学,缺乏直观的实验探究教具,导致内容抽象形成教学难点。本创新实验装置填补了该教具空白,用水雾的流动直观生动地演示“凸弧形的地方流速大”规律,实现该知识点的实物体验教学,同时又能演示“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等初中流体力学规律,促进了“流体运动和相互作用观”的形成,并融合跨学科工程实践,不断培养提升学生质疑、推理、创新等科学思维。
-
自制平行板电容器演示仪
Abstract:
本装置使用铜箔纸、纳米胶带制作电容器,采用数字万用电表直接测量电容大小,打破了“一个教具做一个实验”的散装常态,改善了传统实验的“只能实现定性探究”“对平行板电容器和静电计的防漏电性能、实验环境的要求极高,现象观测不明显”“用静电计偏角大小来间接反映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等问题,实现了变定性为定量、变难做为易做、变间接为直接、变散装为集成,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实用性极高的拓展型演示教具。
-
小学科学单元实践作业资源包的设计与实施
Abstract:
作业的研究和改革广受关注,小学科学单元实践作业正在火热开展,单元实践作业资源包应运而生,旨在解决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时兴趣缺失、执行困难和价值不高等问题。基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课标(2022年版)》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构建的作业资源包,包含内容设计、使用指南和效果检测等内容,通过动态推送和灵活应用,帮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获得持续性动力和过程性支撑促进作业的实施,同时提供技术性反点拨,对作业效果进行全方位提升,最后通过效果检验,全盘了解学生作业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实现作业和资源包的改进和迭代,从而提高资源包的效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
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中核心素养提升的策略及路径探讨
Abstract:
小学科学教育提升综合能力,核心在于培养核心素养。本文聚焦于大单元教学模式,探索其在强化小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有效策略与具体途径。通过细致剖析大单元教学的理论支撑与实际案例,本文探讨了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方案,以及对学生自学、科学探究、批判思维等核心素养的积极影响。最终,本文总结了一系列旨在增强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与实施路径,以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加轻杆进行理想实验探究的尝试
Abstract:
两个物体都在运动,且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刻都是圆周运动时,其间力、速度等始终不停地改变,很多学生对其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刻,感觉其运动过程中,没有确定的关系,只能求解始末位置的物理量。其实并非如此,本文通过加轻杆具体化情境的方法,找出两端速度的简单关系,运用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求解出过程中任意位置的速度关系式,帮助学生探究其本质规律,加深学生对该模型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提升。
-
初中电学实验中的电路安全问题
Abstract: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电学实验中的电路安全问题,将电路安全问题划分为串联安全与并联安全两大类,本文详细阐述了电路安全计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分析思路与解决方案。研究揭示了正确选择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是确保电路安全运行的关键。通过实验验证,本文发现理论和实验结果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于电池和导线接头处的电阻影响.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把握电路安全的本质,而且对于提升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有丝分裂”实验的改进
Abstract: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有丝分裂”实验是新课标理念下高中阶段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但教材中该实验的实验步骤较为繁琐、染色效果差,导致该实验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成功率较低,学生的体验感较差,使得教学成果不尽人意。本文从实验材料、实验步骤、染色方法等方面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与创新,达到了较好的实验效果,从而可供开展该实验的师生提供借鉴依据。
-
跨学科模式下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设计
Abstract:
本文以“探究还原糖的相对检测方法”实验教学为例,探讨了以学生问题为导向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策略。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模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实操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最后将实验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实验优化与设计——以“观察鸡卵的结构”为例
Abstract:
实验探究活动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观察鸡卵的结构”是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实验,依据课标要求,通过改进实验材料、步骤、方法,引导学生对鸡卵的结构(卵壳、气孔、卵壳膜、气室等)进行观察,并调动多学科知识探究各结构功能,再运用对比分析法理解鸡卵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特点,突破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教学难点;提炼出了“二阶六步”实验法,为在实验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装置新设计
Abstract:
针对铜与硝酸反应可控性差、有毒气体外逸和氧气干扰等问题,设计以注射器、输液袋和医用三通阀为主要元件的简易实验装置,实现操作可控、绿色安全和现象明显的效果,为课堂演示、学生实验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的制备与检验提供参考。
-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的一体化设计
Abstract:
针对二氧化硫性质一体化实验存在的诸多问题,利用具支试管、注射器和气球等常规仪器将二氧化硫的制取和性质实验集绿色化和集成化于一体,并对二氧化硫性质实验进行优化。新设计的实验简化了实验步骤,使实验过程更加便捷高效,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同时有效解决了尾气处理不完全的问题,确保了实验全程的安全可靠与绿色环保。
-
跨学科视角下眼球成像模拟实验的优化与实施
Abstract:
通过跨学科融合,巧用电子元件,对苏科版教材中眼球成像模拟实验进行优化与改进,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到更清晰的现象,以此获得更好地学习体验,有利于课堂重要概念的形成,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落实培养爱眼、护眼的态度意识。
-
多用电表测电阻的创新用法
Abstract:
该文解决了某些型号多用电表欧姆×1挡等挡位无法判断二极管正、负极的问题,并从理论上讨论了当多用电表外接电池和电阻箱后,欧姆刻度线示数的两倍是否为待测电阻的阻值的问题。该文为多用电表的使用增加了更多可能性,打开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创新能力。
-
蔗糖与浓硫酸反应实验的新设计
Abstract:
摘要:为提高“蔗糖与浓H2SO4反应”实验的教学效果,创新设计实验方案,既是对传统实验方案的优化,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典型案例,其具体做法是以塑料喷头、注射器、三通阀、自制仪器等实验材料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改进后的实验方案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可控性强、教学效果好、符合绿色环保理念。
-
数字化实验: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品质的新路径
Abstract:
数字化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精确、直观的数据和现象,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品质和学生物理科学思维的新途径。通过分析数字化时代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数字化实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优势、数字化实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原则、数字化实验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改进,阐述数字化实验的显著优势和合理使用原则,并结合丰富的具体实例展示其对传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改进。
-
融合微课模式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实践——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
Abstract:
本文以粤沪版八上《3.6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一课为例,探索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策略与实践,其应用策略包括“在课前预习中应用微课”、“在新课导入中应用微课”、“在实验步骤展示中应用微课”、“在实验内容重现中利用微课”、 “在物理实验习题和拓展中应用微课”五个策略。将微课应用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能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丰富实验教学资源,降低实验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物理实验课堂的学习效率。基于此,本文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阐述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发挥微课的教学价值,全方位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奋斗在一线工作的初中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
可视化机械能守恒实验设计
Abstract:
机械能守恒作为构建能量与守恒观的核心观念,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中之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守恒本质,深入了解“机械能守恒”和“初末位置机械能相等”的区别,设计了创新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改进与设计,用DISLab绘制Ek-x、Ep-x、E-x、Ek-t、Ep-t、E-t的图像,实现机械能守恒可视化教学。
-
探究大气压强的变化实验装置创新
Abstract:
教科版物理教材中在探究大气压强变化板块中缺少实验,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利用温度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制作了探究气压变化的实验装置,可以弥补教材实验的空缺。
-
对流及风形成创新实验的实践与研究
Abstract:
分析各版本教科书中对流及风的行成中存在问题及查阅文献中各改进装置中的优缺点,通过研究、思考及创新,创造性地制作出了一个全新的装置——对流及风形成创新实验。创新实验详细阐述了装置的材料、制作过程、演示过程及效果、注意事项及创新优点,并用此装置的呈现,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难点,促进深度学习,提高核心素养。
-
液化放热实验改进与教学
Abstract:
液化放热是沪粤版教材中设置的一个探究实验,但该实验存在一定的不足,针对教材实验中的不足,文章提出“用多挡位电炉代替酒精灯,加快实验探究进程”“用数显温度计代替实验室温度计,增强温度计读数的可视性”“用数显温度计显示沸水和水蒸气的温度,纠正水蒸气的温度高于沸水的认知误区”“对比两试管中通入等质量的沸水和水蒸气后水温升高的示数差,厘清水蒸气液化放热和热传递放热主次作用”等四个实验改进策略优化原实验装置,通过实验改进与教学旨在帮助师生有效地突破该知识点,为学生正确建构液化放热这个物理观念做好铺垫。
-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进阶式实验设计
Abstract:
针对教科书上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存在的瑕疵,对其进行了进阶式实验改进;借助石英玻璃管、多功能瓶、注射器和小气球等常规实验用品,设计出一组进阶式实验装置,不仅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和工业炼铁的化学原理,还为学生的思维生长架设阶梯,从而不断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
利用创新教具促进科学思维培养——以“杠杆平衡”为例
Abstract:
科学思维是物理教学核心素养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为首要任务。初中动态杠杆的平衡一直是教学上的一大难点,其中利用实物动态杠杆模型可以很好的解决静态模型的不足,弥补学生的盲区。通过动态模型的操作,架构思维型课堂,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模型的辨析以及对简单模型的建构,从而有能力解决基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
运用6E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工程思维
Abstract:
工程思维是基础工程教育的主要内容。工程思维不仅是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更是理想客体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体现了人类智慧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了将工程融入基础科学教育,研究者在5E教学模式上增加了第6个E(engineer),提出了有助于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6E教学模式。以工程活动的四个阶段为经,以6E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为纬,构建培养小学生工程思维的教学框架,结合《我们的“过山车”》案例提出了“工程决策:情境引入,界定工程问题”“工程设计:探究与解释,指向核心概念”“工程实施:实践与丰富,创意物化”和“工程评价:展示交流,优化改进”四个环节的具体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以为培育学生工程思维提供有益的参考。
-
市域高中化学主线式情境教学的调查报告分析
Abstract:
新课程标准提出情境教学理念,高中化学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实施主线式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本课题组对市域四所高中学校的师生开展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主线式情境教学的实施现状,为课题组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事实依据。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科学“学习中心课堂”的构建研究
Abstract:
构建“学习中心课堂”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学生问题为导向、以学生活动为本、分层解决问题、教师“三不教”是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科学“学习中心课堂”构建的基本原则。明晰教学目标,提升核心素养水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主动探究兴趣;借助信息创境,增强互动学习过程;分层合作学习,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搭建学习支架,助力思维逐步攀升是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科学“学习中心课堂”的构建策略。
-
素养导向下小学科学跨学科单元作业设计
Abstract:
素养导向下,小学科学教育强调跨学科学习与探究。跨学科单元作业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设计综合性和实践性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设计策略包括聚焦核心素养确定作业目标、分析分科关联选择作业内容、设置真实情境创建任务导向、打破时空限制统整作业资源、贯穿多维评价提升作业质量以及落实过程监督提升作业效度。实践表明,跨学科单元作业促进了知识的融合与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
小学科学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斜坡的启示”为例
Abstract:
问题导向教学法以问题聚焦课堂,有效解决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真实、无价值、被包办、太单一等问题。通过课堂实例,具体分析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实际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创设真情境”、“设置真问题”、“驱动真学习”、“落实真评价”,能够有效助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让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
“教-学-评”一致性在水的浮力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教-学-评”一致性强调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学评价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浮力复习课上,“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用尤为关键。教师需要通过对学生学情的精准分析,明确学生在浮力概念上的理解程度和存在的困惑点,以此为基础设定具体、可达成的学习目标。基于对学生现有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准确判断,制订合理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这些评估不仅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指导后续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如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整个过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持续的评价反馈,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最终实现“教-学-评”的高度一致,显著提升学生在复习课中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
中学化学“IT-双向驱动”《溶液》单元教学设计
Abstract:
本研究探讨了在义务教育化学《溶液》单元中应用“IT-双向驱动”教学模式,以自贡井盐生产工艺为背景,通过实验和情境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学设计聚焦于学习目标、核心问题和活动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反思部分总结了实验教学的价值,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
基于情境的问题导向式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以“绿色出行与碳足迹的探秘”单元教学为例
Abstract:
本文以人教社初中化学教材(2024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为例,以“绿色出行与碳足迹的探秘”为单元主题,阐述单元规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及实施过程。通过重组教材内容,构建四大学习主题,探讨基于情境的问题导向式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问题情境、提炼核心问题与驱动性问题、设计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以及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素养导向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开展具有挑战性的探究实践活动,建构化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提升探究创新能力、内化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
基于大概念建构的“教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 “走进化学世界”为例
Abstract:
针对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要求,本文以“走进化学世界”单元为例,通过对单元内容的梳理,明确核心知识的核心素养功能,提炼基本化学观念与科学思维等基本概念,确定单元大概念;依据新课标的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结合学生认知发展及学情分析,确定单元和课时目标,细化大概念;设计学习活动,围绕教学目标构建大概念,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与应用;制定多元评价策略,检验学生对大概念的掌握程度,确保能够在复杂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远迁移。本文的实践探索,旨在为九年级化学课程教学提供基于大概念的整体设计思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学化学“IT-双向驱动”课堂教学《“锡纸”的探究——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Abstract:
“IT—双向驱动”是指以“大概念(Big Idea)构建”和“大任务(Big Task)解决”为核心教学策略,来开展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本课例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大概念主题下,以“锡纸”为真实情境载体,通过探究“锡纸”的用途、成分、性质和制作,进行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复习,进一步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
高中通用技术虚拟与真实实验教学研究——以“电子控制技术”为例
Abstract:
为落实高中学生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解决教学实践中合理创设实验情境与载体、选择合适的实验手段与内容等问题,以高中通用技术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对比分析不同实验手段的优缺点,探索了一种将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形成互补、综合应用的教学策略,形成了一些相关教学案例。
-
核心素养统领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Abstract:
近些年,初中物理教材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其目的是为了拉近物理与学生思维的距离,更好地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达到学科育人的功能。而物理实验是学生参与、体验物理知识的最重要活动。笔者通过本文探索学生怎样参与物理实验能够快速理解物理知识,掌握物理规律,提升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从核心素养导向出发,做好物理实验教学创新工作,利用趣味性实验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兴趣到生活。只有重学生体验,才能促知识升华,以增强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
观察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的两种方法
Abstract:
本文介绍了两种观察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的方法,分别为交流电源扫描法和惠斯通电桥扫描法。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二极管的导通电压和击穿电压等非线性特性。通过数字示波器精确测量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实验清晰展示了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研究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二极管工作原理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操作现代实验设备的能力,有效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褚宏锋1? 刘梦华2
Abstract:
以浙教版“人体的呼吸”为例,借助POEC教学模式,通过建构模型-预测结果-观察现象-解释科学的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经历问题驱动选择模型、实验探究修正模型、系统分析完善模型、问题解决应用模型的过程,从而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提升模型建构、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能力。
-
以单促学: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嵌入增值性评价的新路径
Abstract:
项目化学习是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撬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实践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发挥其导向、诊断和教学改进功能,来促进项目化学习的发展。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嵌入增值性评价,并以学评任务单为物化载体,通过“以评诊学:探明项目化学习的起点、以评预学:丰富项目化学习的视野、以评导学:畅通项目化学习的路径、以评促学:反馈项目化学习的质量、以评拓学:拓宽项目化学习的方向”,形成以学生本位的生态课堂体系,让项目化学习真正落地,让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得以发展。
-
科学思维驱动从概念探究到技术与工程实践——谈《测量降水量》一课的教学设计
Abstract:
科学概念是“技术与工程”的基础,技术与工程模型或作品能用以研究、解释科学原理。《测量降水量》一课应用科学思维破解教学上的难点,驱动学生建构概念、作品设计,评测反思,从而实现了概念探究和“工程与技术”实践的有机融合。
-
在“化学家的研究”教学中启蒙小学生化学思维
Abstract:
针对小学科学教科书中新增内容“化学家的研究”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分析了化学思维的培养和启蒙与其他科学思维的不同。以汽水和泡腾片的探究活动串联逻辑主线,展开启蒙化学思维的教学尝试:提供多元化视角开启化学思维;科学实践渗透问题引领,激荡化学思维;阅读化学史实,感悟化学思维闪光点;让化学家的真实思维在直面科学风险中体现。
-
中小学理科实验室照明改造问题的探析
Abstract:
为贯彻国家防控青少年近视政策,各地普遍开展了教室照明改造工作。在改造过程中,中小学理科实验室一般都是参照普通教室标准加以改造。但实验室条件和功能与普通教室存在的差异性,决定了改造效果不尽如人意。结合实验室建设标准和功能的特点,在分析照明改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较为完备的设计方案,希望能给实验室照明改造的学校和教育装备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
-
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作文探析
Abstract:
基于国内外写作教学的发展现状,指出传统写作教学面临学生兴趣缺失、反馈滞后及资源有限等困境。随后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如个性化学习、即时反馈、丰富资源、互动性强等,为克服传统教学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强调了融合生活素材与信息技术进行创作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最后,展望了未来数字化作文教学的努力方向,包括丰富作文素材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搭建展示交流平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等措施,旨在推动写作教学向更高效、有趣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
小学生科学推理论证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Abstract:
小学科学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而推理论证能力是科学思维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以实验为抓手,训练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是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例,阐述通过“制造认知冲突,激发证据意识”“聚焦任务,探究中做出猜想”“正反论证,寻找可靠证据”“迁移应用,突破教学难点”四个环节,训练推理论证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科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探索宇宙》单元为例
Abstract: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对科学作业提出了新要求,科学作业需要围绕核心素养整体设计,既要能够巩固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又要能够体现学生的素养达成情况。本文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探索宇宙》单元为例,按照四个步骤,即首先定位融合核心素养的作业目标,然后设计把控内容方向的作业框架,接着形成能够作为优质评价任务的作业内容,最后制定蕴含素养表现的评价细则,来设计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作业。运用本策略所设计的单元作业能够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素养水平。
-
亲子项目:“双减”背景下初中科学“家庭实验”实践策略
Abstract:
以“家庭实验”项目为载体,将亲子建设和科学教学融为一体,达到增进亲子关系和提高教学效益的双向目标。教师负责“家庭实验”的前期规划,过程指导,后期评价。通过前期规划,从顶层设计、有序推进整个初中阶段的“家庭实验”项目;通过互联网交流平台,给予过程指导;全面评价学生的探究成果和探究过程,以评促学,以学定教。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借助“家庭实验”项目,提升孩子科学素养的同时,增进亲子关系。
-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自制简易制氧机为例
Abstract:
以“自制简易制氧机”为学习主题的项目式教学,包含初识制氧机、制作制氧机和产品发布三个项目任务,通过创设真实情景,以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模型,运用跨学科知识指导实践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初步探索项目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为项目式教学研究提供案例支撑。
-
青少年网络素养的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
Abstract: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上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青少年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网络诈骗、暴力、沉溺等诸多风险。根据调查统计,2023年底,我国青少年网民群体近2亿人,他们已成为当前网络大军的重要主体。笔者对目前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拓宽教育途径,夯实基础素养”、“优化亲子关系,争做身教模范”、“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网络建设,筑牢首道防线”四个方面出发,对引导青少年科学认识网络、全面提升网络素养提出相应策略。
-
“减负”不减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创新路径
Abstract: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内容繁多、难以消化,给学生造成了过重的负担。基于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分析如何在减少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的创新路径。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结合,设计更加灵活的学习方案,既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又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基于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指向技术与工程实践的探索---探究盐碱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Abstract:
本文探讨了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及策略。科学思维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维度,初中生物学实验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有效平台。针对当前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单一等。通过对课例《指向技术与工程实践的探索---探究盐碱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研究,探索解决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策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制作聚光手电筒”的跨学科实践探索[1]
Abstract:
跨学科实践教学设计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展开,要求设计者拥有敏锐的选题眼光,能够从众多主题中筛选出既具有实际意义又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项目;同时,还需具备全局性的设计视角,能够综合考虑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并通过具体的任务来驱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本文以“制作聚光手电筒”这一跨学科主题为例,深入探讨了跨学科任务设计的一般思路,旨在通过活动问题的深度挖掘和活动过程的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和协作性等关键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在问题分析与解决过程中的个人体验.
-
PBL项目式学习视角下的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策略研究
Abstract:
PBL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其“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同样具有显著优势,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本文作者所在学校依据物理课程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结合本校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育建议同PBL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结合,进而设计出更加适合初中物理教学的PBL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课程标准背景下的PBL教学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巧用活用“双师课堂” 助力课堂提质增效
Abstract:
“双师课堂”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九大应用场景之一。湖南涟源市七星街镇中心小学基于专业教师缺乏、教学资源匮乏等现状,组织教师依托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开展“双师课堂”教学。“双师课堂”的探究和实践证明,教师基于平台开展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独特的创新思维,有利于缓解教育资源的不足,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巧用活用“双师课堂”,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能够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赋能。
-
“名师网络工作室”赋能教学教研新生态
Abstract:
名师网络工作室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室发展的新形式。在教师资源整合、线上课程开发、教研成果展示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教研新模式;通过学习名师的备课经验、参与名师的备课研课讨论、高效开展集体备课,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利用国家平台的教、学、研等场景应用,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研修活动和资源,赋能教学教研新生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了数字教学资源的研发应用及网络研训常态化。
-
基于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惯性小车设计
Abstract:
本文针对广东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对惯性小车的设计要求,依据理论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设计出一辆无动力惯性驱动直线行驶的小车。通过Solidworks建模仿真和基于不同参数的小车对比发现:小车结构设计简单,性能良好,符合比赛要求,可以实现较长距离滑行。
-
中瑞高中生物学教材实验比较——以“生态缸的制作”为例
Abstract:
制备生态缸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活动,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以瑞典教材《Biologi campus L?rarmaterial 1》中的“封闭生态系统”和人教版教材中的“生态缸的制备”两个实验为例,从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和结果与讨论4个方面研究了两国实验特点,在总结、对比结论的基础上,思考模型模拟类实验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
定量视角下钠与水反应的创新设计
Abstract: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涉及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老师和学生将探究实验窄化为实验现象的记忆及化学反应的剖析,探究实验的不深入、不彻底很难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对金属钠与水实验教学的实施与大量相关文献研究的反思,借助一些常规实验用品,从定性到定量的视角探究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揭示了实验发生的现象及本质,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证据意识及创新精神。
-
刘 峰 广州市玉岩中学? 广东省广州市(510000)
Abstract:
生活化的生物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深度学习强调深入探索学科知识内涵、是发展高阶思维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实践案例,探讨通过深度整合与加工实验资源、创设有深度的实验情境、设计多角度任务来改进、完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
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初中生物学探索性科学实验设计初探——以高山植物山生福禄草种子萌发实验为例
Abstract:
以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种子的萌发”一节内容为基础,以高山植物山生福禄草种子为材料,进行探索性科学实验“高山植物山生福禄草种子萌发”的设计与实践,通过实验来探索不同温度及土壤埋藏深度对高山垫状植物山生福禄草种子出苗率及其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分支下种子生态学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温度以及种子埋藏深度都显著地影响着种子出苗率及后续幼苗的生长表现。根据实验结果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方式等特征”的适应观,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同时,该实验的设计和开展证明了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索性科学小实验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
论证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以“表观遗传”为例
Abstract:
本文以“表观遗传”一课为例,让学生经历寻找证据、做出推理、质疑辩驳、提出主张等论证过程,加深对遗传学的认识,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
TDBU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跨学科实践中的应用
Abstract:
采用TDBU教学模式开展“制作泡菜,探究影响泡菜亚硝酸盐浓度的因素”跨学科实践活动,将完整活动切分为若干关联模块,学生自主选择模块难易程度并以团队形式完成整个实践活动。在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的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核心素养。
-
基于素养发展的微项目教学实践---以“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为例
Abstract: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单元复习旨在立足教材之上,从跨教材单元和章节的相关内容中提取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提炼出“大概念”,以化学观念统领整个单元的复习,使碎片化的表层知识点变得情境化、系统化、结构化、素养化,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转化,实现深度学习,落实和发展核心素养。
-
基于OBE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Abstract:
针对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综合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研究和实践基于产出导向 OBE 递进式网络综合实验教学优化设计和实施方案,对实验内容、教学形式、评价体系三方面进行探索,并构建相应的实验教学平台。以科教融合思想为纽带,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网络技术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渗透,由浅入深地将目标能力指标与课程知识的设计贯穿在各递进层次的实验环节中,并形成持续改进的课程评价反馈机制。
-
加弹簧促理解,用图象破难点——以求解对心碰撞后两球速度为例
Abstract:
在解决涉及运动的物理问题时,通常会选择地面作为参考系,而视角固定,往往会出现问题难解的情况。笔者通过站到新的视角,以追求可看到更简单的情景,列出最简单的关系,从而使问题顺利求解。两球对心碰撞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重要的基本物理模型。笔者通过加入弹簧帮助学生理解两球对心碰撞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通过图象显化两球对心碰撞过程中的关键速度点,从而能够更清楚地认识两球对心碰撞的本质规律。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物理观念、提升学生思维的作用。
-
微型化“分子运动现象”探究实验改进
Abstract: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作为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24年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子运动现象”探究实验存在浪费试剂、污染大、实验时间长、实验装置难以移动等问题。为此,在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主要从试剂用量、时长、可移动化等方面进行改进,突出实验原理和方法,凸显实验现象,清晰展示分子的运动路径,进而强化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可有效节省实验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基于DIS验证变力作用下的动能定理
Abstract:
利用弹簧的形变产生变化的拉力对小车做功改变小车的动能来设计实验方案并运用DIS传感器来测量有关物理量获得数据用DIS内置通用软件来处理实验数据,最后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验证了变力作用下的动能定理。
-
初中化学课后服务融入劳动教育的尝试
Abstract:
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尝试将初中化学课后服务融入劳动教育。了解化学历史发展足迹,参与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日常生活实践体验等是初中化学课后服务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载体。通过整体规划课后服务与课内课程体系,成立学习共同体促进劳动能力提升,加强动手实践促进劳动观念形成等策略来实施。通过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为主旨,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课后服务水平的提升。
-
跨学科融合:高中理化生实验融合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Abstract:
高中理化生分组实验目前主要是分学科进行教学,教学实施中因实验仪器不健全,学科课时少任务重,学生班额大实验课编排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分组实验课程开展很不到位,导致高中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素养非常欠缺,已经不能满足高考选拔人才的需求。笔者建议将理化生实验教学从实验课程设计,实验专职师资配备,实验仪器硬件资源等路径进行整合后实现教学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实验操作参与程度,可以在提升实验教学效益的前提下节约实验装备支出,还可以为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素养提供教学契机。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以人教版《数据、信息与知识》为例
Abstract: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为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GAI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本文将以人教版《数据、信息与知识》为例,探讨GAI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以青少年近视数据为案例,分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数据出发,逐步提炼信息、构建知识,并最终形成智慧,以期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选编实验与基本目录规定实验分析比较*
Abstract:
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教学形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为使教育部新颁布的《基本目录》落地生根,对新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选编的实验与《基本目录》规定的高中化学实验活动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不同版本的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选编的实验与《基本目录》规定的实验活动存在一定差异,建议教学中四种版本教科书相互借鉴取其所长,优先保证开齐开足目录规定的学生基本实验,并创造条件将一些随堂演示开发成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体验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获取化学知识的同时感悟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思维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化学科学问题的解决思路,形成解决化学科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使能通过人生的大考,能通过国与国竞争的科技创新考验,能够通过“卡脖子”的考验和能通过自主创新的考验。
-
信息技术融合5E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
Abstract:
文章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合5E教学模式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问题驱动——分组实验,科学探究——数理结合,模型建构——联系实际,迁移应用——了解学情,评价交流”的流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以计算思维为核心:开源硬件真实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Abstract: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思维已成为智能化时代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开源硬件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中人工智能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而,当前开源硬件教学多以模仿为主,缺乏对学生计算思维提升的有效关注。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教育者需积极探索在“开源硬件”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将计算思维融入各个环节,实施更具真实性和深度的教学策略。这一转变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与理论思考的紧密结合,真正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全面发展,确保教学不仅限于技术层面的模仿,而是深入到思维层面的培养与提升。
-
中职数学渗透劳动教育的作用、向度与策略
Abstract:
中职数学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目标是有机对应的。中职数学渗透劳动教育具有助力学生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学习价值的积极作用。中职数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向度包括文化向度、生活向度和专业向度。中职数学要更为完美地渗透劳动教育,需要教师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推动学生学做结合、促进学生创新创造、落实学生实践操作等四个层面进行有效渗透,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双提升”。
-
借力工程设计与物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Abstract:
本文基于工程设计与物化的教学理念,采用“自制简易纬度仪”作为教学案例,深入探讨以工程实践为主导的科学教学。从生动有趣的情境出发,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分析纬度仪的工作原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纬度仪,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激发。学生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提升。
-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农村薄弱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Abstract:
随着科技发展,教育的手段日新月异,教育数字化的推进,以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为代表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在学校各学科中广泛应用,体育学科教学一直是农村薄弱学校面临的困难,因授课教师专业能力的缺乏,造成学生运动兴趣不高,专业技能学习不够,体育课教学效果不佳。通过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育教学的四种模式,结合优质资源应用,促进了农村薄弱学校体育教学规范化开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技能、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
新课标视域下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以平面镜成像为例
Abstract:
以平面镜成像为例,介绍了新课标视域下指向“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方法,剖析教学评一致性,比较不同版本的平面镜成像教材编写,认真研读新课标要求,确立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与评价依据,“教什么”将学生带到哪里去?“怎么学”带领学生去那里?“评什么”证明学生到了没有?将三者保持一致,从而达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
高中通用技术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研究—以“智能防疫洗手器的制作”项目为例
Abstract:
本文以STEAM教育理念及通用技术课标为指导,将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学习进行有机整合,把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作为学习的主线,探索构建通用技术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模式,并且以“智能防疫洗手器的制作”项目为例进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以期为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
初中信息科技实验教学的开展困境及应对策略
Abstract: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及《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相继出台。本文针对一线教师所面临的信息科技实验教学基本要素的认知困境及设备资源困境,分别提出了应对策略。通过应对策略,帮助一线教师厘清实验教学的基本要素,实现因地制宜创造设备资源条件,以期为教师开展信息科技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
纠正不妥认知 助力物理观念形成——以“额外功、有用功、总功”为例
Abstract: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物理观念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对初中物理教学中,机械效率一节的额外功、有用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的认知还有不妥之处,这对发展学生的物理观念造成了困扰,笔者对三个概念涉及的不妥认知用实际的例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给出了较为深刻的合理教学建议,为概念及规律的提炼与升华予以支持,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命题的严谨性提供新视角。以期助力学生科学思维、核心素养双进阶。
-
利用手持技术再探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保存
Abstract:
对文献报道的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实验进行了归类和分析,结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相关建议和要求,明确了实验改进的方向是操作简单,原理清晰,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传统改进实验的验证和初探,再借助真空采血管、注射器、手持技术设备,运用半值法、半定量法、数码分辨比对法、均匀设计法对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保存实验进行了再改进,探讨了对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保存。改进后的实验既可在真空采血管中同时稳定地呈现沉淀的白色、灰绿色与红褐色,也可在开放性环境中只呈现白色,具有试剂、操作和装置简单,现象明显,适合于中学课堂教学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
基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策略
Abstract:
跨学科教学在促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由于人工智能具有跨学科和多领域的特性,这就决定了人工智能教育必须依赖于跨学科融合。为了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核心机制,并为中小学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提供设计方案,从目标设定、内容构建、活动组织、资源配置和评估方法五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策略,旨在为中小学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三步两定: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实验课教学设计
Abstract:
实验课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在实验课中贯彻教学评一体化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三步两定”是遵循教学评一致性思想在实验课教学中的一种演绎,适用于历经先定性再定量的一类实验课的开展。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评围绕共享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技术关键是评价任务前置的逆向设计;主要特征是以评促教,评价发生在教学全过程;实现学生科学观念和思维实践能力的内化、迁移,化知为智。
-
素养导向下小学科学对比实验教学策略
Abstract:
本文以教科版五年级下册为例,围绕剖析、寻策、明意三个模块,论述了素养导向下小学科学高段学习中对比实验的教学策略。全文先立足课标,结合教学,剖析现存问题。随后,紧系问题,反思研析,提出了强化意识、创设论境、搭建支架、优化记录四大策略并进行详细论述。最后,联系生活,延申科技,明确了对比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展望了未来对比实验教学的发展。
-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学化学“IT-双向驱动”课堂建构及教学实现路径
Abstract: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这是新时代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湖南省积极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学化学“IT-双向驱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依据深度学习、学科理解、理解教学等最新教育教学理论,聚焦主题大概念统领和大任务解决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深入探索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实践活动等新型教学方式努力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
-
研究环形轨道向心力的数字化实验装置
Abstract:
高中物理的研究中,圆周运动的情境中,经过凹形桥底部或拱形桥顶部的情况是做常见的研究情景,理论分析表明,小球经过环形轨道最高点和最低点时,轨道对小球的压力和小球受到的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该实验装置采用数字化压力传感器,利用Arduino单片机控制,能定量测量小球经过竖直平面内的环形轨道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压力变化情况,从而进一步探究小球通过竖直平面内的环形轨道最高点和最低点时所需向心力规律的实验装置,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数字化实验装置的制作与应用过程。
-
“构建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标记问题模型”教学设计
Abstract:
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属于细胞水平,在分裂间期DNA分子通过半保留复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可以探究DNA分子随分裂过程的标记情况,这属于分子水平。但是将标记情况与染色体联系起来后,由于染色体和DNA变化并非完全同步,导致理解困难。本文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直观展示了DNA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
-
从配位平衡视角探究四氨合铜离子的制备
Abstract:
由教材实验引发对四氨合铜离子制备实验的思考,基于配位平衡视角,从理论计算和实验探究两个维度探讨了制备四氨合铜离子的适宜条件,并进一步探究了将铜或氧化铜直接转化为四氨合铜离子的实验方法。将实验结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地落实了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并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品质的发展。
-
创真实情境 促思维进阶
Abstract:
本文基于“功”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创设学生乐于亲近的真实情境,依托教材内容二次开发,助力学生了解“功”的物理概念,建构“是否做功”的物理模型,引导学生探究斜面“能否省功”。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促进教师立足教材并合理开发教材,构建思维课堂,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
“流速大压强小”中流速的参照物是什么? ——流体力学中“天女散花”现象的正确解释及教学建议
Abstract:
针对流体力学中“天女散花”这一典型现象,分析了其中“流速”的参照物选取的矛盾之处。在剖析伯努利方程的本质及其限制条件的基础上,指出流速的参照物既不是地面也不是被压物体,而是同一流线的不同位置。科学地解释了“天女散花”现象,希冀纠正广大师生对伯努利原理的错误认识。
-
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融合创新研究
Abstract:
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的融合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科技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深度融合,可以使美术教学更具直观性、互动性和时代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有利于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为此,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笔者介绍了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融合创新的内涵和必要性,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融合创新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
卓越师范生培养视角下基于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虚拟教研室应用探析
Abstract:
师范生是未来教育的重要力量,其教学实践能力的锤炼与提升,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虚拟教研室,作为信息时代教育背景下新兴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积极回应了教育变革的需求,更是基层教学组织革新的积极探索。研究从卓越师范生培养视角出发,深入剖析虚拟教研室在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机制与模式,揭示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可行路径,旨在为我国师范教育持续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参考。
-
中小学政府采购中采购需求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Abstract:
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中小学政府采购过程中采购需求常见的问题,包括需求不明确、采购需求与市场脱节、核心产品确定不合理、与政策法规不符等,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及其对采购工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中小学政府采购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
乙酸乙酯制备实验的可视化设计
Abstract:
利用自制实验装置对乙酸乙酯实验进行创新。改进后装置分为反应发生装置、冷凝回流装置和产品收集装置,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化学反应的动态变化,同时利用实验数据精确地计算实际产率,从而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深度学习。
-
技术装备助力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实践研究
Abstract: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首要任务,对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动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积极影响。然而,在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以及信息科技操作等实践性强的学科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施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当务之急是探索一种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降低学生学业负担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选取初中物理、化学、生物与信息科技四个学科作为案例,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技术装备助力课后服务发展,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学习体验。
-
借助教育装备优化语文实践活动
Abstract:
教育既是国计,更是民生,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教育技术装备日渐成为影响教育发展形态和质效的重要因素。新教育理念鼓励互动、注重自主创新,希望确立多元化、开放式、灵活性的教育模式,现代化教育装备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为一体的的“教-学-研-用”语文教学新生态。教师应与时俱进,以“教育+技术装备”为突破口,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注重小学初中九年一体化整体设计,从小学低龄阶段逐步推进至中学高年级,进阶型借助教育装备优化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
乙炔的制取及性质实验的微型化改进
Abstract:
教材上乙炔制取和性质实验通常涉及到较大的设备,不仅操作复杂,药品用量较大,反应不可控,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进行微型化改进后,不仅可以简化实验步骤,减少操作难度,减少药品用量,且将饱和食盐水替换为葡萄糖溶液,降低实验风险,提高实验的安全性。改进后的装置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方面,均展现出了显著价值。
-
基于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Abstract:
本文以暖宝宝的奥秘及其产热原理的实验验证为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实验的方式,解密暖宝宝的结构特点及其内部各成分对产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问题推进式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Abstract:
问题推进式教学法是以问题推进教学,用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以功和内能的改变和静电怪坡实验为例,介绍问题推进式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利用数字化实验及仿真软件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明显,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数字化实验及仿真软件的应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Abstract:
在新课程标准实行后,教师应积极优化高中生物学实验内容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对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包括改进探究性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以及引入虚拟实验进行教学。通过探索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法,以加强实验教学效果,达到对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
基于智能手机开展测量地球半径的研究
Abstract:
利用智能手机Phyphox软件中的定位(GPS)传感器获得地理不同点的经纬度值,由几何关系便可计算出地球的半径;也可由三角函数关系,比鲁尼法同样测量出地球的半径。它集信息技术、地理知识与物理知识于一体的跨学科项目实验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综合素养。
-
面向计算思维培育的人工智能项目式学习实践
Abstract:
本文旨在以国家实施的数字教育应用、共享与创新行动为导向,致力于提升学生以计算思维为代表的核心素养,探索虚拟仿真项目式学习实践,因其为数字技术发展提供有效行动支撑的特性,具体体现在以智助学方面,能够为人工智能赋能行动落地提供可行路径。笔者设计人工智能“火星开发”项目,探索学习者在虚拟仿真环境中进行情境感知、原理探析、算法实现、迁移拓展的实践过程,以科学研究和事实支撑来验证其助力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以智助学”的有效性。
-
依据新课程理念的实验模型改良 ——以“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为例
Abstract:
利用废弃塑料水瓶代替无底广口瓶制作“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实验模型,实现变废为宝,且具有更易得、轻便、安全等优点。改良后的实验模型实现橡皮膜(模拟膈肌)在自然状态时(舒张时)呈向胸腔突起的穹隆状,且模型中气球(模拟双肺)在充气情况下其体积是充满胸腔的,这更贴近人体结构真实状态。另外利用数字化手持技术,加入气压计传感器辅助实验演示,让学生通过图表直观的感受到膈肌运动引起肺内气压变化和肺呼吸的关系,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是生物与跨学科教学要求的一次实践。结合“吸烟等不良嗜好对人体健康具有危害作用”的概念整合教学,设计了“吸烟危害肺的健康”实验,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
-
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的实验改进——利用铁氧体自制变压器
Abstract:
对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的实验教具进行了改进,利用铁氧体和铜线自制变压器作为实验器材开展教学。此变压器在线圈匝数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实现变压效果,因此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现场制作变压器,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变压器的组成结构,增强了对变压器的感性认识。而且此变压器利用了铁氧体高磁导率和低涡流损耗特点,提高了磁场的传导能力减弱了铁芯本身的能量损耗,使铁氧体变压器的能量传输效率相比于硅钢片变压器效率更高,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的精确度。并且此变压器可根据需要绕制不同的匝数,因此学生可以在实验中改变线圈匝数来获得大量的数据进行实验分析。
-
影子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实验创新设计
Abstract: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哪里有影子”通过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条件与变化,原教材实验存在实验笼统、未进行数据量化等不足,笔者通过自制创新教具、创新课堂设计两方面着手改进该课程,有效达成提高实验效率和严谨性、完善实验内容、量化实验结果的目标,并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命题研究
Abstract:
《义务教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实施以来,各地都在探讨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试题设计方法路径,徐州地区小学科学命题工作通过实例研究与分析,形成了符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试题命题原则并进行了实践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试题命制与测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
焰色反应七色树趣味创新实验
Abstract:
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跃迁时会以光的形式释放不同能量,如果光的波长处于可见光谱范围内,人的肉眼就能捕捉察觉到不同颜色,例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观察到不同金属会呈现出不同的焰色。本研究创新设计并成功演示了七种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以铁架台为一个“树”型主枝干,以交错放置的7只螺纹铝盒为“树”的枝叶,点燃螺纹铝盒中盛放浸润过无水乙醇且裹有金属盐粉末的脱脂棉球,就能形象化为焰色反应的七色树。应用该趣味创新实验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宏观实验现象所揭示的原子结构等微观化学本质。
-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创新研究——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学实例为案例
Abstract: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物理教学。深刻分析了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并选择“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学为例,对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具和实验方案进行创新和改进,增强了实验的严谨性,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的态度与价值观,达成“科学探究与实践”素养的培养目标。
-
小学科学心脏和血液实验器材的改进与创新
Abstract:
传统的心脏和血液实验器材存在缺失血液循环过程和数据支撑等问题。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进,利用单向阀的心脏模拟器、液体流量计、液体压强计和透明塑料管组装成血液循环实验装置。该装置操作简单,学生能观察到心脏跳动时血液在血管内的循环流动过程,获得血液流量和血压变化数据,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运动时心脏跳动快慢与血液流量的关系,同时理解不同个体心脏跳动力度与运动后恢复正常呼吸所需时间长短不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水平,借助可视化的数据支持学生建构心脏与血液循环的科学观念。
-
学生单目光学显微镜常见故障的简易维修
Abstract:
640倍XSP-02单目显微镜是目前初中生物学实验室最常用的显微镜之一。在一些年限较长的实验室,有许多显微镜因为一些简单故障被“封存”。与之对应的则是在一些课堂中两人使用一台显微镜轮流观察,观察时长受限。本文介绍了一些显微镜常见故障的简易维修方法,适合实验管理员或生物学教师对“封存”显微镜的维修或维护,为生物学实验的开展提供保障。
-
简易植物生长箱的制作与使用
Abstract:
“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教学的开展受季节、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通过制作和使用简易植物生长箱精准调控植物生长所需光照强度和温度,可克服季节、天气等不可控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的成功率。该简易植物生长箱也可用于辅助探究其他植物相关生理过程的实验中,实现一箱多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
信息技术赋能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研究
Abstract:
分析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发现小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结合深度学习理论,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持久兴趣,帮助学生读懂整本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高阶思维,锻炼综合运用能力,并能有效评价整本书阅读情况,真正推动整本书的深度阅读。
-
善用信息技术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氛围
Abstract: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详细探讨了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温故而知新,丰富学生的认知感受,进而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氛围。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生动展示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独特魅力和实际成效。
-
一“机”多用,一“演”到底 ---远距离输电多功能演示仪的制作与使用
Abstract:
文章:中学物理教学提倡情景式教学方式,以真实的实验为抓手,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思维,可以引起学生的情趣和共鸣,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自制教具也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远距离输电原理,在很多中学实验室中并未配备相应演示器材,基于中学物理以实验为先导的教学理论[1],结合实验操作真实、方便、简洁、直观的思想,根据中学电磁感应知识,设计了这款远距离输电原理演示仪教具,在课堂上使用的效果不错,在本地区教具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
深度解析绕绳摩擦的探讨与反思
Abstract:
2024年9月投入使用的初中物理新教材,正进一步拉进学生与物理情境的距离,意在提升学生的物理观念。笔者以绕绳摩擦为例,首先呈现了比较有趣的相关探究,笔者通过呈现原文蕴含的理论,对结论提出疑问后,进行了绕绳摩擦的深度分析,给出了科学、合理的结论。进而,笔者设计出学生可操作的探究实验,促成学生深度理解摩擦的内涵,旨在提升学生的物理观念。文末,笔者给出了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以期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
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以“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教学设计为例
Abstract: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加强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已然成为现今教学的一项主要目标。物理作为一门深深植根于实验的自然科学,其教学过程离不开实验环节,这样的实践机会对于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从核心素养的理念出发,详细阐述了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这些关键能力的培育的教学对策。
-
素养导向的物理单元复习课教学策略 —以《简单机械单元复习》为例
Abstract: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单元复习课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不仅可提高学生物理知识的系统性,还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训练学生机械刷题,而是要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立足教材的深度备课 构建思维课堂——以“功”教学为例
Abstract:
本文基于课堂教学实践,以苏科版初中物理11-3“功”的深度备课为例,探索序列化实验设计,助力学生了解“功”的物理概念,建构“是否做功”的物理模型,引导学生探究斜面“能否省功”。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促进教师立足教材并合理开发教材,构建思维课堂,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阶,发展科学思维。
-
验证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的实验设计
Abstract:
函数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它的性质的研究往往要借助于具体的函数图象。利用数学软件设计数学实验,由“形”到“数”,不仅可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还可以发展数学抽象、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本文以“验证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为例,介绍以几何画板为平台的实验设计和具体操作步骤,阐述数学实验在学科素养培育方面的意义与作用。
-
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鉴定实验的安全隐患及改进
Abstract:
分析“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鉴定”存在的安全隐患:易燃易爆危化品、易制毒品、强腐蚀性、有毒化学品,并对实验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1) 指导学生检测乙醚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2)减少易燃易爆品和易制毒品的用量,3)降低强酸、强碱的浓度,4)改用低毒药品替代有毒、易制毒品,尽可能消除爆炸、化学腐蚀性灼伤、中毒、易制毒品流失等隐患,抓实抓细,防患于未然。
-
STSE教育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探讨——以“静电的防止与利用”为例
Abstract: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物理课程要引领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文章围绕如何将STSE教育理念渗透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创新及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3中“静电的防止与利用”一节为例,设计了尖端放电、静电屏蔽和静电除尘的实验及教学片段,引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生产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思考,从而认识科学的本质,进一步理解STSE的关系。
-
从科学思维到科学探究的一次尝试 ——以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分组实验改进为例
Abstract:
高中教材中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是高中较难的实验之一。由于使用光源光强低,需要从遮光筒中观察,用测量头读数。实验要求高,难度大,耗时长。本文尝试使用激光光源,用凸透镜成倍数放大干涉条纹的方式,最终在带有刻度的光屏上直接读数。本文将重点探讨凸透镜放大干涉条纹的原理和计算。
-
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实验的改进
Abstract:
“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耗时较长、实验现象不稳定、学生对唾液搜集方式存在抵触心理等问题。针对此不足,通过对淀粉糊的浓度、淀粉糊的用量、唾液搜集方式、实验容器等进行改进,实验现象明显并缩短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同时为拓展实验的开展留下空间,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化学性消化。
-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实验教学改进
Abstract:
针对教材和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存在的问题,探索以鳑鲏为新的实验材料,选择浓度为0.1%的丁香酚溶液对鳑鲏进行麻醉,通过显微镜观察鳑鲏尾鳍血液的流动。改进后的实验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验观察效果,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
-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策略
Abstract:
本文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结合小学生科学学科的学习特点及身体特性,确立了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三原则,即情境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结合科学素养的四个维度,提出了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具体提升策略,包括:激活身体感知,建构科学概念;促进深度参与,发展科学思维;感官协同参与,优化探究实践;密切联系生活,厚植责任情怀等具体策略,创新了具身认知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具身学习策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
指向模型建构能力培育的制作类作业设计与实践
Abstract:
作为科学思维的重要维度,模型建构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制作类作业是模型建构能力培育的关键环节,两者之间具有内在契合性。通过分析制作类作业与模型建构能力培育的现状,提出了指向模型建构能力的制作类作业设计的流程及具体策略,以《做个生态瓶》这个制作类作业的设计和实践为例,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实践表明,以制作类作业为载体,通过设计适切的作业目标、作业情境、学习路径,能够让模型建构的思维活动完整连续地发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建模的实际水平,最终指向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发展。
-
数字化技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的开发与应用
Abstract:
利用单片机自动控制技术,使用光电传感器模块,制作了一套用于验证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该实验装置可以测定沿光滑曲面下滑的小球经过不同位置时的速度,进而计算小球经过不同位置时的机械能总量,验证小球下滑过程中机械能变化满足的规律。
-
改进电解法用于制备氢氧化亚铁
Abstract:
Fe(OH)2的稳定制备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难点问题。为此,利用U形管改造的“船锚管”为电解池、Na2SO3溶液为电解液及电解产生的H2构造无氧封闭环境,采用阴阳极反应交换法对电解制备Fe(OH)2进行创新。制备的白色沉淀能保存12h,可有效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
-
“三新”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探究
Abstract:
随着(2023年版)《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的出台,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日常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的一些经验和举措的归纳分析,希望对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学起到一定的优化和促进作用。
-
主线式情境教学中的追问策略——例谈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应用
Abstract:
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以问题链作为课堂教学支架,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又可以改变碎片化的课堂状态。追问是其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发生在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有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形成策略、发展思维等价值。通过阐述主线式情境教学中的具体案例,探析基于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理论的教学追问策略,以追寻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开展主线式情境教学的更多智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
基于教学实践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分析与补充——以《晶体结构与性质》为例
Abstract:
高中化学人教版新教材已经使用多年,教材内容和编排均呈现结构化、体系化,涉及知识本质并提供了丰富素材。《选修2 物质结构与性质》是教师备课及教学中有一定困难的课程体系,教材主要内容为在一定粒子尺度上研究“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教学目标围绕“结构”的记忆、理解及应用。现阶段关于此教材的教材分析研究较少,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教材分析研究,对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的教材难点(概念和实验)、建议补充的重点(学生思维发展点)、疑难问题(科技前沿)、存疑(教师迷思)等进行了阐述。
-
基于可替换吊杆和桥面的悬索桥演示教具创新
Abstract:
结构的强度作为高中通用技术必修2中“结构及其设计”主题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技术试验教具存在一些局限,大多以定性观察为主,定量探究和实时性数据化显示的试验教具较少。本文针对现有教具的不足,在兼顾定性技术试验效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定量探究实验教具创新,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替换吊杆和桥面的悬索桥演示教具。对该教具进行了详细的机械、电气系统设计,并进行了多组演示实验。该创新教具操作简单,成本低,易维护,演示试验效果直观、交互性好,并可满足多个教学场景演示需求,实用性强,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该特定结构的强度特性。
-
借自制替身器材探究浮力
Abstract:
笔者用经典问题(旋转液体)引入,为探究设置目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笔者首先给出了“替身”法的理论分析,然后通过制作器材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结果既验证了替身法的科学性,也呈现了问题的结论。进而笔者用“替身”法由浅入深分析出问题结论。整个分析,思路清晰、过程简洁,有理有据。笔者通过将问题顺利解决的过程,向学生灌输要学好物理,须思清再谋,谋好再探,探后再析的科学理念。顺利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浮力的内涵,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
基于SnowNLP框架的人工智能教学实践 ——以“商品评价数据可视化”为例
Abstract:
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行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背景下,人工智能课程在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日趋凸显,如课程定位模糊、模型被过渡封装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种基于SnowNLP框架的人工智能教学实践路径。文章首先界定了SnowNLP人工智能框架的核心概念,接着分析了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SnowNLP人工智能框架的优势,最后以真实的项目案例“商品评价数据可视化”为例,详细讨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期为一线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提供借鉴。
-
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项目式学习设计架构
Abstract:
新课标倡导基于项目化的学习方式,而计算思维又是信息科技学科素养的核心组成元素之一。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开展项目式学习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其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每位信息科技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重视且重点落实的学科素养。本文通过阐释计算思维的实质和项目式学习的内涵,分析在项目式学习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可行性,探究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架构。
-
基于GeoGebra平台的可视化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2024年全国甲卷理科第21题为例
Abstract:
文章以2024全国甲卷理科第21题为例,借助GeoGebra平台开展实验探究,以形探寻规律并给出代数推理论证,进而推广结论,引导学生揭示试题的本质.
-
面向智能素养培养的人工智能教学实践——以“言听计从的小夜灯”项目为例
Abstract: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简称《框架》)明确了智能意识、智能思维、智能应用与创造、智能社会责任为人工智能课程核心素养。本文围绕中小学生智能素养培养,在界定了智能素养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真实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模型,并以“言听计从的小夜灯”为教学案例,通过“创设情境,发布主题”、“感知体验,发现问题”、“提供支架,理解原理”、“模型训练,初始智能技术”、“模型评估,再识智能技术”、“算法设计,部署应用”等六个环节的教学实践路径,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
小学信息科技情境化命题的研究与实践
Abstract:
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相辅相成。如何把握试题结构,提高命题质量,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高质量试题,是每位信息科技教师亟需思考的问题。本文对小学信息科技情景化命题进行一些研究和实践,希望能够给一线的小学信息科技老师的命题制卷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
基于数字化实验发展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教学实践——以沉淀溶解平衡为例
Abstract:
创设多个数字化实验探究情境,利用简单曲线表征抽象的沉淀溶解平衡过程,解决了多个传统实验的教学难题。通过实验现象的预测、观察、解释,引导学生建构、理解、应用沉淀溶解平衡模型,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化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
-
创新实验设计“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Abstract: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的探究实验,为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对该探究过程进行了改进和创新设计;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对两种不同物质进行加热,利用带有温度传感器的LED数字显示温度计对温度进行测量,同时利用测温软件对温度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曲线。实验改进后操作简便、现象直观。既培养了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热学知识打好基础。
-
基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实验教学设计 ——以“饮食与营养”一课为例
Abstract:
通过“初识营养物质”、“再识营养物质”、“深识营养物质”三大环节,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发展科学思维,继而逐步加深学生对营养物质的认识。
-
数字化工具辅助下的跨学科素养融合课堂评价研究
Abstract:
新课标的颁布迎来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评价热潮,对课堂评价策略的探究起到了引领作用。跨学科情境教学作为新课标中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跨学科情境教学中课堂评价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在跨学科情境下借助数字化教学工具,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完成有效的课堂评价,仍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融合信息科技学科和劳动学科,辅以课堂评价工具,开展跨学科情境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评价策略探究。
-
基于科学创改实验突破“迷思概念”的教学实践
Abstract:
如何利用实验解决科学问题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学生在初中阶段“迷思概念”的总结和分析,结合创改实验,通过具象化、立体化、放大化、过程化帮助学生对科学的“迷思概念”进行突破,从而对知识达到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纠正“迷思概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
基于DIS验证恒力作用下的动能定理的创新实验
Abstract:
恒力作用下的动能定理的理论证明教科书上已经有详细过程,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恒力作用下的动能定理呢?传统的实验装置是利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该实验装置在实验原理上就有系统误差,本文通过巧妙设计实验消除系统误差并利用DIS系统来验证恒力作用下的动能定理。
-
铜与稀硝酸、浓硝酸反应的微型化、一体化实验改进
Abstract:
选择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铜与稀硝酸、浓硝酸反应,针对教材中实验装置反应前未排尽空气、实验现象不明显等不足,通过利用泡沫铜、注射器、三通阀、紫色石蕊溶液代替水、引入安全瓶和尾气吸收装置进行微型化、一体化实验改进,实现了集气体的制备、性质的检验、尾气的吸收一体化,结果表明实验现象明显,效果显著,节省了实验药品,更加绿色环保。
-
铜氨纤维制备条件改进及探究性实验设计
Abstract:
针对铜氨纤维制备实验中普遍存在的成功率低、重现性差、产品性状不佳等问题,以脱脂棉溶解过程中硫酸根离子(SO42-)与纤维素之间存在竞争机制为依据,探究SO42-浓度和脱脂棉用量对实验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约0.01 mol铜元素时,SO42-摩尔分数控制在20%以下,可提高实验成功率和重现性,脱脂棉量为0.5 g时可制得优质纤维,使用Cu(OH)2固体代替CuSO4溶液制备铜氨纤维,可显著提高成功率。并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将此过程设计为高中化学实验,可提升学生实验技能,激发科学研究热情。
-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与实施
Abstract:
内容:深度学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深度学习视域下,针对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审视传统实验,设计创新实验及相应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落实概念转变,实现深度学习。本文以笔者的部级实验精品课《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为例,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与实施的有效策略。
-
便携式水电解器的创新设计
Abstract:
基于霍夫曼水电解器存在的不足,通过文献分析和实验改进摸索,设计了现象明显、易自制、价格便宜的新型便携式水电解器。该装置利用304不锈钢沉头自攻螺丝做电极,塑料移液管、PVC封口袋形成密闭反应容器,2节9V电池组装成电池盒,有效解决霍夫曼水电解器电解速率慢、仪器重心高易破损、电解液易泄漏、气体逸出太快的问题。改进后的装置不仅轻巧便携,电解速率快,气流可主动控制、电解液不易泄露,且反应容器一放即可电解,解决了需携带排插、学生电源等较多仪器问题。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该装置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实验效果,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
利用生活材料及电导率传感器改进渗透装置
Abstract:
本研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鸡蛋卵壳膜内壳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PE膜,代替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渗透装置中的玻璃纸作为半透膜,同时改进实验装置,解决教材实验现象中不易观察、半透膜材料(玻璃纸)来源单一、实验耗时较长等问题;另外利用电导率传感器进行的数字化实验改进,使渗透实验既具有定性实验也具有定量实验的特性;数字化实验实时直接呈现的实验结果,使学生定量认识了膜的选择透过性特点,为学生后续学习中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失水的原理奠定了基础。
-
融合科学与工程实践的STEM活动设计——以制作抛石机为例
Abstract:
STEM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价值已经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论证,融合科学与工程实践的STEM活动设计成为推进STEM教育研究与开展STEM教学实践的共同需要。《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技术、工程与社会”“工程设计与物化”凝练为科学学科核心概念。融合弹力与杠杆的相关知识设计了将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相融合的STEM教学活动。
-
基于Esp32与Phyphox的力传感器制作与应用
Abstract:
本文探讨了利用Esp32与Phyphox平台结合制作力传感器的创新方法,并展示了其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通过Esp32强大的处理能力和Phyphox丰富的物理实验功能,实现了力传感器的无线数据采集与实时分析。该力传感器设计灵活,可应用于测量不同力学量,如拉力、压力等,为物理实验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工具。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精度高、响应快、操作简便等优点,展现了Esp32与Phyphox在物理测量领域的巨大潜力。
-
“用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实验的创新设计
Abstract:
本文针对高中物理双缝干涉实验中常见的光波长测定效率低下及实验装置操作复杂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实验优化方案。本方案创新性地融合了激光作为稳定光源、铝箔纸制作精细狭缝以及针灸针等日常易得材料,从优化光源稳定性、精确化狭缝制备以及扩大观测视野三方面进行了系统改进。这些改进措施不仅简化了实验步骤,减少了数据处理难度,还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演示的直观性和学生动手实验的便捷性。本文方法不仅符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更为物理实验教学的高效实施和普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路径。
-
巧用电子秤开展学生自主创新实验
Abstract: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灵敏电子秤开展物理多项探究实验活动,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
《简单机械》——大单元实验教具优化及改进
Abstract:
《简单机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内容,为力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利用拉力传感器等所制成的大单元实验综合教具,可高效深入探究本单元所有实验,包括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性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等,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
“双减”背景下, 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探究
Abstract:
本文旨在探究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评价指标缺乏多样性、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评价主体缺乏全面性等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策略,建立由统一的评价标准、多样的评价指标、阶段性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主体构成的“四个+评价模型”。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一套可资借鉴的评价体系构建策略,有助于提高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
基础教育精品课的设计与制作[] ——以部级精品课“动画基础知识“为例
Abstract:
本文通过介绍基础教育精品课的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并以部级精品课“动画基础知识”(初中信息科技?苏科版)为例,采用“情景化引入、互动化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提升和跨学科融合,采取多元化展示评价”的方式,介绍了教师在教学设计、微课视频、资源制作等“雕琢”的过程,为广大教师提供案例参考。
-
基于微课与虚拟仿真技术的物理实验教学探究 ——以“电路的连接方式”为例
Abstract:
本文深入探讨了微课与虚拟仿真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融合策略及其潜在价值,分析了两者各自的应用优势与局限,其次探讨了微课与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的设计与应用策略,包括利用微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虚拟仿真实验发散学生思维。课堂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设计和选择学习内容,解放教师的“双手”。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展示了微课导入与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物理核心素养。
-
高中物理实验整体有序教学设计 —— 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为例
Abstract:
本文以“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为例,尝试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整体有序设计,通过规划将实验分解为4个阶段,进而对每个阶段进行课时、驱动性问题、探究性学习“支架”等方面进行有序设置,以确保教学实施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以期在“学生实验”所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完成该实验的学习,为物理实验教学整体有序进行作出实践与示范.
-
扎根教材、立足素养——2023全国新课标卷第22题评析及启示
Abstract:
在由老高考向新高考的转型期,高考试题更加重视对实验的考查。本文主要从试题来源、试题分析、试题拓展等角度剖析了2023年高考物理全国新课标卷第22题,并由此提练出一些教学启示,能为一线老师提供参考。
-
对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一实验习题的质疑与讨论[1]
Abstract: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实验: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一节“练习与应用”第3题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实验测量数据有较大的偏差,本文对本题提出质疑,并进行了深度分析与讨论。
-
化学“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在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
Abstract:
文章简单介绍了化学学科中“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并结合该装置在动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酶的高效性三大实验中的应用,以提升学生跨学科实践活动素养的目的。
-
在实验中追寻化学计算的意义——基于理性思维的“溶液组成的表示教学”课例教学
Abstract:
在“溶液组成的表示”课例中基于理性思维,通过“初识浓度”“辨识浓度”“掌控浓度”“微‘观’浓度”“反思浓度”五个环节追寻化学计算的意义,联系学生已有知识,重视知识的关联以促进结构化认知;强化定量实验视角,促进化学理性思维;提供在计算过程中强化宏观认识和微观模型相结合的体验。
-
恒量法在初中物理电阻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电源电压、串联电路电流和并联支路端电压是电路的基本恒量,利用这些恒量可以实现单表头电阻测量。本文探讨了恒量法测电阻的原理,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除电源电压恒量外,恒量法测量电阻误差不超过标称值的3.57%。该方法在教学中使用能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内涵,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增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
农村中学实验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常德市农村中学实验教师为例
Abstract:
以市域内农村中学实验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调研和一对一访谈等方法进行数据采集,了解当前农村中学实验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及专业成长等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存在实验教师队伍结构不良、师资配置欠科学、教研能力和信息素养不高及培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师招聘、教师培育及教研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旨在促进农村中学实验教师队伍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实验教学工作的规范化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设计 ——以探秘爆炸盐为例
Abstract:
项目式教学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立足与学科相关的真实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倡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以探秘“爆炸盐”为主题,展开项目式教学,设计“认识爆炸盐的成分”、“预测爆炸盐的性质”、“验证爆炸盐的性质”、“揭秘爆炸盐的原理”四个子课题,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展开讨论,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通用技术实验教学实践研究
Abstract: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实现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本文深入探讨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理念,并强调了通用技术实验教学在学生技术素养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文章旨在探索一种整合“教-学-评”为一体的通用技术实验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期为通用技术教师提供指导,进而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的实践研究——以“物理秀”科普实验活动为例
Abstract:
高中物理教学以提升全体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注重落实物理课程的育人价值。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开发课外自主探究实验,不仅能够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还能培养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依照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借鉴费曼学习法中教与学相结合的核心思想,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实验。此外,学生以科普剧表演的形式展示探究成果,还可以促进物理与人文艺术之间的跨学科交融。
-
素养导向下基于单元整体的项目化教学实践探索
Abstract:
本文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小小工程师》单元为例论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基于单元整体的项目化教学新方式的实践探索。全文从获科学观念、启探究实践、育科学思维、明态度责任四个维度进行详细论述,强调了基于单元整体的项目化教学方式的重要作用,明确了该教学方式下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技能,并对其在未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展望。
-
AI助力拓展高中物理课堂文化的MRP路径 ——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单元为例
Abstract: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迭代升级,课堂教学改革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现实冲击。如何保障课堂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引起情感共鸣,如何弥补信息化大爆炸导致知识碎片化严重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与实践探究。如MRP路径(团队制作单元思维导图Mind map、演绎伟大科学家Role play、小组汇报展示本单元中的科技前沿动态或展望Presentation),以AI多元化、融合性特色丰富本章的教学,让数字化教育资源为真实课堂服务,让“人师”和“机师”共同育人。
-
高职院校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智慧课堂改革
Abstract: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智能教育的兴起,智慧课堂的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高职院校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是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目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存在诸多问题,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率造成影响。智慧课堂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高职院校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对目前高职院校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改革对策。本文重点探讨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智慧课堂改革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以期为该领域的教育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
-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装置的一体化、绿色化改进
Abstract:
评析现行高中化学 3 个版本新教材中“铜与浓、稀硝酸反应 ”实验装置,发现教材实验装置存在空气干扰、尾气处理 等方面的不足 。基于 U 形管设计一款新型实验装置(简称三通U 形管),将其与注射器组装成新的实验装置并用于实验,可 借助四氯化碳起到隔离溶液的作用,从而营造无氧环境 。从实验效果看,该实验装置不仅可排除其内部空气对实验的干扰, 实现尾气的绿色化处理,还可以同时进行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便于对比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实现了实验的一体化。
-
巧设科学作业培养“4C”能力
Abstract:
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科学作业的设计与使用,传统科学作业具有“训练性、确定性、重复性和可控性”特点,对新时代人才培养起到阻碍作用。创新设计多类型具有实践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科学作业,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作业训练中去,从而推动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小学科学教学巧设智创作业、实践探究作业、浸入体验作业和表演类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跨学科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4C”能力)。
-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科学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研究
Abstract:
新课标的教学是我国目前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评价效能是制约着学业质量和目标达成的效果。本文以科学核心素养的四个指标作为维度,通过创建“学业质量表现”任务、构建“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拓建“数字实践评价”平台等方式,实施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科学学生探索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提升科学素养的培育。
-
对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改进
Abstract: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2节内容,利用数字天平和数显测力计替代弹簧测力计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先探究浮力与数字天平增加示数的关系实验,浮力大小等于增加液体所受的重力。再探究天平增加示数与排开液体重力间的关系实验,天平增加液体所受重力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相等。这样就简化实验步骤,从而准确得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
走进非遗:基于工程实践的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以“让走马灯转起来”为例
Abstract:
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工程实践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该项目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又是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一项重要实践,是一个富有深度和广度的学习项目。
-
焰色试验的再改进
Abstract:
焰色试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2019版)第二章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中的一个经典实验,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检验金属元素的定性实验,是高一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教材中焰色试验的操作方法课堂演示效果并不理性,实验所用材料——铂丝很多普通中学并没有,因此找到一个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持续时间长、容易实现的改进实验变得非常重要,基于此我们改进了实验装置,改进之后的实验,较大程度的提升了实验效果。
-
魔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融合探索
Abstract:
魔术,以其神秘莫测、引人入胜的特点,常常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探究物理规律和原理的重要手段。许多魔术背后的实质就是基于常见的物理规律和原理。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魔术融入物理实验教学中,通过魔术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
-
巧设表现性任务单,提升科学核心素养
Abstract: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大力提倡教学手段的革新。在推进科学课程理念的实践中,表现性任务单的应用被认为是至关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事实上,探究活动中有些表现性任务单的设计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结合表现性任务单的内涵及设计原则,可通过“结合现实生活,融入情境设计”“关注学生兴趣,融入创意设计”“巧借科学模型,融入直观设计”“创意设计任务,注重学生体验”“设计评价量规,实施全程评价”等5个方面设计表现性任务,助力核心素养的提升。
-
对高中化学危化品用量的统计与思考
Abstract:
随着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实施,高中化学实验用危化品的种类和用量也增加了。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中涉及的危化品进行了种类,学年课本用量和实际教学用量的统计。对危化品采购从源头管控,实行按时按需采购。减少过时、过期、过量危化品的产生。保障危化品种类和数量,保障各类实验的顺利开展和实验室安全。
-
数字化视域下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逆向教学设计
Abstract:
传统教学一般以教学目标为主设计学生活动,导致课堂教学中聚焦关注教学任务,容易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基于UbD理论的逆向教学设计,在明确预期结果、确定合适评估证据的基础上设计学生探究活动,更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极大促进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央馆虚拟实验平台能够助力学生体验本节涉及实验的过程,解决实验材料难找等问题,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以“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节为例,基于UbD理论进行数字化视域下的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实践后反思课堂,发现基于UbD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和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央馆虚拟实验平台能够助力生物学教学由探究走向实践。
-
自制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实验仪及其教学应用
Abstract:
电磁波发射和接收实验在帮助学生构建电磁波的概念过程中极为重要。传统的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演示实验仪器庞杂,实验现象不明显,成功率和灵敏度低。基于“锡球检波器”设计和制作的教具“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演示器采用锂电池供电,利用锡球检波器实现电磁波检测,LED灯显示接收效果简化了传统实验的复杂装置,提升了实验灵敏度和成功率。教学应用中,实验不仅验证了电磁波发射与接收原理,还通过天线拓展实验,增强了学生对电磁波传播的理解。实验器材简单,成本低,易于推广,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物理思维。
-
自制实验器材突破凸透镜成像原理教学难点
Abstract:
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是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本文针对凸透镜成像原理教学难点设计创新实验教具,利用激光笔的合理组装模拟点光源,使物体发出的光线可视化,可以让学生清晰的观察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动态变化;利用自制的果冻蜡变焦凸透镜来模拟晶状体,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人眼如何调节晶状体来看清近处和远处的物体。该实验装置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眼睛与眼镜”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有助于学生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的形成。
-
自制“可燃性气体爆炸”演示仪
Abstract: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科学》教材中没有演示可燃性气体爆炸的仪器,但是完成爆炸演示实验很有必要。为此,可利用打火机、导线、工字钉、一次性注射器、空牛奶盒、彩色纸等生活中常见易得物品,自制一个“可燃性气体爆炸”演示仪。该演示仪完美的弥补了教材中“可燃性气体爆炸演示”的缺失,且实验装置具有制作简单、节约药品、材料便宜易得、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问题探究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
Abstract: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问题探究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问题探究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框架,引导其利用实验连接理论与现实,从而深化对物理学的认识。在此模式下,学生可借助问题探究过程,体会解题过程,形成解题思维,以此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本文旨在借助“问题探究”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流程,深挖其应用意义,探究其应用策略,期望对高中物理教学提供有益思考。
-
信息技术编程教学的项目化设计与实践——以制作“自动感应台灯”项目为例
Abstract:
随着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领域的不断发展,超声波传感器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以制作“自动感应台灯”项目为例,进行坐姿提醒,并结合图形化编程,介绍超声波传感器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基于HaoDaBit平台,实现一个简单的自动感应台灯。通过本文的介绍,让更多的教师尝试基于学生的学情,结合数学、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设计项目化编程课程,以期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在动手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学习,提高综合素养。
-
融合化学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项目式教学——以“重走蓄电池之旅之电解池”为例*
Abstract:
学校应结合新高考改革将职业生涯教育前置,教师也应思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为学生扫除生涯选择的障碍。本文在教材中职业栏目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并实践渗透职业生涯教育。课例结合化学史开展项目“化身科学家,制作可循环充电使用的电池”,将电池本质、电池改良、职业生涯教育闭环设计为三个板块,板块间化学史和职业生涯讨论层层递进,对相关电池从业岗位的认识和从业所需能力素养的培养也逐渐深入。
-
探究头孢类药物和酒精对圆水蚤心率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 生活中常听说“头孢配酒,说走就走”,说明服用头孢类药物的同时喝酒对身体有致命伤害。圆水蚤身体半透明,在显微镜下能清晰地观察到其心脏的跳动、测定其心率。本实验利用活体材料“圆水蚤”在头孢类药物和酒精同时作用的条件下,利用显微镜测算圆水蚤心率的变化。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帮助人们意识到:服用头孢类药物后饮酒对心脏的损害,警醒人们日常生活中践行“服药不喝酒”的健康生活方式。
-
基于数字化实验的表面活性剂研究性学习
Abstract: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对表面活性剂的相关知识介绍较少,鉴于表面活性剂独特的结构、丰富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笔者基于手持技术,围绕表面活性剂设计开发了相应的数字化实验并将其应用于课堂研究性学习,有效地落实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从高考化学工艺流程题谈学科必备知识的深度学习
Abstract:
文章分析了高考化学工艺流程题的特点、要求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条促进深度学习的路径:首先,强调对必备知识的准确掌握与理解;其次,提倡在教学中创设融入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的真实情景;最后,鼓励培养建模思维并开展教学反思。同时,结合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进一步推动深度学习的实施。
-
基于学生研究性实验的翻转型高三单元复习设计
Abstract:
在学生的研究性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翻转型高三单元复习的教学设计思路。并以《直线运动》专题为例,设计了对应的复习课流程,以此作为双新背景下物理等级性考试的一种单元复习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
拔河比赛取胜原因演示器的制作与改进
Abstract:
拔河比赛取胜原因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取胜的原因是拉力大,为了排除误区笔者设计并制作拔河比赛取胜原因演示器,弥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同时对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
-
以虚拟实验“鉴”科学核心素养的进阶[1]
Abstract:
【摘要】作者以实践虚拟实验应用于科学课堂为契机,试着将科学核心素养、虚拟实验、心智模型与学习进阶的概念与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系统性的阐述。以其中的虚拟实验于教学为抓手,通过将科学核心素养具体化、将心智模型可视化,实现对学习进阶到某一层次的达成程度检测。用虚拟实验简单操作来了解此阶段心智模型,“鉴知”基础把握程度;用虚拟实验提升学生心智模型的发展水平,“鉴定”探究本质能力;用虚拟实验提供向更高层心智模型发展可能,来“鉴别”深度探索层次。
-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Abstract: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历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教学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时代背景和情感教学两方面切入,丰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随着多媒体工具的广泛运用,历史教学已从单一的讲授转向更加生动的多维度探索。本文对不同信息技术进行分析,提出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技+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
Abstract:
劳动课程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内容和模式设计需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需要。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速发展,科技已然成为核心竞争力,针对科技与劳动融合开发校本课程,培养适应时代的劳动者是十分必要的。嘉兴市实验小学基于学校科技与劳动特色开展了校本型“舱外航天服设计”劳动课程的设计和实践。予以科技+劳动的项目式学习模式——提出问题-调查分析-设计方案-中期汇报-制作模型-成果展示与反思-再次劳动,编制课程支架手册创新评价方式。以此优化劳动实践,助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
融合创新 智慧引领 信息化建设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教育新基建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东光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合各学段教育应用,积极推进教育平台体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组建新型教育信息化督导管理指挥中心,升级教育基础数据库管理,打造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的开放平台,通过提供便捷、优质、可选择的云应用,支持学校开展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了教育教学工作“网络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常态化精准管理,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
利用创新教具突破减数分裂知识重难点
Abstract:
摘 要:基于人教版“减数分裂”内容比较微观且抽象,学生常常难以理解联会、四分体、染色体互换、基因自由组合等概念,为了更好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结合教材阐述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变化的科学本质,针对性创新制作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变化较明显的代表模型,并借助此教具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模拟演示染色体互换和基因自由组合动态过程,开展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促进问题驱动的新课改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课堂深度教学,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提高课堂效率,解决减数分裂重难点知识转化问题,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核心素养。
-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的改进创新
Abstract:
对现行初中物理各版本教材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指出该实验方案在具体操作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学习用品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优化了实验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实验方案对学生的束缚,可更加直观、安全、全面地探究像与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得出更具有普适性的实验结论,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
“韧皮部筛管运输有机物”的实验验证
Abstract:
多个版本初中生物教材是利用节瘤说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而节瘤的形成耗时较长,生活中也不常见。针对此不足,通过两个实验方法进行直观验证:一是将木本植物某叶片茎秆上方和下方的树皮环割并置于黑暗环境24小时后,滴加稀碘液叶片仍会变色;二是将海桐枝条茎秆环割,水培后在切口上端形成枝瘤和不定根。实验现象明显,直观验证了韧皮部内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
基于微项目群的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实践探究
Abstract:
在分析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设计桌面智能收纳盒”项目为例,以微项目群任务驱动,整体规划教学与评价活动,设计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任务,使学生在意义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解决问题,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完成项目学习目标。
-
站在历史的视角认知化学
Abstract:
传统的化学史为讲授模式,主要是为引出教学知识点。化学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将化学史与化学实验相结合,重现历史上的经典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家的实验过程、思考过程和推理过程。在情景化的背景强化知识性,在实践化的条件突出反思性,将实验融入在历史氛围中,充分反映了化学学科独特的教育价值,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综合素养。
-
学习进阶视域下的实验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
Abstract:
高中学业质量标准将科学探究划分为5级水平,学习进阶理论的五个进阶层级与科学探究5级水平在学习者认知发展进阶逻辑一致。学习进阶视域下分析2024年高考物理新课标卷实验试题的设问进阶层级,提出基于“学习进阶”的实验教学策略:“真做实验,亲历实验探究过程”突破映射层级,“厘清原理,深入设计探究方案”突破关联层级,“由点到面,目标统领单元教学”突破系统层级,“提炼方法,注重核心素养培养”突破整合层级。
-
利用数学实验估计π的近似值
Abstract:
圆周率“π”是一个无理数,借助“割圆术”的极限思想可以得到它的近似值。在学习圆与正多边形的相关知识后,利用数学软件设计数学实验,可以再现“割圆术”中的逼近过程。
-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燃烧与灭火”为例
Abstract:
化学核心概念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知识。抽象概念的学习离不开具体材料支持,创设多种学生喜爱的实验,如烧不坏的纸水杯实验、数字化的红磷燃烧实验、学生改进的课本实验、掌中火实验、火龙旋风实验等为核心概念的建构搭建了思维脚手架。教学脉络情景线为识火有“法”,生火有“术”,灭火有“方”,防火得“当”,以实验为抓手循序渐进,融合知识线,评价线,结合信息技术应用,驱动学生主动建构,提升学生实验探究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怎样才是观察凸透镜成像的正确方式?
Abstract:
本文依托实验通过分析用不同方式观察光屏成像的特点不同,提出了观察凸透镜成像的正确方式。
-
基于核心素养与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化学行走课堂-----以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为例
Abstract:
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为主题的化学行走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真实场景、问题等情境,以任务和问题链为驱动,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化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有机融合,强化“位-构-性”的化学观念,提升化学行走课堂的品质,旨在多方位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达到多学科育人的目的。
-
“库仑定律定量探究装置”的创新设计
Abstract:
库仑定律在中学物理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库仑定律定量探究装置”的创新实验设计,旨在解决高中物理教材中库仑定律实验的局限性。该实验设计通过使用高精度电子秤、可移动刻度尺和亚克力密封箱等器材,实现了对库仑力的精确测量和距离的便捷测量。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探究库仑力与距离和库仑力与小球带电量之间的关系,实验结论得出了库仑定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核心素养。
-
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交互分析
Abstract:
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使命。本研究聚焦于虚拟现实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其如何革新教学交互模式,提升教育质量。研究分析了10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小学科学获奖课例,发现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平衡师生之间的言语交互,增加技术应用,减少无意义的课堂沉寂。教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其掌握和应用水平存在差异。基于此,研究提出优化课堂交互模式等建议,以促进虚拟现实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深度融合。
-
压强计实验的改进
Abstract:
利用小段橡皮导管和小夹子优化压强计实验,不需要拔出橡皮导管,就能让U形管两侧液面相平,巧妙化解使用压强计时遇到的操作难题,促进实验的顺利进行。改进后的实验取材容易、制作方便、操作简便,以及现象清晰、性能稳定、启发思维,助力液体压强大小的研究。
-
KI理论视角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Abstract:
新课程标准立足素养发展,倡导知识整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知识整合理论具有凸显课标核心素养、尊重学生已有认知、丰富教学实践路径等价值,鉴于此,利用知识整合(KI)理论和“主张—证据—推理”(CER)框架,以“水结冰了”一课为例,在改进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KI理论的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
-
探究摆的快慢教具的融合与创新
Abstract:
科学探究离不开物质材料的强力支持,小学科学教师通过改进和创新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本文对“摆的快慢”一课教具进行分析,发现原教具存在设计不严谨、安全性低、不易操作等诸多不足。为此,自制创新教具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设计更加科学直观、探究性更强。除此之外,创新教具还融合前一课“机械摆钟”的学习,利用直观的结构演示机械摆钟的内部原理,实现一具两用的创新实验探究,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同时提高实验效果。
-
月相变化观测器
Abstract:
改进后的月相变化观测器解决了教材使用的月相盒观察不易观察记录,连续观察,且与实际观察到的月相不符等问题。操作方便,可进行定点观察和连续观察,室内光观察和黑暗观察。因材施教,可根据学生不同学情灵活调动实验方式,可进行室内月相观察实验,暗室月相观察实验和月相与地轴倾斜关系实验,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发展。一器多用,可灵活更换可旋转盘,进行多种实验。
-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以《电路的研究》一课为例
Abstract:
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稳步推进,各种信息技术软件与设备不断开发与应用,促进教师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从而推动新时代教育发展。小学科学聚焦学生核心科学素养的发展,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实践为主的学习方式,涉及大量实验教学,有着鲜明的学科特色,因此在融合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体现学科特点。同时实验教学有其特殊性和难点,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能拓展实验教学资源,有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为新时代师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
基于问题导向的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Abstract:
基于问题导向的思维型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抓手,用问题来推进课堂教学,让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科学探究教学设计。以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质量关系的教学实践为例,展示了思维型科学探究不仅是在领悟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在问题解决中,培育科学思维的过程。
-
基于探究实践实施主题式生物实验教学的尝试
Abstract:
以时下热门的“健康饮食”为背景进行主题式实验教学,采用“情境线、任务线、活动线、知识线”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自主让学生选择探究材料和探究任务,引导学生积极设计并开展实验,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掌握实验的对照原理和探究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掌握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鉴定方法,体会生物学科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
基于教材的探究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Abstract:
初中科学教学,教师较重视教材中概念、规律、原理、结论的得出,普遍注重与之直接相关的探究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较重视书面作业的实施,但对探究实践性作业的探索不足,学生实践机会有限、作业形式单一。探究实践性作业是在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下进行的作业设计,是对课堂教学主体内容的互补和评价。研究教材中各栏目的内容,组织教材活动、重构教学内容、开发教材练习,例析探究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
浅谈“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的有效实施
Abstract:
目前教育内卷相当严重,很多学生披星戴月,在校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他们背着家庭和学校的两座大山奋力前行。社会对他们的评价是“工作时间最长、薪资报酬最低的劳动者”。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又能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教师必须从课堂和作业两个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效率,优化作业设计。尤其在“双减”背景下,作业的实施饱受争议又至关重要,作业时间不能太长,难度要分层,批改要及时,反馈要有效等目标要求,使教师无从下手。本文主要从物理作业的有效实施方面着手,阐述教师布置、批阅、评价、处理作业的方法。
-
一堂可视化科学思维探究的高中物理课——以“曲线运动”为例
Abstract:
根据新课程标准,“科学思维”是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全面提升科学素养的进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高中物理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曲线运动”课堂教学入手,妙用“可视化”技术,总结归纳出用科学思维探究的基本路径:观察与思考—猜想—理论分析—实验验证—总结与归纳—思考与讨论,整节课进行了两个这个的循环。在讲求严谨的同时,使可视化的科学思维探究路径深入学生心中。
-
“双创”模式下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考核体系构建
Abstract: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作为理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聚焦“双创”背景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考核体系构建,提出“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三个教学改革维度,在理念、实践、能力三方面层层递进的“三维一体、三阶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同时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不仅重视实验结果准确性,更关注实验设计、操作技能、数据分析、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等多维度能力,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
-
基于自封袋和试纸的气体性质实验设计-以“氯气的制备和检验”为例
Abstract: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倡导化学实验“绿色化”、“微型化”和“创新化”。在这一理念背景下,自封袋因其可实现自动封口等特点,经常被用作化学实验的容器。本文结合已有实验,以氯气制备和性质检验为例,进一步探究自封袋的用途,将自封袋和一次性塑料滴管及各种试纸相结合,实现气体制备、性质检验和尾气吸收的一体化。本项实验设计具有绿色环保,药品节约,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等优点,且能应用于其他有毒气体(如氨气、二氧化硫)的制备和性质检验。
-
蒋浩然 ,顾洪旭
Abstract:
霍尔元件是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典型模型,其工作原理较为复杂。本文详述了基于真实情境的霍尔元件实验教学路径及实验教学实践与教学评价,进而丰富霍尔元件实验教学内容。
-
跨学科视域下素养导向的单元设计路径探析
Abstract:
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转型背景下,信息科技课程需兼顾科学与技术并重的学科定位,充分展现数字素养在解决日常生活与学习问题及面对未来挑战时的关键作用。跨学科单元设计以多元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构建关联生活实际与大概念的桥梁作为灵魂主线,锚定单元大概念、素养和学习目标的一体化构建,全息呈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轨迹,是面向素养导向课程改革的一种创新尝试。信息科技跨学科单元设计以基于Python平台的“模拟智能垃圾分类系统”为例,对跨学科视域下素养导向的单元设计路径进行探析,实现Python基础与垃圾分类跨学科知识的经纬交织。
-
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情境化试题分析
Abstract: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和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以2023年江苏省信息学测为例,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高中信息技术情境化试题的情境创设、核心素养内容、核心素养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培养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启示。
-
一种简易仿生机械手教具的设计与实现
Abstract:
仿生机械手作为人工智能研究的内容之一,在各行业中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仿生机械手由于价格昂贵,在教学中难以普及。为此,设计制作了一款仿生机械手,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机械手的主要部件。手掌内部安装小型舵机,作为手指活动的动力单元。动力采取无弹力软绳传动,从手指各节内部连接到舵机臂,舵机转动时,手指弯曲。指节内部安装180度扭簧,为提供手指回弹动力。使用舵机驱动板驱动舵机,信息处理主板使用树莓派4B。经过实际检测,手指活动灵活,能够完成手掌的大部分动作,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了仿生机械手的制作,能够满足教学需求。
-
一种可更新发声的立体动态演示党史的教具
Abstract:
通过对废弃儿童玩具进行改造,旨在开发一种创新的党史教具,实现可更新发声和立体动态演示的功能。该教具不仅能够提高历史学科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历史逻辑表达能力,还能够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耳、动脑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党在螺旋式上升过程中发展壮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
传承中国传统器乐文化 构建物理课程思政课堂 ——以“声音的特性”教学为例
Abstract: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传承的宝贵财富,传统器乐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声学知识与科学方法。以“声音的特性”内容为例,从传统器乐文化中挖掘思政元素融入物理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树立科学文化自信。
-
反应历程(机理)在高考试题中的研究与教学启示 ——基于2024年高考试题分析
Abstract:
针对2024年各地高考试卷中反应历程(机理)的相关试题,首先从考查形式、考查内容、考查能力和素养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试题特点,其次对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催化反应的历程(机理)表征图像进行剖析,最后探索出“深化认识,聚焦概念”、“把握难度,依标施教”教学启示,旨在能为“反应历程(机理)”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问题驱动下的大单元复习教学 ——以单元复习《压强》为例
Abstract: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推动思维。以初中物理“压强”为例,阐述问题驱动下的大单元复习教学。由研读新课标制定大单元复习核心素养目标,依据核心素养目标制定问题线索。以问题的形式将压强知识点串联,通过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度学习,诱发学生中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素养。问题驱动的教学实践方式:以问题链促整合,突破压强物理意义的理解;以典例导引,拓展思维研究柱体压强规律;环环相扣,知识迁移培养逆向思维;以学生为主体,碰撞思维搭建知识壁垒。以问题驱动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发生过程,提升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
-
科学思维导向的课堂实验教学设计——以“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一课为例
Abstract:
运用塑料瓶、热熔胶等材料,模拟构建“生物圈2号”,通过利用手持技术,探究其密封环境下空气成分的变化、材料对光照强度增减的影响等,来突出材料等外在因素也是“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的重要原因,能让学生对实验结果有更全面的分析,以此强调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
人体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中CO2含量的比较装置
Abstract:
通过增加石灰水的量,向等量且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分别通入等量且较足量的空气及呼出气体,也能比较两种气体中CO2含量,现象对比更加明显。装置中利用白鸡蛋与亚克力管、空气泵的巧妙组合,能实现人体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体积完全一致,进而比较两种气体中CO2含量,真正体现控制变量的科学思想。
-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信息技术课程中计算思维认知结构评价量化实践
Abstract:
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落实提升“计算思维”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对目前关于计算思维和SOLO分类理论研究状况进行了剖析,国内外对计算思维评价更多聚焦于采用题目测试、量表、评价系统等评价工具,而对SOLO分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在开放性试题中的应用研究上,存在不能把把抽象的“计算思维”这一核心素养变成可观察、可量化、可评价的思维认知结构层次的问题,为此提出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计算思维”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策略,将SOLO分类理论结构层次与计算思维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关联起来,实现计算思维的观察量化,更有助于教师掌握每位学生计算思维层次,优化教学设计的目标、任务与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提升信息技术课堂质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
观察鸡卵的结构创新实验探究(说课)
Abstract:
《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注重探究和实践,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思维方式及探究过程,反映白然科学的本质。生物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教学实例来探索实验教学中渗透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实验改进,提升学生实验能力。
-
紫甘蓝酸碱指示剂的综合实验探究
Abstract:
通过紫甘蓝酸碱指示剂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酸碱指示剂和试纸的颜色变化与PH的定量关系,实验制得的紫甘蓝酸碱指示剂和试纸可用于一些趣味实验和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检测。实验操作简单绿色化,涉及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利用PH传感器标定溶液酸碱度以及制作比色卡等实验操作,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术和生活相融合,加深对酸碱指示剂的理解同时在五彩缤纷的颜色变化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为例
Abstract:
随着2022年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助力其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因此,课堂教学须构建高效、创新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课堂实例,深入探讨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并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具体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融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
摘要作业的本质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针对当前作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提出初中物理实践类作业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原则。六种实践类作业类型的教学实践表明初中物理实践类作业对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核心素养、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是值得推广的一类作业形式。关键词 实践类作业; 具身认知; 初中物理
Abstract:
作业的本质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针对当前作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提出初中物理实践类作业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原则。六种实践类作业类型的教学实践表明初中物理实践类作业对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核心素养、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是值得推广的一类作业形式。
-
教育装备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 创新应用与效果研究
Abstract: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装备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美术教学中,教育装备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通过案例分析,介绍教育装备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对教育装备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Abstract: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因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本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虽然该教学法已广泛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但是就当前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现状看,教学效果不佳。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
基于研学实践的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以“访名相故里 探智慧乡村”乡村研学实践为例
Abstract:
研学实践中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结合乡土资源,组织学生通过乡村研学实践的方式开展科学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助推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也有助于孩子多视角了解家乡,厚植其乡土情怀,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文章以“访名相故里 探智慧乡村”乡村研学实践为例,阐述了开展基于研学实践科学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路径:明确目标,确定各场馆学习主题;细化任务,设计跨学科问题链;开展活动,实施“双主体”教学;组织评价,注重过程性与多元性。
-
CER框架下小学“做思科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Abstract:
CER框架是基于科学论证的解释框架,它包括:提出一个观点,使用证据、推理和反证来支持这个观点。小学“做思科学”教学是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一种教学实践形态,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做。基于CER框架的小学“做思科学”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科学概念和解释上,将实践活动作为证据的来源,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解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光的传播》展开CER框架下小学“做思科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
自制液体电阻影响因素探究装置
Abstract:
中学物理在对“电阻”的教学中,以最常见的固体材料为例进行实验探究。为了深化学生对电阻定律的理解,设计了一套探究液体电阻影响因素的实验装置,该装置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为原理,创造性地引入液体材料作为探究对象,增强了电阻定律的普适性,有效辅助了高中物理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对电阻概念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
-
关于"声音的特性可视化"演示实验改进与创新设计
Abstract:
《声音的特性》教材原实验是将音叉发出的声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中观察,因为音叉发声效果不稳定、示波器原理复杂、价格昂贵,所以实际教学中多采用波形图直接讲解.针对演示实验效果不佳的现状,本文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改进与创新了演示实验.利用将声信号转化为光信号的实验教具突破传统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对比不同声音的波形变化,定性探究影响声音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低成本的创新教具不仅提高了实验现象的可视化程度,还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受迫振动与共振”组合教具的制作及教学应用
Abstract:
“受迫振动 共振”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中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一节,对整个机械振动一章起到了收尾作用。然而书本上设计的演示教具很少,且存在装置笨重、现象难以观察等问题。至于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器材则更是匮乏。本文介绍了一套自制受迫振动组合教具,包含学生探究、教师演示、联系生活共三部分,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增进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
初中化学教学中疑难问题可视化实践研究--以《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时为例
Abstract: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梅溪湖校区 -
简易微型气体发生器
Abstract:
针对原启普发生器及其现有改进和创新设计的各类气体发生器存在的结构复杂,制作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根据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用水性笔芯、洗手液壶、注射器筒等常见物品,利用设计的原则,设计制作了一种结构简单,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易推广的气体发生器。将化学实验仪器的改进和创新,与“设计的一般过程”,“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的评价与优化”等通用技术课中的学习内容高度融合,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现任”等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及“技术意识”“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强大优势。
-
发酵现象实验改进创新
Abstract:
为解决“发酵现象”这一实验材料不够简便,操作不够灵活等原因,对这一实验通过在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和实验内容上的创新改进,用尖叫瓶装酵母粉以及白糖等材料后挤瘪,发酵后产物使瓶身涨大恢复原状以及检验发酵产物来验证发酵现象。实验材料以及操作过程简单,实验现象明显且有益于学生家庭实验的开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
-
自制教具突破光的反射实验教学难点
Abstract: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物理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为追求更好的探究效果,便于分析总结实验现象及规律,在深入分析以往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实验进行了器材改进创新和实验方法优化设计,利用亚克力板和转盘制成可旋转的烟雾盒,配合激光笔动态、清晰地显示立体光路,便于学生从直观现象中分析总结规律,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培养核心素养。
-
从定性到定量 构建生物探究实验课堂——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为例
Abstract:
应用比色法的原理,将定性实验改为定量实验,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塑造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定量思维。使用数字化检测设备——分光光度计进行精准定量检测,使实验数据更加精确可信,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梳理了将定性实验改为定量实验的教学模式,为探究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
实验可视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进的新途径
Abstract: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作用和地位十分突出且无可替代,但是不少实验教学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所以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不足和痛点,把计算机学科中的“可视化”方法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改进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本文将以脑科学、认知负荷理论为理论根据,结合课题研究的实践,阐述用可视化方式改进初中物理实验的方式、方法。
-
串·融·拓:主题情境助力单元作业设计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为例
Abstract:
【】单元作业是单元教学的重要支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单元作业并未发挥出相应的作用,究其根源,单元作业联系松散、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是主要诱因。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科学史、科学模型、诗词歌赋、科幻电影、实验改进等资源进行整合转化,创设与单元作业内容对应的主题情境,按照单元作业主题情境、子课时问题链、子课时作业设计、子课时作业评价四个环节,串联单元课时作业,融合不同学科,拓展作业形式,助力单元作业设计。
-
用蜂鸣器改进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的导电率实验
Abstract:
介绍了一种对溶液的导电率变化进行表征的有效、低成本的方法。用蜂鸣器、手机声音传感器和音量检测APP改进实验,通过自动生成的蜂鸣器音量变化曲线图表征溶液的导电率变化。
-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实验改进
Abstract:
在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困扰所有师生的难题---为什么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而不是与重力有关?如何用实验来证明?本文在现有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巧妙地把重力与压力分开,既能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有关,又能探究滑动摩擦力与重力无关,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解决方案。
-
基于科学思维的数字化传感器教学策略开发与实践*
Abstract:
科技的进步使得生活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也为课堂教学带来变化的可能。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强调实验的学科,在传感器的使用中,因为教学策略的不足,弱化了科学思维的培养,引来争议。笔者在教学案例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开发了“拨云见日”式传感器使用教学策略,倡导教学中在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之后,先思考传统实验方法,当传统方法不能解决问题之时再呼唤传感器的出现,从而解决问题。并应用此教学策略通过教学尝试进行了验证。
-
基于传感器自制安培力定量探究仪[*]
Abstract:
基于传感器自制安培力定量探究仪,采用传感器和单片机技术,全面、精确定量探究安培力大小与电流、导线有效长度、磁感应强度及夹角的关系,具有可行性与实用性,为中学物理教学供有力支持。
-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改进的综述及思考
Abstract: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作为生物学教学中的经典实验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但教材原实验操作复杂、热量散失大,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本文从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综述了已有的改进方法,并对未来的改进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广大师生高效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依据。
-
基于核心概念的小学科学单元教学设计——以《物体的运动》单元为例
Abstract:
基于核心概念构建单元整体教学能够让课程内容结构化、系统化,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设计单元教学时,需要基于课程标准分析单元架构:构建单元概念体系、梳理核心概念进阶、厘清单元知识结构;并基于核心概念设计单元教学,具体包括:明确课时概念、提炼本质问题、关注概念发展、设置评价体系。
-
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改进
Abstract:
基于教材中乙醇催化氧化实验的不足,查阅相关文献,对该实验进行了微改进,确认乙醇在铜催化下被氧气氧化时放出热量。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连贯,现象明显,观赏性强,效果良好,有推广意义。
-
利用Y型管设计乙醇性质一体化实验的探究
Abstract:
在分析教材试管实验和相关文献实验的优点和不足基础上,对人教版化学必修教材探究乙醇化学性质的两个实验装置和药品进行改进设计。利用Y型管和注射器改进后的一体化实验简化了实验过程,同时增加了实验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具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绿色环保等特点,应用在连续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效果明显、成功率高。
-
自制“流体压强”演示仪
Abstract: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有演示实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目前中学物理实验室条件下,此类实验教具存在数量不足、功能单一、不易操作、可见度低、试验持续时间短等问题,为解决教具问题,可利用PVC管材、橡胶管、木板、小水泵、螺丝钉等材料,自制“流体压强”演示仪。该演示仪具有“简单、明了、足够大” ,凸显取才容易、功能多样、可见度高、实验时间可控制等优点。教学实践证明,该演示仪具有现象明显的特点,便于推广使用。
-
借助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Abstract: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使得历史事件的时空重现更为生动,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强化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空间环境以及时间序列的理解,助力学生构建一个更为立体的历史时空观。本文围绕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的重要价值,深入探讨借助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的重要价值。
-
中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Abstract:
中学实验室是开展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培养中学生创新教育能力的重要平台。伴随着新时期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和品种、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本文基于中学化学实验中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和处置工作,探索建立危险化学用品的安全管理及危险废弃物的常态化监管和处置制度,确保普通中学实验危险废物产生、收集、存放、处置,安全到位无隐患,同时对危险废物处置开展不定期安全检查并建立隐患问题清单,以达到提高中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水平的目标。
-
以化学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Abstract:
化学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即感知事实,挖掘实验的“认知功能”;启迪思维,挖掘实验的“创新功能”;体验过程,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陶冶情操,挖掘实验的“育人功能”。以其让学生形成化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积极参与科学探究与实践,养成科学态度,具有责任担当。
-
初中物理大单元创新实验教学设计研究
Abstract:
新课标下,将更高的要求抛向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灌输”式授课思路,将专注力投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大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采用大单元创新物理实验教学,能够将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思维方法更完整、更丰富、更直观与更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
基于生活情境的实验探究——以“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为例
Abstract:
以多酶片助消化为问题情境,驱动学生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通过对“温度、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方案设计、动手操作和结果分析,实现实验探究与概念建构之间的有效对接,领悟生物科学的生活价值。
-
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Abstract:
化学实验室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开展教学科研的场所。因此良好的化学实验室管理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进一步提升化学实验室管理水平和更好的服务师生,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六方面归纳并阐述了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化学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建立与落实、人员与环境设备管理、危险化学品管理、废弃物管理、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和保养、档案资料管理。其中对化学药品的摆放,仪器的陈列和保养,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实验室管理的实践与探索做了详细的介绍。希望以此与同行分享经验,共同进步。
-
信息技术赋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以《点亮小灯泡》为例
Abstract:
在新时代背景引领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正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以《点亮小灯泡》一课为例,学生在各种信息技术辅助进行探究实验时,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并能够进行多种电路连接方式的安全尝试,从而加深对电与电路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结合真实实验与虚拟技术的探究模式,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科学素养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自制教具 进行实验创新与拓展——以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为例
Abstract:
本文通过引入感温油墨、泡沫、红外成像仪等工具或材料,旨在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深入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感受温度变化,而是利用实验创新,从视觉和触觉两个维度深入探究实验规律。通过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对比研究,学生能够发现新的问题,为利用技术手段实时观察温度的动态变化奠定坚实基础。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更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
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智慧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以衡水市为例
Abstract:
2024年是衡水市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学实验操作考试并行的一年,考生人数与考务工作任务量都成倍增加。为提升物理、化学、生物学实验操作考试组考效率、实现考试过程性监督,经市局党组研究决定使用衡水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实验操作考试平台对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进行全市统一管理。衡水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实验操作考试平分市县校三级管理,市级管理员、县级管理员和校级管理员,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权限和责任,在考试前、考试中和考试后每一项工作责任到人,确保参加考试的学生信息安全及学生成绩安全,同时也能确保学生考试过程的公平性。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Abstract: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在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理念下,从激发学习兴趣、引向探究实践、导向学以致用三个维度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活动手段,精心设计问题的策略,设计出有趣味性、生活性、目标性、挑战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
化工流程题解题思路和备考策略 ——基于2022~2024年高考全国卷中的化工流程试题分析
Abstract:
以近三年全国卷高考试题为例,首先从考查形式及特点、考查内容、考查能力与素养三个方面分析了化工流程试题特点;其次从基于流程工序特点和基于流程主支线两个角度探讨了化工流程试题的解题思路;最后提出了“回归教材”、“开展大单元教学”和“建构思维模型”三点备考策略,以期能为高三化工流程的复习备考提供帮助。
-
自制“声音特性”演示教具
Abstract: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的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的演示实验有一定局限性。为了将声音三特性可视化、可听化、可量化具体呈现,让学生更好理解声音三特性,笔者使用声音信号发生器(手机APP软件)输出频率量化的声音信号,使用虚拟示波器+电脑(内装示波器软件)+采声话筒去组合便携示波器(便于截取波形图)去侦测声音波形,并自制泡沫颗粒式的昆特管显示声音振动的物化形态。实验现象明显新颖,将声音三特性可视化、可听化、可量化具体呈现,有助于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物理知识的概念。
-
信息技术助力初中物理循证教学
Abstract:
循证教学是基于证据的教学活动,符合初中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也与物理课程标准(2022版)中科学研究的要素相契合。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信息技术成为初中物理学科循证教学的一种良好的循证手段,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使循证教学更具有操作性和可靠性。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精准证据的特点,优化物理实验和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利用数字化实验强化学生证据意识,促进学生分析和解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
自制生活化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妙用
Abstract:
自制生活化教具紧贴生活、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具有教学性、科学性以及趣味性等特点,将其用于物理课堂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现象并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结合“竹蝉”“针管口哨”等自制教具,阐述自制生活化教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妙用。
-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激光测定折射率演示仪
Abstract:
传统测量物体折射率的实验仪需要人为的读取入射角和折射角的角度值,再通过人为计算角度的正弦值,才能得到被测物体的折射率值,这给教学上带来一定的困扰。作者采用Arduino ESP32主板控制开关激光笔,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获取入射角、折射角的角度值信息,通过软件编程把所需的信息输送到TFT触摸显示屏。最终屏幕会显示出入射角、折射角的角度值以及折射率。利用自制的折射率演示仪分别测量红光在玻璃砖、水中的折射率,实验效果好、操作方便、精确度高、智能化、数字化等优点。
-
大屏幕动能定理实验仪的研制
Abstract:
针对“动能定理”教材只给出理论分析而无实验验证的现状,在前期采用微电脑+光电门技术设计了“动能定理实验仪”基础上,为提高可视性,采用大屏幕研制了一款动能定理实验仪,经实际使用,达到预期效果。文中详细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
-
“启发思维与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探索----“海带提碘”教学再设计
Abstract:
本文再次以“海带提碘”为教学案例,探讨了如何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本课程着重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本节课通过“海带提碘”情境模拟,学生的问题探究和实验操作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构建工艺流程设计的基本思维模型,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培育科学探究精神。本教学案例展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学科知识学习的进阶与实践活动灵活应用的高效衔接。
-
尝试解决“血管”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Abstract:
通过多次授课、听课及师生交流,发现“血管”一课中有多处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于是,利用显微镜、跨学科知识的联系、模型建构等方法,突破难懂知识,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理解“血管”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落实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
教育装备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 创新应用与效果研究
Abstract: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装备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美术教学中,教育装备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通过案例分析,介绍教育装备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对教育装备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
发挥学科教师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价值
Abstract:
文章对一线学科教师教学资源的直接使用者、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习活动直接指导者的多元角色及其所决定的教师在数字教学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和价值做了分析,提出在教学资源开发中必须坚守教育本质及把握好教育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的基本策略,多途径不断提升教师自身应用能力,引导鼓励一线学科教师成为教学资源开发的智慧贡献者和积极参与者,逐步建立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发挥一线学科教师的主体价值,从而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更多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用的优质教学资源。
-
探究色光的混合规律高效演示仪
Abstract:
采用普通透明平板玻璃和灰色镀膜玻璃设计做色光的混合对照实验,两种玻璃均可,但镀膜玻璃效果更好.将镀膜玻璃搭建成“L”形、“T”形、“十”形模块,使用红绿蓝三只LED灯泡做色光的混合实验,可同时完成红蓝、红绿、蓝绿的混合.调整灯的位置还可直接观察到红绿蓝三原色光的直接混合,现象直观、操作方便,可多角度观察,方便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选用蓝牙智能LED灯泡为光源,通过手机APP调节灯泡的颜色可呈现更多颜色的光的混合实验.
-
拓宽现象,掘深本质——“风的成因”实验改进及拓展
Abstract:
教材中“风的成因”实验装置存在蜡烛火苗小、烟雾不明显、外界气流干扰、安全隐患等问题,影响了实验观察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创新性地拓宽了实验现象,学生可以清晰观察到热空气“先”上升、冷空气“后”补充的现象,从而更直观地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此外,这个实验装置还可以模拟房间内空气的对流和大气对流——海陆风的形成,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气象现象的形成原理。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简单易操作、无需耗材、现象明显、重复性好、冷热可观察、模拟更多元、揭科学本质等优点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
一种基于学科融合的教具开发——眼球成像演示仪
Abstract: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2节中有“眼球结构和视觉形成”,但未安排相应的实验,仅以图片介绍知识点。为此,结合生物学和物理学知识,利用亚克力球、激光器、加湿器、水透镜等材料设计并制作一款眼球成像演示仪。该演示仪可直观展示眼球成像过程、视觉形成以及近视远视的成因与矫正,加深学生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近视、远视等视力问题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理解,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益指导。该实验教具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
“液体开关”在铜与稀硝酸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铜与稀硝酸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实验,由于NO与空气中O2极易反应,如果实验装置中含有较多空气(O2),不易观察到NO的生成,演示效果较差。现行鲁科版、人教版教材中都安排了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并提供了实验装置图,但没有考虑装置的无氧环境,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利用“液体开关”原理对本实验进行改进,在保证装置封闭无氧的同时,能随时关停反应,减少污染性气体的生成,便于观察实验现象,且操作方便,取得较好效果。
-
聚焦实验重构 助力思维进阶
Abstract:
从“情境创设”、“探究过程”和“学以致用”三个方面探讨《光的折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学的现实问题通过实验重构的方式整合教学过程,助力思维进阶,培养模型建构思维、科学推理思维、科学论证思维和质疑创新思维。
-
利用慢动作技术例析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Abstract:
新课标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拓宽物理学习途径[1]。笔者利用视频软件延长过程时间实现放慢动作,便于学生看清物体运动过程,促进物理本质的理解。通过超失重、等时性圆和瞬时加速度等牛顿第二定律的案例实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实现条件学生可以居家完成,生成实验项目。
-
指向深度学习的“密度计制作”项目化教学
Abstract:
通过项目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结合真实情境,以“简易密度计的制作”作为项目化教学的主题,从驱动性问题出发,围绕六个学习任务实施项目化教学;重点阐述了简易密度计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实现了学习过程的深度;利用学习结果的应用迁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
“检测磁铁磁力大小”的科学教具创新改进
Abstract: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教具作为辅助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激发学生直观感受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开发创新科学教具对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以创新性、科学性、非重复性、一体性、实用性等原则,“确立课题—原型分析—现状分析—创新设计—应用实践—反思改进”的思路进行了创新教具的开发并实践应用,并提出了后续对小学科学创新教具开发的建议。研究实践结果表明小学科学教具的合理创新开发确实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丰富科学课堂活动,是有效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工作的基础。
-
揭开神秘数字的面纱 探寻杰出人物的智慧——以“数据编码”项目教学为例
Abstract:
本文以教科版《数据编码》一课为教学实践切入口,深入探寻四位在计算机汉化领域的杰出人物。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项目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深入理解数据编码的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感受深厚的科技文化底蕴。
-
信息科技教育背景下任务导向与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
Abstract:
本文深入探讨了信息科技教育背景下任务导向与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发现,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在信息科技教育中更具优势,它注重项目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能帮助学生从实际需求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该模式强调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相比之下,任务导向教学模式虽有一定效果,但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略显不足。因此,在信息科技教育中,应更多地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完善将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教师、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
“数智”评价 区域推进--长沙市雨花区生命化课堂评价的区域实践探索
--长沙市雨花区生命化课堂评价的区域实践探索李超贵, 叶 兰
Abstract: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增强课堂的生命力,实现提质增效,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三年来积极推进生命化课堂教学表现性行为评价。通过构建“学为中心”的指标体系、制定“五星递进”的梯度量表、探索“立体画像”的评价方式、形成“四阶闭环”的应用路径,实践生命化课堂评价达到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升了教师素养水平、发展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服务了教育决策的成效。
-
“闻歌起舞”的声驻波实验 ——DIY昆特管教具的设计与制作
Abstract: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倡要利用日常用品改进实验或开发新实验。可以利用有机玻璃管、扬声器、泡沫颗粒等生活物品制作一款昆特管教具,它不仅可以测量声音在玻璃管空气中的声速,还可以探究波长、声速随频率的变化规律,也可以演示“闻歌起舞”的声驻波实验效果,从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
-
“吹起纸片”原以为的“相关原理”实验改进
Abstract:
指出“吹起纸片”现象经典解释中的错误,笔者根据其相关原理的本质提出从嘴里吹出的气虽然流速大,但压强未必减小,这是对伯努利原理的误用。笔者对其错误进行分析,给出了“吹起纸片”现象的正确解释。通过设计实验验证了解释,证实吹起纸片是由于缺少空气补充,导致气压减小形成压力差所致。笔者分别从引入、讲解、应用三个方面给出了伯努利原理教学建议,以期做到创设符合(或接近)原理适用条件的例子来传授物理知识,逐步引领学生走进科学,从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
对“观察蚯蚓的运动”的创新实验研究
Abstract:
为更方便观察蚯蚓的运动,准确得出实验结论,故创新设计实验方案,优化生物实验教学。其具体创新方法是:用废旧电线卡槽制成三条狭窄跑道,跑道底板使用泡沫板、糙纸板、透明胶带三种粗糙度不同的材料作对照,观察蚯蚓在不同表面的运动情况。
-
基于模拟场馆的探究式学习设计与实践
Abstract:
模拟场馆作为一种以真实场馆为参考的教育空间,为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学习兴趣。本文重点以“岩石与土壤的故事”为例,通过“提供空间,兴趣激发”;“置身空间,具身建构”;“跳出空间,反思迁移”三方面阐述如何构建模拟场馆来组织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
“硫燃烧”实验的再改进
Abstract:
针对人教版初中化学“硫燃烧”实验存在的不足,分析已有文献,不断实践探索,提出改进新方案。新方案利用集气瓶、细口瓶、平底燃烧匙、导管、气球、黑色颜料等物品进行再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简约、操作简便、效果显著、师生可用;同时进行拓展探究,提出环境温度、地球引力等影响物质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以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实验的创新
Abstract: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1节的实验,传统的实验是利用不均匀的糖水进行演示,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难配置出合适的糖水,不容易演示出明显的实验现象。利用皂基、洗洁精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该实验进行创新,不仅可以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而且可以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受光现象的奇趣。
-
文化自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Abstract: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自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古代科学历程滋养文化自信;以当代科学魅力激发文化自信;以亲历科学实验积淀文化自信;以深度协同学习丰富文化自信”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科学文化自信,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民族自豪感的接班人。
-
巧用自制变压器演示仪助力高中物理教学
Abstract:
利用3D打印技术自制了变压器演示仪,借助变压器演示仪设计四个探究活动,依次探究单个副线圈和多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电压与线圈匝数的定量关系,同时创新地研究变压器的电流与线圈匝数的定量关系,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得到的规律更普遍,使学生更好理解变压器的电压与匝数成正比U1/n1=U2/n2=U3/n3、电流与线圈匝数的关系为I1n1=I2n2+I3n3。该实验效果非常明显,结论可靠,操作方便,值得推广。
-
“感应门项目”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项目式学习教学实践
Abstract:
本文旨在探讨项目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践思路、步骤、效果、反馈机制等。为了达到让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的目的,创设项目学习小组,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感应门项目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基于micro:bit开放平台,编写程序,测试运行,利用问卷星平台实时反馈学生对项目式学习应用于课堂的态度。
-
从课本到高考,指向能力素养的探究活动设计--以地磁场备课为例
Abstract:
从小学科学课本、初中物理课本到高中选修和必修课本都涉及到磁场、地磁场概念,地球周围存在磁场,不同地方磁场的大小、方向不同,学生在学习地磁场的空间分布时理解上存在一些障碍.借助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机,采用手机物理工坊App中的磁力计,智能手机自带的传感器可测量地磁场.设计探究式活动以提高学生对地磁场偏角、倾角的理解,增强空间辨识能力.将物理实验与生活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升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
以真实工业生产为情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电解池为例
Abstract:
带领学生进入真实工业生产车间(电解制锌)参观学习,抽提出电解模型,通过“电镀工艺” 检验模型,通过“氯碱工业”修正模型,通过“硫酸钠废水处理”深化应用模型,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情境中获得必备知识,建立起模型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通过有效对话提效 ——以“天平”教学为例
Abstract:
摘要:本案例以天平的教学为例,以目标为导向,围绕核心问题精心设计有效对话为路径,探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实践;天平是初中物理实验器具中较复杂的仪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天平教学的细节很多,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尝试通过有效对话,促使学生联想,并设计出测量质量工具的构件,再带领学生组装构件,让学生在组装中了解天平的结构及使用,对突破天平教学的难点提供了一种与传统教学不同的路径。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物理实验复习大单元教学设计 ——以力学中“气垫导轨类”实验为例
Abstract:
高中物理实验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力学中“气垫导轨类”实验为例,将高中物理相关的力学实验进行大单元整合并开展项目式学习。通过展示教学设计的环节与历程,为高中物理实验复习提供新思路。
-
血氧仪引入“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活动设计
Abstract:
以市售指夹式脉搏血氧仪为教具设计测定运动前后血氧、脉搏的变化为主要实践活动,让初中生在真实情境中从直观的数据理解运动后有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上升,休息后又逐渐恢复的趋势,认同锻炼能增加心肺功能,渗透健康生活的理念。该活动有效帮助学生从现象感知到理性认知成为可能,深化了生物学概念的内涵,提升科学思维,形成稳态与调节观,并为后续学习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奠定基础。
-
基于学习进阶的跨学科实践教学衔接研究
Abstract:
“发酵食品的制作”是初高中生物学共同涉及的跨学科实践内容。观摩众多初高中“发酵食品的制作”课堂实录,笔者发现初高中阶段的教学活动开展得极其类似,反映出初中提高学业质量要求、高中忽视学生已知概念,导致教学衔接失当,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分析课标和学情的基础上,基于学习进阶理论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初步探索初高中生物学中如何有效衔接跨学科内容,为初高中教师教授本节内容提供参考。
-
“龙骨水车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Abstract:
设计与制作“龙骨水车模型”装置是2022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种提出的跨学科与工程实践案例,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龙骨水车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师实践经验,展示自制模型的基本结构,侧重于技术层面分析模型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绘图方法,开展多种方案的制作实践,展示了多种类型材料的模型制作成果,为下一步教师开展此案例的跨学科实践提供教学思路与技术参考。
-
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融合价值及实践路径探究
Abstract: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领域快速普及,为体育教学带来了重大变革。现阶段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面临着诸多问题。本研究通过深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融合价值,并通过实践案例进一步分析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融合路径,为农村体育教学现代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认为融合价值主要包括:体育动作示范形象化、体育教学课堂移动化、体育课堂延伸网络化。融合路径主要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估。
-
AI技术在智慧学习环境的应用探究
Abstract: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了深度融合。文章探讨了智慧学习环境的定义与特征,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AI)技术在智慧教学环境中的应用。还深入研究了AI课堂分析的架构、功能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该系统通过提供教师可视化的课堂建议,为高校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一系统有望在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信息化视域探讨初中地理教室的应用实践
Abstract:
在当今的初中地理教育中,信息化技术的融入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手段。虚拟实验室、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应用程序等工具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感。通过这些技术,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地理现象,进行模拟实验,甚至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地理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地理学习的互动性和个性化水平。深入探讨信息化视域下初中地理教室的应用实践,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结合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可以期待地理教育中更高效、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
从嘴巴吹出的气流压强变小了吗? ——对“‘吹’起纸条”现象经典解释的商榷及教学建议
Abstract:
针对“‘吹’起纸条”这一现象,在剖析伯努利方程的本质及其限制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从嘴巴吹出来的气流虽然流速变大了但气压并没有减小。分析得出“‘吹’起纸条”现象与流体的粘性有关,空气“卷吸”周围的空气是主要因素。
-
果皮粗提液对室内霉菌抗菌效果的实验教学
Abstract:
为增进学生对室内霉菌的认识、掌握抑菌实验的一般原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本文以“探究果皮粗提液对室内霉菌抗菌效果”为主题,开展一项高中生物学拓展性综合实验教学活动,为广大一线教师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参考。
-
项目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实验教学与评价
Abstract:
依据项目式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实验中学生选择了分光光度计或糖度计来定量检测不同温度下淀粉酶活性,同时构建酶活性的数学模型,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实验结论,切实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
数字化赋能的化学与生物学跨学科主题教学——探秘酒精的奥秘
Abstract:
介绍了初中化学、生物学跨学科的教学案例——探秘酒精,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多角度研究物质的能力。数字化对跨学科主题教学效果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在微信群内线上交流、微课展示课外实验成果、拍照和录视频呈现实验证据等途径,使学生高效的获得跨学科知识和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
劳动教育背景下的生物学实验材料选用
Abstract:
近年,劳动教育的开展逐渐有所成效,普通高中在建立劳动教育基地之后,同样在生产劳动成果上可见一定的积累。文章旨在探索,在高中阶段如何用生物学实验的理论基础,选择适宜劳动种植作物材料,进行生活性实践劳动,再利用生产性劳动教育的劳动成果,如菠菜叶片、黑藻叶片等,反哺生物学实验材料。在连续贯穿的教育过程中,同时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和劳动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工程实践:基于小学科学教材的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
Abstract: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工程实践能力已成为人们解决问题、创新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不断推进,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项目驱动的综合性学习方式,是推动工程实践学习的高效途径,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为充分发挥科学学科育人功能,工程实践教学应基于教材的基础上,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设计开展适合不同学段的、螺旋上升的学习活动。
-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改进
Abstract: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验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沪科版教材设计了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缺少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设计。压缩空气引燃硝化棉的实验成功率不高,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整合了人教版教材的设计,增加了物体对外做功的实验过程。将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做功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整合,经过两次改进,增强了实验时的演示效果,使实验的可见性增强,实验操作方便。取材容易,装置制作简单。将改进后的实验运用于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课堂教学
Abstract:
本课是一节以“燃烧的条件”为主线,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课堂。以“魔棒点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回顾燃烧的模型,然后再探再探氧气浓度、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温度对燃烧的影响,修正对燃烧的认知模型,深化对燃烧的认知深度,在“热水灭火”“以火灭火”“粉笔灯”“蜡烛灯芯作用”的问题解决中,一次又依次的打破思维定势,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然后利用高低蜡烛熄灭原理、龙卷风实验,带领学生认识烟囱效应,拓宽对燃烧的认知广度,体会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意义,感悟化学的学科价值。
-
科学探究导向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与实施
Abstract:
本研究通过5E教学模式和科学探究方法探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旨在提升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深度学习理解。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该教学策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中学生物学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
大单元整合,数字化实验,情境化教学 ——初中物理热学单元教学策略
Abstract:
本文探讨了初中物理热学单元的教学策略,重点围绕大单元整合、数字化实验和情境化教学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大单元整合的方法,将热学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与串联,以增强学生的整体认知。对传统热学实验进行数字化改进,提升实验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采用情境化教学手段,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热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热学知识的理解。这些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
基于Phyphox软件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以“扎染”为例
Abstract:
基于传统文化“扎染”,以探究黑枸杞、重铬酸钾溶液、氯化铜溶液的染色效果作为情境线,改变外界环境“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结果讨论与反思、得出结论”作为活动线,融合手机软件Phyphox光传感器探究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因素。从“K与Q的关系”的认知视角分析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本质与方向,形成以平衡常数与浓度商关系的认知模型,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控制变量与对比的思维方式,促使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STEAM理念下的“探究仓鼠的学习行为”教学设计
Abstract:
新课标提出应当重视跨学科实践活动,在“探究仓鼠的学习行为”一课中将STEAM教育理念融合其中,学生利用科学、工程、技术、数学、艺术等学科内容完成经典实验并对迷宫装置进行创新,提升了学科核心素养。笔者按照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课内教材与课外资料,渗透STEAM教育理念,将“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实验进行创新落实与课外延伸,整合成为STEAM教学系列活动。
-
基于认知起点的初中人工智能个性化实验教学研究
Abstract:
人工智能作为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初中学生而言颇具挑战性。为探索如何在此内容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文章基于学习技术(CTCL)范式,探究从学生认知起点出发,在初中人工智能内容开展“个性化实验教学”的可行、必要性。通过开展实证研究,对比“传统的讲授和演示教学”、“非个性化实验教学”与“基于认知起点的个性化实验教学”在提升学业成绩方面的效果,证实“基于认知起点的个性化初中人工智能实验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并能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
-
基于计算思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重构的探究与实践
Abstract:
新教材落地五年来,基于新课程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是什么?文章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出发,试图找到基于计算思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重构的探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期待通过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内容重构以适用智能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智能时代合格原住民。
-
基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章节复习教学策略 ——以“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一章为例
Abstract:
通过前测题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本章内容的熟悉程度,再对集中的错题,展开有针对性的引导,打开并拓宽学生的思维,以此达到有效复习的目的。
-
虚拟仿真实验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光学实验”为例
Abstract:
虚拟仿真实验是新时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手段,在初中光学实验中应用虚拟仿真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本文以初中物理光学实验为例,利用虚拟仿真实验软件,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原理以及光的反射现象,掌握光的反射规律,并能正确运用该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研究发现。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可以有效模拟真实环境下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促进学生对光学实验知识的理解。
-
一种可拆卸式多星座教具模型的创新设计与教学应用
Abstract:
本文介绍了一种可拆卸式多星座教具模型的设计与应用。该教具模型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星座》一课的原型实验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创新,融合了激光切割、3D打印等新技术。教具采用木质小棍和3D打印小球,提高了星座定位的精准性和课堂效率。整体模型设计为拼接式立方体框架结构,便于观察和记录。除北斗七星星座模型外,还增加了猎户座和天琴座等星座模型,拓宽了学生视野。该教具模型成本低廉,可多次拆卸与组装。通过使用该教具进行模拟实验,学生能够真实感受星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与人眼所观察到的星座图像之间的关系。
-
高中人工智能项目式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应用——以“智能交通灯”系列实验为例
Abstract: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教育进入了高中课程,给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创新与挑战,文章以“智能交通灯”系列实验为实例,阐述了在高中阶段实施人工智能项目式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应用,,创新地将项目式学习与实验教学相融合,通过真实情境模拟、强有力的学习支架、跨学科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为高中阶段的人工智能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
虚拟仿真嵌入初中物理实验应用的策略研究
Abstract:
本文主要围绕虚拟仿真实验嵌入初中物理实验的应用展开分析和论述,结合案例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实验的场景,通过优化虚拟仿真实验来规避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呈现物理现象,帮助学生对物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针对虚似仿真实验存在问题进行很好梳理。
-
初中信息科技探究实践类作业设计策略
Abstract:
作业作为课程学习的一种巩固性、反馈性、延伸性的活动,在课程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纵观现有的信息科技课程作业,质量参差不齐,导向功能不强,适用性低下,缺少实践探究的环节,这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不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文章从探究实践类作业出发,以“作业情境的创设、教师课堂的组织、作业的分层设计、作业的呈现形式、作业的评价导向”为落脚点,提出了初中信息科技探究实践类作业设计的策略,以期为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与实践经验。
-
小学人工智能实验教学实践探索——以“身边的图像识别技术”为例蓝旭雯 中山市阜沙镇牛角小学 528400
Abstract:
本文介绍了基于实验教学的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实践,以“身边的图像识别技术”为例。首先从政策背景出发强调了小学信息科技学科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接着讨论了小学信息科技实验与人工智能教学的关联,着重介绍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的优势。随后,通过具体的“身边的图像识别技术”实例,详细分析了实验素养目标、实验资源以及实验设计过程,以及实验创新和教学反思。
-
基于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的高中生物学实验开展——以过氧化氢酶的拓展探究实验为例
Abstract:
在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有关过氧化氢酶的相关拓展探究实验,运用数学模型构建的方法直观且定量的呈现实验结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学习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模型建构的科学思维。
-
基于生命观念的实验创新设计 ——以“模拟气孔开闭原理实验”为例
Abstract: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笔者创新性的利用生物材料自制模型,展示气孔的组成并模拟气孔的开闭原理,让学生能更加直接的感受和理解气孔开闭的原理,从而能准确建构结构与功能观,提高学科素养。
-
模型建构视角下的小学科学思维培育策略
Abstract: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模型建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模型建构方式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搭建物理模型,引发真实问题,导向自主探究;借助概念模型,设置递进问题,形成知识联结;聚焦数学模型,分析科学内涵,指向深度学习。
-
基于化学学科理解的大单元思维建构复习课—以“误差分析”为例*
Abstract:
误差分析由于涉及实验操作、变量相互影响等多个情境关系的串联分析,对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和宏微结合能力要求较高,对教师的思维和分解能力也较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懂、记忆负担重的情况。化学学科理解要求教师从本原性和结构性两方面教授教学知识本身、知识关联结构、化学认识视角和化学认识思路,降低知识难度,将思维方式结构模型化。基于此,本文以“测定食品中SO2含量残留”创设情境,四个板块逐层递进,先从溶液配制的单一误差变量,再到酸碱中和滴定的多个误差变量进阶分析,最后建构误差分析从溶质和溶液两个化学视角分析误差,甚至是陌生问题的化学分析思维模型,以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分析运用、逻辑理断、证据思维等高阶品质。
-
新课改下中小学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新模式
Abstract: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需要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特别是馆藏资源的合理定位与充分利用,对于中小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强调教师的自我成长这两大特征入手进行分析解读,结合中小学图书馆藏资源配置过程中对资源的时效性、内容和载体的多样性、数量种类比例的合理性三方面要求,提出从注意资源内容、数量、类型的科学合理性建设纸质文献馆藏;充分利用资源时效性强、内容多新的特点建立中小学网上资源虚拟库;从关注馆藏的实用性出发,创立中小学特色化馆藏;充分利用馆际合作资源共享,对馆藏文献多样性进行补充等四个方面进行有效探索实践,力求建立起纸质文献、虚拟文献、特色文献、资源合作共享的中小学图书馆藏新模式。
-
信息技术助力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Abstract:
摘要: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应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开发新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从课前、课堂、课后步步到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本四环”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教学,即: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拓展课。
-
“恒定”控制系统的若干电路模型
Abstract: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恒温控制系统、恒压控制系统等“恒定”控制系统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自动控制系统。本文以水位恒定控制系统为例,总结了几种在课堂中可用于“恒定”控制系统设计的电路模型,包括一种开环控制模型、两种闭环控制模型。
-
PhET游戏式模拟实验让物理“动”起来
Abstract:
PhET网站的模拟实验是将生活中的现象与它背后的物理原理联系起来的开放式游戏区。它邀请师生在其中进行互动和探索物理知识,给教师提供了稀缺的实验教学资源,增加了学生参与度,促进学生物理概念的理解。本文深入挖掘PhET中能量模拟实验和单摆模拟实验,希望能为中学物理教师在概念教学、实验教学和物理习题教学中应用模拟实验提供一定帮助,拓展教学手段。
-
高中化学“乙醇”的项目式教学设计——实验探究酱香拿铁的酒精成分
Abstract:
以探究酱香拿铁中的酒精成分为素材,研发了高中化学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设计。通过探究饮品中的乙醇成分、探索乙醇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以及探讨如何科学饮用酒精饮品三个主要任务,将乙醇的性质、结构以及代谢过程转化为持续的探究与实践。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化探究实验,能使学生掌握乙醇核心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
指向信息科技原理的实验教学设计——以“文本数据处理”为例
Abstract:
世界科技快速发展给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如何体现“科”与“技”并重,信息科技实验教学被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与传统实验相比,信息科技实验具有载体多样、操作灵活、成本较低的优势,且信息科技具有科学性和完整的课程体系的特点。研究认为,科学原理是开展实验教学的根基和逻辑线索,指向信息科技原理的教学设计是一条核心路径。同时提出了体现实验前、中、后三个阶段和教师、实验和学生三个视角的教学策略,并以“文本数据处理”一课为例作了详细阐述,最后分析当下存在的困境,提出改进建议。
-
基于设计思维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智能台灯”为例
Abstract:
人工智能课程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过于依赖教学资源的指导、刻板模仿教师的范例、课堂中重“造”而轻“创”,与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目标存在差距。文章将设计思维的方法论与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活动相结合,以共情、定义、构想、原型、测试为主线,以教师活动、设计思维、教学环节、学生活动为框架,提出基于设计思维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智能台灯”项目案例,阐述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结果表明该模式的运用使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加丰满,让教师能聚焦于学习者的困惑和需求,让学习者创作的作品更能立足于实际,更富于人性色彩。
-
核心素养视角下“钠与水反应产物的探究”教学案例比较分析
Abstract:
以“探究钠与水反应产物”教学实例,通过对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而达到不同的实验探究层级水平,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进阶,体现深度学习,实现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有效培养。
-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Abstract:
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入高校后接受的第一门实践类课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当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通过在教学内容上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参加物理实验竞赛,全方位融入课程思政和多元化课程考核五个方面进行改革,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其他实验课程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现代教育技术赋能实验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Abstract: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探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效果,并分析其对学生学习动力、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综合分析发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多样化、吸引力、互动性和个性化程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
初中化学实验作业的内涵、设计与实施
Abstract:
在“双减”背景下,提出初中化学实验作业的内涵、设计、实施方案以及实施策略。以实验作业的形式开展教学,以实验作业设计促思考,以实验作业促动手,以实验作业讲评促创新,以实验作业为纽带,引领学生观察世界,预测世界,解释世界,创造世界,开启化学启蒙。
-
基于分类思维优化的小学科学活动设计与实践
Abstract:
比较分类是小学低段科学教学思维培养的核心内容。在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内隐的分类思维能力培养显性化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和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水平,明确小学低段分类思维能力评价指标及观察要素,建立评价标准,即通过选择有结构的材料,设置有梯度分类活动,架构合理地学习进阶为指向,采取“建”小组,“借”工具,“融”活动等策略,保障分类活动的有效开展,促使学生的分类能力水平螺旋式上升。
-
基于微型化理念的高中生物实验改进
Abstract:
基于微型化实验理念,从“改减实验用具、改进实验操作、改善实验思路”等方面的对高中生物实验进行改进,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和随堂性,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SPSS软件在钢铁锈蚀条件正交试验中的应用
Abstract:
本文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5年第6期上高群玲等的“利用数字化仪器改进初中化学教材中钢铁的锈蚀实验”为例,简述利用SPSS软件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的过程。
-
“铁片变变变”趣味实验的制作
Abstract:
“铁片变变变”是利用化学原理,让铁片变成“铜片”,再变成“银片”,再变成“金片”的趣味化学实验。铁片变“铜片”,是用电镀原理在铁片上镀铜,再变成“银片”,是用原电池原理在镀铜的铁片上镀银白色的锌,再变“金片”,是用合金原理制成金黄色的黄铜。铁片可替换成铁质游戏币,让铁币变成“铜币”,在变成“银币”,最后变成“金币”。简化版“铜片变变”,让铜片变成“银币”,再变成“金币”,操作更简单现象明显趣味性强,可用化学科普和实验室体验活动。
-
一箭三雕:蜡烛燃烧实验的改进
Abstract:
大道至简,利用最简单的器材和方法对蜡烛燃烧的实验进行改进,解决了教材中实验操作繁杂、实验现象不明显的问题。改进后的实验,仪器更简单,操作更方便,现象更明显,一举三得,真是“一箭三雕”。
-
用孔洞-方盒模型模拟“标志重捕法”
Abstract:
标志重捕法是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之一。仅靠课本抽象的文字描述和数字计算公式,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以塑料盒、黑球、绿球、红球、纸板为主要材料,制作出结构简易、低成本的孔洞—方盒模型模拟实验过程,所得出的实验估计值与实际值接近,误差较小。用该模型实施引导-探究式教学易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科学实践能力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归纳总结能力。且该模型用途方面广,可用于模拟精子与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实验,探究生男生女的概率相等的关系等。
-
小学科学“做-学-创”场景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Abstract:
科学探究中,实验是至关重要的手段。然而,有些教师却倾向于用演示、视频播放或口头讲解来替代学生的实验体验,导致学生错失了探索的机会,这不仅会抑制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能限制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无法真正培养科学核心素养。实验变成了记忆和背诵,而非体验和实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发现采用场景化课程理念对学生的科学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一理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真实或模拟的场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设计与开发的路径
Abstract:
摘 要:小学科学离不开实验教学,自制教具是小学科学教师一项必备的技能。通过开展案例研究研,结合自身开发教具的经验,总结出小学科学一线教师自制教具设计与开发的路径。基于真实问题,确立自制教具出发点;研究原有案例,找准自制教具突破点;巧用多种策略,创新自制教具的设计;迭代更新材料,完善自制教具的制作;实现多功能化,提高自制教具实用性。
-
基于可视化的盐类水解实验改进 ——以粉笔为载体的蒸发氯化铁溶液微型实验
Abstract:
对高中化学氯化铁溶液蒸发实验进行改进,以粉笔为载体吸附氯化铁溶液进行蒸发实验,改进后的实验减少了试剂的用量,具有微型化特点,大大缩短了溶液蒸发所需时间,减少污染,并能初步检验水解产物HCl,以可视化的现象助力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建构。
-
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低成本材料实验箱的开发与应用
Abstract: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阶段,其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首先分析了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随后介绍了低成本材料实验箱的开发理念与过程,并通过实际教学案例探讨了实验箱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低成本材料实验箱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
有效失败助力科学项目化学习深度发生
Abstract:
项目化学习是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但由于其任务难度高于一般课堂教学内容而经常使学生面临失败。然而,“有效失败”可以促使学生在不断试错中实现内在生发。以“自制简易灭火器”项目为例,通过设计驱动性问题、建构相关性认知、开展卷入式探索、进行全程性反思四个阶段,驱动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真实项目开展深度学习,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
-
科学论证助力小学生科学思维发展:挑战与应对
Abstract:
科学论证是一种基于逻辑和实证的思维方式,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和证据来支持或反驳观点或假设。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小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小学生在培养科学论证能力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科学论证能力,教师应该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并为他们提供更有利的学习环境。
-
三D立体水循环设计抑制高中生态缸实验水绵污染的探究
Abstract:
新课改后高中必修三中生态缸设计制作是高中必做的生态类实验,制作生态缸的关键是维持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平衡和相对稳定。自新课改后我校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生态小组比赛生态缸稳定性,长期观察下来,最容易导致生态缸生态崩溃的是水绵的污染。我实验小组尝试各种避免水绵污染的方法,经过一年时间的摸索,利用物理方法设计了一套三D立体水循环方法。该方法干扰水绵根状体附着生长,抑制其丝状体生长,使得生态缸的生态系统可以维持一年以上,比普通的生态缸几周或者数月的寿命增加数倍,并且该方法对于生态缸里的其他生物没有任何伤害,不存在化学农药残留问题,可以申请专利进行推广。
-
电解饱和食盐水装置的改进与创新
Abstract:
利用亚克力板制作可换膜可拆卸重组的多功能电解槽,应用于模拟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教学,用针筒抽取电极产生的气体,氯气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氢气用针筒抽取后打到肥皂水中,用火柴点燃,有爆鸣声,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该装置安全,无副反应;可自由换膜、拆卸,组装成单室、两室、三室等电解装置;加液、排气、排液方便,绿色环保;可重复使用,可演示、可分组。
-
思维导图在数学大单元章小结课的应用
Abstract:
摘 要 :在数学大单元教学“章小结课”中,数学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自主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明确本章数学知识的脉络线,方法的迁移线,思维的生成线,学生数学思维得到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复习回顾本章知识,自主构建制作思维导图;课上利用交互式白板展示思维导图,对比联系,互学共建;课后完善拓展思维导图,内化认知,促进思维生长,拓展延伸,联系实践,实现多学科融合。思维导图实现了知识成网,方法成链,思维成长,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
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 ——以“垂直于弦的直径”为例
Abstract:
随着教育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而几何画板融入初中数学课堂可以让学生通过图像绘制过程的观察、产生和比较,进一步建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且几何画板操作强大、使用简便,为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提供较好。基于此,本文对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开展研究,并结合具体案例《垂直于弦的直径》设计几何画板辅助教学的课堂,并通过课堂评价量表对课堂实录进行详细的分析,验证几何画板在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
-
希沃白板5与初中英语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
Abstract: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新的活力。希沃白板5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改革,丰富英语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中笔者结合英语实际教学活动,对希沃白板5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必要性、意义、策略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希沃白板5的课堂活动、思维导图以及投屏功能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达到的实际效果。
-
染色体一、二级结构模型教具的制作
Abstract:
经典理论认为染色体存在四级结构,但其学说较抽象。根据染色体各级结构形态特征及数值,采用棉线、乒乓球、铁管、磁铁等常见简易材料,科学设计,并选择其合理尺寸,使染色体各级结构成比例放大,制作的模型教具,还原了染色体一、二级结构直观、真实的立体空间结构及其形态。在实际组装和拆卸过程中,学生可清晰观察和体会到DNA是如何盘曲折叠,染色质(丝)是如何缠绕、压缩、凝集构成染色体一、二级结构的,从而,给准确认知染色体的结构带来有益帮助。
-
多隔离采样通道实验装置研制
Abstract:
高校实验室进行电子和电气类实验时,需要使用示波器对各种电信号进行测量。而通用的实验教学用示波器各测量通道之间不隔离,但多个被测信号之间会出现电气隔离的情况,尤其是在电力电子技术系列课程的实验中,被测信号的基准地存在控制地、驱动地、主回路地等多个电气隔离的测量地区分,如果采用共地的示波器探头同时测量多个非共地信号,严重时会损坏实验设备。本文设计了一套隔离采样装置,与示波器配合,可实现对多个非共地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的同步采样。为提高测量精度,隔离采样装置分别对电压采样和电流采样设置了高低信号测量通道,但考虑到该装置应用于高校实验,会出现实验者操作失误导致输入高电压、大电流信号连接到低电压、小电流测量通道的情况,故隔离采样装置设置了超量程保护电路和告警电路。实验结果表明,该隔离采样装置可实现对被测电压、电流信号的隔离同步采样,信号变比与预期一致。
-
“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的探究与创新
Abstract:
针对人教版教材中 “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分析了实验的干扰因素,改进了课堂演示实验,同时设计了学生探究实验。新设计的实验可有效排除干扰因素,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扩散现象,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
设计实验提高测量物质密度的精确度 --以测量铜块的密度为例
Abstract:
在目前的初中学生实验中,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时,都是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而常见量筒的规格为50ml和100 ml,其分度值为1ml,导致测量体积的误差较大,在测量密度较大的金属(如铜密度为)时,体积的测量误差对物质密度的测量结果影响较大;现通过设计实验、对比分析测量结果,得出设计的实验能较大的提高测量物质密度的精确度。
-
Copilot 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Abstract:
本文通过一个基于 GPT-4 的深度神经网络的 AI 模型: Copilot,利用它可以根据自然语言的输入,生成各种类型的输出的功能,对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首先说明 Copilot如何应用以及与它对话时提示语编写要求,并具体演示了5个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例。文章展示了 Copilot 如何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用和有趣的信息、反馈和内容。本文为英语教师在未来人工智能大背景下进行教育教学提供了样例参考,以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本文认为,通过 Copilot 的教学实例,人工智能可以有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兴趣。
-
基于blynk的便携式气象监测胶囊制作
Abstract:
随着劳动课程的开展,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无法及时精准知悉劳动基地的气象数据,不能科学地开展农作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延误农时。因此设计了这种基于blynk的便携式气象监测胶囊供学生使用,它是在传统气象站的基础上,利用掌控板的wifi 功能,将监测到的数据上传至Blynk 服务器;采用了Blynk 物联网,可以通过手机远程实时访问、查看气象数据,同时重新设计了外壳,极大缩减了其占地面积和重量,使学生能够方便携带收纳,十分适合学生在劳动课程中配套使用。
-
自制霜演示器
Abstract:
霜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在家用冰箱中也会形成霜,但是学生看到只是霜现象的结果,没有见过霜的形成过程,对霜的形成一定要遇冷放热缺乏直观的认识.本自制霜演示器采用半导体制冷机进行快速制冷,克服了常规制霜耗材量大、不可重复利用的缺点,采用导电硅胶塑造场景,营造美丽的雪景,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观察到霜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必须放热才能形成霜,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科之美.
-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Abstract:
以自制的“多功能光照培养箱”为工具,以分组实验探究为主线,对“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这一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对实验材料的优化、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对实验检测方法的创新等多方面对实验进行优化和创新,并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为例,通过分组实验、任务趋动、成果分享等活动展示实验流程。
-
网络在线考试系统在英语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Abstract:
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网络在线考试系统应运而生,运用网络在线考试系统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评价手段,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合理准确的进行英语课堂评价,也使得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英语学习,实现自身英语素质的发展。笔者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针对初中英语课堂评价中存在的教师对课堂评价重视不足、评价形式单一、评价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在线考试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初中课堂评价教学活动中。
-
巧用微课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Abstract: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运用,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通过打造高质量课堂内容,以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应用效果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微课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以精简、有趣的方式呈现,并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运用。基于此,笔者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为例,对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应用展开讨论,力求利用微课打造高效课堂。
-
“5E学习环”教学模式下的小学科学实验创新 ——以“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为例
Abstract:
本文运用5E学习环对小学科学实验进行创新,以导体和绝缘体为例,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运用“5E”学习环创新小学科学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观察以及表达的能力,发挥其最大的教学价值。
-
大数据支撑下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研究
Abstract: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热点。近年来,长沙市不断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云平台,已积累了许多创造性的经验。本文结合学校实际,探讨了利用大数据技术支撑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的方法和实践,阐述了大数据技术在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旨在运用合理的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方法,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高校设备精准测量存在的问题及探究
Abstract:
高校实验室设备使用频次不同、人员流动性大,实施统一管理难度大,导致设备故障率增高;人员对测量系统了解很少,一般认为只要设备好,测量结果即精准。为了更好保证设备运行,减少故障率,并尽可能的实现精准测量,本文通过对测量系统展开介绍,提高设备管理,进而实现精准测量。
-
家庭电路电流路径可视化装置的设计和应用
Abstract:
实验通过柔性灯丝的发光特性,模拟了家庭电路中的各种状态,包括断路、并联和短路现象,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电流路径。通过家庭电路电流的可视化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家庭电路相关的概念和内容。该装置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为家庭电路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
新中考改革后初中理科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对策探讨
Abstract:
新中考改革对初中理科实验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文中通过对山西省中考招生制度改革进行政策解读,分析了考试内容、考试分值以及考试难度等几方面的变化,结合本地初中理科实验教学开展情况,深入剖析了当前某市初中理科实验教学存在的教学模式、资源建设、硬件配置、师资力量等几方面的问题,对如何提升初中理科实验教学质量从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模式改革、提高实验教学教研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验教学评价机制等几方面探讨性地提出了对策。
-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初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设计[1]
Abstract:
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为项目主题,在学习古法造纸的工艺、探究并处理造纸废液、造一张纸绘一副景等项目任务中帮助学生深化学科知识、理解科学本质和学科价值,感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培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
基于微实验的生活化物理教学
Abstract:
基于物理微实验的生活化物理教学,是一个把物理微实验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质,还能够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基于物理微实验的生活化物理教学,一是要选择合适的微实验,二是要联系实际生活,三是要强调实验探究。
-
基于情境的化学常态课教学研究——以“铁的重要化合物”为例
Abstract:
常态课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但其实施过程中缺少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过程,与基于情境教学的优质课差距较大。结合化学常态课研究现状,提出基于真实情境的化学常态课教学设计模型,分析其要素构成、教学流程,并以“铁的重要化合物”为例进行课例研究,为化学常态课教学展示一种范式。
-
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概念探针
Abstract:
本文以ChatGPT为例对利用人工智能生成高中生物学概念探针进行了研究。选择与配置ChatGPT后,在理解与ChatGPT对话原则的基础上,对ChatGPT进行训练。训练过程包括如下环节:①为ChatGPT提供概念探针的设计方法和案例,ChatGPT给予反馈 ②要求ChatGPT根据设计方法设计概念探针 ③修正、完善和补充概念探针的内容。实践证明,ChatGPT能够生成适用于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概念探针。在优势方面,研究发现其具有实时问答和互动、支持个性化学习以及激发学习兴趣的优势。但是,也揭示了生成的选项可能有误、缺乏深层次理解、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研究。在模型优化与性能提升、与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为未来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提供了思路。
-
甘蔗汁与西瓜汁的还原糖再检测
Abstract:
深度梳理了斐林试剂的作用原理、探究了甘蔗汁和西瓜汁的还原糖检测过程,实验结果及研究显示:甘蔗汁中的蔗糖因水解等原因产生还原糖,从而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而特小凤西瓜汁和经过滤脱色的西瓜汁并不干扰还原糖检测,即使未过滤的红色西瓜汁,还原糖检测也能产生Cu2O沉淀且沉淀颜色与反应速度有关。
-
智慧教育平台助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Abstract: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内在生命力的成长、发展,小学音乐教师要积极思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效率的教育模式,全面增强小学音乐教学的智慧活力,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
对“水浴加热时,试管内水不沸腾”原因的深入探讨*
Abstract:
以热学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水沸腾时所需要的条件,得出水浴加热时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的本质原因。重新设计实验,用温度传感器测量出水浴加热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得出实验室中让试管中水沸腾的条件,并以几道中考题为例,指出题目在设问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
“变阻器”的思维进阶式教学重构
Abstract:
物理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物理教学的内容[[1]];既是知识的学习,又是物理思维的载体.现就“变阻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从教材顺序、问题情境、实验器材三个角度进行教学重构,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式发展.
-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以“液体压强”为例
Abstract:
本研究以STEAM教育理念为指导,对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进行了设计。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调合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研究结果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机器人机械臂创新设计--滚筒
Abstract:
本文旨在探讨一种新型的机器人机械臂创新设计,通过结合滚筒、橡皮筋和齿轮传动装置来实现半自动吸球、吐球任务。首先,我们将介绍机械臂的设计,包括其结构和功能。其次,我们将探讨滚筒橡皮筋的设计和应用,以及其在运动和力量传递中的作用。最后,我们将讨论齿轮传动装置的设计和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齿轮配合来实现精确的吸球、吐球控制。通过这些创新设计,我们可以实现高效、准确的半自动吸球、吐球任务,为机器人在工业和日常应用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台湾教材中探讨活动“酵素活性的测定”内容及其启示
Abstract:
台湾省高中生物教材中“探讨活动”栏目是探究实验设计、结果分析与讨论,其中“酶活性的测定”探讨活动,探究环境因子(如酸、碱、温度、重金属等)对酶的影响,并通过问题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值得借鉴。
-
冠醚识别碱金属离子创新表征
Abstract:
摘 要:碱金属离子的直径在冠醚空腔直径范围内,可以形成超分子;本文用18-冠-6对钾离子识别,通过电导率传感器的检测,发现在氯化钾溶液中加入18-冠-6,溶液的电导率下降,证明了钾离子进入了18-冠-6的空腔,从而验证了冠醚识别碱金属离子。
-
指向科学思维训练的初中生物跨学科新尝试
Abstract:
以“蒸腾作用”一课为例,利用真实有效的情境设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线上查阅资料,收集分析信息,推理解决问题。教师助力学生应用跨学科知识技巧理解生物相关问题,通过跨学实验和宏观模型深入浅出突破难点,提升学生自主归纳和概括、演绎与推理、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能力。
-
高中电子控制技术课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Abstract:
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为提高学生电子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的能力,针对传统农业大棚需要依赖人工管理来维持其正常运营的困扰,基于开源电子平台Arduino和C语言开发环境结合,设计一套农业大棚自动控制系统。根据大棚中现状实时监测其环境要素信息(光照、空气温湿度、土壤湿度、CO2浓度),从而控制补光灯、风扇、水泵和电机对环境要素进行调节,最终达到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发展智慧农业。
-
浅谈“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
Abstract:
该文聚焦于中国“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原则与实践案例,以应对当前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要求。文章首先阐明了“双减”政策的核心内涵,强调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应遵循精简高效、生活化与情境化、探究性学习和实践与应用四大原则,旨在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性。通过对主题类作业、游戏类作业和制作类作业设计案例的探讨,文章揭示了在“双减”政策指引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不仅要减少机械重复、注重实效,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地实施。
-
基于phyphox探究光敏电阻特性的创新设计
Abstract:
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导向,针对教材中演示实验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创新改进。利用智能手机安装Phyphox软件直观显示光照强度的变化情况,用数字万用表快速测量光敏电阻阻值,有效突破实验教学难点。借助Excel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直观呈现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
培养真实情境解决能力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Abstract:
以“酸和碱”专题复习为例,探究真实情境下素养导向的复习教学方式,选择厨房中几种常见物质为主题情境,巧妙设计了“三色杯小魔术”、“辨别真假黑米”、“辨析白醋妙用真伪”、“皮蛋制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在结构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化学学科观念,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获得必备品格和问题解决的关键能力。
-
初中化学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以“水的净化”为例
Abstract:
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单独作为一个学习主题被写进2022年版课程标准,足够说明跨学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结合近两年的校内外听课和教研经历,发现师生的跨学科意识没有真正树立起来,跨学科活动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核心素养没有落实,课堂教学面临极大挑战,应试教育倾向还是比较明显。在此,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2水的净化》(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案例,论述跨学科融合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良与创新的策略
Abstract:
物理实验是学生掌握物理的基础,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实验的器材和实验方法适当改良或创新,使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内驱力。本文通过四个创新教学案例来阐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良与创新的策略。
-
信息化手段辅助工程设计类课程—以《做个保温杯》为例
Abstract:
常规教学手段对于工程设计类存在一定的教学痛点,如设计和展评环节无法进行有效的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导致课堂虎头蛇尾,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不能得到更有效的锻炼。本文以《制作保温杯》为例,用技术支撑科学教育,运用电子授课平台、直播软件、数字传感器和旋转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同时以微项目形式优化课程设计,突出工程设计类课程所强调的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与运用,让学生像工程师一样制作,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减负提质的效果。
-
让物理实验更贴近生活——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实验的改进
Abstract:
对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实验进行了改进和创新。通过简单的制作,将打火机和普通针筒组合成一个简易实验装置,用打火机内的丁烷替代乙醚作为实验材料,在针筒内进行实验,达到了良好的实现效果。
-
对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实验的改进
Abstract:
浮力是初中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许多,如物体的重力、形状、密度等等,教师面对学生这些猜想因素时,往往一笔带过,直接告诉学生浮力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形状和密度无关,导致学生一直无法根除错误前概念。而要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形状和密度关系,实验室现有的器材是无法满足的,需要教师寻找新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思想去探究,发现浮力大小与与物体的重力、形状和密度无关,从而在亲身经历中消除由生活经验带来的错误前概念。
-
跨学科融合理念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应用——以“种大蒜”教学设计为例
Abstract:
跨学科教学的意义在于训练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综合思考问题,并以较全面的观点解决问题和认识世界。以小学科学“种大蒜”这一课为例,对教材、学情进行分析,从跨学科教学的视角出发对本课进行再设计,教学过程中渗透跨学科融合理念,借助跨学科学习推动科学知识点的整合,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整体性认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最后对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的实施进行总结与反思。
-
基于单片机对物理单摆实验仪器的改进
Abstract:
针对传统的物理单摆实验仪器可操作性差、易产生误差的问题,利用单片机及传感器技术对实验仪器进行了部分改进,使用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激光传感器采集单摆摆动次数,利用单片机外部中断和定时计数器实现自动计数、计时功能,同时将实验数据进行存储并实时显示在液晶屏幕上,方便实验数据处理。相对于传统的实验仪器,实现了实验数据的智能化采集,减小了实验误差,具有较好的操作性。
-
基于科学推理和质疑创新的电容器实验改进设计与教学应用
Abstract:
以高中物理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和电容概念的教学为基础,改进教材原型实验装置,自制实验教具“电容探究实验仪”,该装置利用发光二极管和数字电压表实现对电容器充、放电时电路中电流强度变化和电容器电压变化的观察,利用三个完全相同的电容器实现对电荷量与电压关系的定量探究。同时探讨了基于电容器探究实验仪的实验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便于学生探究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与电压的定量关系,提升电容概念的教学效果。
-
自制可编程动力学滑轨,创新飞机投弹及惯性实验
Abstract:
利用自制的基于编程控制器的动力学滑轨套装展开教学,解决了飞机投弹实验无法实际演示的教学难题,同时开发了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对比实验、惯性与质量大小关系等实验。结合慢放技术,利用tracker软件和Premiere软件实现了定量的测量。
-
自制“泊松亮斑”实验仪器
Abstract:
本文通过研究知网50多篇中学物理教师自制和改进“泊松亮斑”实验论文,总结出“泊松亮斑”实验要能在课堂上演示成功的关键环节是:首先要选取合适的光源,现阶段,激光光源是最理想的选择;其次是可以通过凹透镜让激光光路有一定的发散;最后是制作、选取以及固定圆屏的方法。本文将激光笔、凹透镜和泊松亮斑片固定在亚克力圆管上,自制了一套“泊松亮斑”演示实验仪器,介绍了仪器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的方法等。实验装置轻便、美观,实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
-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演示的改进
Abstract:
《测量滑轮级的机械效率》这个实验,在课堂上演示时,实验操作起来困难重重。一方面实验操作时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和刻度尺不容易保持在竖直方向上,另一方面课本上所用的铁架台稳定性差,实验过程中容易倾倒。把铁架台改成吸盘,将滑轮组吊在黑板上,可以使整个实验装置的可视性和稳定性得到提高。在实验方法上,去掉刻度尺,改为在黑板上分别标记重物和拉力的起始点以及终了点,使得二者关系一目了然,降低了测量的难度,也降低了操作的难度,从而使实验更具实用性。
-
感应加热器在铁与水蒸气反应实验中的应用
Abstract:
人教版新教材(2019)中铁与水蒸气反应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是铁作为活泼金属的有力证据,但经过教材实验装置演示发现此实验成功率不高,存在试管易炸裂,水蒸气不足,反应不完全,产生氢气不足等问题,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感应加热器引入该实验,同时增加自制反应装置和除杂安全瓶,使实验实现一体化,达到简洁安全、现象明显,高效省时的目的。
-
作者:梁玉婵
Abstract:
摘要:生物新课标提出要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并提出跨学科实践。笔者通过对教材“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的发酵演示实验进行创新,把发酵生成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变为可视性实践活动,在实验的基础上拓展,让学生完成制作馒头、包子的实践活动,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发现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并用科学的观点、知识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观察草履虫”实验创新性改进
Abstract:
“观察草履虫”是一个活体生物观察实验,因草履虫处于持续游动状态,显微镜下难以定点观察。甲基纤维素溶液粘稠、透明、无毒,可以作为困扰剂减慢草履虫运动速度。实验前期利用螺旋藻饲喂草履虫,制作临时装片时滴加甲基纤维素溶液,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并结合手机的拍照与录像功能进行观察。通过该实验,学生能观察到草履虫的各种结构与生命活动,从而构建结构与功能观,并提升实验探究水平。
-
大单元视角下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化教学探究
Abstract:
随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脱胎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成为培养青少年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关键阵地。与信息技术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同,信息科技课程主要研究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及其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新课标的颁布只是起点,距离新课标的实施落地还有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模式的磨合等具体工作。所以本文以大单元视角下的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化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从大单元知识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基于真实问题的大单元项目情境创设、分课时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技巧、项目化教学活动实践、素养导向的多元化评价等方面,探讨大单元视角下初中信息科技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策略和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以期为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
让高阶思维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发展
Abstract: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我校以校本化课程《“桥”见家乡美》为突破口,通过以素养导向,确定发展目标;以驱动问题,激发探究欲望;以支架引领,完成设计方案;以动手实践,实现深度学习;以表现评价,促进反思成长。从而让学生在高度沉浸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提升高阶思维,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
重视实验优化创新? 落实物理核心素养——以定性和定量探究平抛运动水平方向运动特点实验为例
Abstract:
2019年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在定性与定量探究平抛运动水平方向运动特点的实验中存在着不易操作、误差较大、实验现象不够直观等问题。设计操作性较强的创新实验演示仪让定性探究实验现象更直观、明显;优化教材习题所给实验方案让定量探究实验效率更高、实验误差更小,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利用注射器检验钠与水反应生成气体实验的新设计
Abstract:
利用注射器检验钠与水反应生成气体非常方便。为了实验安全通常取用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产生的气体较少,点燃时持续燃烧的时间太短,一闪即逝,来不及观察燃烧的现象。较少的气体中还混有水蒸气,有时还未点燃但气体已用尽。综合分析文献中利用注射器检验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的优缺点,新设计的实验能产生较多的气体,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验的创新改进
Abstract:
在分析教材原有演示实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仪器装置不足的基础上,创新改进了新的实验仪器,这样的改进不仅方便了实验的操作,更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清晰度,还增加了实验的安全性,让师生人人敢做,次次成功,现象震憾,利于学生掌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一重点知识。
-
基于学科理解的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活动设计
Abstract:
学科理解包括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对学科知识的体系化理解,以及对学科育人价值的理解,有助于教师形成学科与知识,学科与人的发展关系的系统化认知。基于学科理解,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教材教学时,可以从学习内容的梳理、知识体系的建构、认知视角与思路的抽取、育人价值的提炼这四个维度搭建教材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有结构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学习,指向学科育人目标的达成。
-
浮力与沉浮探究教具
Abstract:
浮力作为科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其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既重要又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小学生,其抽象思维能力弱,浮力相关内容教学在小学科学阶段非常困难,本研究设计并应用了一种创新教具,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直观地理解浮力概念。本文详细介绍了教具的设计理念、结构组成、制作过程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教具的直观展示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
蓝牙自动追光信号传输演示器
Abstract:
传感器可以解释为能够将某一被测物理量(如速度、温度、声、光等)变换成便于传送和处理的另一物理量(通常为电学量,如电压、电流等)的器件或装置。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开阔学生的眼界,作者根据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五章《传感器》实验设计要求基础上稍做改变,制作蓝牙自动追光信号传输演示器,以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Abstract:
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符合其自我发展的需求,也是形成与发展其核心素养的起始要素。结合教学实际,以苏教版“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为例,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从导入、活动、练习、总结4个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期达到唤醒、培养、凸显和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效果。
-
在建立科学概念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Abstract: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将发展科学思维品质有机融入在建立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逻辑思维方式、深刻领悟科学思想、提升他们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建立科学概念过程中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品质,主要落实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要让学生掌握科学逻辑思维方式;三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体悟科学基本思想。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以制作“挖掘机模型”为例
Abstract:
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跨学科实践”加入到课程中,“跨学科实践”学习的课堂如何开展,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如何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线教师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制作“挖掘机模型”为例,对初中物理跨学科教学实践进行探究,实地观察操作挖掘机,制作“挖掘机模型”,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合作交流中进步,思维碰撞中创新,将课堂搬入生活,让生活融入课堂,将力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实行开放式教学,融合跨学科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对5个中学化学实验问题的实践研究和思考
Abstract: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遇到的5个实验问题进行了实证探索和思考,帮助学生清除学习障碍、开拓知识眼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
此频率非彼频率
Abstract: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苏科版)第一章课后安排的一个小实验: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在木梳的齿上快划、慢划,比较卡片发出的声音。旨在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到频率是如何影响音调的。然而,教参中给出的相关解释存在将“自振频率”与“拨动频率”概念混淆之嫌。这很可能使部分教师对频率的认知错误,进而误导学生。厘清快划与慢划时音调不同的真正原因,供广大师生参考。
-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Abstract:
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理念落后、耗时长、形式单一和资源匮乏等诸多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智慧课堂发展迅速并优势凸显。本文基于智慧课堂,以实验测定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浓度为例,详细探索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体现了智慧课堂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
-
从热学的角度对哈气成雾的深度解析 —基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关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的实验教学质疑
Abstract:
针对期刊上关于人教版教材呼出气体水蒸气含量的对比实验提出的质疑,从热力学和微观角度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建立模型,联系生活现象,对人教版的实验提供了合理解释,证明了哈气成雾确实与水蒸气的含量有关。
-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研究
Abstract:
在强基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还可实现资源的共享,增强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交互性和参与性。这种融合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的主体角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凸显,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进而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获得高效、优质的教育成果。
-
兴奋传递模型的制作与应用
Abstract: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一节内容较抽象,教材描述较简单。制作并应用兴奋传递模型,可化微观为宏观,直观认识突触和突触小体的结构;化抽象为具体,形象演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总结兴奋的传递特点;化复杂为简单,轻松分析可卡因的作用机制,解释可卡因上瘾的原因,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效果。
-
“五育融合”理念下信息科技学科项目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Abstract:
以项目式教学为切入点,让“五育融合”在信息科技课中真正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分析了五育融合理念下信息科技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五育融合”思想下信息科技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以项目式教学教学为实践“五育融合”的有效途径,使“五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构建了以“五育”为核心的信息科技学科项目式教学模式:环节一:融合五育,创设情境、环节二:学习新知,发展智力、环节三:以劳创新,创美益智、环节四:展示评价,以劳育美,并在每个环节中提出重点措施,寻找“五育”工作的“契合点”。以期为“五育融合”理念下信息科技学科项目式教学实践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
多功能波动演示仪的设计与制作
Abstract:
介绍了一款多功能波动演示仪的设计与制作方法,该演示仪可实现横纵波、驻波、共振现象的演示。除此,通过调节振动频率可以实现对波的频率与波长关系、共振曲线特点的探究功能。
-
电容器充放电演示器的创新与自制
Abstract:
电容器是储存电荷的装置,高中生在学习了电场知识后进行电容器的学习,由于电荷不可见,学生对于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较难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电容器充放电过程,可利用数字电压表和电子元件自制电容充放电演示器,在课堂上演示电容充放电现象,使学生对于电容器的原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该演示器操作方法简便,可使用充电宝供电,通过调节电位器旋钮可以灵活地控制电容器充放电速度,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在课堂上演示使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
传感器在“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中的应用
Abstract:
将传感器应用于“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中,提供了新的实验研究的测量方法,使实验结果可及时、准确、直观地呈现,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此外,传感器的使用还可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字化信息技术对生物学科研究的促进。
-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Abstract:
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迷信权威,不会质疑”、“只至表层,不求深度”、“习惯讲解,不擅融合”等现状,其归因是忽略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初中物理日常教学实践,以教材中的契合点、交流中的碰撞点、活动中的生长点和问题中的反思点为载体,探索指向深度学习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深层认知和高阶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
基于项目式的《孔雀鱼的饲养》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
Abstract:
将如何养好孔雀鱼作为项目的核心问题,结合学生对生态因素的认知开发多个子项目实践探究影响孔雀鱼生活的因素,在综合实践结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制水族箱中生态系统维持的最优方案。
-
指向思维进阶的学习任务单设计—以“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为例
Abstract:
林燕 柴宏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关键是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体现高阶思维的分析、综合、评价与创造?本文以《牛顿第三定律》规律教学为案例,简介了高阶思维的内涵和特征,呈现了培养高阶思维的问题链特点,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给出了有效思考。
-
关于初中物理教科书中一幅插图的思考
Abstract: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科书101页图10-41“帕斯卡桶裂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教科书中配的插图存在科学性纰漏,容易误导师生,形成“下方喷出的水深度深,压强大,水从下方喷出的距离一定比从上方喷出的距离远”的错误认识。围绕教科书中的插图展开讨论,指出插图存在的纰漏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提供理论分析过程及模拟实验现象,并提出了建议和感悟。
-
氢气火焰着色方案设计及引发的思考
Abstract:
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校运会火炬设计”中,针对如何给氢气火焰着色模拟火炬燃烧这一真实问题,师生查阅资料确定焰色反应思路,进行方案设计并不断改进,最终解决问题。由此引发对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化学实验相关问题的思考,认为跨学科实践活动中的化学实验具有实践性、挑战性、创新性、综合性等特征,是必做(教材)实验的拓展提升与综合应用,同时指出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实施化学实验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新课标导向下实验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以“磁体与磁场”为例[*]
Abstract:
基于2022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实验教学的育人导向,以“磁体与磁场”教学为例,提出实施实验教学的四个关键环节:开展大单元视域下的教学分析;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搭建具有思维梯度的教学流程;进行检测思维能力的教学评价。
-
注重学生的“感”与“想” 优化实验的“教”与“学”
Abstract: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仍广泛存在着两类低效现象,“视频实验”现象和“程式化实验”现象。这两类实验教学现象,容易挫伤学生探究的兴趣及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为了避免实验教学中的“视频实验”和“程式化实验”现象,让实验真正成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亲历实验探索过程,有据可依地“做”,积累学生的“感”,逻辑清晰地“思”,激发学生的“想”,进而优化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
全面发“动”学生感官,落实物理核心素养
Abstract:
新修订的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均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为课程目标,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已成为广大一线物理教师的共同使命和价值追求。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好动又是中学生的天性,而让学生“动”起来又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内在要求,因此,物理教学中发“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是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
高中课堂验证氢键对物质电离影响的研究[i]
Abstract:
以教材中已有的邻羟基苯甲醛和对羟基苯甲醛为素材,分析二者空间结构,引导学生认识氢键,并基于酚羟基的性质理解氢键对物质电离的影响。在课堂上进行适宜浓度的邻羟基苯甲醛和对羟基苯甲醛的四氯化碳溶液的pH值测定的演示实验,证明氢键对物质电离的影响。此方案与教材联系紧密,理论分析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实验验证操作简便,适合教师进行课堂演示。
-
加强高中地理实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Abstract:
地理实验是高中地理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的现状,从教师和教材两个角度分析,明确了地理实验的内涵和价值,总结了创设高中地理实验应遵循的四大原则,并挖掘整理了几个典型地理实验类型和实例,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服务。以示抛砖引玉。
-
基于PBL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活动
Abstract:
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及实施,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育人要求。物理学与日常生活是物理跨学科的二级主题,培养学生跨学科运用物理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基于PBL以“系列茶艺实践体验”跨学科活动,通过称茶、投茶、泡茶、倒茶、赏茶、品茶六个项目,展示了项目式学习下的物理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敢于创新实践的精神。
-
“探究生男生女的几率”实验教具创新
Abstract:
“探究生男生女的几率”是鲁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中的一个模拟实验。该实验装置是在遵循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和创新,能形象直观地模拟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探究生男生女的几率,帮助学生理解精子与卵细胞是随机结合的以及生男生女机会是均等的等相关的知识。教学实践证明,该实验装置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对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利用化学实验压强减小的一组有趣创新实验
Abstract:
特制300目以上金刚砂磨料磨制集气瓶口的集气瓶,用两个这种集气瓶做有气体参加反应压强明显减小的实验,会出现两个集气瓶相互吸住的现象,该实验现象说明反应发生了,而且实验更加生动有趣,课堂教学效果好。
-
三阶五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Abstract:
基于布鲁纳认知表征理论,融合当前热门的数智技术,构建涵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以及“前测-具象-图象-抽象-后测”五个步骤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模式,并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热”单元为例进行教学实践。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精品课设计
Abstract:
聚焦2022年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精品课“观察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展示了如何借助创新实验设计思路,于核心素养框架下打造高质量的教学实践。课程紧密贴合学生实际需求,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并实施原创解决方案,深度探究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的本质。课程坚持问题导向,模拟科学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全情投入探究与实践,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内容和方式的革新优化,此精品课程成功塑造了生动的教学模式,并有力推动了学生整体核心素养的发展。
-
科学教育加法在中小学课后服务中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Abstract: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小学课后服务中科学教育加法的实施方案及其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研究首先揭示了当前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对科学教育加法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师负担过重以及评价体系的单一化等。为应对这些挑战,研究提出了一套创新策略,包括更新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发现它们能够显著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并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一套实用的科学教育改进框架,为中小学课后服务优化提供了有力的策略支持,同时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教育实践的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撑。
-
课程思政导向下小学科学教学的践行探究
Abstract:
科学课程思政课堂的有效开展,优化教学手段,强化科学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衔接是关键。通过对小学科学课程思政的实践困境进行归因分析及对小学科学课程思政的价值进行审视,提出在课堂教学中,科学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需求,通过锚定学科核心素养、细化学科育人目标、紧扣核心问题解决及坚持核心价值引领等策略,拓宽教学广度、提升教学准度、厘清教学梯度、凸显教学高度,让每一个小学生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实现德性的生长。
-
基于科学探究的“测定光合作用强度”量化实验改进
Abstract: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是教材中的重点探究实验,但其结果以单位时间内圆叶片的上浮数量为量化指标,精准度有待提升。本实验选取锥形瓶、一次性输液器等常规器具进行光合作用强度的量化测定,使学生能在基础条件下进行相对精确的量化实验,并结合真实实验数据分析可能影响实验的变量,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发展科学探究素养。
-
运用“精品课”资源开展双师课堂教学的区域实践
Abstract:
2021年,教育部总结“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经验,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展了“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期间积累了海量的精品课资源。探索出了“资源切片”式和“资源直用”式两种精品课资源利用模式,同时总结出了“本地主讲+精品课切片资源”、“精品课资源+本地助教”、“精品课资源+远程教师+家长”、“精品课切片资源+翻转课堂”等四种精品课资源利用的“双师课堂”教学范式,从而最大化利用精品课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济源市以精品课为载体开展 “双师课堂”教学的探索为例,探讨利用精品课开展“双师课堂”教学的策略,以期为小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
北京市初中劳动技术学科仪器设备配置的思考
Abstract: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对于课程改革的目标,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学习兴趣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中小学校要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依据北京市初中劳动技术课程实施情况,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对初中劳动技术学科仪器设备配置进行思考和探讨。
-
基于物理学史的库仑电摆实验研究
Abstract:
通过对物理学史上库仑定律实验过程的梳理分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并制作了电摆实验仪器,用于验证异种电荷间的吸引力满足平方反比关系,并就仪器制作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进一步讨论。
-
跳环实验的改进
Abstract:
改进的跳环仪器可演示跳环、电磁感应、涡流等多个实验,仪器制作简单,效果明显。
-
基于模型建构的高中物理演示实验设计——以静电实验为例
Abstract:
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重要要素之一,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演示实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模型建构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静电模块为例,通过设计组合式静电实验演示仪,在课堂上新增多个静电演示实验,不仅弥补了教材演示实验的不足,也可以培养学生模型建构的能力。
-
针对土壤研究的实验教学具的改进与创新
Abstract:
【项目摘要】不同土壤渗水性比较实验装置改进,适用于新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土壤的种类一课中的认识不同土壤活动中的“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实验。原教材实验要求利用截成两段的矿泉水瓶分别制作三个一样的漏斗和接水容器,装入土壤、倒入水,比较它们的渗水效果,看似简单的装置、简单的实验,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实验失败,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经过思考:通过选择使用更简化、更方便、更有结构性的取自于生活的系列材料,改进、设计、制作了改进了“比较土壤渗水性实验装置”,它能很好的控制变量,方便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实验更安全、卫生,让实验操作简单、难度降低,实验效果更明显,实验进行更顺利。
-
“三新”背景下开发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智能亮化模型
Abstract: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是细胞内发生的两个基本代谢过程,分别主导着生物体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在高考生物试题中,这两个过程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共同出现,不仅分值较高,而且考查的综合性和抽象性较强,学生往往觉得这两个过程既抽象又复杂,因为它们的原料和产物正好相反。为此,本研究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主题,设计并制作了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智能亮化模型。该模型通过遥控器调节霓虹灯的工作,可视化地展示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此装置操作简单,实验现象直观,能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可视化和模型化,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变化,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
“双减”背景下农村学校实验教学工作改进
Abstract:
摘要: 探讨在“双减”政策实施下,如何进一步改进农村学校科学实验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通过调研、问卷调查和实施措施,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方法和建议,包括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利用现代化技术优化实验教学过程等。最后,通过实验操作管理平台的建设,旨在提高实验教学的管理水平,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从而促进农村学校科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
浅谈师范院校物理演示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
Abstract:
物理演示实验室主要用于物理教学、科学研究及社会大众科普教育。国内的几乎所有综合性院校都很重视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个师范院校,非常重视学生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演示实验室对此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工作分建设、管理、使用三大模块,常年的人工管理问题不断,利用率低。现结合师范院校物理演示实验室相关情况分析如何进行物理演示实验室建设、管理,如何依托物理演示实验室发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讲解员等应用工作,有效减轻管理人员负担。
-
基于传感技术的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创新实验设计研究
Abstract:
在使用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探究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和调控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中发现:实验开始时反应无明显的沉淀现象不能精准计时,实验过程中沉淀物的生成量只停留在视觉上的定性判断不能定量分析。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应用传感技术对实验进行数字化创新设计,实现了实验数据的精准测量和定量分析,让实验者可以更准确的测量化学反应速率,从而使实验的结论更加接近真实结果,让实验者更好的研究浓度、温度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深入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调控原理。
-
基于科学推理优化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践
Abstract: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物体运动快慢的规律和高空抛物现象,《运动的快慢》一课从生活中简单现象入手,通过学生自主假设、验证、基于实验数据分析和推理、模拟体验等环节,逐步深入理解物体运动快慢和破坏力的关系,意识到高空抛物现象对社会的危害,进而形成对这一现象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科普意义和推广价值。
-
二力合成规律实验改进研究
Abstract:
针对传统实验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拓展方法,用高精度袖珍台秤代替弹簧测力计,使力的大小测量和方向的确定更便捷更精确,使实验更具稳定性,可操作性。
-
1 引言2 信息技术与实验融合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3 信息技术浸润下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3.1 传统的实验教学3.2 信息技术浸润下实验教学4 结束语
Abstract: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丰富物理课程资源提供了技术条件,也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信息技术浸润下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能有效引导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再现科学思维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
空气对流创新实验的制作与应用
Abstract:
空气对流实验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 通过大数据搜查与比较,常规的空气对流实验存在不足,对流现象不明显,不利于学生对空气对流的深入理解,充分汲取他人的经验,设计并制作,创新了一套空气对流实验装置,3D立体模型结合实物呈现,直观感性的方式解决学生对空气热对流现象的理解,能够一体化演示空气对流、风的成因和热力环流等实验,操作便捷、可视性强、现象直观,探究高效,便于教师演示,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理解。
-
例谈生物学实验创新改进的方法
Abstract:
本文主要以“膈肌运动与呼吸的关系”实验的创新改进为例,从科学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实验结果的量化原则、集成一体化原则、实验材料和检测药剂的优化替代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生物学实验创新改进的方法。
-
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路径研究
Abstract: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是落实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关键。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外化表现判断学生能力或思维方面的变化,评价学生素养发展的状况。基于表现性评价的教学设计路径为:提炼表现性学习目标——挖掘表现性目标观察点——开发层级式表现性学习评价量规——构建进阶型表现性任务——搭建完善学习脚手架。以《运动和位置》为例,教师经过表现性评价教学设计五步骤,帮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
-
意义探寻与实施路径:基于农村生活视角的闲暇科技课程建设
Abstract:
乡村学校闲暇科技社团以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思想为指引,试图从基于农村生活视角的原因、寻找和开发农村生活的资源以及活动过程中操作的范式。探索适合农村孩子闲暇时间进行科技活动的途径,从而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落地生根。
-
初中物理实验生活化设计与改进
Abstract:
分析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通过生活化的取材方式,运用放大的思维,采取直接观察的方法,重新设计的新的实验。实验过程中,分声音“产生”与“传播”两部分,采用验证与对比的方法,逐步递进,归纳推导出实验结论。实验过程使用同一装置,保持主题与主体稳定,实现了可视化、科学严谨性。同时,探讨了新的实验设计还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
基于纹影技术的中学物理演示实验
Abstract:
纹影技术是一种透明介质流场非接触光学测量技术,可用于观察透明介质不均匀运动现象。将纹影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课堂,演示超声波的反射、干涉和衍射现象,电流的热效应,两放电球间的电弧放电过程等,可使实验现象更直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纹影技术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气体循环器的研发与应用[*]
Abstract: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经常涉及到各种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例如营造高氮低氧环境;混合气体的洗气、分离与提纯;以及制备气体的饱和溶液等,需要密闭循环的操作环境,但大多中学实验室不具备类似真空手套箱来提供气体循环动力等设备条件,原料气体很难被充分溶解或吸收的,易造成空气污染和原料的浪费,也不方便实验测量。从节约原料、环保节能和研发创新等多角度进行设计和研发气体循环器的实验装置,可使封闭体系内气体单向循环流动,便于气体充分吸收。合理利用此气体循环器,符合绿色环保理念。
-
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智慧课堂构建
Abstract:
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之下,利用“互联网+”教育构建新型语文教学智慧课堂,创设智慧语文课堂学习环境,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新趋势。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构建全新的、多元化、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同样,信息网络中大量的媒体资源能够让学生充分获取学习资源,使教学模式也展现出了新的形式。文章聚焦现代信息技术及各种教学软件在语文智慧课堂中的运用以及教学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浅析信息技术助力初中高效语文课堂构建策略。
-
基于六步教学法 培育学生计算思维 ——以基于新课标的“五要素课堂”学习范式为例
Abstract:
“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思维的培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编程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在重庆市江北区基于新课标的“五要素课堂”学习范式的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五要素”各要素如何在编程教学中具体实施?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真正引领学生创造性思考、科学化推理以及高效处理实际问题?笔者根据少儿的认知特点进行编程教学策略探究,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少儿编程“六步”教学法。
-
体现工程思维的初中科学跨学科项目设计与思考
Abstract: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STEM教育已经成为初中科学跨学科项目实践的重要内容。6E教学模式是一种体现工程思维的STEM教学模式。本文在介绍6E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联系真实生活情景,开发基于6E教学模式的初中科学跨学科项目《设计旋转喷水器》,以工程思维设计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能力,并提出对STEM项目设计几点思考。
-
探究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双氧水实验中的“怪象”
Abstract: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测定双氧水浓度的过程中,出现较浓的双氧水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时,双氧水浓度大反应速率反而慢的“怪象”,对此“怪象”进行研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探寻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遇到较浓双氧水时的反应机理,解析“怪象”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挖掘实验异常现象背后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训练化学科学思维和方法,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 ——以“被动运输”第1课时“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教学为例
Abstract:
在“被动运输”第1课时“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四个主线化实验探究等多种情境,支撑学生按照科学思维过程对事实进行归纳和概括,演绎推理出“水顺含量梯度进出细胞,不需要额外提供能量”和“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两个次位概念,最终生成“被动运输”这一重要概念。
-
揭错·析因·纠正·反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探析
Abstract:
实验教学是认识科学本质、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的主要路径。束缚学生的手与脑进行机械的实验操作或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实验教学的现状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以引导教师高效进行实验教学。“五环四步”实验教学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实验能力发展的基本模式,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仪器选择、动手实验、总结交流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通过揭示错误、分析原因、纠正错误、检测反馈等四个步骤,引导教师进行规范有效的实验教学。
-
小学科学低成本实验开发与应用 ——以纸杯实验为例
Abstract:
低成本小学科学实验具有促进科学教育普及、落实科学课程标准和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等价值。以纸杯为材料开发的低成本实验可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能量转换、力的相互作用、热传递、电磁感应等,这些低成本实验可应用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声学、力学、热学和电学等科学知识。开发低成本科学实验可以采用多种策略,如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简化实验装置和操作;强调实验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实验可持续性、安全性;加强教师培训,建立合作与共享机制等。
-
基于微项目化学习重构大单元复习的思考与实践
Abstract:
大单元复习教学需要教师站在更高的层次和角度,将知识进行有效地重组和迁移,重构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的新知识体系。教师以四年级科学《电路》单元为例,进行了基于微项目化学习的大单元复习教学思考与实践。并在教学中注重了项目任务设计目的性、递进性、实践性、生活性和趣味性,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还起到了学习知识、复习巩固、内化概念、提升素养的目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大单元复习带来了全新的路径和变革。
-
何雷玉1,欧阳志斌1,黄勇2
Abstract:
在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这一可逆反应,通过注射器针筒来改变该反应体系内的压强,同时结合传感器测定体系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体系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程度进行分析,揭示了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本质。
-
基于科学思维发展的单元教学——以“运动和力”单元为例
Abstract:
科学思维是核心素养的内涵之一,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解决问题时的必备素养。科学思维的内涵丰富,其内在各素养的协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研究单元教学,以大单元的视角进行思维教学,发展学生的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能力。以“运动和力”单元教学为例,详述科学思维发展的教学实践。
-
指向跨学科概念的科学教学实践
Abstract:
掌握科学课程的跨学科概念对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以及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实际的教学中,因教师对跨学科概念、核心概念理解不深以及对跨学科概念和核心概念的关系认识不清等原因,导致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成为科学教育的痛点。落实指向跨学科概念的科学教学需要教师亲历工程实践、厘清跨学科概念、以问题导向重新设计课程、以问题链驱动项目学习、搭建学习支架实现学习进阶、循证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
-
1 问题与现状2 原因要素分析3 思考与对策4 结语
Abstract:
化学实验是形成学科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基于实验素养大赛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立足教学实践,提出教师应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加强资源建设,激活实验课堂,形成有效反思,提升学科素养。
-
指向真实问题情境的化学教学——以“氮的固定”为例
Abstract:
对三个版本教材文本分析及实验验证,发现人教版缺少闪电固氮模拟装置,苏教版装置放电熔化导致易漏气,鲁科版装置不易组装且拆卸时漏气等问题,尝试用铜丝作为放电尖端,用100ml三颈烧瓶作容器,改进闪电固氮模拟装置。人教版教材实验5-5药品消耗量大,易漏气,不便于进行学生分组实验,且提供的数据并不能说明二氧化氮与水反应后的产物是一氧化氮,对此借助5ml注射器和6ml西林瓶设计学生分组实验验证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的性质。套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作战思想,从化工生产的视角将教学主题拟定为“向饥饿发起挑战——我们如何固氮”,设计深度思考问题,引发学生思维进阶。
-
基于跨学科实践情境的中考生物学试题分析与启示
Abstract:
“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视域下,从基于跨学科实践情境的中考生物学试题命制分析和试题命制启示两个层面展开阐述。既对当前中考生物学真题的命制特点和考查方向进行了分析,亦对中考生物学试题的命制启示方面展开探讨。
-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物理实验教学“三度”改进策略研究
Abstract:
为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探究素养,尝试通过开发实验内容关键知识、布局实验学习活动环节和架构实验素养评价体系3个策略,对实验教学的知识、活动和评价进行理解深度、参与效度和评价精度的改进,实践“点线面体”的立体化改进思路,以期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物理实验素养提升。
-
基于实验思路与方法的教材解析与教学思考
Abstract:
思路与方法是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每个学习主题下的重要维度内容,以“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为例,系统分析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和具体实验本体,厘清承载的教育价值及内在的逻辑关系,科学整合教材内容,合理设置目标进阶活动,探索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实验探究思路与方法的教学路径。
-
促进化学观念建构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Abstract:
以义务教育人教版《化学肥料》课题为例,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和详细分析,明确了课题中所蕴含的化学观念,理清了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思路,呈现了素养导向下通过“情境-知识-问题-活动”的闭环设计促进化学观念建构的完整教学过程,并从3个方面对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
基于评价量表设计的实验能力测评
Abstract: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而现阶段教师缺少对实验能力的清晰定位,难以开展学生实验能力的测评。即使有所评价往往侧重于与实验相关内容知识的纸笔测评,忽略技能与思维;即使是实践操作也难以捕捉学生的具体行为与过程。本文试从架构实验能力要素框架、设计实践需要的评价量表、运用评价量表开展测评进行论述,为引领与反思实验教学、开拓学生实验能力测评提供一定的视角。
-
项目式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以“植物的生殖方式”为例
Abstract:
项目式合作学习把学习置于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围绕某个具体的项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问题解决的技能,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项目式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课程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以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9章第3节中的“植物的生殖方式”教学为例,将项目式合作学习运用到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当中,从教学对比中发现,项目式合作学习的优点具体体现在: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完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
求学问,需学“问”——初中生“提出问题”能力的进阶
Abstract:
“探究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提出“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复杂的科学思维过程。本文重点阐述“探究问题”的实质,在此基础上收集教学实践中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根据学习进阶理论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进行维度划分,描述不同进阶水平学生的行为表现,说明“提出问题”能力进阶维度表的应用方向,总结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进阶的教学策略。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Abstract:
实验资源是物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新课程理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不少高中对实验资源的开发不够重视,对现有实验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存在着实验场馆设施闲置、过度依赖厂制仪器、自制教具能力不足、信息化意识不强等问题,亟待更新观念,在开放性、适切性、经济性和校本化原则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升实验教学软、硬件水平,并依托校本课程、跨学科融合、信息化推动以及校内校外的广泛支持,加强物理实验资源开发与利用。
-
全班合作设计一个蛋白质是什么样的
Abstract:
本文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为内容载体,利用模拟游戏开展教学活动,并引入“SWISS-MODEL”蛋白质自动建模平台,增加游戏趣味性,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构建核心概念,培养探究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
-
中小学实验教学精品课遴选现状及对策
Abstract:
实验教学是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推动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配合推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实验教学精品课遴选活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实验教学精品课遴选存在一些问题,如评选标准细化不够,区县组织部门和教师对文件理解不透彻,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实验教学精品课的遴选质量,也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发展。本文根据对重庆市的中小学实验教学精品课遴选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可学习借鉴的经验。
-
基于Phyphox软件改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实验
Abstract:
介绍了physical phone experiments 软件的使用方法,以“CuCl2溶液和K2Cr2O7溶液”为例,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宏观数据与微观现象相结合,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为数字化实验教学提供新思路,辅助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实现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
烷烃取代反应创新实验改进
Abstract:
针对教材中甲烷取代反应实验装置复杂、实验操作繁琐、实验现象不明显、环保效果不好等缺点,设计一套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密封性好的烷烃取代反应一体化实验。教学实践中从取代反应的反应原料、反应装置、反应条件三个方面对该实验进行系列探究,培养了学生科学创新思维,提升了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第17题的图像还原误区与改进
Abstract:
摘要:2023年高考乙卷第17题考查了电磁感应实验的研究,展示出非常优美的磁阻尼实验图像。然而在实际的实验还原过程中容易出现:与原图对称、过载平顶、波峰突起、间距太近、锯齿状等诸多误区。只有经历实验失败、优化改进方案和精准还原图像,才能更好地体会高考的命题思路,达到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真正提升学科素养。
-
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衔接——基于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
Abstract:
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同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基于新颁布的2022年版课程标准对比分析,可以为两者衔接教学提供新的参考.研究发现,两者在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上高度一致,不同学段的核心素养特征有所不同;从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来看,初中物理是小学科学的螺旋上升,根据行为动词的统计,初中物理内容数量是小学科学3倍以上,明显增加了认知类二级水平内容的比例.基于对比分析结果,提出一些衔接教学建议.
-
指向问题解决的项目结构化设计实践
Abstract:
项目式学习以问题为导向,注重真实场景下,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项目式学习常被没有任何思维参与的简单模仿、游戏等一些活动冠名使用。通过项目“横向”拓展式结构重组及“纵向”递进式结构开发,实现对项目结构化的整体设计,从而还原项目化学习的本质。
-
理性思维:在做思共生科学教学中涵育
Abstract:
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门培养科学素养的课程,理性思维是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思共生”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有利于增强问题解决的指向性,增强分析验证的科学性以及交流讨论的思辨性。通过以身“做”之,激活理性思维意识;以脑“思”之,引领理性思维方向;边“做”边“思”,体悟理性思维发生;“做思”共生,实现理性思维发展,是促进理性思维的涵育的实现路径。
-
通用技术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意义和策略
Abstract: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是基于通用技术学科特点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作出的科学选择。笔者结合真实的教学案例,从通用技术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意义、实施的关键、应用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通用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
自制宏观模型模拟微观的减数分裂
Abstract:
减数分裂本身并不是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微观动态的的过程,其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改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一般教学中常用的模式图是静态的,不利于理解和掌握。自制宏观模型既是立体的、动态的、形象的,又是可观察、可摸的、可操作的。可以直观展示减数分裂完整过程,加深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关键行为的认识,有利于建构减数分裂的概念,探讨配子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以理解减数分裂在生物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
物质性质的学习中“三维”认知模型的构建与实施
Abstract:
高中化学物质知识体系庞杂,学生苦于研究方法的缺失,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出现困惑。“三维”认知模型从“方法”“思想”和“途径”三个维度出发,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已掌握的学习方法确定物质的微观结构,迁移类比推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利用实验主动探究物质的通性和特性,从而建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明确学习方法,厘清学习思路。
-
NOBOOK虚拟实验助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Abstract: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倡利用数字化实验器材和虚拟实验平台进行实验探究。NOBOOK(简称NB)虚拟实验平台不受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集探究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是一种密切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特色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NB虚拟技术创设理想实验、仿真物理模型、在线布置作业、模拟习题情境、自由组合实验来赋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
职业院校应急安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研究
Abstract:
应急安全类专业实训存在高成本、高危险性和无法复盘的缺点。为了满足应急安全专业实训需求,建设应急安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通过深度融合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核心的改革课程资源建设模式和教学方法,编制了职业院校应急安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方案,同时创新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应用模式,服务应急安全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平台的建设满足了职业院校应急安全类专业实训的需求,人才培养质量、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平台的应用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
中学科学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元分析-基于国内外14篇实证研究
Abstract:
揭示教学周期、教学方法、技术类型等因素对中学生学生科学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虚拟现实技术对中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高度促进作用,其中认知维度上的提升效果更好;不同的教学周期对中学生科学学习效果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教学周期越长,效果越好;不同教学方式对中学生科学学习效果影响差异显著,基于问题的教学(PBL)的积极影响水平最高;不同技术类型对中学生科学学习效果均具有正向影响。
-
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Abstract:
新课程标准鼓励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功能,增强物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丰富学生对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探索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从演示实验教学,分组实验教学,实验复习课教学,实验操作考查等几个方面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多元化评价应用探究
Abstract:
本文主要探讨了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多元化评价应用研究。在评价体系及机制的构建、多元评价的实施、以评价为导向的实践能力提升、评价手段的运用、评价平台的搭建等方面提供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激发其创新精神。
-
STEAM项目式学习课程案例--未来太空车
Abstract: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文从“未来太空车”项目背景、基于STEAM理念的项目教学分析和项目实施方案等方面展现具体课堂案例,形成了课堂导入、创意构思、模型制作、技术试验、展示分享等五个环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同时为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融合”的STEAM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
“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城区小学课后服务的有机融合
Abstract: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由于“双减”政策的实施和家庭工作压力等因素,城区小学生课后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同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机遇。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城区小学课后服务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后服务与学习资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体验。通过调查和分析,将深入探讨信息技术在提供学习资源、扩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强学习互动等方面的作用,并探索课后服务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模式。
-
浅谈数字时代中学生信息科技素养培养的教学对策
Abstract:
数字化时代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而与教育相关的变化也不例外,对于中学生而言,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一系列数字化时代所需的新技能和新知识,比如需要具备信息处理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数字化时代课堂教学中中学生信息科技素养的培养对策。
-
STEAM教育理念下的3D打印课程实践--以3D打印风力小车为例
Abstract: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发布,相关教学方式及要求也在发生变化。为了响应新课标倡导的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等新的教学模式,青岛实验学校从多维度、多层次、多方式的开展STEAM课程。以《3D打印风力小车》课程为例,该课程基于3D打印技术,融合STEAM教育理念,以项目化的形式对3D打印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从课程设计到课堂实施,完整的呈现了对一整个课例项目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中小学的3D打印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
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装置与方法的改进
Abstract:
本文分别从探究的实验装置和方法进行改进。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定性认识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然后再通过改进后的液体压强计测量液体压强,分析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定量关系,从而推导出计算液体的公式。
-
小学科学实验中月相变化规律实验器材的改进
Abstract:
文章提出了一种改进月相变化实验教学的设计。传统实验存在操作难和观察难的问题。新设计利用磁铁和转盘实现月球模型亮面始终朝向太阳,且能观察其运行轨道变化。能让学生可以直接观察不同日期的月相变化规律。该设计操作简单易行,观察立体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月相变化原理及地月关系,同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这款实验设计通过视觉化手段,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学习和掌握月相变化规律知识。
-
基于Arduino设计的测量物体运动平均速度创新实验装置
Abstract:
摘要: 创新实验装置的名称为《基于Arduino设计的测量物体运动平均速度创新实验装置》,用于自动精确测量物体运动平均速度的时间,教材上的实验用秒表进行时间测量,改进后的实验用Arduino编程实现单片机控制红外光电传感器进行时间测量,使测量时间数据的精度达到0.01秒,让实验结果更加接近真实值。该装置可根据需要调节S1、 S2的距离,实现不同距离时间数据的采集,同时增设斜面坡度调节设备,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和拓展性。
-
利用水陆双系统生态瓶探索微塑料污染的实验研究
Abstract:
本研究对中学生态瓶实验进行了拓展:选择开放式水陆双系统形制生态瓶,在实验组生态瓶土壤中添加5% 微塑料PVC(100μm)作为污染物,进行为期两周的生态瓶观察实验。结果相比于对照组10.75天的生态平衡平均维持天数,实验组平均维持天数缩短至4.75天,体现了微塑料对生态瓶内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负面影响。
-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改进与拓展
Abstract:
通过使用毛根模拟染色体和中心体,纸盒模拟细胞,吸铁条模拟为纺锤体,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立体模型。该模型为立体空间物理模型,尽可能最大程度的还原减数分裂的全部过程,将微观的生物学现象宏观的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直观认识。改进后的实验不但可以用于学生的探究实验,还可以作为教具,用于教师课堂演示实验,演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
三角度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一体化实验装置新设计
Abstract: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现有的实验改进大都是从一到两个角度证明反应发生。本文通过设计创新实验,同时从三个角度:反应物二氧化碳的消失、手机热成像技术表征能量变化以及新物质碳酸钠的生成验证反应的发生,使该反应可视化,建构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思维模型,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意识。
-
对铁粉和硫粉发生反应的一点改进
Abstract:
人教版高中化学实验活动5“铁粉和硫粉的反应实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借鉴其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对该实验进行了一点改进,即在玻璃棒的一端缠绕铁丝的方式来代替玻璃棒直接受热,以更快更好地集中热量引发反应,实验装置简单,贴近原教材实验,操作方便,成功率为百分之百,教学效果好。该实验改进后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从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仪开发到物联网实验室构想
Abstract: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在校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是基础教育实验室的发展却比较缓慢。本文从物联网实验《物体的浮沉条件》的设计为引入,通过物联网实验室的时代背景、物联网实验室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提出了物联网实验室的构想。
-
“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改进
Abstract:
笔者采用朗威二氧化碳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来构建植物光合作用智能检测装置,利用彩色遥控LED来调节光强度和光质、泡腾片来控制不同CO2浓度等,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该装置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进行跨学科融合,将课本的定性实验改为定量实验,实现无人化自动检测和记录,实验操作步骤简化、耗时更短、效果更明显,能满足课堂实验教学要求,并且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
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二氧化硫的一体化性质实验设计
Abstract:
改进二氧化硫的一体化微型实验装置,并用于探究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原理的不同。改进后的装置:是封闭式装置,解决了污染问题,也就解决了学生因为害怕吸入二氧化硫气体而不敢做实验的问题;是仪器简单的一体化装置,解决了仪器复杂、步骤繁琐的问题;是微型装置,所用药品少,可用于学生分组实验。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加入药品的操作更容易,且现象明显。
-
巧用尿不湿,快速制盐桥
Abstract: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尿不湿,从中分离出SAP材料实现盐桥的现制。该方法使用的材料来源广,操作简单,制作速度快,趣味性强,导电灵敏,便于分组实验,避免了常规实验中琼脂不便保持,琼脂盐桥制备繁琐等弊端。
-
“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单元作业设计例谈
Abstract:
单元作业侧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在落实单元教学目标,达成课程目标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单元作业的编写要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还要关注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探究过程中思维的发展。单元作业设计要重视试题情境的设置,凸显生活化、现代化、人文化等特点,让学生在试题情境中综合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单元作业设计考察的目标应涵盖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等,评价学生多维度的科学素养,涉及的题型应多样化。在实验探究中,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实践探究中,考察学生STEM应用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在互动式作业中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
利用光变材料演示简谐运动
Abstract:
在高中物理中,简谐运动是最基本的振动,然而能演示简谐运动的振动曲线的实验在操作上却存在诸多不便.针对传统简谐振动图像演示仪器存在的不足,本仪器利用激光笔和光变材制作成一种新型可描迹的教学仪器,可简单直观地描绘出单摆及弹簧振子运动时的振动曲线,并能通过数据处理证明其为正弦曲线.除此之外,该仪器还可演示阻尼运动的振动曲线,对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描绘亦有很强的可开发性.该仪器设计简洁、操作方便、可重复利用、实验效果良好,能极大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
-
劳动教育创新: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与家校共育课程的整合研究
Abstract:
基于“以劳育人”的理念,我们以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发小学生家校共育劳动课程,统筹规划,纵向推进,因地制宜,各有侧重,探索劳动教育的新路径。我们确定不同年级的劳动素养目标,制定“36+X”的劳动技能内容,开展劳动主题系列活动,探索“3+4+3”的劳动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劳动来提高学生智力,培养德行,锻炼身体,培养美好的品质创新能力来实现育人目的。
-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涟源市系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实验市”,实验内容为“网络校联体”建设应用及“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广应用,实验目标明确,实验安排清晰,实施方案科学可行。涟源市依据实验方案,稳步推进实验工作,“网络校联体”常态有效应用,“国家平台”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数字资源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整个实验市的工作完成情况较好,从组织保障、实验情况、实验成效、特色亮点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在新机制、新途径、新模式进行了尝试和探究,形成了一些典型经验和做法。
-
TIMSS测评中“问题解决和探究”任务对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启示*
Abstract:
介绍了TIMSS测评中的“问题解决和探究(PSI)”任务,以及TIMSS 2019八年级科学测评中的PSI任务——辣椒植物,分析了该任务的考查内容,命题方式、特点等,总结了它对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启示。
-
科学探究视角下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本文分析了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兴趣和参与度低的问题。通过结合实践活动、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5E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了创新和科学思维,与新课程标准高度契合。
-
基于科学史及情境创设下的模型建构教学——以“DNA的结构”一课为例
Abstract:
遵循科学史的足迹,关联并整合情境创设,以问题驱动为引领,经历了双螺旋的推断、骨架外部与内部的推断、碱基配对方式的推断等过程,最终成功构建了DNA的结构模型,并依据模型解析了DNA的主要特点等重要生物学概念,建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发散思维的科学探究能力。
-
推动科学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2023年江苏省中小学生实验能力大赛评述
Abstract:
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实验比赛是推动实验教学开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活动的有效途径。江苏省中小学生实验能力大赛作为“江苏省中小学生竞赛活动项目”中的一项赛事,突出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能力、现场学习能力以及总结归纳能力,符合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标准,深受广大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和好评,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宣传报道。江苏省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作为大赛的承办单位,对大赛方案设计合理,以相对较少的资源消耗实现对全省中小学生实验知识普测。此外,大赛总决赛在组织形式和内容设置上都具有独到之处,对各相关部门组织此类比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尽管如此,本届大赛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知识竞赛未能完全从实验角度命题、线下比赛软硬件资源需求量大、总决赛覆盖面较窄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从考察实验能力角度打磨试题、将新产品新技术新思路引入大赛命题和组织的建议,以期提升比赛对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推动作用。
-
脊髓功能排尿反射教具的创新设计制作与使用
Abstract:
人体排尿反射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脊髓和大脑的协同调控。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排尿反射的原理和过程,利用带电磁阀门的水龙头、三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喇叭、PVC装饰材料板、半身人体神经系统分布图和泌尿系统模式图等材料制作成直观演示教具。从使用效果上看,该教具只需加入盐水,按下开关键即能自动完成人体排尿过程的演示,操作简单,直观形象逼真生动,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
基于标准化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管理探索与思考
Abstract: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的以工程实践为主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机构,其突出特点之一,便是以工程应用为主,贴近现场、需求导向。当前研究中心管理中普遍存在重实验轻安全、重服务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标准化管理是现代管理工作的有效举措之一,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可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标准化管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思路,并在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得到实践。通过构建系统化的运行体系、流程化的管理过程、表单化的信息流,取得良好运行效果。
-
基于Data Streamer和Excel的实验数据可视化研究
Abstract:
Data Streamer是微软开发的数据流采集插件,能够实时读取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到Excel中进行分析。笔者在研究中分别以“摩擦力实验数据可视化”、“大气压强实验数据可视化”、“固体融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实验数据可视化”为例,论述了如何在实验研究中结合传感技术,综合应用Data Streamer的数据采集技术和Excel的可视化分析技术,实时采集实验数据,并将其转换为实时变化的动态图像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分析,为实验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实验数据的变化规律。
-
构建南京实验教学高质量服务体系
Abstract:
为落实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加强实验教学要素保障、实验教学能力提升、实验方法手段创新,加快构建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适应、与课程标准要求相统一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实际行动构建南京实验教学高质量服务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开齐开足开好实验课程。
-
“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装置改进与拓展
Abstract:
利用数码显微镜代替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录制视频计数水蚤心率,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收集数据,绘制数字表格、生成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直观。在原实验材料基础上,增加明珠蜗牛和玻璃拉拉鱼开展拓展实验。这些教学策略,对学生的生物学学科素养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氧气实验室制法中催化剂二氧化锰的创新使用
Abstract:
针对氧气实验室制法中粉末状二氧化锰回收难的问题,受混凝土制作过程的启发,将二氧化锰、沙子和水泥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制成颗粒状二氧化锰,避免了实验中黑色悬浮物的出现,实现了二氧化锰的回收再利用,而且结合对反应前后颗粒物的质量及化学性质的对比分析,很好地实现了让学生直观认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这一特点。
-
微整形自然单元 聚焦培育科学观念
Abstract:
在素养导向下,应该重视科学观念的培育。我们首先是正确理解科学观念,知道组成科学观念的层级组成系统,主要是通过微整形自然单元、聚焦子科学观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提炼思维理解并建构科学观念,应用科学观念来解决真实问题,从而达到培育子科学观念的目的,进而通过不同年级的子科学观念的培育逐步达成整个科学观念素养的培育。
-
在技术与工程课中搭建“高阶思维”之梯
Abstract:
在技术与工程课中,要重视工程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生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笔者在常态科学教学中重视高阶思维的培养,结合技术与工程课的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设计思维和迭代思维,从而达成技术与工程课学习的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
-
基于科学逻辑而教——以《声音的产生》教学为例
Abstract:
由于教师对科学探究的本质认识不到位,导致观察和实验等概念被混淆、科学探究的流程被固化、科学思维教学的目标被虚化等教学问题的普遍存在,影响了探究教学的高水平实施。科学逻辑是一门以经验自然科学认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逻辑学分支学科,对人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科学逻辑而教,有助于科学探究教学流程的优化,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和发展科学思维。本文将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为例,探讨基于科学逻辑而教的方法,以此促进科学探究教学的优化,落实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
初中气体制备与性质检验的一体化实验*
Abstract:
借助可拆式便携过滤器和注射器的组合,设计并自制了“初中气体的制备与检验”一体化实验装置。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该装置进行了O2、CO2、SO2等多种气体的制备与性质检验,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且药品用量少、绿色环保,为气体制备与性质检验的一体化实验提供了新的思路。
-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改进促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探究
Abstract:
立足新课标,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制作“光之城”创新教具,以单元大情境、单元大任务串联,完成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光》单元的系列创新改进实验教学。在激发实验兴趣、显化实验现象、减少安全隐患、提高探究效能、建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实验创新改进促进大单元教学的实践原则和教学思考,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
-
MnO2还原焙烧制备醋酸锰
Abstract:
本文采用还原焙烧-酸浸法制备醋酸锰,测定醋酸锰产率、纯度,探究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反应物质量比以及酸矿比对醋酸锰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温度550℃,焙烧时间20min,二氧化锰煤粉质量比1:0.138以及一氧化锰醋酸质量比1:1.8时,所得到的醋酸锰纯度、产率最高,分别是98.6%、97.3%。所得醋酸锰符合工业上用作媒染剂、油漆、颜料和催干固化剂的纯度要求。
-
大蒜原汁抑菌作用的拓展实验
Abstract:
本实验是基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必修 2 第 6 章第 3 节“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的拓展和延伸,通过连续培养探究大蒜原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旨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
蒸腾作用类比实验的创新设计
Abstract:
改进了蒸腾作用实验,使蒸腾作用实验操作简便快捷,现象明显,显化了“蒸腾拉力”现象。利用亚克力板和餐巾纸,设计制作出蒸腾作用类比实验装置,组织学生利用纸树蒸发与植物蒸腾进行类比,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蒸腾拉力”,化解学习难点,发展学生类比推理的科学思维。
-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转化的综合性实验创新设计
Abstract:
硫是高中化学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内容,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相互转化是对硫的深层次认识。为了解决传统含硫物质转化实验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时耗长、操作繁琐、实验药品用量大等系列问题,他们对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将多个转化实验串联在一起,并额外增加残留二氧化硫的全吸收装置。该实验实现了集安全性、现象明显、操作简便、节约药品与时间、绿色环保等优点于一体,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实验效率,另一方面有效提升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教学效果提升显著。
-
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微生物组培综合实验室建设——以广州市执信中学为例
Abstract:
本文以建设中学微生物组培综合实验室的实际案例为例,对该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在整体布局规划方面,该实验室考虑了各个场室的功能需求,将实验室分为不同的区域,包括综合实验区、无菌操作区和综合培养区等。在设备方面,实验室采用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如恒温培养箱、人工气候箱、生物安全柜等,以满足微生物组培实验的需求。同时,实验室还配备了各种必要的辅助设备,如净化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等,以确保实验环境的舒适和安全。在使用情况方面,该实验室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已成功应用于课程教学和课题研究中。反馈意见表明,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多功能氨分子运动微型实验装置
Abstract:
采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教版教材“氨分子运动”实验药品用量大,对环境有污染;现象呈现耗时长,无温度对比;只适应演示实验,无法开展学生分组实验。针对不足,设计多功能微型装置,此装置不仅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还可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此装置环保,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
关键能力视角:基于新课标的中美初中科学教材比较
Abstract:
以“代谢与平衡”内容为例,对我国浙教版科学教材的生物学内容与美国初中主流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人体生理卫生》进行了对比研究,从知识体系设置、内容呈现顺序、栏目设置、插图设置、习题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
自制多功能光学教具
Abstract:
摘 要:传统光学演示教具J2552双缝干涉与单缝衍射观察仪体积较大且笨重,仅能进行双缝干涉与单缝衍射实验,功能相对单一,并且调节繁琐。该仪器的光学现象还容易受外界干扰,不易观察。自制的多功能光的衍射教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软磁铁与载玻片制作,能实现双缝干涉、单缝衍射、小孔衍射、圆孔衍射等多种光学实验,功能多样。利用双凹透镜对激光进行扩束,还能复现高难度的“泊松亮斑”。器材制作简单,功能多样,方便调节,现象明显。
-
数字化动物标本室在动物学野外实习中的应用--以肇庆学院为例
Abstract:
摘要: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动物标本是动物物种信息的基本载体,亦是动物学重要的教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动物标本室的建设是必然趋势,本文将肇庆学院数字化动物标本室应用到动物学野外实习中,提高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
-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Abstract:
摘 要:五育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如何有效地融入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备受关注。教学实践证明,整合知识:明晰表现性目标,培育劳动精神;整体规划:设计结构化活动,提升劳动能力;具身体验:创设真实性场域,加深劳动感悟;诊断激励:创设多元化评价,涵养劳动品质等策略,既能拓宽劳动教育的渠道,也能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育人价值。
-
例谈初中物理“良构试题”变“劣构问题”的教学实践探索
Abstract:
本文:以一道考查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良构试题为例子,先比较了试题与问题的结构要素,从它们相似的结构要素出发,分析良构试题三要素的具体特征,以此构建良构试题变劣构问题的模型。再以实例为抓手,形成了良构试题变劣构问题的三个策略,分别是模式化的情境转化为实际的真情境、单一化的知识转化为融合的概念群、唯一化的解答转化为多重的新表征。
-
跨学科主题教学:“碳”索未来,向“绿”而行 ——二氧化碳与海水协同电解助力“碳中和”教学设计
Abstract:
以碳中和为背景结合地理知识以化学电化学设计原电池为主体知识进行关于CO2与海水协同电解,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为驱动力,设计无CO2排放的催化反应体系,电解制得高纯度的CO和Cl2作为制光气原料。
-
物理跨学科实践作业的内涵、价值与设计
Abstract:
物理跨学科实践作业作为物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的有机构成,其设计与实施应体现跨学科实践教学理念,立足于加强学科之间关联,实现学科融合,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跨学科实践作业多以任务议题的形式开展作业活动,具有知识的综合性、情境的真实性、内容的实践性、评价的多维性。跨学科实践作业设计在初中物理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意蕴,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其设计路径进行建构:以物理课程标准为引领,确定跨学科实践作业目标;选定跨学科实践作业主题,进行跨学科知识深度整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个性化跨学科实践作业;实施综合作业评价,反思并改进作业设计方案。
-
指向科学思维发展的数字化教学实践——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例
Abstract:
分析当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的一般思路和存在问题,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借助数字赋能化学课堂教学,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剖析饱和溶液的含义,促进科学思维发展,渗透学科育人价值。
-
显化探究实验过程 促进学生思维进阶——以苏科版“二力平衡”为例
Abstract: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而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培养这种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将“二力平衡”验证性实验创新设计为探究性实验,显化了二力平衡实验的探究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初中物理教师在核心素养下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同时也为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
贯通?灵动?圆融:转识成智的实验教学方略*
Abstract:
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转识成智的实验教学是贯通的、灵动的、圆融的,它能让观察和实验结为一体,变单一为开放百舸争流,促守正与创新交相辉映。这样的实验教学方略能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勾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而实现化知识为能力、转情意为德性、变传承为创新的核心价值追求。
-
信息化教学在高中生物实验的应用与优势研究
Abstract: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课程的地位日益攀升,教师亟需注重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传统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耗时长,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反馈滞后,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或可解决此类问题。在现今高中教学阶段,信息化教学已潜移默化地渗入实验教学的各项环节,如何有效地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科学性、针对性、深入性地开展实验教学,进而保障教学质量成为了当前高中生物教师所聚焦的关键问题。文章依据信息化教学在高中生物实验的应用与优势展开深入分析。
-
立足学生疑点,开发教学资源
Abstract:
质疑是发现问题的开始,也是思维的引路石,本文以气体等温实验中的一个系统误差为引子,从尊重实验事实、依托实验数据、拓宽知识外沿等视角讨论了如何有效开发教学资源并将学生的质疑点转化为深度学习素材,从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能力,促成学科素养的有效落地。
-
指向核心素养的创新实验教学设计——以“蒸发实验教学”为例
Abstract:
以“蒸发教学”为例,以“基于情境-问题导向-学科实践”教学路径结合创新实验教具实现蒸发过程可视化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形成对蒸发知识的正确认识。探索指向物理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证据意识为引导,开发创新实验,带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形成正确物理观念。
-
南京市中小学图书全流程管理与阅读教学应用型服务
Abstract: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阅读的重要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更好地服务“双减”发展需求,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高度重视南京市图书馆管理与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利用“南京市图书馆服务平台”从图书采购、图书借阅、图书清查和馆员培训四个方面对学校图书进行全流程化管理,把好图书进出口关,以高质量图书服务学生阅读和教师教学。通过“南京市分级阅读平台”开展整班阅读,学生阅读后登录平台进行阅读测评,根据测评数据平台自动生成相应建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提升教师阅读课程建设与阅读指导能力,推动南京市中小学“书香校园”建设。
-
希沃白板5与物理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
Abstract:
教育均衡的学校的教室里配备了一体机、HIVO电子白板和投影仪。希沃电子白板自带触摸屏,操作相对简单,提供大量课件,视频,音频,微课,习题资源。希沃白板提供的“NB”“投屏”功能可以让学生看清实验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希沃白板提供的优质教学资源,减轻教师备课负担,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将HIVO白板与物理教学有效融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新知识的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创新 ——以“光和颜色”教学实践为例
Abstract:
“光和颜色”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4节内容,在教学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时需要用到智能手机、图片、激光笔、果冻、视频和一体机等资源。教学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优势,利用希沃白板5课堂活动设计竞争游戏,增强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手机投屏功能展示实验细节,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打破教学疑点。在新课结束后,要及时运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总结,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创新,可以明显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
初中物理课堂融合信息技术的实践——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
Abstract: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传统教学模式,其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也已成为中学教育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针对目前初中物理课堂上仍然存在的信息技术弃而不用、应用方式单一等问题,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探讨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堂的深度融合,进而突破教学难点,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
自制光学“隐身”教具 开展物理实验项目
Abstract:
项目化学习注重以真实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探索“隐身屋”背后的科学原理,以设计简易光学“隐身”教具为任务,通过学科教学、设计方案、实物制作及展示交流等环节开展实验项目,从而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该项目作品应用于物理实验教学或魔术表演,效果极佳。
-
探究多种方法,激发写字兴趣
Abstract:
写字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学生终身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都非常重要,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许多小学的写字教学还处于无序的状况,绝大部分小学生的书写还是非常的不规范。近年来我校在写字育人的教育实践中,在《多媒体技术与写字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的指引及研究下,探索出以下几种方法:①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写字兴趣:②借助多媒体技术,规范书写方法。将多媒体技术与写字教学整合,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能力,促进了低年级学生写字兴趣的形成和发展,让他们去获得写字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
教育数字化在小学英语线上辅导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实践
Abstract:
教育数字化在小学英语线上辅导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线互动教学、个性化学习、智慧作业等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通过智能教学系统、数字化评估、课后辅导等手段,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教育数字化应用于小学英语线上辅导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实践。笔者将以PEP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 What can you do?”读写课为例,着重呈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小学英语线下读写教学中的有效实践;以“智慧作业”来解析线上辅导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
-
问题导向、思维引领的初中生物学探究式教学例析——以“植物的有性生殖”为例
Abstract:
以苏科版“植物的有性生殖”为例,创设火龙果从开花到结果的真实情境,运用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形式,通过观察与比较、模型与建模等活动形式引领学生的概念建构、思维发展、素养培育。
-
一种模拟现代家庭电路的创新实验装置
Abstract:
学生在认识现代家庭电路上有一定困难,无法理解现代家庭电路的具体结构。教师在课堂上也不易演示短路、漏电等现象。因此,需要构思全新的模拟现代家庭电路的实验装置,以还原现代家庭电路的真实情境。通过自制的模拟现代家庭电路的创新实验装置,让学生充分认识现代家庭电路的结构与设计缘由。同时,将教材中对短路和漏电保护装置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具体可观察的实验现象,利用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安全用电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
PBL教学模式在实验类校本课中的应用与实践 ——以高中生物学选修课《奇妙的鱼类》为例
Abstract: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强调以有意义的、真实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对驱动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和解决。校本选修课是学生拓展学科视野的良好平台,本课程以高中生物选修课作为教学平台,以PBL教学模式为理论核心,根据问题设计具体教学活动,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带领学生深入认识鱼类这一大生物类群,了解其在生物界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进而拓展生物学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一个有关“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课外拓展实验广州市南武中学(510220) 尚莉萍
Abstract:
以高中生物学教材“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为基础,在传统“姜撞奶”甜品的制作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用水浴法开展温度差异对姜汁和木瓜汁凝乳效果影响的对比研究的实验探究活动。此课外拓展实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
新技术赋能,让英语课堂别具活动
Abstract:
通过分析希沃优于传统电子白板的特点以及希沃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效果来探讨本希沃的应用对小学校英语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如助力教师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课堂活力、解决教学重难点等。希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
浅谈在教学中应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体验式学习模式
Abstract:
虚拟现实技术( 简称 VR )和增强现实技术(简称 AR)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应用于教学的优势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为自主学习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可创设“目标设定——亲身体验——实现迁移——解决问题”的体验式学习模式,即创设逼近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既能实现深度学习乃至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高效教学和高效学习。
-
基于事故预防理念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
Abstract:
为了有效地预防实验室事故的发生,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基于事故预防理念及其核心原理,提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6项策略和4项保障措施。通过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强化安全制度建设、加强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严格实施实验室准入制度、优化实验室布局与设施配置、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等措施实施,以及加强组织领导、安全宣传教育、监督检查和建立应急预案等保障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降低实验室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实际应用时,各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基于上述管理策略,制定符合实际的安全管理方案,确保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全面推进。
-
摘要核心素养导向下,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主线教学法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同时,对于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利用主线教学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持。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生物;主线教学
Abstract:
核心素养导向下,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主线教学法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同时,对于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利用主线教学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持。
-
基于普通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教研提升对策
Abstract:
生物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湖南某地级市普通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为例进行分析,并从教研工作的视角提出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对策,以期为学科教师、学校和教研机构等提供帮助。
-
自制实验教具,解决真实问题——以自制“多功能家庭电路演示器”为例
Abstract:
家庭电路对学生来说与生活联系紧密却缺乏具体的感知和体验。多功能家庭电路演示器能够将家庭电路搬进课堂,演示家庭电路的主要连接,呈现家用电器的真实工作情境,再现家庭电路故障,帮助学生在体验测量过程和方法中更好的建构、理解电学的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迁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将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素养。该演示器可支持多个教学实例,并根据初中物理学习的需要,增加相应的交流电压表、电流表,有效填补了常规实验室器材研究的一些空白。
-
依托绘本阅读培养低年级小学生审美态度的实践研究
Abstract:
以绘本阅读对低年级小学生审美态度的促进作用为切入点,借助丰富的绘本资源、良好的阅读环境,通过对绘本阅读的有效指导,在感受、欣赏、表现、创造、融合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基本审美态度,最终培养出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态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学生自主创新实验——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为例
Abstract:
ARCS动机模型包括4个部分:注意、相关、信心和满足。在初中阶段,通过ARCS动机模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自觉地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通过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为例,借助能引发认知冲突的小实验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再将实验现象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课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拍摄创新实验小视频并在相关短视频平台上进行展示,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完成实验的自信心。最后通过学生实验小视频的二维码分享,教师在平台上留言鼓励,学生间也可互相点赞学习,进一步让学生获得满足感。通过ARCS动机模型与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融合应用,逐步形成“四层四翼”的教学策略。
-
渗透作用实验的改进与教学研究
Abstract:
利用改进的渗透作用装置进行渗透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延伸探究实验,丰富了实验内容,真正让本实验落地生根。
-
挖掘.迭代.创生:小学科学工程领域微项目学习策略研究
Abstract:
针对教师在实施工程领域类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项目内容开发困难、项目体量大、实施时间欠缺、课程缺少思维含量等问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微项目学习以“简单、灵活、高效”的特点使科学核心概念与关键能力一体化发展。通过对教材的挖掘、迭代和创生设计“现实性微项目、体验性微项目、虚拟性微项目”,学生的思维得以逐步创建和展示。同时,在产品优化过程中完成对科学概念的创建和探究,学生认知链与素养链双链并进,实现做思共生。
-
用于廉江橙保鲜的新型保鲜膜设计与制作
Abstract:
廉江红橙,广东省廉江市特产,廉江红橙一年一熟,每年的11月份开始采收销售。但遇到丰收年,廉江橙的保存及保鲜是最大的困难,我们首先选用食品级材料探索制作可食用可降解的保鲜膜,并根据不同需要制作不同类型的保鲜膜,液体保鲜膜(以沾蘸法快速覆膜用于完整的廉江橙保鲜)、固体片状保鲜膜(用于切开廉江橙覆盖式保鲜),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无膜、普通塑料保鲜膜、可食用可降解保鲜膜廉江橙的保水率及微生物繁殖情况。最后提出该保鲜膜需要改进的方面。
-
以关键性问题驱动实验教学向高效跃进
Abstract: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以关键性问题为支架,积极运用勾连真实情境,聚焦核心概念,借助问题探究并基于学生的前概念等策略,深化师生对关键性问题的认知,增强教师提炼关键性问题的能力,整体架构关键性问题链,构建问题导向的学习共同体,在学生探究实践过程中加强科学方法的指导,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关键能力,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果和实验教学质量,构建高效的科学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
基于“项目任务导学”模式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探析 ——以高中生物“DNA的结构”为例
Abstract:
“DNA的结构”是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探究遗传物质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揭秘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本文在厘清“项目任务导学”的基础上,以“DNA的结构”为例,提出了一种以项目为载体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思路,并详细阐述了实施流程,展示了“DNA的结构”的教学实践案例。
-
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升全员培训的云南实践
Abstract: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质量在课堂,关键在教师。中小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直是教师培训中的短板,通过专项培训有效提升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文章从培训前准备、培训教学过程、培训后的总结反思三个方面,大量引用授课、参训学员感悟、感受,写实记录“国培计划”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全过程,提供了“国培计划”项目实验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云南方案。
-
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刻度均匀的密度计
Abstract:
密度计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实验器材,也是开展学生实践活动课程中常见的制作项目。传统的密度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这导致在测量过程中,如果液面位于两个刻度之间时,不能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文章通过改变传统密度计的形状、运用高等数学知识和3D打印技术制作刻度均匀、可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的新型密度计(以下简称“新密度计”),给出新密度计外形的函数表达通式及推导方法,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创新教具的一般程序,体现物理学科和信息技术的创新性融合。
-
自制交变发电机演示仪
Abstract:
交变电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但学生平时很少关注和思考交变电流问题,受限于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导致学生对交变电流的理解存在困难,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自制教具辅助教学,有效提高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理解交变电流的产生,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发展规律,创设真实的情境与任务体系,将传统的实验器材,自制教具数字化新型实验器材有机结合,经历从定性观察到定量分析的问题解决过程,通过应用与迁移,实现学生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跃进,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深度学习理念下“热值”实验装置的研制开发与教学实践
Abstract:
“教材”和“教参”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热值概念的建构提出教学建议。由于热值是工业标准中使用的名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严重,仅从能量转化角度引出热值概念的实际教学效果差。通过三次优化改造,升级版的“热值”实验装置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实验装置的创新开发,为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供了温床,接着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开展“热值”演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经历“问题情境—提出主题—参与设计—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建构概念”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深入构建热值概念,提高深度学习的能力。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必做实验教学研究
Abstract:
化学实验是学生认识、探究物质组成及其变化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学科素养、思维、关键能力的重要方法。立足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必做实验的要求,以“食盐的精制”为例,从关于新课标中必做实验的相关理解、教学例析、例析反思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发掘必做实验相关的教学策略、方法、价值。
-
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物理复习课“实验链”的设计——以“压强”章节复习为例
Abstract: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学生的关联整合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碍物理观念的形成。教师要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复习课是复盘章节知识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关联整合能力的最佳契机。在章节复习目标的正确指引下,创新开发“实验链”,将章节核心知识融入到真实的实验情境中,促进知识板块的形成。这种复习模式,架起了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有效规避零碎、枯燥的概念堆砌,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指向深度学习。
-
基于STSE的跨学科项目式实验教学
Abstract:
跨学科融合发展对于促进新时代教育理念实质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校园生态园水体溶解氧的测定为素材,开展项目式学习,教学中基于STSE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综合问题情境,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物理、生物等跨学科知识,培养其实验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
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以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为例
Abstract:
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为例阐释了单元整体作业的设计路径,指出单元作业设计依照课程标准要求、明确作业目标,制定作业设计蓝图、系统规划作业,科学选编题目,基于整体思维、依据真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
探索AI课程 践行AI教育
Abstract:
摘要:成都市实验小学为了学生能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达标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结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标准(2022版)》,联动校内学科、校外AI教育机构,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和学科渗透融合的方式,探索了AI课程,践行了AI教育,最终构建了学校的AI课程体系 、打造了AI课程品牌、培养了学生的数字素养和AI技能。本文从AI课程背景、AI课程架构、AI课程实施、AI课程成效与展望几个方面对“探索AI课程 践行AI教育”进行了梳理,为区域AI教育实践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
拟录用20230805004 修改稿 运用项目化学习 取长补短改进模型
Abstract:
济南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演示实验“模拟呼吸运动”,没有模型演示肋间肌引起的呼吸运动。运用项目化学习,借鉴胸廓模型改进胸腔与膈肌模型,用笼状支架替代钟形罩,模拟胸廓的结构,用塑料袋表示胸膜,形成封闭胸腔。改进后模型是由笼状支架、塑料袋、乳胶管、气球、橡皮膜等组成的,可分别演示肋间肌、膈肌引起的呼吸运动,也可演示肋间肌和膈肌同时变化引起的呼吸运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
-
数据驱动的信息科技精准复习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以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计算机”为例
Abstract:
智能技术的逐渐普及为精准教学提供了数据支持,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得以产生。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当前初中信息科技复习教学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聚焦精准教学,以理论课复习教学为切入点,构建数据驱动的精准复习教学课堂并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发现:数据驱动的精准复习课堂能够有效地提高复习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切实解决了当前初中信息科技理论复习教学中的问题。研究也证实:主动学习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率是有效的,被动学习活动(听讲等)的知识吸收率有限;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
依托课题探索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实施的有效策略
Abstract:
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最初目标。丰宁满族自治县基于教育技术装备四个发展阶段的现实,积极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拓展办学条件,使每所中小学都有1间个计算机教室,让师生常态化使用计算成为现实。同时,全县不断提升设备的使用维护与管理水平,加大教师培训和设备的扩展,力争建设一支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应用现代化教育设备与资源的教师队伍。全县成立教育技术装备服务中心,加大管理和服务力度,按课题实验要求为教学点安装多媒体触控一体机,使村级教学点连入教育城域网并达到百兆到桌面的标准,实现优质教育学校与农村教学点的网络联通。依托课题研究成果,在购置、维护、管理、资源建设和应用上取得“三个创新”(创新天网监控设备无缝对接城域网模式、创新备课方式和创新备课方式)、“六个结合”(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与教师培训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党员干部农民培训等扶贫攻坚项目结合起来)的工作经验。
-
项目式学习在生物学跨学科活动中的应用
Abstract:
以“小麦的种植”活动为例说明项目式学习在生物学跨学科活动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这克服了跨学科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独断性,有助于生物学跨学科教学活动。
-
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 ——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为例
Abstract:
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及观察分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为例,通过真实问题情境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探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充分思考和讨论,思考和解决相应的生产实践问题。在问题探索和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形成自己的逻辑知识框架,从而锻炼科学思维,进而提高科学素养。
-
微改教材学生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Abstract:
通过微改普通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学生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数据记录与处理及误差分析等方式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
-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科学推理能力评价构建
Abstract: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可以对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培养起到推动作用。目前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描述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呈现出笼统且没有标准参考的缺点。所以,科学探究能力水平评价标准的构建具有一定价值。本文利用生物学实验,尝试将科学推理能力水平和SOLO分类理论层级建立联系,从本体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认识性知识三个维度构建生物学实验科学推理能力评价体系,为生物学实验实施过程中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提供新思路。
-
巧用实验问题情境,落实科学探究素养
Abstract:
巧用部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时机,借助Na与CuSO4溶液反应、Na2O2滴水生火、铜与浓硝酸反应、原电池原理等实验过程,发现问题,借助真实的认知冲突和异常现象等实验问题情境,践行感悟科学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落实和发展科学探究与证据推理素养。
-
开发玩具资源?? 助力物理教学
Abstract:
摘要:本文紧密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从“直接拿来”、合理改装、“解剖”展示、DIY自制四个方面,结合详尽的案例,说明如何开发玩具资源作为物理教学资源的。
-
运用频闪模型测重力加速度的图像法
Abstract:
研究了运用自由落体频闪模型测重力加速度的图像法,结果表明:有5种可行方法,结合实测数据给出了合理运用结果;讨论了图像法的特点,拓展了教科书的相关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
自制教具:促进初中信息科技实验教学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信息科技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自制教具正是开展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但目前,信息科技实验存在很多难点:实验受限较多、缺乏相关案例参考与研究、可参考的实验教学经验较少等,对于中小学一线信息科技教师来说,外部因素很难改变,但是可以从内部因素努力:通过研读课标梳理目录寻找突破点、巧用编程软件自制教具、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推动自制教具升级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等方法,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实验教学水平,从而优化初中信息科技实验教学,促进初中信息科技实验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
跨学科实践主题下物理实验教具的制作探究——以初中物理杠杆平衡原理为例
Abstract:
开展跨学科实践是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学习杠杆平衡原理,动手自制杠杆教具。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查找文献,总结分析传统教具优缺点,并根据传统教具不足之处提出解决方案,并结合劳技课程制作出适合学生使用的杠杆平衡原理教具。跨学科自制教具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
-
初中生物实验桌和水嘴设计的若干建议
Abstract:
生物实验室是学生进行生物实践与科学探究的主阵地,其中生物实验桌、水槽、水嘴等装备在数量、大小、分布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教育行业标准规范。但作为一线生物教师,在使用这些装备时仍发现有许多值得优化和改进的细节。研究者基于国家教育行业标准与规范,从一线生物实验教学出发,尝试对生物实验桌抽屉、桌樘、桌面制作材料、桌体颜色、插座电源开关和水嘴等部分提出部分合理设计改进的建议。期待相关教育装备设计者关注,设计出更加贴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实际需求的教育装备。
-
基于PCRR论证模型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以“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第1课时)”为例
Abstract: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中“科学思维”倡导尊重科学事实及证据;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PCRR论证模型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论证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科学概念,深刻理解科学本质。本文以“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第1课时)”为例,在教学中引用PCRR论证过程,教师通过呈现事实资料,引导学生建立主张、提出观点,并对不同观点质疑批判,最后依据各方反馈修改主张、提炼观点、构建概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科学思维。
-
新课标视域下探究实践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思考
Abstract:
新课标视域下,探究实践核心素养将逐渐渗透到生物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以“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一课为例,从真实情境出发,让学生在“疑”中生问,产生探究实践的兴趣; 以“论”定计,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同时,保证了实验数据的精准;以“做”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以“思”促知,通过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实践核心素养。
-
活用类比教学促进深度理解——以“蒸腾作用”为例
Abstract:
类比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活用类比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文章梳理了类比教学的流程,以蒸腾作用教学为例,采用熟悉类比陌生、宏观类比微观、具体类比抽象的手法,使生物学知识生活化、通俗化、生动化,减少知识的抽象感,降低认知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
高校实验室管理的伦理风险及实践应对
Abstract:
管理的伦理属性决定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现出教育性与强制性、属人性与属物性、过程性与结果性等内在特征的矛盾性,孕育了制度凌驾权利、权力超越公正、手段僭越目的的伦理困境,对学校管理伦理共同体建构产生障碍。为实现实验室管理的合道德性,需要从伦理内容体系建构、主体责任伦理和实践伦理反思三个维度重构高校实验室管理的伦理观念。
-
化学实验复习的项目式教学
Abstract:
采用项目化活动的形式展开化学实验复习教学,设计出以茶叶中咖啡因的定性检验和含量测定为素材的项目式教学活动。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化探究实验,能使学生对滴定实验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及拓展,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其复习效果远非单纯的纸笔训练所能达到。
-
基于真实情境的“氮循环”高三复习课项目式教学 ---以“含氮废水的处理”为例
Abstract:
项目式学习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培育的有效教学方式,选择“氮循环”高三复习课为项目学习主题,对废水处理厂进行调研采访,以废水中氨氮及硝氮的转化处理为核心问题驱动,探究了含氮废水中含氮物质的成分及含量,研究了溶液的酸碱性、反应物的浓度及催化剂的选择性等因素对产物的影响,借助文献资料及传感器直观感受相关微粒的转化,呈现了真实情境统领下含氮物质间转化的设计思路与活动过程,概括了项目式教学以设计思想、素材开发、问题驱动为核心的基本策略和有效路径。
-
科学课堂小视角,成就科学素养大格局
Abstract:
在当前新时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授基本的科学知识,教师还需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科学素养的概念,仍然运用机械方法传递知识,从而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文章从小视角出发,探讨了如何在科学课堂上真正实现科学素养的培养[1]。
-
聚焦结构化思维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
Abstract:
结构化思维能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学劳动项目实施中,通过以调查探究为载体,发现生活之绚,形成结构化思维;以方案制定为形式,设计生活之用,呈现结构化思维;以迭代改进为路径,制作生活之品,提升结构化思维;以展示评价为手段,创造生活之美,迁移结构化思维等措施,有助于学生对劳动项目进行系统化思考,切实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探析
Abstract: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引领下,以核心概念为依据,使单元知识体系结构化;以学段目标为准绳,使学生科学思维更加系统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推进单元整体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
基于课题研究 引领实验教学——2023年高考物理湖南卷第12题解读与启示
Abstract:
2023年高考物理湖南卷第12题来源于教材中的课题研究样例,在试题解析的基础上对试题中的半导体薄膜压力传感器实验进行解读,指出高中物理教学要立足课程标准、回归教材,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与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
-
立足学科本质 应用探究实验突破教学关键问题——以“化学反应限度的认知”探究实验教学为例
Abstract:
高中化学教学的关键问题是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学科本质,从而帮助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形式结构化系统化的认知。立足于化学学科本质“认识和创造物质”,发现探究实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应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解决复杂性实际问题,形成“策略性知识”,拓展化学学习视角形成化学思维。“化学平衡”教学的首个关键问题是形成“化学反应限度”概念,应用探究实验教学可以在“高级学习”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突破思维桎梏,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
“五育融合”视域下PBL项目式课堂教学设计——以“乙醇与乙酸”为例
夏万燕, 年安徽省淮南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五育融合’视野下高中化学新教材“探究与实践”的深度学习”
Abstract: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三节乙醇与乙酸第三课时为主题,基于“五育融合”教育思想进行了PBL教学设计。本课整合地方教学资源,以古法酿酒和古法酿醋为主要情境,从中精选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灵活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欠发达地区初中物理“必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Abstract:
实验教学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如“假”实验、“看”实验、“听”实验等现象,这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物理师资紧缺、教学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实验配置不够理想等有很大关系,通过实践探索与分析,进而提出加大物理教师的培养力度、改变必做实验的教学方式、优化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等策略,以促进实验教学的良性发展.
-
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强化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 ——以“水到哪里去了”教学为例
Abstract:
知识发生过程教学是引导学生去揭示知识发生的前提或原因及发展方向,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发现的过程中来,它的课堂教学价值表现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和探究能力。以“水到哪里去了”教学为例,改进实践装置,将信息技术与科学深度融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并形成科学观念。
-
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 黄秋燕
Abstract: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是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中的一个传统实验,各版教科书也已经沿袭多年。杠杆是重要的物理实验器材,正确的实验结论是学生后续研究其他简单器械的基础。但由于经典实验的定势效应,教学中一些问题极易隐藏,本文将以目前实验存在的不足作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的学情分析,阐述该实验的改进要点,并分析具体的教学实施案例。期望依托创新实验,回归真实探究,从而促进深度学习,最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
基于电磁继电器下简易双保险全自动水塔供水系统模型
Abstract:
电磁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是电铃、电话和自动控制电路装置中的重要部件。电磁继电器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较低的电压去控制较大电流、较高电压的“自动开关”,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电磁继电器与其他控制元件配合使用还可以实现远程管制、自动控制、逻辑控制等功能,可实现生产自动化,在安全及功耗上可最大满足工程需要,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和通信领域。日常生活中某些居住区水压过低,特别是白天用水高峰期时更是滴水不来,所以有的小区会在高处修建蓄水池,蓄水池中装上浮球阀防止水满溢出,但是由于蓄水池太高,光靠自然水压取得的改善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有的蓄水池下方又增加了增压泵提高水压,但是很多增压泵没有加装自停装置,全天24小时都在工作,我们在晚上夜深时路过某些高层电梯楼的时候都会听到增压泵工作的声音,这样会缩短增压泵寿命同时也增加了能耗,不利于国家提倡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本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低成本方案。
-
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学实施策略与路径*
Abstract:
针对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认识误区,构思了基于化学学科理解的教学设计,实践了四个教学策略,凝练出本原性问题并结构化为认知图式,解决课堂中“教什么”的关键问题;结合变化观念的四个水平层级划分出四个学习阶段并抽提出认知视角及认知思路,解决课堂中“怎么教”的核心环节;依据认知规律建构学科主题下的概念层级结构,实践课堂“怎么教更好”的策略;基于化学学科理解进行教学思路的建构,组织板块化学习路径,以清晰的任务线索促成学生认知顺序的条理性。
-
论新中考改革中保障生物实验考试公平公正的举措
Abstract: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课程层面的集中体现,它的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理念的践行和国家育人目标的实现。当前,全面实施课程标准、推行新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如火如荼。汕头市作为广东省首批新中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城市,生物实验操作纳入考试范围。如何在生物实验操作考试中做到公平、公正,保证新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行,任务重大。本文就在新中考改革下,生物实验考试公平公正的构建等方面进行论述。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实验改进方案——以“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为例
Abstract:
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为例,运用项目式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经过师生多次探索和实践,对实验的材料选择、操作方法以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复盘和改进,找到了更加简洁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拓展、探究更多的内容,通过实验解决了学生遇到的困惑,并将所学的方法应用在生活中,成为健康生活的推动者、践行者,为同类型实验的开展提供了范例。
-
玩转生物教学高效课堂——黑藻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应用与推广
Abstract:
“双新”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活动,给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更广的空间。黑藻在沪科版(2020年)生物学必修1教材中可谓是一种“明星材料”,可用于细胞活性系列实验、光合作用系列实验等。本文就黑藻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应用进行例谈与推广,以期玩转生物实验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希望为高中生物实验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参考。
-
用电导率仪对溶液导电能力变化进行数字化探究
Abstract:
探究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影响因素是高中化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能加深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实质的认识。电导率是描述物质在电场作用下导电的能力的物理量,借助电导率仪,通过系列实验,发现:除了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和所带电荷外,离子种类对溶液的导电能力也有影响,特别是在强酸、强碱溶液中,H+和OH-能大幅提升溶液的导电能力,从而更正了对强酸和强碱反应的电导率变化的错误认知。
-
利用传感器探究发电机产生和变化规律
Abstract:
摘要: 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发电机进行全面改进和设计,利用电机带动线圈匀速转动,采用双色二极管,同时利用延迟摄影的技术,直观展示产生感应电流变化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传感器进一步的探究影响发电机峰值的因素,并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发电机产生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吸引学生兴趣,加强实验育人的功能。
-
用手持技术实验再探铁钉锈蚀实验
Abstract:
本实验改变铁钉处理方式,使铁钉生锈在6min就能明显观察到现象,利用手持技术对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实证探究。且在手持技术的辅助下,进一步用数据显示实验中氧气含量以及温度、压强的变化情况。改进后的实验能带入课堂进行展示,实验过程快,实验结果明显、直观,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
乡村小学科学实验的创新设计及实践研究
Abstract: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倡导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在乡村小学科学实验中有效运用创新科学实验设计与实践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新时代对小学科学教育的期望和要求重要路径。立足学生素养发展,聚焦科学教育创新育人实践探索,乡村科学教师树立全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利用农村环境创新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策略等实践,对培养乡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
“探究水结冰实验装置”的制作与应用
Abstract:
创新实验器材和实验教学方式是科学教师的重要技能,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针对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水结冰了”一课中探究实验存在不能持续观察实验现象、操作复杂、缺乏定量探究等不足,利用温度传感器和智能手机实验软件设计制作了一套“探究水结冰是实验装置”,用于探究水结冰过程中在温度、体积、状态等方面的变化,使得实验现象清晰化、直观化,呈现一个可视化的温度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温度是影响水结冰的重要因素。该创新器具制作容易,操作简单,其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数据思维和证据意识,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向科学家一样通过实验来探索水结冰的过程。
-
“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教学中模型的优化与应用
Abstract:
对人教版选修3“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一节中的模型进行优化,用海绵纸代表DNA片段、磁铁代表氢键、订书机代表DNA连接酶,科学的演示重组DNA技术中氢键断裂和形成及磷酸二酯键形成的过程。优化后的模型制作简单且成本低,科学形象,课堂可操作性强。在应用模型时遵循SNP模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构建物理模型”为活动载体,将建模与论证有机结合。搭建认知支架,逐步升级活动难度,在完善模型的过程中加深对三大工具的理解,助力核心素养的“落地”。
-
基于BT模型的3D创意教学模式初探——以“理想流体的伯努利实验”为例
Abstract: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3D打印技术逐步应用到基础教育领域,成为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载体。笔者结合学校开设的《3D创意设计》校本课程,提出了一种基于设计思维的教学模型——BT模型(Backward Thinking,BT),并将该模型融入到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实现从“提出问题”到“设计实践”再到“学习知识”的逆向教学过程。本研究通过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将“理想流体的伯努利实验”这节课作为具体教学案例,结合3D创意设计校本课程,利用BT模型展开3D创意校本课程与物理学科深度融合的创新教学。课程效果显示,基于BT模型的3D创意教学模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流体压强的感性认识,趣味性强,教学效果突出,进一步促进了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作为探索STEM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希望基于BT模型的3D创意教学设计对中小学教师建设开发学科融合的课程有所启示。
-
信息技术与新媒体视域下校本美术课程开发共享的区域实践
Abstract: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各地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丰富且充满活力,我们既看到学校和老师们的积极参与以及取得的成绩,也看到一些现实的问题。如,各校的课程开发大多处于单打独斗,精品不多的状态,一些课程内容重复,技术支撑也未能与时俱进等。有鉴于此,本区域通过规范课程开发程序,利用信息技术与新媒体加持,提升交流分享平台,改革评价方式等举措,着力提升校本美术课程开发的品质,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美术教育质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和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均显著提升。
-
北斗七星模型搭建的优化设计
Abstract: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学生应能基于经验事实抽象概括出理想模型、应具有初步的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能力。而教材中建立的北斗七星模型模拟材料契合度低、实验过程操作难度大、实验现象效果不清晰、科学思维发展难,难以达到课程标准对模型建构的要求。采用磁吸竹签、led小灯、泡沫板等一系列常见用品对北斗七星模型进行设计,能提升该模型的操作性、生成性、推广性以及直观性。
-
蜡烛燃烧产物探究实验的创新设计
Abstract: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用罩烧杯的方法推测蜡烛燃烧的产物,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存在现象不明显、干扰因素多、证据推理不严谨等不足。笔者利用所选装置进行创新实验设计,有效弥补了上述不足,更适合于课堂演示或分组教学,解决了广大一线化学教师教学中的痛点。以此真实实验情境可融合初中化学中多个知识点的教学,达到通过小实验形成大概念、整合大单元的教学效果,教学实用性较强。
-
康正雄,何国章,刘晓艳
Abstract:
利用数字化手持技术测定不同条件下醋酸钠溶液的pH,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探究浓度、温度、外加酸碱等因素对盐类水解平衡的影响。
-
新课程化学实验和探究性活动问卷调查与教学思考
Abstract:
基于探究性学习理论,分析新课程化学实验和探究性活动的特点及其与传统实验教学的差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化学实验探究性活动教学策略进行调查研究,报告了中学生的化学实验和探究性活动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化学实验探究性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学科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在实验与探究性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和兴趣,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探究性活动,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
数字技术助力“化学+”跨学科实践作业——以《圭塘河边的生态鱼缸店》为例
Abstract:
运用数字技术助力“化学+”跨学科实践作业的完成。长沙市雨花区雅境中学坐落在圭塘河畔,借助天时和地利,学生制作简易净水器、通过过滤、吸附、蒸馏等净水方法对圭塘河水进行净化处理,利用混浊度传感器数字化呈现圭塘河水净化的效果,运用自动喂食器、水温加热器、温度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制作适合鱼类等生存的生态体系;并设计生态鱼缸展销会,通过在线测评对学生进行多维评价,来帮助社会无业人员在景区开生态鱼缸店的项目。提升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合作完成本次项目式跨学科实践作业的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
基于真实情境和问题驱动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 ——以“探究影响碳酸钠水解平衡的因素”为例
Abstract:
以食用碱去油污的功能为核心展开教学,设定多个相互关联的情境问题,运用手持技术系统性地探究温度、浓度、溶液酸碱性及反应物本身性质对碳酸钠溶液水解平衡的影响,做到“情境引线”贯穿课堂,并构建开发情境素材的教学模型。
-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演示仪创新制作与应用
Abstract:
针对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实验装置的局限性,利用透明收纳盒、PVC板和彩色塑料圆珠对“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演示仪进行了创新设计和改进。演示仪制作成本低、操作简便、科学性强。通过统计各小组和全班的实验结果,利用Excel表格处理、分析数据,并简单介绍利用卡方拟合优度检验进行一致性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及严谨性。改进后的演示仪还可以用来模拟测交实验、自由组合现象以及两对相对性状的性状分离比,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实验的有效性。
-
核心素养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初中生物教学探索 ——以“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为例
Abstract:
本文基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以“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为例,通过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深度融合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改进在传统方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丰富性,突破教学难点。本课例主要融合运用了以下技术:运用动画软件自制动画观频,创设趣味情境;运用mBlock编程软件自编教学游成,突破模拟探究实验教学难点;运用WPS办公软件生成实验数据图表、制作概念图,直观高效分析实验结果,构建概念模型。
-
微课辅助下物理实验教学模型的构建
Abstract: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尝试利用微课资源辅助物理实验教学,探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策略,构建微课辅助物理实验教学模型,并将此教学模型应用于高一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究。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微课资源可以灵活的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利用微课辅助物理实验教学能有效破解传统实验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
-
“一年为什么有四季”实验创新设计与改进
Abstract:
《一年为什么有四季》是小学科学五大核心主题之一“地球与宇宙”主题中的一个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抽象能力还不够成熟,困难较大。因此需要建立模型。教科书中的模拟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不易操作,干扰学生对正确知识的理解。所以,笔者对教科书中的模拟实验加以改进,使模拟实验更接近真实,更利于学生学习。
-
氢氧化亚铁制备的无氧化改进
Abstract:
氧气是制约白色氢氧化亚铁制备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真空采血管、新制硫酸亚铁溶液实现试剂、装置和操作的无氧化,改进的方案操作简单,方便课堂演示,制得的白色氢氧化亚铁能长久保存。通过向真空管中注入空气,可观察到白-灰绿-红褐的分层现象。
-
氮及其化合物转化实验的一体化改进
Abstract: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相关知识的重要内容,将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相关的整合和改进。将NO2、NO的制取,NO2、NO之间的相互转化等设计成定量化,绿色化,微型化和一体化的系列实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能使学生更直观深入地理解氮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更深刻理解工业生产硝酸中物质充分转化的意义。改进后的实验推广性更强,不仅可用于课堂实验教学演示还可开设成学生分组实验。
-
巧用铅笔芯改进“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Abstract:
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1碳还原氧化铜演示实验存在成功率低且耗时较长的问题,通过巧用铅笔芯代替木炭还原氧化铜,并采用直角导管作反应容器进行实验,可增强实验的可操作性,缩短实验所需时间,提高成功率。
-
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拱桥”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教育体制在不断深入改革,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创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也紧跟创新的步伐,不断发展。科学实验是学生认知事物本质的有效途径,结合教学实际,改进实验器材,能更好地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以高效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来实现深度学习。针对粤教科技版五年级下册“弯弯的拱桥”一课中教材原型实验可改进的地方,大胆尝试设计创新教具“拱桥承重能力探究仪”,并将其应用于“拱桥”教学中,实现现象的真实性、探究的有序性和思维的深刻性。
-
聚焦核心概念,引领科学课程学段衔接教学 ——以湘科版“电与磁”相关单元学习内容教学为例
Abstract:
把握科学课程学段衔接教学,有助于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此,以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关“电与磁”相关单元学习内容为例,结合科学课堂教学实践,通过聚焦学科核心概念,梳理教材内容进阶结构图、学习内容要求进阶图和学业要求中核心素养进阶图以及有效利用跨学科概念,对落实科学课程的学段衔接教学、推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提出可行性策略。
-
《摆的快慢》一课实验创新改进
Abstract:
在以往《摆的快慢》一课实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项实验创新改进工作旨在创新和改进《摆的快慢》的实验方法,以提高实验精度和可重复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主要探讨了实验原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与创新的方法,介绍了改进后的实验器材和过程。通过调整实验材料、装置和方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精准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和探究性体验。在未来的实验教学中,有必要巧妙地利用教具,这不仅能有效地激活教材,更能解决学生的困惑,让学生受益无穷。
-
探究实践视角下“眼和视觉”的实验创新
Abstract: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初中生物学中“眼和视觉”的实验创新,通过眼球成像模型的制作、眼球光线路径的动态展示和探究近视眼成因的体验中,提升探究实践能力。
-
新课标视野下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
Abstract:
跨学科教学是实现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选择也是《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是推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是助力综合学习与学科融合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耦合。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的整体实施需要培育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整合跨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资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施跨学科教学;完善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评价方式。
-
比较不同条件下“DNA提取与纯化”的实验效果
Abstract:
基于教材“DNA提取与纯化”实验,围绕实验选材、不同的提取和纯化方法展开对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实验效果将教材实验进行拓展和深化。实验反思紧扣实验创设改进的目的,努力拓展、提升实验思维与素养技能,学会实验分析加深认知,对教材起到补充。
-
基于智慧学习环境下的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Abstract:
义务教育新方案的课程标准中关于跨学科主题教学做出要求,践行跨学科主题教学需要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与技能在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应用能力,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开展初中物理跨学科主题实践教学,通过结合多个案例,探索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物理跨学科“教学评一体化”实践,通过“以评定教”的探索和实践,助力基础教育教学更好的落实新课改,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
便携原子光谱实验演示仪设计及实现
Abstract:
当前高中物理实验室观察原子光谱采用的分光镜结构复杂、调试困难,故极少进行原子光谱观察实验。学生普遍缺乏对光谱的感性认识。为弥补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原子光谱实验现象的缺失,进一步解决光谱观察较难实现的问题,通过对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达到提高同学们物理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为理解巴尔末公式作铺垫的目的。在分析当前原子光谱教学演示器材局限性的基础上,对光谱管组架进行结构改进,设计了实现了演示仪成本低、演示效果好的光谱实验演示仪。
-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演示实验的改进策略
Abstract:
由于电加热器形状和规格繁多、食用油种类琳琅满目及油导热性差等因素,重现教材中“比热容”的实验困难重重,利用实验视频替代该演示实验成为一线教师最普遍的选择。要顺利开展这个演示实验,必须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通过反复实验,发现山茶油的导热性较好;再用直线往复电机同时带动两个功率为1000W的螺旋状电加热器在液体中做上下往复运动,加快山茶油内部热传导;最后,借助大屏电子数显温度计和大屏幕数字计时器,在同一视野中显示温度变化和加热时间的长短。实验操作便捷、现象明显,有效提高《比热容》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
利用弹簧振子的运动特征演示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设计
Abstract:
利用弹簧振子的运动特征演示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创新设计,此设计在实验方法上利用座式弹簧秤称量弹簧振子运动的视重变化,遥控器控制内系统运动启动弹簧振子排除了外力干扰,利用杠杆原理将视重变化放大转移到弹簧振子运动的相应位置,优化了观察方法,并利用弹簧振子上的动力在该装置上设计了物体做上下匀速运动,健全了实验,能明显的观察到物体运动与视重变化的关系。
-
利用弹簧振子的运动特征演示超重与失重现象的设计
Abstract:
利用弹簧振子的运动特征演示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创新设计,在实验方法上利用座式弹簧秤称量弹簧振子运动的视重变化,遥控器控制内系统运动排除了外力干扰,利用杠杆原理将视重变化放大转移到弹簧振子运用的相应位置,优化了观察方法,并利用弹簧振子上的动力在该装置上设计了物体做上下匀速运动,健全了实验,能明显的观察到物体运动与视重变化的关系。
-
基于传感技术设计的大气压强可视化创新实验装置
Abstract:
摘要: 创新实验装置的名称为《基于传感技术设计的大气压强可视化创新实验装置》,装置运用大气压强传感器实时采集客观存在的大气压强数值,计算机将采集到的数值以动态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能以准确量化的数值和动态图像来体会客观存在的大气压强,还能用准确的数据探究和大气压强有关的系列实验。诠释生活中像水往高处流等实验现象产生的科学原理,同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过程中伴随呈现美丽的喷泉。
-
项目驱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Abstract:
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项目式学习是以驱动性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持续地探究,并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相关项目成果。针对实验教学中模式化实验流程,点读式实验操作,标准性实验结论这三个问题,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探索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提出“以终为始,激发学生主动性;以学定教,增强实验实效性;以大见小,促进思维高阶性”的项目化实施策略,从而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高效的实验教学。
-
浮力趣味创新实验一组
Abstract:
因为在创新实验的实际操作中可没有固定的模板和公式,所以创新实验探究可以真正体现和考察教师和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具体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发个性化的实践案例。“浮力趣味创新实验一组”就是这样一例:通过创新,增强趣味性的同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
基于绿色化学的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创新实验﹡
Abstract:
为完善教材中含氮化合物的相关性质的探究实验,采用医疗仪器作为反应容器,实现含氮化合物性质实验的一体化,达到试剂用量少、现象明显、趣味性强、可操作性强、绿色化的目的。
-
一种便于多功能演示的新型地球仪的设计及应用
Abstract:
普通地球仪在教学演示中存在很多缺陷与不便。既无法清晰地演示地球上昼夜交替与昼夜长短变化现象,也无法准确呈现出四季变化现象与节气特点。在自然光源下根本无法分辨晨昏线,即便是借助外部强光源也无法看到一个清晰而又稳定的晨昏线。尤其是太阳直射赤道时学生很难理解全球昼夜平分现象。而本人设计制作的便于多功能演示的新型地球仪不仅能演示地球自转时的昼夜交替现象,有非常清晰的晨昏线,而且能动态演示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并将二至二分节气非常清析地呈现出来。还能正确演示不同季节太阳直射地球的具体位置。
-
立足概念建构的初中生物问题解决模型——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节为例
Abstract:
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节为例,阐述初中生物概念建构类问题解决模型的实践探索及应用。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发现、问题解构,关联先知进行大胆猜想与合理假设。在实证中建立逻辑推理,并与前概念进行辨析,从而完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逐步形成问题解决的闭环思路及对策,进而提升深度思辨,发展核心素养。
-
张齐峰 (惠州市华罗庚中学 广东惠州 516002)
Abstract:
研究高考物理实验题,探究高考物理实验题命题素材。从创造性实验设计和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角度细化试题情景设计,体会了实验题命题的创新呈现方式与设问方式、创新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与思考问题、处理实验数据和反思结果等,最后阐述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应对策略。
-
新高考、“新”课标下民族地区中学物理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Abstract:
物理是中学生公认最难的学科之一,民族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物理教学始终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并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高考改革的全面铺开还在加剧。因此研究民族地区中学物理教学的困境,探讨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的对策是当务之急。
-
思维进阶视域下高考物理实验试题分析与教学建议[1]——以2023年全国甲卷实验题为例
Abstract:
思维进阶理论是当下教育理论的热门话题,其进阶方式也各不相同。以学习进阶理论为生长点并融入思维状态描述,通过对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物理实验科学探究水平的分析提出了思维进阶与科学探究水平的并轨模型,认为它们之间存在阶层对应关系,得到了三点结论:高考对映射思维、聚合思维、非常规思维的考查直接杜绝了混沌式的经验思维;映射与澄清、关联与同化层级的设问是考查的重点;系统与同化、整合与结构层级的设问是思维梯度呈现的主要方式,基于此提出了4条教学建议。
-
对两个中学化学实验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Abstract: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遇到的5个疑难问题(能否用Fe和CuSO4溶液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室制取CO2时,选择盐酸的浓度应为多大;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如何做好CO还原氧化铜或氧化铁实验;钠在空气中燃烧为何会产生大量的黑色颗粒物)进行实验探究和讨论,以期为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Abstract:
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第1课时)”为例,尝试对概念和规律混合型教学进行了整体有序设计,通过教材和学情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负荷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拟定了学习目标和学习路径,另外在教学设计的各个活动环节提出了思维引导建议和教学建议,以探索融合“概念与规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
从参量换测法看量具刻度均匀与否的判断
Abstract:
测量要依赖一定的量具,多数量具的测量原理都是参量换测法。这类量具的刻度分布均匀与否,由该量具的指示量与待测量间的函数关系是否成线性关系决定。各类测量基本物理量的量具或将这些量具进一步改装后,测量其它物理量的改装量具,其刻度分布均匀与否的判断过程,本质上都是定量寻找指示量与待测量间函数关系的过程。
-
关于“分子动理论”若干实验的探讨
Abstract:
对比不同版本的初中教材,多以生活实例和小实验引导学生学习“分子动理论”内容。部分参考实验过程值得商榷,如红墨水的扩散实验,易将扩散与对流混淆;如说明分子引力的铅柱实验,对学生的导向单一,缺少质疑、再证实的过程。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常规实验的可行性,创新部分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分子动理论”内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核心素养视域下项目化学习在中考复习课中应用实践 —以“液体密度秤的制作”教学为例
Abstract:
本文以“液体密度秤的制作”为载体,论述了如何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来对复习的内容进行项目式的重构,设计一个项目、多个任务,将原来孤立的、分散的复习考点统筹在一个项目中:选择项目课题、确定项目目标、创设项目情境、驱动项目任务、制作项目产品、检测项目产品、评价项目产品、借助项目命题、巧用项目说题,使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在项目实施中得到发展。
-
基于真实情境和问题驱动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以“探究影响碳酸钠溶液水解平衡的因素”为例
Abstract:
以食用碱去油污的功能为核心展开教学,设定多个相互关联的情境问题,运用手持技术系统性地探究温度、浓度、溶液酸碱性及反应物本身性质对碳酸钠溶液水解平衡的影响,做到“情境引线”贯穿课堂,并构建开发情境素材的教学模型。
-
对7个化学实验问题的实证探索和思考
Abstract: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遇到的7个实验问题进行了实证探索和思考,帮助学生清除学习障碍、开拓知识眼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
基于思维发展的科学实验创新与教学实践
Abstract:
在对“学习进阶”进行理论探讨与分析的基础上,以小学科学《声音的强弱》一课为例,提供结构化探究材料,重构探究活动,以层次分明的活动,推进概念建构从现象认知走向本质理解;以螺旋上升式的问题串引领,设计问题解决式探究过程。基于思维,创新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经历从“看不见—看得见—可测量”的探究活动,构建起由表象到内涵、由低阶到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进阶框架。
-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单元教学设计与案例
Abstract: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阐述教师组织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面临的教学理解、实践依据选择、评价维度和内容组织路径选择等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策略进行研学实践。
-
“中考全省统考”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试的些许思考
Abstract: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物理实验考试,《湖南省新课标初中学生必做实验目录----物理》,湖南省首次题库预测,
-
小组合作学习中深度互动的促进策略探析
Abstract:
深度互动是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场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从确立核心问题、自主与合作、有效把控时机、有效巡视、评价等角度与多个场域联结,促进学生与任务、学生、教师之间深度互动。建构高效课堂,让学习向更深远处发生,切实提高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
指向科学推理的物理实验误差分析设计实践
Abstract:
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的新高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思维过程,重视核心素养的提升。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误差分析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实验误差的产生本质原因,学习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寻求新的设计方案或是选择更为精密的实验器材,整个教学过程源于科学推理思维,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
探究氯化铵除铁锈的原理
Abstract:
在高中化学的“盐类的水解”这一节的教学中,常用除铁锈作为NH4Cl溶液水解呈酸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示例。但这与NH4Cl溶液酸性较弱,而Fe3+较易沉淀相矛盾。通过对NH4Cl溶液除去铁钉表面铁锈的实验探究,发现NH4Cl溶液除铁锈的原理即包括NH4Cl溶液水解呈酸性,也包括单质铁对铁锈的还原作用。
-
基于实验探究的“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
Abstract:
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开展基于实验探究的“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使用木板和水杯等材料自制电容器并借助数字传感器进行定量探究实验,帮助学生形成观念、建构模型、提高探究能力、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
天心区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经验与成效
Abstract: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深化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未来教育创新和变革的重要路径。天心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信息化教学实验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建设国家级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区。突出融合与创新,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评价创新三个层面驱动新型教与学模式变革。聚焦问题,整体推进信息化教学实验;融创赋能,全面构建“智慧五育”特色生态;模式提升,加快引领区域教育数字转型,初步形成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区域经验。
-
高中生物学探究实验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索
Abstract:
以“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探究性实验作为项目化学习的载体,将实验内容拆解成4个微型探究项目,引导学生体验项目化学习的策划、实施和评价等环节,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
培养“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Abstract:
以“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为例,通过任务设置、问题驱动,开展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探究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等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递增而呈现周期性质变化的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并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形成学科观念和结构化知识。
-
玩中学,做中学,知行合一——以《静电现象》的两次教学设计为例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Abstract: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静电现象》内容并不复杂,但如果仅仅从掌握知识点的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很容易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缺乏物理学科内涵。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设置了丰富、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用科学态度和物理学视角解释静电现象,分析推理静电规律,真实探究论证猜想,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
对观察物体的微小形变实验的创新思路探析
Abstract:
观察物体的微小形变实验是高中物理中学习弹力概念的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在现行的各版本教材中普遍采用的是观察桌面和玻璃瓶的形变的方案,该方案虽说明桌面和玻璃瓶发生微小形变,但学生对更坚硬的物体能否发生形变仍有疑惑。为解决学生的这个疑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设计了利用膜片压力传感器反映铁块的微小形变,将非电学量转换成电学量进行观察的创新方案。
-
《摆的快慢》实验的智能化创新
Abstract:
将传统实验和乐高软件相结合,利用光电传感器和MINDSTORMS软件编程实现自动记录实验数据,结合智慧课堂技术实现教师和学生平板同屏展示。大幅提高了实验的精确度,实现实验自动化和智能化。
-
搭建学习支架:让深度探究自然发生
Abstract:
小学科学倡导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活动。深度探究可以有效避免浅表化、碎片化、割裂式学习倾向,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知识,并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应用中。教师可通过搭建环境支架、学材支架、交流支架,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引导和帮助学生关注知识的结构化,唤醒科学思维,在互动交流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
“化繁为简,以动代静”—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Abstract: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是浮力知识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浮力应用的基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对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传统实验过程步骤较多,对顺序要求严格,操作比较复杂。最后的结论是在多次测量计算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现象不直观,连续性差。通过研究改进实验,“化繁为简,以动代静”,让实验步骤简单,可视性更好,能进行动态对比,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
-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三种计数方法分析比较
Abstract:
本研究通过设计三种不同科学试验方案(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比浊法进)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比较实验原理与结果呈现度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酵母菌生长曲线,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分析其应用于工程生产实践的指导性,进而在教学中有效地将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
关于氢氧燃料电池的改进
Abstract:
鲁科版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增加了氢氧燃料电池内容,足见对它的重视。为了使学生对氢氧燃料电池有个简单的认识,教材上有个简单的原理图,但实际上按教材上的原理图设计电池,效果非常不好。纵观现有的一些关于氢氧燃料电池的改进,不是现象不明显,就是增加了电子元件,使得简单问题复杂化,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操作,反而增加了对原理的理解的难度。该作者对这个实验的改进,遵循氢氧燃料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材料和元件简单易得,并且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实验现象明显,且该电池的电动势比较高,产生的电流强度比较大,能持续推动音乐盒卡和小风扇运行。此外,该电池的改进易于推广。
-
对“电容器的充、放电”实验的几点探讨
Abstract:
在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本必修第三册第38页中有个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该实验持续时间很短,学生很难持续长时间地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本文通过对“电容器的充、放电”实验的几点探讨,来改进该实验,并对实验电路和实验器材提出中肯的建议。
-
维生素c参与的碘钟反应
Abstract:
维生素C与双氧水直接反应比较慢,且维生素C的还原性大于I_。当维生素C过量时,双氧水先跟维生素C反应,之后再与I_反应。本实验设计了维生素C参与的碘钟反应,将反应环境进行适当改变,优化了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使之成为青少年在家可开展的科普趣味实验。
-
《齐民要术》中古代农业融入中学化学教学的资源挖掘
Abstract:
通过对《齐民要术》展开中学化学教学价值分析,以土壤肥料、播种前种子处理、粗盐提纯技术为例,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化学原理,并将上述技术与中学化学知识融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与试题编制,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思考和解决生活问题,形成化学学科思维,从中感悟学科价值,同时以古代农业知识为情境依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人文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坚定文化自信。
-
数字化实验对传统实验的冲击与融合
Abstract: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以朗威、NB、phyphox以及working model为代表的数字实验走进高中物理课堂,物理实验教学的选择增多,对传统实验形成一定的冲击,而数字化实验在教学中面临一定的现实困境,为此领悟实验教学的“道”与“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非常规实验的情景化中看待数字化实验与传统实验的优劣,从传统实验的创新走向数字化实验,引发些许思考:数字实验对传统实验的冲击有多大,又该与传统实验进行怎样深度融合,为此,以数字化实验的“之需”与“之难”来探讨它的当下处境,力求抽象出实验中的“变”与“不变”,冷静剖析当前实验教学的发展走向,探讨数字实验与传统实验的底层逻辑,再从实验融合的“可能”与“可成”两方面来剖析实验教学的未来走向,其中以“力的合成与分解”为例,探寻数字化实验与传统实验的融合之道。
-
基于phyphox辅助测量声速演示实验的研究
Abstract:
声速描述声音传播的快慢,然而有关声速的大小教材直接告知“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对于学生的要求便是必须记住该结论,往往没有实证证明。回声测距不单单可以测距离,还可以验证空气中的声速确确实实是340m/s,完成该实验只需一个尺寸合适的PVC管、一部安装Phyphox软件的智能手机即可实时测出声速的大小,十分简易、快捷。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粗细、长度的PVC管子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准度,并通过多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选出尺寸理想的PVC管。若在该知识点的教学中利用合适的PVC管、结合手机软件以及投屏技术开展测声速实验、加入实时数据的支撑那么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掌握不再局限于记一个没有生机的数字。
-
一只手套的妙用——SO2的制备与性质检验一体化实验
Abstract:
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一次性手套、输液管、注射器等材料,设计出一个生活化、微量化、绿色化的实验。该装置集SO2的制取和性质检验、尾气处理于一体,便于在课堂上探究实践。
-
运用信息技术巧妙创设科学教学情境—以《静止和运动》一课为例
Abstract: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多次提到“情境”问题,可见“教学情境”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寓教学内容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技术具有视、听、图、文和动画等技术特点优势,可以把学生带进“身临其境”的世界。运用信息技术灵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引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维,更能突出核心概念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现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有效建构和灵活运用,还能起到渲染气氛、情感升华等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有机融合。
-
由一道创意编程竞赛试题引发的Python教学思考
Abstract:
文章围绕创意编程的一道竞赛题目,通过试题描述、试题解析及试题解答,建设性的提出教学问题情景化、教学过程项目化、教学内容指向跨学科、教学设计指向大单元及教学评价多元化的Python教学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开展编程教学、辅导学生参加编程竞赛提供借鉴。
-
借现代信息技术之“智”,创小学数学教学之“新”
Abstract: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今时代,社会各领域都少不了先进信息技术的“身影”,其所到之处,皆是“快捷”、“新颖”、“智能”等好评之声,而其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小的积极影响。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抽象性等特点皆明显的基础性学科,则更需要信息技术这一直观性较强的辅助元素的加入,来淡化小学学生对于数学学科“难懂”、“难学”等刻板印象。教师通过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现了教学创新,同时也为学生的高效学习作出了有效保障。
-
中学物理实验室“另类”仪器物品的收纳方法
Abstract:
近年来,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 实验仪器配备随着教材改革的要求日益更新换代,除了常规仪器外还有很多“另类”的目录外的仪器物品。通过分享一些“另类”仪器物品的收纳方法和策略,旨在达到实验教学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实验教师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解决现行班额大、实验资源紧张等问题,最终协助一线师生更快更好的完成实验教学工作。
-
抓牢“预”实验,落实“好”课堂
Abstract:
预实验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熟知教材、掌握实验细节、把控实验时间,并能提早发现实验意外及时调整,严谨规范的预实验能有效的提升课堂效率。笔者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四精”实施步骤,为大家展现在一线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开展预实验。
-
概念构建“基因重组”的教学设计
Abstract:
基因重组是遗传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从学生学习基因重组概念暴露出的问题入手,反思核心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继而从概念的由来、内涵、结果和意义、概念的完善和小结等方面组织教学。
-
NaCuO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探究教学
Abstract:
一道高考试题中提到了NaCuO2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与KFeO4的制备方法及性质类比,预测NaCuO2的制备方法与性质,并设计对照实验对各种预测进行证实或者证伪,强化了学生类比的学习方法以及控制变量的思想及证据推理意识,并初步构建研究陌生无机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模型。
-
曾兵芳[*]张宏 王懿颖
Abstract:
基于《中学化学微型实验实施现状》问卷对160名中学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原因,并从组织教师培训,强化微型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加强微型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宣传、做好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微型实验的开展创设条件和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和促进功能等方面提出思考与建议
-
新课标下指向探究实践的初中科学拓展性课例探析※
Abstract:
文章基于新课标,以《浮力秤的制作与应用》一课为例,通过思维化的教学流程 、情景化的课堂引入、进阶式的方案设计、生活化的制作实践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对新课标下指向探究实践的初中科学拓展性课程进行了探析。
-
指向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 --以“观察植物叶气孔的结构与分布”为例
Abstract:
本节课通过拓展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方法、优化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植物叶气孔的结构与分布,课程内容指向学生生命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
高中生物学必修1新旧教材插图的比较及教学价值研究
Abstract:
采用“新增”“删减”“修改”和“不变”四个关键词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的插图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插图的教学价值,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场地生态认知实验设计
Abstract:
本文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动态交互设计的优势,基于虚拟仿真软件平台,以生态因子和景观要素的关联性和互动机制为切入点,提出了虚拟仿真实验建设思路和设计方案,设计场地生态认知实验教学步骤,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虚拟仿真实验操作流程。学生对真实生活语境中的风景园林设计进行虚拟仿真模拟实验,并在场地生态学实验教学中验证该方案。应用效果表明:该实验教学路径和实验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性设计的能力、研究性设计能力以及场地认知与模拟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
-
Nobook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Abstract: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用于中学物理的虚拟实验软件不断涌现,其中的Nobook软件有别于其他软件具有高度贴合我国现行教材的特点。为了总结现有的有关Nobook软件的研究发现,文章通过对近五年内Nobook软件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定量角度对文献来源、文献数量、发文趋势进行分析;从定性角度将文献分为教学价值、教学设计、教材、习题五个维度进行研究。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总结Nobook软件在教学和研究中的不足,提出教学中有效运用Nobook软件的建议和展望,以促进虚拟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一种可视化创新型圆周运动实验演示仪
Abstract:
本文阐述了“一种可视化创新型圆周运动实验演示仪”制作的缘由。它的制作过程简单,易复制易推广。它的功能强大,不仅可以证明圆周运动中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而且还可以验证传动装置中各质点线速度、角速度关系。它的结构简单,使用便捷,实验现象明显,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自动化,教学效果显著。它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仪器的必要补充,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提升物理实验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促进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
基于信息技术的实验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创新
Abstract:
如何做好课程思政是当前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实践性强的实验课为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教学内容的差异化却成为实验课程思政系统化的难题。本文以企业经营综合模拟课程为例,探讨了将信息化融入实验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创新,结果表明,在“价值-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引导下,通过随机分组和BOPPPS教学模式设计,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本课程“团队合作精神”这一思政目标的实现。本文为实验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新的信息化视角,对实验类课程的思政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推广价值。
-
炭与浓硝酸反应产物的探讨
Abstract:
不同教材给出的炭与浓硝酸反应的还原产物有所差异,通过文献调研及理论计算结合动力学和热力学对各种描述给出了合理解释。
-
大型语言模型在教育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Abstract:
大型语言模型代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进步。这项基础技术是进一步创新的关键,尽管在国际上部分地区遭到批评甚至禁止,但作为一项基础技术,大型语言模型有望成为未来创新的基石,且将长期存在。这篇论文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大型语言模型在教育应用中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简要讨论了大型语言模型的当前状态及其应用。接着强调了如何使用大语言模型来创造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参与度和互动,以及增强个性化学习体验。关于大语言模型带来的挑战,我们认为教育中的大型语言模型需要教师和学习者发展相应的能力和素养,以理解这项技术、了解其限制以及此类系统的劣势。此外,本文还强调了强调批判性思维和事实检查,是整合并充分利用大型语言模型在学习环境和教学课程中的必要条件。本文还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教育领域所带来的其他挑战,如模型输出可能存在的偏见,需要持续的人工监督,以及可能的滥用等问题,其实并不仅限于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然而,我们坚信,如果处理得当,这些挑战可以在教育场景中提供洞见和机会,使学生在早期就能熟悉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带来的社会偏见、关键性和风险。在文章的结尾,我们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挑战,以及确保大型语言模型以负责任和道德的方式应用于教育的建议。
-
初中科学教学中探究能力评价的实践研究
Abstract:
初中科学标准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科学探究不仅仅是一种课堂学习方式,而且是学生所必须拥有的能力。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改革一直被大家所关注。本文将介绍从教师、学生不同视角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评价,获得评价证据,并据此检查教学质量,改进与优化教学;诊断学生存在问题,促进反思与改进,实现“教学评”一致。
-
义务教育阶段科学实验教学的现实审视
Abstract:
文章从学科知识外化、学生认知结构平衡性发展和科学素养的社会性发展以及信息时代教师专业性发展的需求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必然性,并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从科学课程价值取向、教师实验教学意识与行为和教学评价效果三个维度挖掘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阻碍和原因,提出了重新定位科学实验教学,瓦解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强化科学教师行动意识、建立多元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实验教学合力的纾解之道。
-
基于真实情境的专题复习课的实践与思考[*]
Abstract:
在分析“化学与能源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教学思想与创新点。以“汽车动力源”为研究对象,设计了 “燃油汽车”、“电动汽车”、“未来汽车”三个环节,引领学生走向、走近、走进“汽车动力源”,展开对能源发展的思考,以此促进学生落实知识体系,领悟学科价值,提升核心素养。
-
探究乙醛与溴水反应的创新实验设计
Abstract:
学生在学习乙醛的还原性时会对乙醛使溴水褪色的原因产生困惑,搞不清是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为此,笔者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并借助pH传感器设计了探究乙醛与溴水反应的创新实验,解答了学生的疑问。
-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情境教学案例研究——以“铁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为例*[1]
Abstract:
为实现高三一轮复习的高效性,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包括新的素养目标、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情境和新的探究活动。该教学案例以学生熟知的西安城墙青砖为知识载体,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模型构建、应用拓展等活动,在复习铁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
基于CiteSpace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Abstract:
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实验性基础学科,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分子生物学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和学科前沿,获得思维分析能力的启迪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使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以2013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间中国知网中收录的646篇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为对象,构建了发文量、作者合作关系及关键词知识图谱。结果显示,该领域近10年来发文量具有波动性。初步形成了合作关系较为密切的研究团队,但整体合作较为零散。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实验课程、创新能力、教学质量、虚拟仿真、改革等为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关键词聚类分析、时间线分析及突现分析结果表明,建立与虚拟仿真、翻转课堂、慕课等先进技术与优质资源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已成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本文旨在通过以上分析为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混合教学模式在仪器分析实验中的应用
Abstract: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化学化工学院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借助学习通、大学生慕课、网易云课堂等教学软件,将线上教学和线下实践融合推广,将教师传统“教”拓展为学生主动“学”为主体的战略转型。同时优化评价机制,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型评价相结合,更科学、合理、全面的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创新提供了基础。
-
指向“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教学设计—以钠与水的反应教学为例
Abstract:
以“钠与水反应”的教学为例,分析其教学内容、知识特点和学情,通过观察实验 “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反常现象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等理论,猜想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出现反常现象的原因,通过实施实验、收集实验证据,推理实验猜想是否正确,得出实验结论。并且引导学生从溶液中离子的存在形式出发,解释钠为何先与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发生置换反应,由此建立升级“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的认知模型为“活泼金属如钾、钙、钠优先与盐溶液中的水发生置换反应”。
-
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数字化实验设备在物理实验中的教学探究梁文顺 广东实验中学 广东广州 510000
Abstract: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增加了实验探究一级主题,分为测量类和探究类。贯彻和落实新的课程标准,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在传统的仪器设备上,需要增加利用相应的数字化实验设备,以增加实验的可操作性,实验效果可视化,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以得出物理规律。
-
基于项目式教学视角的初中C语言教学实践和研究
Abstract: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主线,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C语言教学的效果。本文通过分析C语言教学与项目式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整合生活化教学理念,探讨项目式教学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根据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和兴趣等特点,设计了C语言编程项目式教学的实践路径。这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构建了一条基于项目的C语言教学实践路径。
-
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与展望
Abstract:
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成绩表现,本着调查、了解、总结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总结了近十年国内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的研究趋势、调查主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趋势均呈起伏态势,其动态变化原因与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有关;研究主题聚焦于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研究研究,体现了国内学者对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感的重视;研究对象和方法集中于针对高中生开展的理论研究和混合研究,以高中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反映了研究人员对高中生学业成绩与学习情况的关注。基于以上分析,对在教学中开展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提出思考与展望。
-
基于核心素养下创新实验演示教具的开发与应用 ——以“基础力学实验创新自制教具”为例
Abstract:
摘要: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做物理实验,不仅达到了教材对各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要求、实验现象及结论。教师同时还进行了常规验证性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更是重点。很多教师们在经验的总结上,大胆猜想,自制教具。在使用创新教具的实验教学中,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发现,促使他们思考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核心素养下,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更重要的是,通过班级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信息技术在生物学微观过程可视化中的应用研究——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为例
Abstract:
时至今日,信息化教学已经普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并使用是当代教师必备技能之一,在高中生物学中,有很多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这样的微观动态的生命活动,由于各种限制,课堂中不能通过实验将其一一再现。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很难获得较深的感性认识,新课标要求学校和教师应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鼓励开发和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制作高度还原的交互式动画,自制教具,把微观动态的生命活动可视化,让学生通过观看和实操,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加深知识的理解,达成学科素养。
-
利用项目化学习开展初中生物学实验探究活动 —— 以“模拟呼吸运动”为例
Abstract:
以“模拟呼吸运动”为例,运用头脑风暴法提出问题链,以生命观念为指导,使用塑料管、塑料袋、注射器等材料,制作模型,模拟肋间肌和膈肌舒缩引起的呼吸运动,并用生命观念分析心肺复苏的原理。探索利用项目化学习开展初中生物学实验探究活动。
-
基于“制作水电站模型”项目实施初中物理与工程跨学科实践
Abstract: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跨学科实践,“物理与工程实践”是跨学科实践的内容之一。项目式学习是实现物理与工程跨学科实践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本论文建议了“制作水电站模型”项目,并对项目教学过程进行设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共同参与科学与工程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跨学科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有效实现了物理与工程跨学科实践。
-
“矩道3D实验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开普勒三定律”和“卫星变轨问题”为例
Abstract:
“矩道3D实验室”顺应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打造了一个科学、真实、高水准的虚拟实验平台,可以突破中学物理实验条件的桎梏,降低实验成本,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提供更多的便利与可能性。文章以高中“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一章中“开普勒三定律”和“卫星变轨问题”的教学为例,运用“矩道3D实验室”设计模拟太空实验进行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对天体运动和宇宙航行的知识能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展现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相较于传统方式的优势。
-
利用Flash软件创设“追击相遇问题”情境
Abstract:
高中物理中的“追击”“相遇”问题涉及两个物体的运动,物体的位置、速度都在变化使得情境和过程较为复杂,教师用“画图并结合语言描述”的方式表现该情境时费时费力,说清楚说明白情景及运动过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较高,学生理解该情境和过程时感觉抽象甚至无法理解。利用Flash软件创设“追击相遇问题”情境。不仅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还可以控制“追击”“相遇”问题中物体的运动从而更好地观察和研究它的临界条件,从而大大提高授课效率和提升授课效果。
-
基于传感器和python编程的自制安培力定量探究仪
Abstract:
摘 要: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安培力大小计算公式的得出是个难点,该公式的理论推导过程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历年来的高中物理教材所选用的安培力演示仪也仅是半定量的,无法探究安培力大小与磁感应强度的定量关系。而且操作繁琐,课堂演示不方便,安培力大小的数据读取也不直观且容易造成一定的误差。而该自制教具通过使用电子秤,线性霍尔元件,多匝导线框等零部件以及用python编程辅助数据处理,实现了安培力的定量探究。
-
小学科学光沿直线传播教具的创新改进
Abstract:
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实验探究中教具的有效使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教具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小学科学知识。光传播的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但按照教材所提供的实验教具进行教学效果欠佳,只有对教具进行创新改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探讨了光沿直线传播实验装置改进的方法,通过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分析,从材料、结构等方面对教材教具进行创新改进,从而方便观察和总结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期望提高光沿直线传播的教学质量。
-
深度研究教材实验,提升实验教学能力 ——以“电与磁”实验教学为例
Abstract:
通过重点分析“电与磁”知识单元典型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难点,提供了深度研究经典实验、化解实验难点的方法,并提出了改进与创新的建议,促进教师提高实验教学的能力。
-
初中物理教学中类比法的应用
Abstract: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类比法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本文从建立概念、理解规律、提高解题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四方面阐述类比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
基于“科学态度”与“科技伦理”的探究实验设计
Abstract:
根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德育元素之间的潜在关系,设计初二物理新课《杠杆的应用》的教学方案,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在落实科学探究的环节中,以“公平交易”为主题,在师生利用杠杆理论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该主题为抓手,通过视角转化促进认识,落实学科德育中“科学态度”与“科技伦理”。
-
结构化“多功能月相仪”的设计与应用
Abstract:
基于大概念视域下的义务教育科学教学,趋向于将学习内容、探究活动及探究器材等进行结构化的设计,以承载学科内容的深度整合。因此,本研究以学生建构学科大概念为目标,从结构化设计科学探究器材为出发点,分析关于“月相”学习内容的系列实验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整体把握同一大概念下的学习内容体系尝试优化、创新、整合相关探究器材,设计、制作结构化“多功能月相仪”,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探索小学科学学科大概念教学新路径。
-
固液不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的改进
Abstract:
固液不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自制教具“多功能气体发生装置”在教材已有装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既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又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还采用药品储存和反应容器一体化设计,特别适合教师制备大量气体用于课堂教学。本装置只需使用两个软饮料瓶以及化学实验室常用的玻璃管、止水夹等仪器制作,成本低廉,安全性能好,容易携带,使用方便。
-
人工智能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逻辑与路向探寻
Abstract: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对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探讨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有益于学校的教学适应、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学习模式的多样化。教师要基本遵循培养科学素养是宗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变;提供探究机会是首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不变以及多元科学评价是导向,教师的情感评价不能变等基本逻辑。与此同时,基于教师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进行科学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为科学教学应变通和高效兼顾、信息素养应维持和发展合一以及自身防范意识和监管并行。
-
变革与建构: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项目化推进策略
Abstract:
深度学习是时代转型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改革理念,指向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教会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从而实现由低通路迁移向高通路迁移的转变,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大概念教学视野下的小学科学项目化推进策略,通过变革课堂教学和建构学习支架两种途径,打通学科内与学科间的学习,建立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的联结,真正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
STEM视域下初中科学“工程式探究”的教学实践
Abstract:
重视STEM教育是当前科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因此探索科学课堂教学与STEM教育的结合极其重要。本文以STEM理念为指引,结合初中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以《能量转化的量度》一课为例阐述STEM理念下“工程式探究”的实践和运用。明确“工程设计”目标,以创设真实工程问题、驱动任务进行问题剖析、多维搭建方案设计来开展“工程设计”解决问题,最后对探究活动进行“多元评价”反馈。呈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科学素养的培养。
-
中小学实验教学美育渗透路径研究
Abstract:
余然 :本文基于宁夏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中小学实验室建配管用新机制改革试点项目,通过文献研究法、调研访谈法及跨学科研究法重点了解部分县区中小学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现状与美育渗透情况。分析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与美育元素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以“以美育人,用美提质”为目标,提出相应策略,促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助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
关于海波与石蜡熔化与凝固温度变化实验教学的改进探究梁文顺? 广东实验中学?? 510000
Abstract:
基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这节,针对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这个实验,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装置,改进相关的实验器材,能很直观地将温度-时间曲线图显示出来,将晶体海波和非晶体石蜡温度的变化规律展现在学生面前,操作方便,实验效果明显,数形结合,提高本节实验教学效果,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学会用图像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创新点的探索
Abstract:
新课标中提出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开发和创新科学实验。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还存在重实验结论、教师主导越位、教法方式死板的问题。本文基于新课标理念对实验教学的问题提出、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思维发展等创新点进行探索,提出可行性建议策略,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
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研究
Abstract:
STEM理念强调在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使原有学科知识不处于割裂状态,并促使学习者通过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和深度加工信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本文根据操作流程结合具体案例系统阐述了STEM理念在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中的实施策略。旨在以此为载体探索教和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认知学习和社会性成长的有机结合。
-
把握课程内容结构 梳理学科知识脉络 ——以“电流的磁场”教学设计为例
Abstract:
以“电流的磁场”为例,通过自制教具的运用力求使课堂更为生动,衔接更为合理,体现学科知识的生成脉络,使教学内容更具整体化与结构性,让学生对磁场形成空间认识。
-
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的受力分析——以红磷燃烧实验为例
Abstract: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批判的科学思维。[1]“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中,教师往往从质量角度应用等式法分析质量守恒原因。基于学生提出“天平未称到空气质量,因而等式法中不科学”的质疑,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应用等式法分析质量守恒原因,使定量实验更严谨、教学分析更科学,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
例析新教材对实验方案和器材的微调更注重实操和探究
Abstract:
物理是基于观察和实验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实践性最强的物理学习方式,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代替的。然而老师们为了能够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见到教学效果,经常用“讲实验”来代替“做实验”。将实践性的实验教学变成了实验理论、实验技巧的讲解,学生失去了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这种灌输式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也与当前的教育改革目标相悖。基于此,本文笔者从新、老教材在实验方案和器材发生细微调整的角度来分析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物理的三类典型实验分别举例解析,实证了“凭以往的经验来讲实验”的错误。旨在改进当前实验教学现状,优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
基于深度学习的科学探究设计 ——以“自感”实验为例
Abstract:
在深度学习理论下,本文以“自感”实验为例,从科学探究的四个层次:感知体验,发现问题;理论分析,提出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质疑;推理分析,提炼核心,构建了深度学习下的教学设计策略。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
-
绿萝等四种绿植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和数目拓展实验
Abstract:
摘 要:基于高中生物学教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1章第2节)中的课后拓展应用实验“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本实验选取四种常见绿植,对绿萝、绣球、吊兰、红掌进行分组,用高速离心法制备土壤浸出液,对选择后的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鉴定,分组选择合适的稀释倍数下的涂布平板进行菌落数计数统计,结果表明:四种绿植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在105稀释倍数下的菌落数平均值的计数不同,吊兰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最高,其次为红掌和绣球,绿萝最低;绿萝、吊兰组与其他各组在数量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绿萝组适合在104稀释倍数下计数,能对教材中的稀释倍数进行补充说明;为如何初步筛选含纤维素分解菌多的实验材料提供了一定参考,可进一步做分解秸秆的实验,为生产实践服务;还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鉴别能力。
-
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探究实践过程的教学——以“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为例
Abstract:
以“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实验为例,简述了在生物学探究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途径,探讨了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探究实践目标和教学活动确立方法,分析了问题引导策略和评价方式。
-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项目式学习实践模式探究 ——以“碳中和背景下能源的变迁与畅想”为例
Abstract:
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关键任务。项目式学习以具有挑战性和驱动性的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探究、合作、分享的方式实现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与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一致性,相关研究也证明了项目式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因此,笔者立足核心素养,设计“碳中和背景下能源的变迁与畅想”为项目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相关子项目及关联式学习环境,并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课后访谈等方式评价学习效果,尝试构建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模式。
-
飞机升力的几种认识误区及教学建议
Abstract:
指出了“上表面路程更长”、“上表面流管变细”和“漂石理论”三种经典升力理论的具体错误之处。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分析了升力的来源,希冀纠正广大师生对伯努利原理及机翼升力的错误认识,以期促进广大师生更加科学的认识升力。
-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能耗与环保问题思考
Abstract:
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化学类、化工类、材料类等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目前的实验教学环节中,还存在一些与目前倡导的节能环保格格不入的一些现象。本文通过实验教学中的一些不节能,不环保的现象,结合十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并根据具体情况,以一些实际案例为基础,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节能和绿色理念。在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对节能环保和绿色化学、绿色化工有深刻的认识。
-
基于学科知识结构化的项目式复习教学实践——以“健康保‘胃’战”进行“酸的化学性质”专题复习
Abstract:
以“健康保‘胃’战”为项目主题,开展初中化学“酸的化学性质”专题复习教学。学生通过完成“了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病”“探究胃药的成分”“测定药品中碳酸氢钠的含量”“打响健康保‘胃’战”等四个项目任务,梳理初中化学“常见的酸”的知识,建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拓宽学生认识化学问题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基于5E教学模式的初中科学仪器教学
Abstract:
在初中科学仪器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讲解仪器的使用,而忽略了仪器的制作过程,基于5E教学模式的初中科学仪器教学,将每个环节与科学仪器的构造相连接,强调每个环节的要求与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动手探究的过程中领会仪器的科学知识本质,提高学生发散和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精神。
-
关于酒精灯火焰焰色的探究
Abstract:
金属元素的焰色试验是高中化学教材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演示实验。但是实验过程中酒精灯的干扰颜色却成了很大的一个难题,本文着重研究了酒精灯颜色异常的可能原因,反复查证及实验验证,排除了玻璃及灯芯材料中金属元素的干扰,分析了酒精中水分子及酒精燃烧不充分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几种改进措施,包括使用坩埚和粉笔代替酒精灯及灯芯,直接点燃酒精,增大火焰使酒精充分燃烧等方法。
-
离子移动可视化创新实验——电化学融合实验
Abstract:
为让学生直观看到原电池和电解池中阴阳离子移动方向,本实验选择1.0 g淀粉和2.0 g琼脂粉、铁棒、0.05 mol·L-1 K3[Fe(CN)6]溶液、饱和KMnO4溶液等实验药品进行电化学离子移动可视化实验,用口罩内层无纺布替换盐桥改进原电池部分,将原电池与电解池融合形成新的演示实验,既可让学生直观看到两个装置的连接方式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
“滑轮概念”探究教学具的制作与教学应用
Abstract:
为弥补教材实验原型的不足,满足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激发其学习“滑轮”相关概念的内在动机,教师可按照本文的制作方法给学生制作探究学具——起重机模型。学生借助本学具,可以在操作“起重机模型”吊起“重物”这样较为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建构“滑轮”相关概念。另一部分的“概念联系”演示教具,用于帮助部分追求理解的学生,发现“滑轮”与“已知概念——杠杆”的联系,满足其因果兴趣,教师可以视具体学情,选择是否使用。
-
热对流可视化实验仪器的制作与演示
Abstract:
热对流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热传递方式,针对现有常见的热对流实验的不足,利用有机玻璃板、感温变色粉、指甲油、檀香等材料制作一种热对流可视化的实验仪器。采用转换法的思想,将热对流的循环过程转化为烟雾的流动,将热量传递转化为感温变色粉的颜色变化,从而实现热对流可视化。该实验装置具有现象明显、安全可靠、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该仪器不仅可以演示热对流现象,也可以观察到热量的传递方向,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
-
基于3D打印技术的便携式安培力演示仪
Abstract:
笔者利用3D打印技术自制了便携式安培力演示仪,并采用控制变量法很好研究安培力与导线长度、导线中的电流、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与电流间角度这四个量之间的关系。定量得到安培力与导线长度、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定性得到磁感应强度越大安培力越大;安培力还与磁感应强度与电流间的角度有关,两者垂直时安培力越大。该演示仪操作方便,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很好,结论可靠,可以很好让学生探究安培力的影响因素并理解安培力。
-
融合物理学史 创新教具制作——组合式电磁感应现象演示仪的制作及使用
Abstract:
物理学史是深入学习物理学内容的重要方式,也是物理课堂开展真实探究的重要依据。在物理教学中深入挖掘物理学史,有利于进一步构建物理知识的发展过程,显化探究过程的科学思维。针对教材内容与实验的不足,利用积件化思想融合物理学史设计并制作组合式电磁感应现象演示仪,补充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过程中的磁铁实验、导线实验与圆环实验。在课堂中复现法拉第在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过程中的失败探索与成功实验,既能突出电磁感应现象发生的本质,又能帮助学生在同一实验情境中理解电磁感应现象,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品味物理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
显微镜构建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
Abstract:
结合显微镜的特点和学习价值,确定显微镜构建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内容,按照显微镜的设计、制作、使用、原理剖析和成果评价的顺序开展学习实践。在生物学层面突出显微镜的作用、在物理学层面突出光学原理分析和显微镜的组装、在工程学层面突出动手制作突出项目化学习的跨学科特征。通过跨学科项目学习的实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工程实践思维能力和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
-
自制人体尿液形成演示器教具
Abstract:
在《2022版生物课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初中生物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在北师大版7年级下册11章第2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教学中,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肾单位是本节的重难点内容,肾单位的核心学习内容包括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肾单位的组成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很困难,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理解难度大。作者利用生活中的简易材料,变废为宝,制作人体尿液形成演示器,开展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
初中科学自制光学教具的创新改进
Abstract:
科学教育强调“做中学”,“光的反射”与“平面镜成像”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两个知识点之间具有连续性与逻辑性,然而在现行教材中缺乏的一体化教具将两个知识点有效呈现。本研究基于新课标要求,对初中科学光学自制教具现状进行分析,综合教材内容与研究现状,利用TRIZ理论中的合并原理与抽取原理,结合生活易得材料对“光的反射”教具进行创新性改进,制作了既可用于探究光的反射也可用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一体化教具。该教具易获得易采用,衔接了两个探究实验,突破实验相关问题,促进学生对光的反射与平面镜成像的深度理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
基于楞次定律的缓冲电梯演示模型
Abstract:
涉及电学和磁学知识的楞次定律概念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形象的对应物。针对学生学习楞次定律后,难以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难点,本文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梯,通过自制楞次定律演示仪,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楞次定律的物理内涵。该演示仪结构简单,易于制作,且实验现象明显,可供一线物理教师参考借鉴。
-
再谈吹风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妙用
Abstract:
吹风机是生活中常见用电器,利用它可以做很多物理实验,在研究了这方面论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又开发出了几个利用吹风机的物理实验,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单元知识概念图设计
Abstract:
单元知识概念图是总结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单元整体知识概念图类型丰富,本文结合小学科学知识概念图的现状,从聚焦核心概念、分析内在联系、融入板画设计和外显科学思维四个方面提出策略进行分析,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落实科学核心素养。
-
光的干涉和衍射演示实验的改进
Abstract:
笔者对光的干涉和衍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以期解决实验疑难问题,本实验获2022年长沙市高中物理教师实验技能大赛一等奖,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实验通过采用大功率激光笔作为光源,利用凹透镜扩大光束,自行组装简易器材改进实验装置,观察单缝衍射现象、双缝干涉现象、泊松亮斑,均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可以有效丰富物理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供一线教师参考借鉴。
-
表达·关联·交互:以科学阅读作业促进关键能力提升
Abstract:
小学科学课程是具有启蒙作用,2022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多年来,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小学课堂主要样态,科学教师也一直致力于“优化探究活动、提升课堂效率”。这期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将探究的材料、方法与步骤罗列后开展的实践,并不能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更不能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此,“双减”背景下从科学阅读中,关注学生探究与实践的真实表现,在“表达”、“关联”、“交互”策略中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教学。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精品课设计—— 以“运动与摩擦力”一课为例
Abstract:
本文以2022年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精品课“运动与摩擦力”为例,介绍了利用实验创新理念助力实验教学精品课的设计过程。课例根据学生学习的实践需求,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利用自制教具稳定实验无关变量,精准收集数据,结合力传感器逐步优化实验探究的过程,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实践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建设实验教学精品课,助力核心素养的形成。
-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与实验
Abstract:
针对现有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实验装置现象不够明显、无法定量分析等缺陷,对装置进行了优化与创新设计。利用橡皮膜代替海绵,使得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并利用激光笔定位支架陷入橡皮膜的深度;同时借助U形玻璃管探究不同压力、不同受力面积时砝码对橡皮膜所产生压强的变化。两种实验方案均可获取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有效帮助学生归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和压强概念的建构,促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
加压法在快速验证“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实验中的应用
Abstract:
水分是生物体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水分主要由根系吸收,由体内导管运输到体内需要的地方。传统的探究实验需要至少提前1天以上准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没有针对水分运输快速检测验证的介绍,使用加压法对本实验进行改进,是以教材实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为原型,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设计,用一种逆向思维创新方法来当场快速验证植物体内的导管是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途径。叶片的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和散失水分的“门户”。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
基于核心素养下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的探索
Abstract:
物理实验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方法和结果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更是有效激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更能够有效促使其主动获取知识、发展多种能力,是提升学生物理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之一。
-
精心设计板书 助力科学素养课堂
Abstract:
[摘要]:板书在课堂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以简洁的词句、标志性的符号和清晰形象的图像来展示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尤其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到板书的价值,以板书做为一个有效地载体,展现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整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根据板书记录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研讨交流,从而得出符合自己研究能力的科学结论,从而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科学课程的有效路径
Abstract: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承载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融入科学课程,既能帮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提升劳动素养和科学核心素养,更能促进科学学科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立足素养发展,围绕在科学实验中提升劳动能力、在种植饲养中增强劳动观念、在课外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在科技发展中激发劳动创造四个方面,探索劳动教育与科学教学有效融合的路径,让其相得益彰。
-
“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的优化改进
Abstract:
在“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教材给定的步骤实验现象并不理想。为此特别介绍挤压提取、水浴浸提法来改进色素提取,做到快速简便,色素获取量高且为后续分离提供充足原料;为渐进、多样化呈现色素分离效果,更好让学生认识理解色素分类及化学性质。尝试采用有机溶剂液相初步分离,再用柱层析原理进行色素种类的探究。该设计拓展实验方法手段,让学生能在真切感知中促成认知的发展与提升。
-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的几点创新设计
Abstract:
针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中关于实验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根据教学需要对化学实验进行改进和完善,通过几点创新设计,使该教学内容中的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可控性强。
-
自制装置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的应用及拓展
Abstract:
利用自制的亚克力实验模拟装置和彩球开展“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探究实践活动,通过利用Excel电子表格的求和公式和ROUND公式统计、展示、处理数据,依次分析各小组、3个小组、6个小组、8个小组和全班的模拟实验数据,得以体验孟德尔的假说,解决分离定律的相关问题,并拓展介绍自制实验模拟装置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测交模拟实验,两对相对性状的自交、测交模拟实验和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的模拟实验中的应用。
-
手持技术应用于火柴燃烧创新实验探究
Abstract:
摘要:从火柴头的化学成分引发思考,利用手持技术对火柴头加热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进行实证检测。精准数据显示火柴头加热燃烧过程中氧气含量先增大后减少,说明火柴头加热过程中氯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火柴头燃烧后,氧气浓度急剧下降,二氧化碳浓度急速上升,说明火柴头中的红磷、硫磺和木炭燃烧消耗氧气,同时火柴头中的木炭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本创新实验简单快捷地解决了二氧化硫存在下对二氧化碳检验的干扰问题。本探究活动与高考评价体系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型,展现创新型的四翼相吻合,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与核心关键能力的培养和落实。
-
基于“二分法”数学思想测定碳酸氢钠药片含量的实验
Abstract:
基于“二分法”的数学思想设计了不同配比的NaHCO3 —NaCl混合样品,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得样品与足量盐酸充分反应后密闭装置的压强增大量,用Origin9.0 软件作图并线性拟合,拟合结果表明反应装置内压强增大量与样品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从而计算得出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分析了实验原理、说明了实验过程、结论及注意事项,并给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建议。
-
感温材料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Abstract:
“能量”是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重要维度,沪教版、人教版、鲁教版等三个版本教材均编排了与热量变化相关的实验探究,但是实验中温度计测温的方式存在一定不足。利用感温材料、西林瓶、注射器制成的感温一体化装置可将化学实验中的热量变化可视化呈现。“感温色变”使化学实验极具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作为初中化学实验的有益补充。
-
具身体悟 滋养理性思维
Abstract:
科学思维能力是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做思共生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的科学学习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做与思相融合,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和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概念建构的过程,形成动作思维向具象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演替机制,体会科学原理促进人类生活发展的作用。[1]
-
关于氢氧燃料电池的改进
Abstract: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增加了氢氧燃料电池内容,足见对它的重视。纵观现有的一些关于氢氧燃料电池的改进,不是现象不明显,就是增加了电子元件,使得简单问题复杂化。笔者对这个实验装置做了改进,简单易操作、现象明显、易于推广。
-
例谈分液漏斗的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Abstract:
开展创新实验教学,最便捷的手段就是实验仪器的创新应用,本文利用分液漏斗优良的密封性特点,通过两个案例,说明分液漏斗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新的用途。重新设计与改进后的实验,具有可操作性强、绿色环保、安全便捷等优点,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普普通通的分液漏斗还有新的玩法。实验仪器的创新应用,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够在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中拥有获得感与成就感。
-
原电池创新实验设计
Abstract:
高中化学的原电池实验,教材实验利用锌片和铜片等电极材料、导线和电解质溶液组装成单液或双液原电池,虽然操作简单,但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已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凝胶原电池,同时利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分析了该电池的工作性能,实验结果显示该凝胶原电池的综合性能要优越于传统的单液或双液原电池。
-
自制导体与绝缘体检测仪
Abstract:
在小学教育阶段,科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结合苏教版和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对于“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教具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教材的实验存在实验现象不直观、明显,实验材料不便于收纳等缺陷。于是通过改进实验所需材料,增加置物箱,液体、人体检测仪等制作了改进教具,此创新教具能同时测量固、液、人体是否导电,利用该教具能提高实验的效率,为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形成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
基于智慧实验系统的实验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应用
Abstract:
物理实验不仅是对实验得到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因学习是一种行为。所以对行为数据的研究至关重要的,将提高学生实验力。该文论述了智慧实验系统收集学生实验中学习状态、操作过程等实验行为数据的内容。并探讨这些行为数据的应用及其意义。对数据进行单点、集群分析和挖掘。其中单点分析能构建学生个人画像,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提供依据,从而培养终身受用的学习力。系统对学生集群分析刻画群体共性——群体画像,能为教师实验教学提供科学化指导,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学校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参考。
-
静电除尘演示器的制作与改进[1]
Abstract:
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关于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往往只有文字或图片的描述,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物理概念形成深刻的认知,因此有必要设计静电除尘演示器这一切实可见的教具,为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科学思维的发展提供有效载体。本文通过阐述静电除尘演示器的制作,梳理出器材的筛选、结构的重整、现象的可视化改良、使用后的评价与反思等实验教具制作与改进的一般流程,为教学实践提供样例。
-
创造性教育导向的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策略探析
Abstract: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美术教学与信息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信息化应用到美术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现阶段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多种电子设备参与教学是比较普遍的教学形式。对于小学美术教学,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利用信息量大、形象生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由,使小学美术教学的效果成倍增加。
-
Tkinter在通用技术运动转换机构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为了帮助高中生理解常见运动转换机构实现原理,文章在归纳通用技术中典型运动转换机构模型基础上,提出Tkinter设计机械结构仿真运动的一般步骤,并以“连杆机构运动仿真”为例,说明仿真平台具体制作方法与教学应用。仿真平台应用于教学,有利于呈现运动转换结构功能,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有利于构件运动原理分析,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迁移运动转换思维,提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高中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以“盐类水解”为例
Abstract:
新课程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先行组织者策略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但在复习课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先行组织者策略为理论基础,设计高中化学复习方案,旨在为学生在化学复习中能化疑解难,同化知识,深化认知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例谈劳动技术中密封技术在初中物理自制教具中的运用
Abstract:
摘要:在初中物理实验尤其是在自制教具中,密封一直是困扰实验教学实践的一个难题,密封性能是否良好,往往对实验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对初中物理实验中可能运用到的密封技术,进行分类及应用场景说明,同时通过在自制教具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案例,详细阐述密封技术的运用。
-
氢氧燃料电池的自制教具
Abstract:
鲁科版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中有氢氧燃料电池内容,该作者自制的这个教具,遵循氢氧燃料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创新使用了PAN碳纤维毡布、多个电极、白棉布包围电极,产生的气泡多且不易逃逸,实验现象明显,电池的电势差比较高,产生的电流强度比较大,使得音乐贺卡和小风扇运行时间按比较长。此外,材料和元件简单易得,并且操作起来非常简单,使该教具易于推广。
-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融合策略
Abstract: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习作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合理、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习作教学,能让本身枯燥的习作课堂变得更具有活力。当前,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高,教学面临着学生的兴趣度低,素材积累少,习作目标高,教师缺乏相关的信息素养等相关问题,研究通过阐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融合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两者融合的有效策略,借力信息技术优化习作课堂的教学路径,以期帮助解决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
关于铁丝吸氧腐蚀的家庭创新实验
Abstract:
设计开发了探究铁丝吸氧腐蚀的家庭化学实验,实验过程中利用茶水中的茶多酚代替K3[Fe(CN)6]溶液,实现了对铁丝吸氧腐蚀过程中产生的Fe2+的检测。具体的实验内容包括探究原电池对铁丝吸氧腐蚀速率的影响、温度对铁丝吸氧腐蚀速率的影响、氯化钠溶液的浓度对铁丝吸氧腐蚀速率的影响以及正极材料对铁丝吸氧腐蚀速率的影响。该家庭实验操作简单、过程安全且现象明显,旨在加深学生对铁丝吸氧腐蚀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助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
初中物理小孔成像实验的创新改进
Abstract:
初中生对物理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很强的观察能力,多数学生不仅喜欢动手做,而且还爱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物理教材上的实验探究或验证了对应的知识点,部分优秀学生求知欲望强,还要想得到课本之外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对原实验进行改进,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文中以小孔成像实验改进为例,通过改进,解决了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而且还能得到原实验之外的现象和规律。
-
“生气”的雪碧 ——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的一体化改进
Abstract:
以雪碧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目标驱动,利用注射器、西林瓶等生活中材料,设计制作了一套简单实用的“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检验”一体化微型实验装置,不仅实现了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活化制取,而且检验了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与水反应、与石灰水反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可燃也不助然,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等性质。该装置设计符合STSE理念,绿色环保微型化,实验操作简单,用时短成功率高,药品节约污染少,实验现象明显等优点,既可作教师演示实验,也能作学生分组实验。
-
深度学习视域下中考物理总复习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 ——以“压强”单元复习为例
Abstract: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以素养为导向,侧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考物理总复习要摈弃“机械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创新打造适用于单元复习的实验串,以实验为媒介,搭建学科知识体系,让学科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
-
初中物理STEAM电路制作探索
Abstract:
学生普遍觉得电学难,原因之一是虽然生活中用电器多,但学生只限于动动开关,基本看不到电路,因此对电路没有宏观感觉。针对学生生活经验难以获得,实验室器材又枯燥乏味等学习困难,介绍纸电路,既可以让学生如设计师一般,亲自动手实现具体场景的电路,将科学、技术、艺术、工程等都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电路知识、增强了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并在目标实现、作品欣赏中,获得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成就感,同时,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化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
弹力方向演示仪
Abstract:
弹力的方向,从施力物体的角度可分为轻绳(足够柔软)给物体的弹力方向;轻弹簧给物体的弹力方向;轻杆给物体的弹力方向,轻杆又分为“自由杆”和“约束杆”[1];还有其它类物体给出的弹力方向。由于教材中没有给出实例,也没有给出相应的实验,学生无法感受到弹力的方向,因此学生掌握弹力方向较为困难。为此笔者用简单易得的器材设计了相应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弹力的方向。
-
实验室制取H2的微型化设计
Abstract:
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仪器,巧妙的完成了实验室制取H2实验,新设计的实验方案所需试剂量少、操作简便、趣味性强、仪器拆洗方便,储存H2方便,且便于控制H2的用量和方便做H2的性质实验,适合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
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落磁法”实验装置的创新改进
Abstract: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落磁法”探究实验的传统装置,一般都是观察多用电表指针摆动的幅度,寻找感应电动势的规律。这样做有其不足之处:一是多用电表指针摆动有滞后性;二是显示的数值瞬间就没了。为了克服其不足,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创新与改进,设计制作了一种新型实验器材。该器材能捕捉到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并能保持其显示值便于观察,同时还能定量改变磁感应强度,实验效果理想。
-
小学科学R-D-C合作模式及指导策略——从“和尚喝水”现象谈小组合作
Abstract:
小组合作是小学科学课堂中常用的活动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小组合作混乱现象,合作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这与“三个和尚没水喝”现象极其相似。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优等生霸占操作权、后进生关注点偏移、旁观者无所谓态度等,采用R-D-C小组合作模式,辅以小组合作监管与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实验完成效率。
-
小试管内完成铁粉与硫粉共热反应
Abstract:
针对现行高中化学教材“铁粉与硫粉共热反应实验”存在的不足,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并反复实验探究,小试管做为反应容器,用酒精灯引燃反应,此改进后既操作简单又环保。改进后实验器材易得,绿色环保,不仅可以做为演示实验,还可以实现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帮助学生厘清反应热效应与反应条件的关系。本实验的改进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基于信息技术的斜抛运动可视化教学研究——以软件Tracker和Matlab为例
Abstract: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复杂的物理问题,但由于学生数学、物理知识所限,只凭借函数表达式难以分析其物理内涵和规律,借助信息技术软件的数值分析功能和图象模拟功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斜抛运动为例,利用软件Tracker分析小球做斜抛运动的视频,追踪小球的运动轨迹,生成小球做斜抛运动过程中各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探究斜抛运动的规律。利用软件Matlab构建不同物理情境下小球做斜抛运动的轨迹曲线,辅助水柱法,探究斜抛运动射程的影响因素。将信息技术与斜抛运动相整合,使斜抛运动直观化、可视化,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
乙醇消去反应的改进与创新
Abstract:
乙醇的消去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反应之一,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中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炭化现象严重,副反应产生大量刺激性气味气体SO2,且实验时间长,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提出适合课堂演示的乙醇消去反应的实验方案。
-
自制同步反应器探究影响速率的因素——以温度对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影响为例
Abstract:
针对开展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实验时,无法真正实现将试剂同时加入这一问题,设计简易同步反应器。借助简易同步反应器进行实验,具有同步化、一体化、微型化、绿色化、直观化、可迁移性等特点,同时可深化“控制变量”意识。
-
基于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家庭实验开发
Abstract:
以探究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性质为主题,以生活中常见的95%医用乙醇、白醋、6.7%石炭酸溶液以及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主要反应物质,搭配黑枸杞、碳酸氢钠、高锰酸钾消毒片、医用3%过氧化氢消毒液、维生素C药片以及硫酸亚铁药品等食品和药品,设计出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家庭化学实验。这些实验主要探究了乙醇、乙酸、苯酚以及酯类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加深学生烃的含氧衍生物的理解。
-
利用智能手机估测地球质量
Abstract:
高中生在学习万有引力知识时,总是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缺少检验真理的实验活动。本文通过智能手机自带的GPS定位系统、声音传感器结合Phyphox APP 软件实现了地球质量的估测,让学习从理论学习转向实践研究,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
基于生活情境问题解决的生物学实验设计——以“探究不同因素对青团颜色的影响”为例
Abstract:
以“青团制作”为生活情境,围绕如何制得青翠好看的青团、如何保证青团颜色稳定等实际情境问题,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比较、分析小苏打、热烫时间、浸泡温度等因素对提取到的泥胡菜汁及制得的相应青团颜色的影响,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青团制作中的实际问题。基于生活情境问题解决设计生物学实验,在引导学生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相关生物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
-
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的实验改进
Abstract: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学生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本文对“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实验进行不同条件下实验效果的探究,找出最优化的条件,并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便、便于夹持,课堂效果佳。
-
二氧化硫制备与性质实验装置新设计
Abstract:
使用罐头瓶、注射器、可乐瓶等常见生活用品,创新设计了二氧化硫的制备与性质检验的一体化装置。该实验装置能在几分钟内同步完成二氧化硫的性质检验,教学效果良好,可用作课堂演示实验。同时,该一体化实验装置密闭性较好,能实现绿色化。并具有良好的普适性,也适用于氯气、氨气、二氧化氮等其他固液不加热型气体的制备及性质检验的教学。
-
电容器充放电演示实验改进
Abstract:
新课标中,对了解电容器这一节,要求学生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在不同教材中,电容器充放电演示实验电路都有所不同。文章通过分析教材中实验设计的不足,利用发光二极管对此演示实验进行巧妙再设计,设计后的实验具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原理易懂等特点,能够大大提升实验演示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电容器。
-
巧用探究材料,助力概念建构
Abstract: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概念是教学目标达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小学生科学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概念主要通过探究活动形成,而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载体。本文主要从巧选材料、巧创材料、巧加材料三方面阐述如何利用探究材料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
乙酸乙酯制备实验再改进
Abstract:
针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的18个必做实验之一的《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分析比较现行的人教版、苏教版及鲁科版三个版本教材中该实验的具体内容和已有乙酸乙酯制备实验改进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可行性、科学性、生活性等为原则,从催化剂的选择、反应条件与装置等方面对实验做出了再改进,提高制备实验的效率。
-
新课标要求下燃烧条件的跨学科实验改进
Abstract:
在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燃烧相关的探究实验属于学生必做实验,对于学生认识并利用燃烧非常重要。课本中的红磷燃烧实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逸散在空气中造成污染,向水中通入氧气点燃白磷时,白磷由于自重较轻,极易移位,导致实验成功率较低。因此笔者利用试管、铜片、大烧杯等实验仪器进行了实验改进,利用金属在热水中的导热性极大提高白磷燃烧的成功率;利用密闭容器内燃烧后压强的减小等跨学科原理,即防逸并吸收装置内的五氧化二磷。整套装置在操作性、安全性、现象观察、可探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
小学科学生物探究实践区架构思考
Abstract:
实验室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最重要资源。当前学校较少配备利于学生开展生物种养及探究实践活动的专门场所。学校可对校内场地进行规划,整合资源,设计建设广义上的生物实验室——生物探究实践区,并从多角度对小学生物实践探究区的使用方法、运作模式、保障体系进行架构,为学生开展生物探究实践活动提供开放性空间。
-
视觉和听觉演示装置的制作与应用
Abstract:
笔者利用无线wifi传输技术,把模拟眼球成像过程直接呈现在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媒体上,利用水透镜和凹透镜演示了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让学生对近视眼成因及矫正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笔者利用编程软件把控制程序写入流水灯控制器达到控制Led灯流水的效果,模拟神经冲动传导路径利用光敏模块模拟视网膜感光细胞,声敏模块模拟耳蜗内听觉感受器,演示视觉、听觉形成过程,采用闸刀开关模拟神经冲动传导路径上不同部位损伤对视觉和听觉形成的影响。
-
自制平行板电容器特性演示器
Abstract:
传统平行板电容器演示实验受环境影响较大,特别在南方地区由于空气湿度较大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实验结果不稳定。为此作者利用CAD三维制图软件设计并制作了一套平行板电容器特性演示器,该演示器相较于传统演示实验操作更加简单,克服了传统演示实验的困难。该装置通过温控开关控制相对密封空间内温度使其在恒温环境下完成实验,并通过滑槽滑动的方式代替手持移动增强实验稳定性,通过增大极板面积提高电容大小,从而达到实验结果稳定实验效果显著的特点,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实验现象发现实验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定量探究感应电动势决定因素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与实验
Abstract:
针对现有探究感应电动势决定因素实验装置设计缺陷和功能单一.设计并制作了创新装置,利用Origin软件拟合,定量探究了导体棒旋转切割磁感应线的情况下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装置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科学探究能力,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
自制“光学集成盒”
Abstract:
自制教具可以提高教师动手和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研究物理的兴趣。初中物理学习中涉及了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透明/不透明体的颜色等光学课程,往往需要教师采用相应的教具进行光学现象演示,但一般教具只能针对一种光学现象进行演示。现有量产教具无法演示色光的混合、透明/不透明体的颜色等光学现象,“光学集成盒”可以组合进行分光镜看光谱、光的色散、色光混合、物体的颜色、凸凹透镜作用等不同光学物理现象的演示。该教具,创意好:教具制作简单,方便复制,材料易得,环保低廉。效果好:科学真实,现象明显直观,帮助学生把内心的问题解决。
-
基于项目的高中机器人社团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以VEX机器人社团为例
Abstract:
机器人课程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渐的流行起来,相对于传统课程,机器人课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工程思维、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目前的机器人课程的开设没有具体的模式,主要是以竞赛为目的,在学校中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开展教学。作者结合自身的社团教学实践和辅导学生参赛的经验,探究基于VEX项目的高中机器人社团教学模式,并就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解决办法,为中小学机器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
十进制数转二进制数展示模型设计与制作
Abstract: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部分大学的课程已下放到高中阶段学习,数制转换就是其中之一,十进制数转二进制数是数制转换的基础,新课标中有较高的能力层次要求。该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开源硬件,通过编程实现数制转换的功能,制作十进制数转二进制数的展示模型,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进行深度学习的同时,激发真正的思考,实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启发。
-
面向高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创客教学实践--以“智慧台灯”的实现为例
Abstract: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计算思维列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予以落实是一线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围绕高中生计算思维培养这一议题,首先对计算思维、创客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厘清了创客知识、创客活动、计算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讨论了将创客知识内化为计算思维的过程,最后以真实的项目“智慧台灯”的实现过程为例,介绍了具体了的教学方法。
-
直测式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
Abstract: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直观的实验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随着近年来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有些传统的实验教学设计和器材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本文通过对苏科版物理 8 年级下册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中存在的记录数据太多、精度不足等 4 个方面的分析,找出了问题的源头,并借助数字化实验系统iLab V12自制阿基米德原理演示教具——直测式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对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
基于大数据的初中科学精准教学策略研究
Abstract:
基于大数据,在初中科学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学科作业试卷批改和评价体系实施精准教学,实现有效学习。利用极课系统,摸清学生的学业情况,读懂学生的学业动态变化,落实试卷作业讲评,优化教学策略,实现精准性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分层教学,形成一种多维度、科学、精细化的评价体系。
-
新课标下数字化实验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Abstract:
让学生借助可视化的数据认识化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多视角收集证据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分析解释能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要求。本文通过融合数字化实验的实践研究、与传统实验对比及数字化实验在中考命题的应用角度,对数字化实验在新课程标准下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分析。
-
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充分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实现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而且可以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更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介绍了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及其意义,并以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实践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在物理学科乃至其他学科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
-
植物色素代替酸碱指示剂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Abstract:
在这个万事万物不断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有创新精神,不断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及对化学的兴趣。根据新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本文以实验为中心,主要是探究哪些植物的花青素能代替中学化学中常见的酸碱指示剂。通过对多种含植物色素较多的植物进行筛选,发现能够代替酸碱指示剂的植物色素有葡萄皮、红菜苔、紫薯。将这三种植物色素用于检测中学常见的酸碱盐溶液的pH,有明显变色效果。植物色素制作的酸碱指示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可以简单运用于没有实验条件的乡村中学,促进乡村化学教学的发展。
-
基于“简单化学知识”设计“有味道”的片断教学 ——以葡萄糖和核酸为例
Abstract:
从教学过程层面、教学效果层面、内在逻辑层面提出了什么是“有味道”课堂。较之2003课标版人教版教材,2019版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简称“选必3”)引入了许多新的经典有机反应,如醛与氰化氢的加成反应、羟醛缩合反应等。选必3的在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学习常见官能团的有机反应。易造成对第四章的部分有机反应的忽略,鲜有人针对葡萄糖的环化反应、核酸的性质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笔者认为,要充分挖掘出后两章中的有机反应的价值,引导学生从“断键和成键”的视角理解反应的本质,重点关注学生对有机反应的本质的学习能力,要重过程轻结果。为此提出了相应的“有味道”的片断教学案例。
-
基于硫酸亚铁药片的家庭实验开发
Abstract:
以硫酸亚铁片为主角,搭配生活中易得的其他食品和药品,设计了适合高中学生的家庭实验。该家庭实验的内容包含了还原性Fe2+与氧化剂的反应、Fe3+与酚类物质的显色反应、硫酸亚铁与碳酸氢钠及碳酸钠的反应,以及硫酸亚铁在空气中受热分解的反应。
-
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的科学风险内容比较研究
Abstract:
通过对四个版本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中科学风险内容进行编码统计和分析,发现现行初中教科书中虽然重视科学风险表现,但依然存在改进空间。四版教科书在不同科学风险内容呈现方面各有侧重。为更好地发挥科学风险认知和决策的教育功能,建议丰富教科书,同时注重一线教师对科学风险的认知深度和全面性,引导教师在课程中重视科学风险内容的教育,即教师在强化科学风险教学认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并有效避免相关科学风险。
-
转变实验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浅谈“设计性实验”教学之有效性
Abstract:
本文以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为例,论述在普通高中物理实验中积极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
杯子罩住的高矮蜡烛究竟哪个先熄灭
Abstract:
为探究容器罩住的高矮蜡烛熄灭规律,实验发现:一个容器同时罩住高、矮蜡烛,谁先熄灭与容器的特点有关。对于细高型容器,“烟囱效应”使CO2易聚集充满在容器顶部,然后自上而下,高蜡烛先熄。对于矮宽型容器,“烟囱效应”弱,CO2上升到顶部后迅速沿着容器壁扩散下来,当两支蜡烛离容器底面中心较远时,高的先熄;离容器底面中心较近(≤2cm)时,矮的先熄。此外,对于两个相同的细高型容器分别罩住的高、矮蜡烛,高蜡烛越高,离容器顶部越近,即占空比越小,高蜡烛熄灭得越快。当高、矮蜡烛的占空比分别增大至临界值(L高蜡烛≥0.71且L矮蜡烛≥0.79)时,矮的先熄。
-
素养导向下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助力探究实验教学 ——以“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为例
Abstract:
本文以“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为例,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介绍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如何助力科学探究的发展、学科思维的养成以及生命观念的达成。
-
PCK理论推动初中实验教学评价策略创新的路径探究
Abstract: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更强调学生思维与能力培养,且更重视物理实验探究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概念,更要理解物理原理,这对物理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PCK(学科知识教学)理论要求物理教师既要具备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更要具备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的知识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师专业技能之一,亦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关键引导因素之一。从物理实验教学实验出发,以“大气压强”实验探究为案例,探索基于PCK理论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策略创新。研究认为,在物理实验教学探究意愿、探究思维,以及物理设计与操作中,采用创新评价方式可更好地推动物理实验教学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对初中物理实验学科教学知识研究和拓展,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也对初中实验教学品质提升与改善有积极促进作用。
-
理解为先的“铁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Abstract:
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是由格兰特·威金斯等人积极倡导的一种系统的课程设计模式。以“铁及其重要化合物”为例,围绕“明确预期学习结果→确定恰当评估方法→规划相关教学过程”三个阶段开展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并为教师为教师开展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提供若干建议。
-
利用多重表征法探究碳酸氢钠溶液的分解与应用
Abstract:
本文采用“宏观表征”、“符号表征”、“曲线表征”,“理论推导”等多种表征方法对NaHCO3在水溶液中加热和常温两种情况下是否能够分解进行了验证。并总结了NaHCO3在水溶液中加热和常温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
中学物理单元教学研究热点与启示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Abstract:
单元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开展单元教学有助于培育学生高阶思维和学科素养,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单元教学既是人才培养需要,也是国家教育目标的重要指向。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法可视化分析CNKI数据库中相关论文,从文献数量、作者合作网络、发文机构和关键词四个维度梳理了国内中学物理单元教学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发现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单元教学模式和策略2个方面。基于文献详细分析后发现,虽然在大概念视域下开展单元教学已成为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热点,但缺乏方法论指导和紧密合作网络。
-
缩手反射演示仪的创新制作与应用
Abstract:
反射参与的结构及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不易观察且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同时脊髓低级中枢和大脑高级中枢的关系以及脊髓的传导功能都是隐含的重要知识点,需要教师进行概念整合,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编程技术设计缩手反射演示仪,将复杂的神经调节过程转化为直观可视的、可动手直接操作的一种演示仪,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学科素养。
-
聚焦情境载体,发掘实验素材——以部分“天宫课堂”为情境的高考试题为例
Abstract:
情景化试题作为一个测评学生核心素养情况的重要工具,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方面具有良好价值。我国空间站开展的三次“天宫课堂”展示了以物理实验演示为主的生动课堂,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本文将以部分“天宫课堂”演示实验为情境的高考试题为例,挖掘其蕴含的物理教学资源,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
“双减”政策下基于央馆虚拟实验的初中化学实验作业设计
Abstract: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如何使作业“减负增质”成为许多研究学者关注的重点。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其是内化知识的重要桥梁,在教学中不仅要涵盖实验内容,发挥实验的价值,作业设计中也应涉及化学实验。传统的作业设计以书面作业居多,实验类作业较少,而且由于实验存在不安全因素、学校设备有限等问题,实验作业更是鲜少涉及。笔者利用中央电化教育馆虚拟实验室平台进行实验作业的设计,以初中金属章节中金属铁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知识点为载体设计分层作业案例,以便能发挥实验作业的育人价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
固体传声实验创新设计
Abstract:
现行教材中的固体传声实验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以传统衣架传声实验为基础,按照“一条声音传播主路,多条声音传播支路”的设计思路,对固体传声实验进行了改进与创新,能够实现多人同时听音,学生在亲身“经历、参与、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领悟固体传声的特性。此外,结合传统土电话实验和电信号通信对实验进行了拓展,从听“衣架的声音”进一步拓展为“听音乐”、“传人声”,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到人声传播的趣味,体会到电通信的奇妙。
-
彩灯时钟二进制教具设计
Abstract:
日常生活中使用十进制比较多,但在计算机中所有数据都是以二进制方式存在的。在对学生进行Arduino教学过程中,数制转换是基础知识,掌握二进制记数方法对于学生理解程序有很大的帮助。但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只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为此,我采用开源的LilyPad作为主控板,设计制作了这个教具,一是可以当二进制时钟用;二是可以演示二进制的计数方法;三是作品的硬件及软件设计可以轻松的移植到Arduino中,在创客教学中又是一个很有趣且实用的课程资源。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HPS教学——以“电磁感应”为例
Abstract:
实施HPS教育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对科学本质理解的重要途径,也十分契合当下新课改强调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选取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电磁感应"一节内容为例,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根据HPS教学模式进行体现科学本质的教学设计,积极探索HPS教育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重演法拉第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从科学史的角度去学习物理知识,充分挖掘隐藏在物理知识后面的科学思想和合理逻辑,提升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
探究牛顿第三定理的数字化实验装置的设计、制作与应用
Abstract:
采用压力传感器,利用Arduino单片机控制,制作能探究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字化实验装置,并详细介绍了实验装置的制作与应用过程。
-
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技史教育策略探析
Abstract:
科技史教育是一种丰富且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可以让学生认识、理解科学本质,学习、运用科学方法,体会、形成科学态度。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对科学教学中的科技史教育提出了策略、要求,小学科学教材均有不同程度涉及科技史内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科技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史料梳理,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学会科学方法;通过科普剧演,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
-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Abstract:
针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新增加了“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性实验内容,笔者运用气体压强传感器等数字化器材,通过自制创新实验装置实施“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一系列数字化实验探究,在实验改进与创新教学中实现由定性化测试向定量化测量的转变,增强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提升了学生的证据意识与实验探究的科技含量。凸显了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与创新实验的育人功能。
-
铜与浓硝酸微型化实验设计
Abstract:
铜和浓硝酸反应按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不仅药品用量大而且还有大量氮氧化物逸出的可能,不仅严重污染教学环境,影响师生健康,不符合学生素养发展。为此,针对实验中存在的不足,设计出了一套既环保实用又简易微型化的实验装置,不仅能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而且还能改变学生对仪器用途的固有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电解池的可视化家庭实验开发
Abstract:
通过自制的便捷电解器,以铅笔芯、铁丝等物质为电极,结合生活中易得黑枸杞、茶叶以及医用高锰酸钾消毒片,开发出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过程安全的电解池的可视化家庭实验。实验中利用茶多酚、花青素以及高锰酸钾等物质,实现对电极反应原理的可视化研究,以期加深学生对电解池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调动学生开展实验探究的热情。
-
氢气燃烧与爆炸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
Abstract:
氢气的燃烧与爆炸是初中化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在教学中依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明确可燃性气体和粉尘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同版本的教材中设计了不同的方法,各有利弊。通过对鲁教版和人教版教材中设计的实验进行对比,创新性的进行实验设计,利用生活中的塑料袋、注射器、电子打火器等物品,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趣味性更强、更加安全环保,进一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实验创新素养。
-
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再改进
Abstract:
将教材中“刚烘干的木炭粉末”换成“打印机墨盒中残余的碳粉”,用粗棉花捻成棉条做酒精灯灯芯,将硬质试管改为带胶塞的顶部具支试管,创新改进木炭还原氧化铜的装置。该装置具有设计简单、耗时短、试剂易得、现象明显且节能环保等优点。
-
工程视域下的科学实验改进——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自制演示装置为例
Abstract:
为了更好的进行实验教学,教师会对部分实验进行创新改进,但教师在实验改进时往往缺乏规范,没有章法可循。本文以自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实验演示装置为例,介绍了工程视域下实验改进的流程与方法:在工程决策阶段明确改进需求、在工程设计阶段创建改进方案、在工程实施阶段迭代实验装置、在工程展示阶段开展改进教学。在实验改进中融合工程思想,可以切实提高教师实验改进的技能,改善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
潜水艇模型的优化设计
Abstract: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一节中,传统潜水艇模型在制作与演示过程中存在气密性不良、可重复性及直观性欠佳等不足。对潜水艇模型优化设计制作,通过增加气球作为“气舱”,清晰地显示潜水艇模型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下潜或停留在任何深度。优化设计后的实验具有实验器材易得、操作简单、直观等优点。
-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改进实验----机器人套件自动摩擦力演示器
Abstract:
摘要: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利用了二力平衡的原理,操作中需要将物块放在水平面上,并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凭借手拉动物块很难让物体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凭借肉眼很难识别出物体是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本文对“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创新,利用机器人装置测量摩擦力,使测量结果更准确,操作更方便。
-
创新实验教学 发展核心素养——以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我们离不开呼吸”为例
Abstract:
小学科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和总目标。为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以“我们离不开呼吸”为例,将创新实验融入教学,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勇于探究、动手动脑,从中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体现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
水动力车的设计与制作
Abstract: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列举水力发电站工作过程,很多同学没有见过水力发电站,自然很难理解这个应用,通过布置课后拓展实验,设计制作水动力小车,直观地呈现了水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制作器材常见,简单易行,对于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很有帮助。
-
规范 发展 创新---“苏派”教学理念下初中物理实验的优化与管理策略
Abstract:
苏派物理教学着力于实验教学,不仅从苏科版教材中可以看到,在初中物理实验室管理中也处处体现。文章首先简述“苏派”教学理念,在就初中物理实验室管理和实验优化等工作谈几点想法,期望能对广大物理教师有所启发。
-
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的 演示实验装置
Abstract:
摘要:光的传播路径通常不容易看到,学生较难理解相关知识点。部分教师会使用蔗糖或食盐制作介质,但是存在实验现象不稳定等缺点。笔者使用明胶、长方体水槽和红色激光笔等材料,制作两个实验装置,分别演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和同种不均匀介质中发生偏折的现象,可以得到稳定的实验现象和可重复的实验结果。通过阐述制作实验装置的意图、实验原理、制作过程,创新与优点和反思与展望,全面介绍演示实验装置。
-
基于PBL模式的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教学尝试
Abstract:
初中物理教学强调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既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又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同时,“新”课标又提出“跨学科实践”主题,要求教学中可以适度进行“跨学科”的“实践性”活动。通过研究发现,PBL教学模式既符合科学探究的理念,又符合“跨学科实践”主题对教学的要求,所以在实施“跨学科实践”内容教学时,可以尝试应用PBL教学模式,对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会大有裨益。
-
玩转智能手机 打造高效课堂 ——以智能手机在初中物理教学应用为例
Abstract:
伴随着智能手机大面积普及和强大的硬件功能以及配套的AAP软件,利用智能手机辅助物理教学成为可能。通过智能手机的拍照、录像和分享,可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便于课堂学习信息传递和交流。对于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或不能做的传统实验,可以利用手机传感器帮助完成。对于速度过快的实验,可以通过手机慢动作播放,显示实验细节,学生能清楚观察整个实验过程,便于学生分析问题和得出实验结论。在物理教学中恰当使用手机,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
“三全育人”理念下理工科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探索和实践教学研究—以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为例
Abstract:
培育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精神是提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立足于“三全育人”理念,以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为例,分析了在立德树人基本要求下激发理工科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精神的问题,从全员协同、全过程指导、全方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增强理工科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精神的新蹊径,构建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建设高水平大学及重点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用LED灯带制作可视化滑动变阻器演示教具
Abstract:
绕在滑动变阻瓷筒上电阻丝接入电路中结构方式是教学的难点。为了实时地显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电阻丝内电流路径,实现变阻器电阻丝真正接入电路中有效部分的可视化呈现。教师巧妙地构建LED灯带的有效连接方式,辅以身边的生活器材,制成滑动变阻器电阻丝静态实物模型与滑动变阻器电阻丝动态实物模型。在模型演示中不但显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而且能够显示电阻丝随滑片滑动时接入电路中长度变化趋势的可视化教学,降低思维台阶,提高教学效率。
-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思考与教学建议
Abstract: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从“直杠杆处于水平方向平衡”出发,收集数据并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无疑可以降低实验探究的难度,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有些学生认为杠杆平衡条件仅针对直杠杆,有些学生认为杠杆只有在水平方向静止时才满足平衡条件,还有学生认为该条件应改为“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等等。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利用线光源、自制直角尺改进教材实验,从而突破力臂测量的难点。最后,笔者基于建构主义、教育心理学等理论,提出教学建议。
-
有关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图的一些思考
Abstract:
核磁共振氢谱图(简称“氢谱图”)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重要谱图,是高考化学的热点,主要涉及谱图信息的读取、峰面积比例及其应用的考查。文章以7种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氢谱图为例阐述了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运用峰的高度比来得出峰面积之比的错误做法,并作出了合理的科学解释。文章从化学位移数值的角度阐述了氢谱图上不一定能得出吸收峰的组数与等效氢数的相等关系的现象及其原因。最终提供了创建真实情境、融合信息技术、适度拓展等教学建议,以及利用化学软件Chemdraw 14.0验证氢谱图、设计去谱图化作业的作业建议。
-
手工编织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具
Abstract:
创造性地将传统手工编织艺术与生物实验教学相融合,原创了手工编织DNA双螺旋结构物理模型教具的方法。手工编织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具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2.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DNA的结构和性质,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3.利用可重复使用的材料编织DNA模型,可以节约教学资源,也更加环保和经济实用;4.手工编织同时结合了科学和艺术的元素,使得学生在制作DNA模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科学知识,还能够欣赏到艺术的美感,从而更加全面地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5.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崇,提振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
自制“电子秤式向心力定量演示仪”
Abstract: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在新课标中,“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半径、角速度、质量的关系”实验是高中物理必修课程学生必做实验。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向心力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创新实验来帮助学生学习。本文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如电子秤、电风扇等,设计了一款取材容易、操作简单的向心力演示仪,进行向心力大小的定量研究,加强学生对向心力公式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信息技术辅助物理建模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平抛运动为例
Abstract:
物理建模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文章以平抛运动为例,借助信息技术认知工具Tracker软件,将导引式建模教学模式细化到平抛运动教学中,对物理建模教学环节进行了讨论,提出进行物理建模教学的3种策略:依托实际问题情境、借助信息技术工具、选编原始物理问题。
-
高中生物学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途径
Abstract: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存在显著相关,学习动机对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具有恰当的动机水平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以学习动机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结合具体的生物学学科教学探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途径。创造成功体验、学习生物科学史、创设问题情境、丰富生物实践活动(改进实验、使用虚拟仿真实验、开展实践活动)、采用个性化评价等方法与途径,对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观察心脏的结构”实验改进设计
Abstract:
摘要 在观察心脏的结构实验中,可以选择经济实惠、易购买的鸭心替代价格较贵的猪心来开展分组实验。通过实验步骤的详细指导,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认识心脏的结构。并且,笔者研究教材增设了两个实验作为观察心脏结构实验的补充实验,分别是自制教具模拟瓣膜的实验,向学生演示了瓣膜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的功能。以及猪心灌水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清心脏各腔室如何与血管连接,引导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
“地雀进化模拟实验”的创新设计与应用
Abstract:
本文以“教学过程重实践”的生物学课程理念为指导,对“地雀进化模拟实验”进行创新设计,通过遴选贴切的模拟实验材料,设计自制地雀喙的模拟工具,创新实施与数据分析等系列优化改进,以期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与教学效果,为初中生物进化理论的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
乙醛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综述
Abstract:
乙醛的银镜反应是用来检验醛基的一个重要的定性实验,高中化学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这是学生必做的实验之一。对中国知网近几年乙醛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文献进行梳理,存在改变反应容器、加热方式、增加氢氧化钠等实验改进方式。对文献进行分析,可为一线教师教学以及该实验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
-
基于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小学低段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Abstract:
小学低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个难题。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激发兴趣-自主探索-深化反思”是培养小学低段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小学低段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元认知指导;二是多元评价。元认知指导主要包括活动整体元认知指导和创新能力元认知指导;多元评价主要包括:描述性评价、展示性评价、量表式评价。
-
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设计
Abstract:
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利用常规实验仪器,引导学生研究化学实验设计可行性、安全性、环保性等,促进了学生化学观念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意识,提增强了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
-
解密高考化学实验操作排序题
Abstract:
案例分析了实验操作排序题的类型和特点,从实验操作原理、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操作流程三个角度梳理解题基础,构建此类试题的解题模型。并应用解题模型,解决侧重点各不同的四类试题,提高学生对此类试题的分析与解题能力,提升学生运用化学实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实验的改进
Abstract: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在苏教版教材中是两项彼此独立的验证实验,在教学中发现验证这两项实验都具有操作繁琐、耗时较长、实验现象不明显等不足,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过程不仅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用时较短,而且巧妙地将两项实验融合为一项连续的实验,增强了实验的连续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分组完成,促进该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普及。
-
在初中科学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实践研究
Abstract:
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实施的首要问题是议题选择,基于议题四大特点对议题进行甄别从而适用于初中科学,其次采用引出议题—拆解议题—科学论证—科学决策的议题教学模式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最后提出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促进议题教学。
-
物理实验生活化视角下注射器的应用——以两个探究实验为例
Abstract:
将物理实验引入日常生活,是目前物理教学的大趋势所在.本文首先对现有的关于注射器在物理实验中应用的文献进行了归纳陈述,基于生活化实验视角下,探究了注射器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以抛体运动和波意耳定律的探究实验为例,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从实验材料、实验设计思路以及实验操作四个方面进行介绍,通过总结与反思对实验设计进行思考和评价.以期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
摩擦力学具创新设计与探究
Abstract:
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计算及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是高中一年级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制作学具,可以直观显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方向;通过设计典型实验,可以得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模型概念中相对直接接触物如何判定摩擦力方向、相对地面如何判定动力或阻力;通过列表探究,可以归纳出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方法。巧妙设计实验的同时,滑动摩擦力和与之对应的最大静摩擦力也呼之欲出。
-
基于STEM与Phyphox的物理实验创新设计与实践——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为例
Abstract: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方式的要求逐渐提高,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为首要任务,物理实验的跨学科化、信息化创新也称为研究的重心。本文着重介绍如何利用Phyphox软件与信息技术,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为例,对多个知识点的课堂实验进行了多维度的创新设计,以适应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推动实验物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铁树开花”分子运动实验的再改进
Abstract:
分子运动实验是学生从宏观现象研究微观结构的重要基础。教材中的实验方法药品用量大,氨气会逸散,实验时间长,效果不明显,不便于学生观察,不少教师对该实验进行了美观趣味性的改进和创新,但仍存在不足之处。笔者使用塑料花枝叶作为实验素材,防止腐蚀;在塑料瓶中进行实验,防止污染;用注射器加药品,减少用量;借助生石灰与水反应,升高温度;用盐酸中和浓氨水进行尾气处理。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易于推广。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为例
Abstract:
为贯彻新课标“加强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理念,小学科学的学习阶段越来越重视“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技术工程类的课程教学时,应明确课程类型,设计与实施教学时,可运用创设真实情境、整合跨学科知识、提供动手实践机会、以问题驱动学生自我反思等策略培养学生的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教学中还应注意紧扣课标要求、提供结构性材料、合理安排课外实践活动、以评促思促改。
-
“浮沉子”的制作与创新
Abstract:
“浮沉子”是初中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学中的小实验。为追求更好的实验演示和实验原理分析的效果,在以往实验评价的基础上,对“浮沉子”实验进行了器材选择优化、实验方法改进探索和实验思想的质疑创新,助力学生获得方法性知识,发展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
-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于水的对比实验
Abstract:
针对高中化学四个版本教材上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于水的性质实验的不足,在实验药品的用量和实验器材的选用上进行改进。实验药品的用量考虑到地区季节温度的因素,实验器材巧妙使用简易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两者的对比实验更加科学、直观。
-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改进综述
Abstract:
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版)》以及现行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中的“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发现该探究实验存在着污染环境、操作不便、实验等待时间长等问题。对中国知网近几年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改进文献进行梳理,存在实验绿色化、操作简单、改善传热效果等改进方式。为一线教师的教学、该实验的有效实施和进一步的改进提供参考。
-
自制实验教具探究透镜的作用
Abstract: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1节《透镜》中,利用激光器发射出的3束较细的平行光通过透镜时产生的现象,探究透镜的作用。然而,在许多学校,存在该实验器材缺乏的可能性,且实验现象也不够直观。同时,3束较细的平行光不具备普遍性,以此总结出透镜的作用会略显牵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干冰遇热升华的原理,形成便于观察实验现象的烟雾环境,改装手电筒以发射平行光,实现在烟雾环境中,利用较宽的平行光束探究透镜的作用,呈现出更加直观的实验现象,从而更好地总结出透镜对光的作用。
-
利用GeoGebra突破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学习难点
Abstract:
高一新生由于尚未接触数学中的极限概念,没有建立微分和积分概念,对于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的学习,存在很大困难。利用动态数学软件GeoGebra几何画板中的LowerSum指令,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进行定量微分和积分的动态直观运算,使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的推导过程形象、直观、动态、定量,实现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学习难点的突破。体现了中学物理教育中物理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了学科核心素养。
-
运用Python探究数学问题培养高中生计算思维的教学实践——以“圆周率近似值的计算”为例
Abstract: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将计算思维列为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予以落实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高中生计算思维培养这一议题,分析了传统编程教学在提升学生计算思维上的缺陷,阐述了利用Python探究学科问题培养计算思维的优势,最后以真实的数学问题“圆周率近似值的计算”为教学案例,将数学知识和编程知识进行有效融合,进一步讨论了运用Python编程探究数学问题培养高中生计算思维的教学实践,以期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目标提供借鉴。
-
高中物理实验室开放式管理模式探究
Abstract:
物理实验室是承载物理教学、实验探究的重要基地。根据高中物理实验室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验室管理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有利于实验室仪器设备循环利用,扩展实验室课程资源。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应遵循多重性、实效性、双向性原则,并从合理配备与购置实验仪器、搭建实验信息化管理平台和传统实验室与多功能实验室互为补充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优化和完善实验管理,使实验室更好地服务于物理教学,充分发挥实验室应有的功能价值。
-
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例谈改进在自制教具中的作用
Abstract:
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而在日常教学中,常规器材有时却达不到我们的要求,这时便需要我们的物理老师自己动手做自制教具,但教具在自制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反复对自制教具改进,才能得到一个精品的自制教具。“多变透镜立体光路演示仪”在自制教具研发过程中,经过1.0版本-4.0版本的反复改进,最终才在国家自制教具大赛中获得大奖。
-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的重要性
Abstract: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初中生受到空间思维的限制,很多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都比较难理解。为了变抽象为直观,因此物理课堂要充分展现实验的可视性。而物理实验是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桥梁,课堂上通过实验突破物理的重难点后,再把物理知识延伸到生活实际。让物理回归生活实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
让核心素养在思维型课堂中悄然“生长”
Abstract: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使他们能够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在这种背景下,物理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性,营造出富有情感、有温度、有意义、有生命力的课堂氛围。把核心素养融入到思维型课堂教学中,就应当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去,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生本课堂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的成长。
-
巧用氧气流,优化氧气性质实验
Abstract:
沪教版教材中,氧气性质实验所用氧气是一瓶一瓶收集,一瓶一瓶的实验,操作麻烦,现象不明显,且氧气受热易散失造成浪费。笔者利用三通管、气球设计了一种可以储存氧气的装置,并利用“氧气流”完成物质和空气、氧气反应的对比实验,现象明显,节省药品,可操作性强。
-
在项目式学习中改进教材实验——以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实验为例
Abstract:
项目式学习具备参与度高、自主性强的优点,能充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改进教材实验项目式化,让学生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到项目成果即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
在初中生物模型教具制作中渗透劳动教育
Abstract: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积极开展模型教具制作,不仅能让学生亲历教具制作过程,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实现教具制作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还能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科学设计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
路径解码: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实施策略
Abstract:
【内容摘要】深化义务教育改革,需要我们优化教学方式,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小学科学学科可以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解构并以项目化的方式进行重构,从而不断让项目化学习浸润发生、联结深入、拓展延续,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促进学习者学习素养的全面发展。
-
中学物理实验迁移创新制作类项目式学习案例:基于光电传感器的位移尺
Abstract:
一些学生在完成课程教材中利用电磁打点计时器与电火花打点计时器进行加速度测量的实验当中,由于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摩擦不可避免,测量误差无可避免地存在。为了消除纸带的摩擦对实验的影响,师生合作设计提出了利用光电传感器进行位移测量的位移尺。“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内外衔接、迁移创新,设计并制作了基于光电传感器的位移尺。
-
“蜡烛刚熄灭时白烟的点燃”实验改进
Abstract:
探究改变熄灭蜡烛的方式,增加白烟量;设法使白烟聚集起来,让其具有可控的逸散轨迹。比较好的做法是用口径略大于蜡烛的绝缘电工阻燃管套住蜡烛,既能解决蜡烛熄灭的问题,且多次实验也不会烫手。实验现象明显,容易操作。
-
在探究实践中建构思维进阶型科学课堂
Abstract:
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其中科学思维是核心。在探究实践中促进思维进阶要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为前提,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自主建构科学概念,促进思维发散;创新教学方式,突破传统课堂的思维桎梏。
-
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探索
Abstract: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教育教学特别强调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要基于核心素养,以生为本,理论结合实际,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使知识得以有效建构。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教学策略,探索有效有层次的教学措施,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科学观念有效建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
乙醇与钠反应实验的改进
Abstract:
针对乙醇与Na反应出现的黄色而非淡蓝色火焰,笔者通过分析资料和不断地实验发现,降低氢焰的温度和减少氢气燃烧过程中氧气量或空气量的办法,都能够减弱或完全避免氢焰产生黄色。使用玻璃导管作为导气管有利于降低气体流速,从而能降低氢焰的温度;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并通过控制推动活塞的速度,保持氢气在管口或管口附近燃烧,能减少氢气燃烧过程中的空气量。这样最终在普通可见光下,使用改进后的装置能明显地观察到氢气燃烧时的淡蓝色火焰。
-
利用tracker软件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实验创新
Abstract:
利用tracker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利用traker软件实现频闪相机的功能,利用tracker自带的数据处理功能做出平抛运动的x-t图,y-t图,y-x图,分别得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特点,竖直方向的运动特点,平抛运动的轨迹
-
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改进
Abstract: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对生物实验教学的建议,将“pH对酶活性的影响”这一实验进行深度改进,促进实验由教材化向生活化、由验证性向探究性、由大中型向微型、由定性向定量的多重转变,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探究“电能是从哪里来的”实验装置改进
Abstract:
由于教材中“电能是从哪里来的”这一探究活动的实验装置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特自制改进了三种实验装置。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以及装置的拓展使用有效提升了分组探究的有效性,将不易见或不可见的实验现象变得可见,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电能从哪里来的”。
-
基于模拟实验指向模型建构的“三段五步”教学法 ——以“风的成因”为例
Abstract:
模拟实验是发展学生模型建构能力的重要途径。“三段五步”教学法提供了旨在发展学生模型建构能力的一般路径,即,在感知具体阶段,通过“操作模型,捕获信息”和“处理信息,理解模型”,实现对模型的理解;在思维抽象阶段,通过“搭建支架,模型抽象”和“探究原型,建构概念”,完成模型或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抽象具体阶段,“应用迁移,深化理解”,加深对模型或概念的理解。在完整的科学抽象思维过程中,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得以发展。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科学“思维型研讨”的设计与实践
Abstract:
有效的科学探究过程离不开思维的参与,深入的课堂研讨过程是发展科学思维的有效方式。本文基于小学科学课堂研讨中思维参与浅表化等问题分析,聚焦“思维型研讨”类型的实践与探索,根据内容特点整理归类为观点答辩、现象解释、数据分析、方案论证等四种类型,并梳理出相应的研讨流程和组织策略,切实提高科学课堂研讨的高效性,让课堂研讨环节成为科学思维发展的主阵地。
-
对于文章《基于DISLab系统定量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的一点看法
Abstract:
杂志《实验教学与仪器》2022年第10期中刊登了一篇关于自制教具定量探究液体表面张力的文章《基于DISLab系统定量探究液体表面张力》。该文中以拉脱法为原型,将拉脱法中“金属环”改成了“塑料板”,进一步探究了水的“单位面积的液体表面张力”,笔者对于实验器材变更的科学性以及定义“单位面积的液体表面张力”这一物理量的正确性有一点不同的粗浅见解。本文从表面张力的定义出发,详细分析了拉脱法的实验原理以及对文章《基于DISLab系统定量探究液体表面张力》所提出不同看法的理由。
-
使用智能手机优化“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验
Abstract:
“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是高中物理一个典型的探究实验,使用传统装置的实验结果存在偶然性强与误差大的弊端,进行改进优化后的实验装置成本低且易获取,搭配智能手机有效减少实验误差,以体现实验的科学性。
-
“光的反射”实验装置的改进
Abstract:
学生学习在《光的反射》这一节内容时,往往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实验教学中采用的实验器材不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及逻辑思维,因而需要对光的反射实验器材进行改进,本文设计了一款全景式半球形光的反射实验器,希望对光的反射的教学带来帮助。
-
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装置的改进
Abstract:
利用具支试管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演示装置进行了改进,从而有效解决中学实际教学中不能较好观察到应有实验现象的问题。该实验创新装置反应现象清晰且反应速度快,可直观观察到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的生成,因而可以更好运用于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实际教学中。
-
开发创新实验设计 促进科学概念形成——“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实验设计的创新改进
Abstract:
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理解自然规律的经验基础,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在“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一课中,教师利用感温油墨,创新改进实验器材、优化实验设计,使得学生能够直观而清晰地观察感温油墨颜色变化,从而理解热交换时物质温度的变化,进而形成热量自发地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的科学概念。
-
指向深度思维的“嵌入式”情境创设 ------以“速度”的教学为例
Abstract:
以“速度”的教学为例,将情境线、问题线、思维线三线合一,基于情境切入、发展、深化、提升的真实情境线嵌入,关注学生习得体验的问题线导入,触发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线融入,实现优化学生高阶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
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探究性实验教学
Abstract:
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视角出发,分析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思路,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提出以情境创设引发思维冲突,通过对实验的过程、方法、证据等创设思维问题,提高学生观察、质疑、推理和分析的能力,激活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养成不盲从、会质疑、会批判的科学态度,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
基于具身认知的物理体验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浮力”教学为例
Abstract:
具身认知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范式,强调身体对认知的影响,其特征为涉身性、体验性和环境嵌入性。运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物理体验式教学,能有效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身心融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文章在初步理解具身认知和体验式教学内涵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提出具身体验式教学设计方法:创设情境激发体验、亲历实践自主体验、整合评价内化体验、知识应用强化体验,并达成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加强体验过程的设计、注重具身活动的内化、关注评价反馈的实施等教学实践策略。
-
优化实验教学,发展思维能力
Abstract:
科学教学中巧用实验精准突破教学重难点,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深度学习。 通过开展趣味实验比赛,开展实验探究,改进实验评价,利用实验再设计等方法,来激活、深化、活跃、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引导、推动学生的学习,促使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发展,高阶思维获得培养。
-
旧新教材中“模拟实验”与“运用模型”的比较研究---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为例
Abstract:
旧新教材中对“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分别用“模拟实验”与“运用模型”作出解释。笔者通过旧新教材的比较分析,以“模拟实验”改进创新为研究点,借助激光测距仪,在无需切开琼脂块的情况下连续定时测量,直接模拟物质进入“细胞”的动态过程,再与新教材的“运用模型”互补融合,为教师在旧新教材更新点或改进点上的教学融合探索提供一定参考。
-
带可调光源的免对光学生显微镜
Abstract:
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探秘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第二单元《微生物》,都有涉及到显微镜的使用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观察微生物。而传统的显微镜在使用上存在使用不方便缺点。本教具是基于以上课程而开发设计,其可应用于小学阶段相关实验教学,也可应用于中学阶段相关实验教学,作为教师演示器材或学生实验器材均可。它可以完成观察生物细胞、 观察微生物、观察其他微小物体标本等。
-
跨学科观照下的初中生物STEAM课程设计与实施
Abstract:
生物学科是一门可以与多学科进行融合的学科,在面临有好奇心,生活经验少,动手能力需要培养的初中学生,初中生物除了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兴趣的激发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生物教学中采用体验学习方式和STEAM教育理念十分有必要,本文以“神奇的种子”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介绍了初中生物STEAM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
-
素养为本导向下的实验教学目标设计
Abstract:
以“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实验为例,按分析实验的任务及类型、梳理实验内容的组成、理清实验内容发展的素养、确定实验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按“谁”通过 “做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做到什么程度”来“发展什么素养”的基本结构,对素养为本导向下的实验教学目标进行设计、陈述,以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目标设计提供实践参考。
-
基于真实情境嵌入的科学思维进阶发展 ------以“滑动变阻器”的教学为例
Abstract:
以“滑动变阻器”的教学为例,将情境线、任务线、思维线三线合一,基于情境切入、发展、提升的真实情境线嵌入,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任务线驱动,触发学生高阶思维的思维线进阶,优化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
上海中考改革背景下 初探物理实验操作考试的人工智能评价系统
Abstract:
通过介绍智能系统的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和电学及光学实验的案例分析,帮助老师和学生了解系统及其运作方式。利用智能系统的统计结果可以为教学计划的优化调整提供数据。通过试运行,期待智能系统和实验器材的升级,推动实验教学的整体改革与发展。
-
液体压强产生实验改进
Abstract:
针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的演示实验。教材中的演示器材较短,容易破损,只局限于演示一些实验,并且实验不明显,因而对其器材进行改进。经实验改进,设计出可以完成课本的多个实验,根据需要进行组装来进行实验,填补实验室仪器的空缺,把多个实验统一到一个实验装置中,并且操作方便,效果凸出,可以随意拆除和组装,便于不同地点使用,不易破损,经久耐用与储存的实验装置。
-
学科史视角下的类项目化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Abstract:
2022版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了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驱动型问题的持续探究,将学习素养的学习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的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育人目标。然而,严格意义上的项目化学习对于活动设置,场地布置,学习时长均有不同要求,较难在常态课程中完整实现。本文从物理学史的视角切入,通过提取项目化学习的关键要素,如驱动性问题,多维度的参与,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将其融入到传统课堂的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挖掘科技馆“秘籍”,助力高中物理课堂
Abstract:
将科技馆资源融入物理课堂教学,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直观清晰,还能落实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本文以广东科学中心为例,深入挖掘其蕴涵的物理内容,举例分析如何在物理概念教学、物理规律教学课堂中融入场馆内的实验资源,探讨科技馆实验资源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应用方向。
-
高中化学学业质量水平视角下的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Abstract:
在研究配位键与配位化合物学业质量水平的基础上,聚焦学业质量标准,确定学习目标与评价目标,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设计学生活动,通过评价任务诊断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及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建立配位键与配位化合物的知识结构图,构建重要化学概念的认知模型。
-
“流体流速与压强关系”演示教具的自制和改进
Abstract:
自制和改进物理实验教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成为一种有效突出教学效果的方式,实验教具可以直观地呈现物理现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本文基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中“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演示实验,介绍一种自制和改进“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一体化演示教具,其具有现象明显、过程持续稳定、可循环等有效,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感受物理现象,理解现象本质。
-
运用5E教学模式对“植物体细胞杂交”实验的概念教学尝试
Abstract:
本文运用5E教学模式对“植物体细胞杂交”这一内容进行概念教学,并以5个不同环节及相关问题串为主线, 基于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建构概念,初步形成生命的物质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还有利于学生构建概念及对概念的理解,可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
光现象演示仪的一体化创新开发
Abstract:
常规的光现象演示实验教具存在不足,不利于学生对光现象的深入理解和教师的一体化演示。为解决不足,设计了用多束强激光作为平行光源,用超声雾化器产生的水雾显示光路,以呈现出多束平行光入射时的系列光现象。新教具能够一体化地完成光现象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凸透镜、凹透镜等多个演示实验,具有操作便捷、探究高效、可视性强、实验现象明显等优点,使光现象实验更具系列化、结构化,便于教师的日常演示和学生对光学内容的理解。
-
自制水的三态变化实验仪
Abstract: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水”单元有关水的三态变化实验教学中,存在材料繁冗、操作易错、现象呈现慢,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为此,利用半导体制冷片、水泵、加热台、电源、电子温度计、开关、储水箱等材料,可制作一款“水的三态变化实验仪”。该教具可完成水沸腾、水结冰、冰融化三组实验,对水单元的2-4课内容进行系统思考和改进,提升实验的可操控性,增加过程的直观感受,减少操作所需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的重难点。
-
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教学策略
Abstract:
随着现代小学科学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愈发突出,如何依托信息技术的核心优势,全面优化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实效,备受教师关注。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的重要价值,分析了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原则,在探讨小学科学实验探究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转变思想认识,挖掘信息技术内涵价值等多个角度,提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教学策略。
-
学习进阶视域下单元整体教学结构化的路径探寻
Abstract:
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正确认识信息科技课程“科”“技”并重的定位,要深入理解课程 结构的逻辑关联,实施课程内容的模块化、结构化、体系化。在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计算思维培养层面,要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并能迁移运用解决其他问题。课程的结构化设计与教学体现了学习的进阶性,计算思维的迁移性体现了课程目标维度的螺旋式上升,在单元整体教学情境下,从目标、内容、情境、评价四个角度探索学习进阶视域下信息科技学科结构化教学的新路径与新方法。
-
基于化学科学本质大概念的实验探究教学 ——以粤教版“酸和碱的反应”为例
Abstract: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科学探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能够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笔者通过《酸和碱的反应》一节课进行基于化学科学本质大概念的实验探究教学实践。借助信息技术,深度开展课堂实验探究活动,将课堂评价始终贯穿于整节课,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
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学情境创设中的应用——以“遗传信息编码在DNA分子上”为例
Abstract:
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融合应用不断深化。而在高中生物学情境创设中同样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升情境创设的多样性及有效性。本文以“遗传信息编码在DNA分子上”的情境创设为例,提出信息技术在情境创设中的应用途径,借助网络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借助短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借助虚拟实验创设体验情境、借助交互平台创设互动情境等途径。同时,本文还给出了相应的应用建议,如网络信息需契合教学内容、微课视频可以有多种用途、虚拟实验可补足教学短板、交互平台可进行针对性评价等。
-
新工科视域下中学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课程开发
Abstract: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中学阶段,为了能向大学输送更多的新工科后备人才,校园内作为重要实践基地的创新实验室及其相应配套的课程也应有所改变。工程类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应从空间布局、文化塑造、制度建立等多个方面入手,共同努力营造出一种自由、宽松、协作的氛围,实验室内所配置的工具、设备应具有开源、通用的特点。而工程类创新实验室配套课程的开发则需要以“跨学科融合”为核心,以“项目”为基本单元推进。
-
基于3D打印的纵波横波演示仪
Abstract:
笔者借助于3D打印技术自制了的纵波横波演示仪,并分别研究纵波和横波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很清楚观察到:纵波和横波都是波源先振动再带动质点(由近及远)振动,质点不随波迁移,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两种波区别在于纵波的波源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平行,而横波的波源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同时发现在弹簧总长不变时,转速不同时形成形成的纵波(或横波)的密部(或波峰、波谷)不同。该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纵波和横波形成的原理。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效果很好。
-
交互式数字教材的比较优势与运用策略
Abstract:
具备交互性与富媒体性数字教材的出现,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教材数字化阶段。分析交互性赋予数字教材的比较优势包括:知识的立体分层、课堂的交互合作、资源的即时共享、认知的具身体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运用策略包括:构建知识联系,实现意义建构;活用交互工具,促进交流合作;精选数字资源,丰富教学设计;重视知识呈现,构建虚拟情境。
-
马丹,姚列菊,杨凡
Abstract:
以“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为例,开发由虚拟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家庭实验室组成的“三室联合教学法”,尝试多元建构实验模型,探索初中生形成化学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新路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与实践能力。
-
基于数字化实验的化学史实深度学习研究 —以“豆腐的制作”为例
Abstract:
以2019年人教版必修二第八章研究与实践“豆腐的制作”为题材,以豆腐的发展史为课堂学习的时间线,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带领学生依次学习了豆腐的起源、传统制作豆腐的步骤、传统制作豆腐的化学原理、现代内酯豆腐的制作原理以及豆腐的未来。从豆腐的发展史中凝练出多个具有深度学习价值的学习问题,借助多种数字化传感器开展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豆腐制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最终实现了对豆腐制作的深度学习。
-
自制教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为例
Abstract:
生物课程的学习已经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学习内容越来越抽象化,自制教具应用于教学是沿用至今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自制教具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有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创新思维发展、诱发对知识的深层思考等教学效果[1],本文以自制教具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节中的应用为例,分析如何开发自制教具,探究自制教具在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最后总结在使用自制教具中的注意事项。
-
液化放热实验装置改进
Abstract:
针对现有教材中液化放热实验的不足和学生的质疑,提出实验装置改进的方案与制作方法,阐述如何使用改进装置进行实验教学,对比总结实验装置改进后有“用时更短”、“效果更明显直观”、“结论得出过程更科学”等特点。
-
关注“实验设计” 培养“设计思维”
Abstract:
小学阶段,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观察”,即“收集证据、获取实验数据”的环节。观察可以是用眼睛和其他感觉器官进行的直接观察,也可以是“借助仪器”的间接观察,这个间接观察就是实验。实验不仅“做”,更要“想”。每一个实验活动,都蕴含着演绎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许多思维训练的素材。但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设计实验时没有规划,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开展实验也有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实验设计思维。因此,在引导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重点关注设计的目的性、阶段性和多样性,可有效提升学生“设计思维”的能力。
-
新劳动教育:初中化学教学中素材挖掘与劳动素养培育的融合
Abstract:
劳动教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也是推动新时代教育和人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学劳动教育具体实施中,会面临升学分数压力边缘化的现实困境,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化学史实,联系日常生活,重视化学实验,结合生产实际把现行教材融入劳动教育,能促使学生形成劳动精神、习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更新劳动观念。化学学科的许多知识来源于生产劳动,服务于生产实践,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化学是以动手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育内容在本质上都具有“生产性”,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能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
-
虚拟实验技术在初中化学实验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学作用。笔者针对初中化学实验复习教学中学生易暴露出的实验难点,借助虚拟实验技术,创设以“教师任务-学生任务-阶段评价”为主线、以学生活动“多向操作-小组展示-评价反思”为中心的初中化学实验复习教学模式,选取模拟实验室、模拟组装、模拟优化实验装置三个板块教学内容,分析虚拟实验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虚拟实验在初中化学实验复习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突破实验教学难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
科学课程跨学科教学特点与实践的探索
Abstract:
跨学科教学在教育领域日益受到关注,新课程方案规定各课程需要设立跨学科学习活动,加强学科联系和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与其他学科相比,科学课程的跨学科教学不仅仅有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学科内还存在着跨内容领域、跨科学学科、跨学科概念等形式。本文阐述了科学学科跨学科教学的内涵、特点,并结合不同的跨学科教学形式举例说明了相关策略,为科学课程跨学科教学提供借鉴。
-
生物学异常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Abstract: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折射出一个人对事实和证据的敬畏程度,影响着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文章提出需以科学态度严肃对待实验数据,理性地界定实验数据是否异常,并对实验数据异常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分析。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物理实践--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
Abstract: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要体现;是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灵活选用的创新教学方式。本文依据项目式学习理念开展以“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为主题的项目教学活动,在项目式设计、项目式实施过程中,促进学科知识的凝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
摭谈化学实验中的物质干扰问题
Abstract:
化学学习中的真实情景一般是多物质、多微粒复杂体系,体系中存在的其它物质可能对核心反应产生未知干扰。解决物质干扰问题需要建立干扰意识,在复杂情境中明辨干扰,进而选择合理方法排除干扰。有关物质干扰问题的考题突出思维能力的培育,强调学科思想方法的形成,深化核心素养考查方式,有助于引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创客教育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Abstract:
创客教育理念融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价值取向、教学模式选择、学习成果评价等问题,创客教育理念下可以从优化教学方法、推进多场景的创客教育实践;教师角色转变,将项目式教学与创客教育有机融合;学生角色转变,解决真实问题;融合创生,形成学校创客文化等路径入手,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参考的依据。
-
“探究氯气漂白原理实验”微型化设计
Abstract:
针对“探究氯气漂白原理实验”的实验装置复杂、实验现象不够明显,不便于学生分组实验等不足,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过程简单易行,节约药品,现象明显且美观,既可课堂演示,又可学生分组实验。
-
对“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改进
Abstract:
物质的比热容是衡量物质吸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是初中物理热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接触到物质的比热容,生活经历中很少想到不同物质吸热后温度上升快慢,这无疑给物质比热容学习造成难度。做好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他们升温的快慢是学习比热容的关键。教材是用酒精灯对沙子和水进行加热,操作起来麻烦,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数据误差较大,难以验证教材上结论。故需要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利用直流电对食用油和水进行加热,让他们在相同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他们升高的温度,从而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验证教材结论是正确的,并且是有充分根据的。
-
平抛运动实验仪器的改进
Abstract:
本文改进了人教版(2019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课本中平抛运动实验仪器。介绍了改进时所需要的器材以及相关软件。改进后的实验仪器不仅能直观地观察到平抛运动的轨迹,还能通过理论验证小球做平抛运动的特点。
-
“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的创新与优化
Abstract:
本实验用光叶子花一种材料取代教材介绍的实验材料,有效地完成“观察叶片的横切面结构”、“观察叶片下表皮的气孔”、“比较叶片正面与背面的气孔数目”三个实验,简单、方便、材料易取、省时、效果理想,提升师生开展实验的信心,也使学生对叶片结构的认知更具连贯性和科学性。
-
“热在水中的传递”实验改进与应用
Abstract:
热在水中的传递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教材提供的两个实验方法存在着感温粉末分层不易观察、热源不集中使墨水扩散等等情况,影响学生对于热在水中的传递背后的“热对流”真实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基于不足,笔者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加入电子温度计显示热量的传递,利用方形管和水槽两种容器,改变热源的使用使得热量更加集中的方式,帮助“热对流”现象的可视化呈现。改进后的装置能帮助学生看清楚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探究实践,并能基于实验现象更好地解释和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帮助学生建立利用分析和归纳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
“数字”运动:AI技术赋能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Abstract:
摘要:随着2022年4月《义务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浙江省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四化”转型改革,其中教学评价精准化正处于深入探索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可以获得科学公正地课堂评价,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与此同时,使AI体育课堂成为新颖体育课形式,利用AI赋能整个“学、练、评”教学过程,调控与反馈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并依据AI技术多维度地数据反馈,科学有效地进行做出课堂评价,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AI技术为学校体育注入了生机活力,使得AI技术与日常体育课紧密融合,多维赋能、科学反馈。能全方面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缩小个体差距,通过数字化精准评价,提高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锻炼。
-
初中信息科技学科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的初步研究
Abstract:
本文立足于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核心素养的育人理念,指向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而单元教学设计需要精准的教学策略,具体实施要考虑大主题的教学情境、大任务统领子任务落实、大单元知识建构。本文以“走进程序世界”单元为例,通过教学策略的研究,梳理适合本校学生学情的单元教学设计,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
改进型《热空气与光学》实验箱
Abstract:
空气是看不见的,“风的成因”模拟实验中冷、热空气流动的现象是观察不到的。改进型《热空气与光学实验箱》主体为长方形箱体,左侧面下方圆孔,作进风口,上面右侧圆孔作出风口,可套入风筒并挂上风叶。通过对比实验,明确观察到烟进入进风口,向箱体内飘,风叶转动,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采用更换配件的方式,使试验箱具有多功能性,可以完成“我们来做“'热气球’”、“光的直射、反射”、“小孔成像”、“潜望镜”等多个实验,减轻教师准备实验材料的负担。
-
自制“Stimulus-Response 动态演示仪”在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本文介绍了一种自制的“刺激-反应动态演示仪”,旨在解决小学生在学习神经系统时遇到的抽象、缺乏直观经验等困难。演示仪采用了ukit?edu套件的造物积木作为模拟神经的主体材料;借助小钢球模拟刺激信号,配合发光二极管及相应电路模拟刺激信号的凸显,使得教具更具可视性和动态性;由平板统一操控两部舵机、红外测距传感器,模拟感受器与效应器;通过编程技术实现各部件的集成管理,提高教具的整体性。该教具应用效果显著,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
九年级化学“CO2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Abstract:
介绍了“CO2性质”一课中的实验设计方案,可以用T型管比较CO2和空气密度大小;用注射器检验CO2是否溶于水;常温下,用CO2灭火器制取干冰。达到了对传统实验方案的优化,提高了教学效果。
-
自制声波可视化教具在机械波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机械波教学需要教师创设可视性强、证据性强、能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演示实验情景。声波可视化教具利用纹影法系统能够实现声波波动现象可视化,通过频率发生器实现声波频率和光源频率的精确控制,可演示多种声波波动现象,并实现画面定格。该教具有利于学生基于现象认识波的形成,建构波的反射、干涉、衍射概念以及测量声速,促进学生对机械波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
基于学程包和DIS实验提升教学有效性—以“再探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
Abstract:
随着时代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深度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以“再探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一课为例,利用“学程包”软件模拟装置搭建,推送习题并反馈答题数据,利用DIS实验精准测出压强变化数据。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从反应物消耗和生成物增加两个角度证明反应发生。
-
用PowerPoint自制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具实践研究——以“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为例
Abstract:
化学平衡常数的传统课堂教学往往通过直接提供实验数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态时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浓度关系,缺少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本研究以Microsoft Office 2019版的PowerPoint为平台设计并制作探究化学平衡常数的虚拟仿真实验,在实验中可以通过设置加料方式、控制反应条件、数据可视化和微观动画模拟等手段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在构建化学平衡常数模型的过程中,提升“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科学素养。
-
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例
Abstract:
本文结合作者在高一上学期的教学经验,对物理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视频分析软件Tracker作为教学工具引入物理教学,提出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一般策略,以“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例,设计出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基于学科素养建构物理核心概念的教学实践
Abstract:
本文结合“磁感应强度”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的感悟,立足于可视化实验方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可视化体验与学科知识学习的建构。力求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可视化,引导学生在可视化探究体验中对物理概念进行感悟生成、提升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对抽象的物理概念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改善和有效提升物理教学的水平,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养。
-
Tracker软件助力高中物理科学探究
Abstract:
本文结合利用Tracker视频分析软件对摆球实验定量分析,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例。得到Tracker助力高中物理科学探究的三大优势:一能解决实验条件限制困局,让科学探究可行化;二能解决二维轨迹记录难题,让科学探究高效化;三能突破生活与学科界限,让科学探究真实化。并总结提升Tracker分析实验精确度的注意事项,为Tracker的使用提供思路。
-
还原仪器设计过程 培养物理核心素养
Abstract:
针对传统的中学物理仪器教学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还原仪器发明及改进过程的思路进行教学创新,从而培养物理核心素养。在此以托盘天平、变阻器为例,分析具体如何借助自制教具,对这些实验仪器的教学流程进行重构。
-
创新装置 让“科学探究”走向“探究实践”——以”运动的小车”撞击实验装置为例
Abstract: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核心素养内涵中提出“探究实践”一词,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经历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和积极体验。本文以四年级上册《运动的小车》教学实践为例,创新实验装置,对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设计“探究实践”活动进行探索性研究。
-
走向“有效对话”的小学科学实验活动难点及改进
Abstract:
实验活动对于学生的科学课程学习发挥着不言而喻的作用,当学生能与实验活动“有效对话”,产生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时,学生的学习自然能从“学会”转向“会学”。但当下的课堂中的实验活动难点阻碍了学生与实验的“有效对话”,为此,教师需要突破。本文从“运用直接对比,让繁琐数据现象化”“借用直观技术,让实物暗箱透明化”“引用微课资源,让操作流程直观化”“巧用模型模拟,让抽象问题具象化”“利用生活废品,让实验材料丰富化”五个方面改进,助力实现学生与实验活动的“有效对话”。
-
大概念视域下“亚铁盐和铁盐的性质”教学实践
Abstract:
以化学走进生活“缺铁性贫血和服用琥珀酸亚铁片”为真实情境,借助实验探究,以学习铁盐与亚铁盐的性质、Fe2+和Fe3+ 的相互转化等核心知识为载体,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变化观念和守恒观念等核心素养;以化学走进生产“印刷电路板的制作”为真实情境,融合信息技术,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原理知识在化工生产中的大用途和“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情感。这样化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具备生活价值,达到了大概念教学引领下的深度学习的目的。
-
“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的实验探究
Abstract:
白萝卜、梨、青皮葡萄、红皮葡萄、甘蔗和蜂蜜都可作为还原糖鉴定的材料,但匀浆需在合适浓度下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在合适浓度下,匀浆颜色对显色反应的影响很小;要求“现配现用”的斐林试剂配制后10分钟内使用对显色反应几乎不影响;此实验适合学生分组探究,可设置不同的自变量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学习。
-
聚焦科学探究 凸显育人功能——以《平面镜成像》为例
Abstract:
通过鲁科版《平面镜》一节课的设计及课堂实践,体现如何在日常的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渗透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实现素养目标的转化与实施。
-
指向核心素养的“情境-问题-活动 ”实验教学
Abstract:
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一节教学中,通过叶脉书签制作、撕叶片、多种方法观察气孔等探究,引领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初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基于课程标准的实验探究题命制技术探讨 ——以试题素材的选取与处理技术为例
Abstract:
实验探究题是中考试题中主观性试题的一种重要题型.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相关要求,以近年各地中考典型试题为例,探讨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命制实验探究性试题时,在试题素材的选取与处理方面有关的技术要求.
-
高中生物学“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活动的几点释疑
Abstract:
本文对浙科版高中生物学教材“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活动的一些细节进行了补充和分析,包括果蝇的选择、培养基的制备、麻醉方法的探讨、计数对象分析和果蝇死因纠纷的分析。
-
通过数字化实验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Abstract:
数字化实验能够实时获取实验数据,数据变化过程与实验过程同步进行,具有传统实验无法比拟的优点。本实验以绿萝为实验材料,通过氧气浓度的变化来反映光合作用的强度的变化。先确定绿萝和台灯(外添光源)之间合适的距离,然后再通过转动绿萝改变光照强度,观察氧气浓度曲线的变化,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操作简便,实验结果清晰可见。
-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实践
Abstract: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注重科学探究、转变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是让这一目标有效实施的关键。结合物理学科的特征,在教与学中灵活选用创新的实验设计和模式,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思想、自主思考分析、合理内化运用、有效拓展创新,实现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笔者将结合3个初中物理实验创新的具体案例,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设计实践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实验《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教学设计的改进
Abstract:
基于课本原有的实验设计的不足,提出更加方便易行的改进创新。实验用具更加精简,实验过程更加清晰流畅,容易操作。本实验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合作探究,提高实践和观察能力,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信息技术2.0背景下初中跨学科融合实践研究
Abstract:
本文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针对信息技术2.0背景下跨学科教学融合实践研究的问题,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与实践依据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图谱,智慧平台搭建教学实践,大数据云助力跨学科融合评价的跨学科实践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开展新课标、新教材下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
不同实验材料中过氧化氢酶催化效果的比较
Abstract:
生物学实验材料是学生完成生物学实验的保证。如果实验材料选择不恰当,会直接影响学生生物学实验的效果,这不但会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学生对相关生物学理论的深刻理解。通过多种材料的实验对比分析,对高一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P77“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的材料进行了筛选:除猪肝或鸡肝外,韭菜也是可供该实验选用的好材料,其次土豆的催化效果也比较满意。
-
基于真实情境的化学深度学习实践研究——以“剥开皮蛋的奥秘”教学为例
Abstract:
以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皮蛋”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贯穿学习离子反应中的顺序、定量问题,引导学生将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转化为化学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主动调用学科必备知识,建构研究微粒间相互作用的思维模型。
-
王群法 (浙江省江山市滨江高中学 浙江 324100)
Abstract:
2023年1月浙江选考物理试题中应用了大量情境化试题, 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层次进行了测评。在情境化试题中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必备知识为考查主线,突出基础性;优化情境设置,联系生产实际,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核心价值与时代性;加强对考生关键能力的考查,体现选拔性。通过对情境化真题的研究,提出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
“性、量”同心,其利断金 —磁感应强度中的实验教学
Abstract:
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新教材中,学习新概念“磁感应强度”时仅安排了定性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入定量实验的探究,以高中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定性过渡到定量是科学的;双管齐下的同时,不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更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本文以教师视角来重铸磁感应强度中的实验教学。
-
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基于STEM理念的项目式学习——以制作“简易密度称”为例
Abstract:
基于STEM 教育理念,创设项目式的学习情境,通过制作“简易密度秤”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与思维能力,以问题解决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系统性的构建,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
离身到具身:“金属的锈蚀与防护”教学设计[*]
Abstract:
随着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特别是具身学习理论的发展,“离身”状态下的教学设计日益受到化学研究者的质疑和挑战。“认知根植于身体行动,经验建构于具身交互”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化学教学设计也开始从“离身”走向“具身”。由X市化学名师组成的研修坊,对《金属的锈蚀与防护》一节进行同课异构:分析与比较“离身”的教学设计与“具身”的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期对化学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
通过“测量沙子密度”深化密度概念的理解
Abstract:
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材料科学和工业生产中有重要意义。本文提供了一个新的测量密度的实验,通过测量不同颗粒大小的沙子和沙堆的密度,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在不同情景下的应用。
-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实验方法的探索与改进
Abstract:
通过改进实验材料、方法,可利用一套装置在一节课内同时完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两个探究实验。改进后的实验,材料简易、操作便捷、现象明显、耗时短,不仅有助于提高这两个实验的开设率,还能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并发展探究实践素养。
-
简论中学物理课程目标嬗变的“是与非”
Abstract:
基础教育物理课程目标从强调“双基”转向提高学生 “科学素养”,其必然性、必要性及合理性一目了然,但从提高“科学素养”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变化,却给一线物理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惑。为切实落实新课标,有效提升物理课程教学质量,有必要对课程目标的变化做进一步讨论。
-
气体和液体中的超重与失重创新实验
Abstract:
摘要:实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多元化教学的体现,因此有必要开发和创新实验教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在讲授超重和失重时,都尽量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探究学习,有的使用电子秤,有的使用传感器,但都存在一些不足,前者的观察角度较窄,只有站在电子秤上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电子秤的数字会瞬间发生变化,不利于实验观察,后者使用先进的仪器,只能在条件好的学校才能进行。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视性和对比性,自制了实验装置,将超重失重过程可视化,实现探究气体和液体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
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实验教具
Abstract:
人教版必修第三册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实验中通过摆动的角度比较导线的受力大小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且存在实验数据有限,无法探究与磁场和电流夹角之间关系的不足。为了克服教材中的不足借助传感和富有创意的线圈、底座设计,实现了有关通电导线受力影响因素的定量探究,尤其是与磁场和电流夹角的关系,得到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
一种运动合成演示仪的制作
Abstract:
针对高一物理“曲线运动”第一节中,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演示实验存在实验现象不直观等问题。新设计并制作了一种运动合成演示仪,演示仪主要通过电机带动螺丝螺母传动装置工作,仪器分别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利用丝杆螺母传动机构带动软性笔移动,通过软性笔能在白色有机板上画出运动合成轨迹。该装置实验现象直观,结构简单明了,制作方便,演示操作容易值得推广。
-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自制教具
Abstract: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为初中光学必做实验之一。本文针对人教版教材中实验器材受人为操作影响、读取入射角及反射角角度不易、实验现象观察视野局限性的弊端,设计自制教具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依托物理规律,明确教具设计思路,依据设计思路制作教具,利用自制教具开展实验探究。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自制教具具有可直接读取角度、满足多平面内探究、多方位观察等不少优点,弥补了传统实验器材的不足。
-
自制教具教学——以“光的反射定律”为例
Abstract:
“光的反射定律”为初中光学必做实验之一,但是传统实验器材受人为操作影响较大,读取入射角及反射角角度不易,实验现象观察视野会受到比较大的局限,产生很多的弊端。为此,依托物理规律,依据设计思路,并利用自制教具开展“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探究。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自制教具具有可直接读取角度、满足多平面内探究、多方位观察等不少优点,弥补了传统实验器材的不足。
-
巧用信息技术,打造低段科学高效课堂
Abstract:
低段科学虽然教材内容的设置比较简单,但是里面所渗透的科学思想、教学方法却不简单,基于低段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及课时安排,笔者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赋能低段科学课堂。本文主要从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情境、善用信息技术生成动态资源、妙用信息技术革新评价模式三方面,构建活力课堂,有效扎实、深化、拓展课堂教学,打造有趣且有深度的低段科学课堂,使课堂绽放生命异彩,从而实现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维目标。
-
自制改进型远程输电演示仪
Abstract:
演示实验对物理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而演示实验需要相应的器材,实验室的器材难于满足日常物理教学所有需求。因此需要一线老师根据自己教学需求,自制一些教具来辅助教学。笔者在讲授《远距离输电》时,为了能更好的突显远距离采用高压输电的优势,自制改进型远程输电演示仪,输电线路使用镍铬电阻丝来模拟远程输电时线路上的电阻,直接输电和高压输电的两组线路输电优劣通过两只相同的灯泡亮度的差异很好的呈现出来。本教具的演示效果非常好,在课堂中使用能让授课老师轻易的突破教学难点,也能极大的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制作难度也不大,非常便于推广。
-
两个超重失重实验教具的制作
Abstract:
本文从现代传感器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机融合的角度出发, 设计、制作了两个超重失重的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时实显示、存储的优势,以波形的方式呈现“超重与失重”过程中视重的变化,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超重与失重”的物理模型,让学生的学习由难变易,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困难。
-
——以“动物大家族”单元为例曹燕琴 江苏省宜兴市城北小学 (无锡)
Abstract:
单元整体教学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当今新科学课标背景下,教师要站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对现有科学教材单元进行重新建构,从重置素养型目标、精选结构化内容、设计驱动性活动、开展持续性评价四方面入手,把教材单元转化为学习单元,以实现知识到素养的教学转型。
-
直射、斜射对温度影响的演示实验改进
Abstract:
直射、斜射对温度影响的实验既研究了光的照射角度对温度的影响,又证明了太阳光的照射角度是地球四季变化的主要成因,尽管在教科版小学科学的新版教材中删减了这个实验,但这个实验的结论依旧是学生分析问题时的重要依据,通过一个直观的演示教具快速地展示并验证直射、斜射对温度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有重要的补充意义。
-
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泥石流模拟实验”改进
Abstract:
浙教版《泥石流》中关于泥石流的形成和预防模拟实验存在操作繁琐、取材不易、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为此笔者利用身边简易的器材改进实验教学仪器,增强了实验的可视性、稳定性和操作性,同时增加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的渗透,符合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
“境脉”引领下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以“光的传播”为例
Abstract:
以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光的传播”教学设计为例,选取情境素材——民间艺术皮影戏为“境”,在情境中铺设知识线索、活动线索和素养线索等作为贯穿课堂的“脉”,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获取知识、建构模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
基于HPS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实践研究----以“二氧化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例
Abstract:
科学本质观的培养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核心内容。HPS教育(H 表示历史,P 表示哲学,S 表示社会学)强调通过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有机融合促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其对科学本质观的培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现尝试以“二氧化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例,探讨将HPS教育融入化学教学培养科学本质观的实践策略。
-
立足高考评价体系 创新关键能力考查---2022年北京高考卷有机合成试题亮点评析
Abstract:
立足于“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2022年北京高考有机合成试题深入剖析,具体而清晰地评价了该命题的特点。另外以2022年全国各地高考9套有机化学合成试题为例,进行对比赏析发现:北京高考有机化学合成试题在创新关键能力考查方面有其试题结构创新、考查角度创新、三者(有机与无机、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融合创新等独特亮点。最后,依据本命题的学科亮点和考查创新模式对新高考中学化学教学提出了“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启示和借鉴思路。
-
创新实验设计——探究氯水中的漂白性物质
Abstract:
探究氯气与水反应是氯气性质的重要实验,结合教材实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试剂用量较大、操作不方便、时间长等问题,分析文献中现有的改进与创新实验的优缺点,进行进一步优化创新,利用Y型试管、医用三通管、注射器、棉花、品红试纸等,创造出简单易操作、微量化、对比性强、绿色环保的微型一体化创新实验。
-
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以《能量从哪里来》一课教学为例
Abstract: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学生探究实践的主要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实现教具的创新,可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在《能量从哪里来》一课中,教师改进教材实验,利用自制教具探究了多种能量形式转换为电能的过程,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深入思考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该自制教具为学生探究新型清洁能源提供有效途径,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
中小学仪器设备招标采购中做到“四要四忌”实现参数的优化
Abstract: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小学各类教学仪器设备招标采购过程中有关技术参数编制的一些误区,针对这些误区,作者提出了技术参数编制应做到“四要四忌”的独到见解,一要选好编制主体,忌供应商参与;二要简单明了,忌过于复杂难操作;三要把好分寸,忌过高与过低;四要准确无误,忌模棱两可。同时作者还指出技术参数的编制还要紧密结合当前市场行情,正确把控好供应商提供的参数“分寸”,多方对比筛选,取其共融之处,使编制的参数更加准确无误、适宜,兼顾做到价格适度、公平公正,保证招标效果的优质、高效,切实能够买到质量过硬、价格满意的教学仪器设备。
-
实施高校教学实验室EHS安全管理体系,保障环境和职业健康
Abstract:
教学实验室已成为高等学校开展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高等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前沿阵地。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繁杂、安全责任重大,是教育系统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针对国内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弊端,调研国内外高校已实施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规划与前瞻布局,做好实验室安全责任事故防控预警、预测机制,精确捕获危险源信息、切实增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创新能力、提升管理水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和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注重保护环境和职业健康,研究实施高校教学实验室EHS安全管理体系的途径,可作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
一种高校实验教学的组织创新模式探索
Abstract:
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着实验与理论教学脱节、实验教学与科研和工程应用脱节、教学质量评估困难以及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高校实验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该文基于组织创新概念,提出了一种高校实验教学总体改革的模式。通过对实验教学的流程优化、组织结构创新以及新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的探讨,阐述了较为完整的一种高校实验教学组织创新模式的基本框架。通过这一创新模式,有望进一步发挥高校实验教学组织在实验课程创新、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
-
借助网络视频改进实验教学管理的实践
Abstract:
实验教学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加强新时代实验教学的安全和管理工作,切实增强实验教学安全意识,真正做到开足开齐实验课尤为重要。随着现代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兴起了新一代视频系统,借助的网络视频,可以在过程中查看开课情况,查看开课的课型及开课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管理的精准度,是有效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方式。
-
让实验与思维和谐共振——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
Abstract:
本文针对物理实验教学中思维培养缺失的问题,通过对“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拓展与创新,论证科学思维与实验探究同步发展、和谐共振才能使得物理实验课堂功能最大化。
-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数字化创新实验
Abstract: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实验装置的改进由来已久。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实验装置的核心部件之高压容器大部用注射器或者玻璃器皿改装,辅助以气门芯与打气筒等大量器材,其可视性差、存在安全隐患,本实验采用生活中常用的透明高压浇花喷壶辅助数字化传感器展开创新实验。实验现象明显,数据稳定,效率高,效果好。
-
浮力产生原因演示装置的创新与改进
Abstract:
通过自制相互隔开的空心立方体上、下两个探头与两个压强计U形玻璃管相连的有机组合装置,巧妙地探究浮力产生原因实验,采用放大法将橡皮膜的形变大小转化成U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差进行定量的比较,实现定性的静态实验向动态的定量实验的转化。在实验装置的创新与改进中提升实验教学效果,落实“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课程理念。
-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实践
Abstract:
内容: 文章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和对当下初中生所出现的德育问题分析,阐述了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初中生德育问题和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文章对德育在初中信息技术中的渗透教育实践途径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巧引导让德育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并融入生活。(二)突出学科特色,巧上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三)德育渗透教育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巧延伸。从而,严格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就一定会培养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
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新型演示实验装置
Abstract:
传统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存在操作复杂、准确率低、现象不直观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利用3D打印技术结合DIS实验设计新型“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并投入实际教学,效果显著且实验误差降低到1%左右。
-
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两种改进装置
Abstract:
按教材的方法进行该实验时由于浓氨水和浓盐酸在空气中挥发性特别强,存在不环保、迅速挥发后现象不明显等缺点,通过自制教具,设计了两种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装置,能实现实验的封闭化、绿色化、微型化及快速化,而且现象非常明显,既能通过实验学习氨气与酸的反应,还能通过实验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基于跨界学习的小学科学融创教育实践
Abstract:
基于 “学科+学科”理念,打造跨界课堂,跨越学科边界,实现知识与能力统整;基于 “学科+技术”理念,构建跨界社团,拓宽认知边界,达成大众教育与天才教育对接;基于 “学科+生活”理念,延伸跨界实践,打通生活边界,实现“双减”与质量提升共赢。最终为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奠基。
-
基于模型构建和科学探究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一课时的 教学设计
Abstract:
在“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通过真实实验情境导入、实验探究、科学史分析、模型构建、设计实验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了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
教具自制路径与实践
Abstract: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进行文献检索,创新设计,物化方案,可行性验证及推广应用,是实现教具创新自制的有效路径。探究重力势能影响因素的自制教具,利用被测物在圆筒中落下后,推动指针偏转角度的大小,定性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及高度的关系,科学有效,适用于初中物理重力势能演示实验。
-
“三步法”破解一类电学实物电路图问题
Abstract:
笔者在进入电学学习以来,随着新知识的不断深入,学生面对的学习情境和要解决的“新”问题,较以往而言,尤其在实验问题中,对学生实验操作,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电学综合分析计算能力,也都有较高的要求,笔者在开展电学实验综合学习阶段,对于一类涉及实物电路图的问题,发现学生普遍存在错误,尤其是每次遇到“新”图,以往评讲此类问题,也往往趋向于从教师已然熟知的“答案”,告知学生后,再依据电流路径来验证其正确,其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而当学生再次遇到后,依然无法独立的正确的破解问题。面对此类问题的“症结”,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找寻到一种便于掌握和实操的“三步法”,以此来破解此类问题。
-
课程思政理念下物理学史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物理学史在涵盖物理知识的同时蕴含巨大的人文价值,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教育资源。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本文以“磁现象”教学为例,挖掘物理学史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
-
用长导管增压法比较氧气和空气密度相对大小的创新设计
Abstract:
在相同条件(即同温同压)下氧气和空气的密度非常接近,用常用的方法(如称量和倾倒等)很难比较二者密度的大小。若用长导管将贮气瓶中的氧气引出并将出口的位置放低,则在出口处的氧气会比空气的压强更高,从而让氧气像流水一样从导管口处较顺利地“流淌”出来。只要验证从下端导管口处“流淌”出来的是氧气,就可以得出“在相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
-
怎样理解打点计时器实验中“每打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含义?
Abstract:
摘要:“每”字在特定语境下有特定的含义,打点计时器实验相关习题中“每打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中“每”字含义是:表示反复的动作中的任何一次或一组。本文通过对常见题目的分析,总结出了以上“每”字的含义,指出了常见习题中用词的不当。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创新—以“珠海航展直20飞行表演”为例
Abstract: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贴近生活、联系当今科技,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本文以第十四届珠海航展上直20飞行表演过程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挖掘其中的物理知识,从原理分析、新课导入、科学探究等方面介绍了直20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
大单元视域下的探究活动设计 ——以《质量》教学为例
Abstract:
在系统性结构性单元情境设计的基础上,聚焦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与责任等物理核心素养,以《质量》教学为例,通过设计“识玉”、“鉴玉”和“品玉”等学生活动,以玉“喻”人,并以玉育人。金丝玉与“质量”明暗交织、交相辉映,在活动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大单元学习能力和大单元思维能力,凸显了大单元视域下探究活动的整体育人价值。
-
问题驱动的情境化教学实践
Abstract:
问题是课堂的中心,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计,本文从情境化教学的视角将“密度”知识融入“奖牌材质鉴定”这一真实情境中,通过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将知识结构化,建立思维模型,在新情境中迁移应用并反哺完善模型,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复习。
-
自主高效思维型的实验课堂探索——以“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为例
Abstract:
根据思维课堂“建模——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科学探究——质疑创新”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验课型的特点,以“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为例,设计自主高效思维型的实验课堂,以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
“甲基橙的制备”思政示范课教学案例设计
Abstract:
化学实验课程是以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为目的,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的做好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于实验教学环节中,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本文以基础化学实验 “甲基橙的制备”一课作为教学设计案例,具体探讨教学目标、教学引入、实验过程、课后讨论等环节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内容,采用线上问卷的形式调查教学效果并进行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案例深入挖掘了“国旗红”的爱国教育元素,在实验教学中激发了学生为国家感到自豪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物理关键能力培养研究----以欧姆表实验教学实践为例
Abstract:
本文从高考的“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出发,明确教学实践中必须培养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等支撑其终身发展必备的关键能力。本文以欧姆表实验教学为例,展示教学实践中采用问题导向、探究式学习培养物理关键能力的新模式。
-
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初中化学综合实践类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Abstract:
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以实验探究类、跨学科实践类、调查报告类3个综合实践类作业设计为例,从设计目的、作业内容、呈现方式、实施建议等多维度探究作业设计。归纳总结出综合实践类作业的设计依据:要基于课程标准,要指向核心素养,要源于教材内容。根据新课标指向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类作业,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自学、分析、交流等能力,最终达成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高中化学实验开发——芹菜灰成分的分析实验
Abstract:
笔者通过对比新旧教材的内容开发了芹菜灰成分的分析实验。采用将芹菜灰加硫酸溶液酸浸的方式,在滤液中检测出亚铁离子和铁离子,从而证明芹菜灰中含有铁元素。通过用强磁性的钕磁铁对草木灰进行吸引,在其中吸出具有磁性的黑色粉末,经实验验证该磁性黑色粉末含有四氧化三铁。通过查找文献,明确了草木灰为碱性,其中含有碳酸钾、硫酸钾以及氯化钾。将芹菜灰看成草木灰的一种,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相关物质的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芹菜灰的水溶液呈碱性,并顺利在芹菜灰中检测出钾元素,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以及氯离子。
-
在真实情境和创新实验中进行问题解决教学——以一节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为例
Abstract: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设计了一节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在该课中,利用古法炼铜的真实情境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创新,利用问题引导和问题解决来围绕实验构建知识结构和方法教学,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将该真实情境延伸为复习单元的主题,统整多方面知识体系,充分落实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
自制受迫振动 共振演示仪
Abstract:
利用自制教具,借助光电门等直观呈现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和产生共振的条件,使学生对受迫振动的固有频率、振动频率和产生共振的条件有更深入、更清晰的理解。
-
基于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实验改进
Abstract:
针对教材中“乙醇的催化氧化”与“醛基的检验”实验方案的不足,本文使用常用仪器设计出一套乙醇催化氧化与醛基检验的一体化实验装置。改进后的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羟基、醛基性质的认识,有利于“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二氧化碳制取及性质一体化实验改进
Abstract:
运用化整为零的思想,巧用三颈烧瓶设计新的实验装置,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多个性质探究综合于一体,精简了仪器,提高了实验效率。同时,新的实验方案不仅具有操作便捷、原料节省、可视对比强的优点,还能达到实验绿色化、探究乐趣多的效果。
-
基于“跨学科实践”的初中物理试题命制
Abstract:
在命制初中物理试题时,将“跨学科实践”融入试题,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尝试从“跨学科实践”的物理命题模式、评析以及注意问题三个维度阐述命题实践中的思考,为日常教学和命题评价提供参考,适应中考改革趋势.
-
利用自制教具定量验证爆炸中的动量守恒
Abstract:
动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选修部分中重要的一节,在我们生活中,碰撞、爆炸等现象都涉及到了动量守恒定律,为了能够定量地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笔者利用生活中的器具和实验室中现有器材,对教材中的气垫导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进行改进,通过对可乐瓶充气,模仿爆炸中的动量守恒,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
基于STEAM理念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
Abstract:
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校园惜时文化墙的设计为驱动性任务,将STEAM理念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以珍惜时间为主线串联和整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为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双重提升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架,最终实现“时间”文化育人的目的。
-
导出变式:基于学生自制实验装置的指导策略
Abstract:
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理解技术与工程各个阶段的要素,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制、改造实验装置活动进行核心概念的教育,有效提高工程思维的教育效果。笔者结合课题,实践总结出指导策略“导出变式”中的“大小变式”、“功能变式”、“模块变式”和“迭代变式”,促进学生工程思维和迭代思维的发展,加快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
一种受迫振动与共振演示仪的制作
Abstract:
共振是中学物理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概念比较抽象,部分学生在学习此概念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共振演示仪帮助学生观察和理解共振现象。针对教材实验和已有一些共振演示仪的不足,利用曲柄滑块机构制作了一种受迫振动与共振演示仪。该仪器制作简单,操作方便,演示效果好,学生可以直观地通过观察振子振幅的大小判断振子是否处于共振,学生对受迫振动与共振理解更容易。
-
发掘物理实验素材,落实学科育人功能——以“天宫课堂”为例
Abstract:
我国空间站开展的三次“天宫课堂”展示了以物理实验演示为主的生动课堂,极大的调动了广大青少年关注国家航天事业的积极性,也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天宫课堂”演示实验素材如何转化为物理教学资源进行探究。
-
电极电势视角浅析北京实验探究题
Abstract:
2021、2022年北京卷化学实验探究题在考查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和“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素养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结合电极电势简析考题,有助于多角度、高维度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提升化学学科关键能力。
-
深度学习视域下创新实验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西瓜甜度声学特性无损检测技术研究》为例
Abstract: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创新实验设计与实践,以《西瓜甜度声学特性无损检测技术研究》为例,阐述“关注真实情境的创设,实现学习动机的促进”、“关注解决核心问题,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关注整合学习内容,实现学生知识自主构建”、“关注探究能力培养,实现探究实验的科学设计”、“关注学习表现性评价,实现学生深度反思”的实验设计理念。
-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的“反常”误差
Abstract:
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过程中,发现实验数据的误差呈现出“反常”现象,即系统的末动量大于系统的初动量。本文就这一现象的成因首先做了定性分析,认为碰撞后球体的转动动量部分地转化为平动动量,因此系统末动量大于初动量;再利用刚体力学的理论进行推导计算,最后,利用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数据的相对误差与理论分析所得误差吻合。
-
验证动量守恒实验的创新改进
Abstract: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验证动量守恒实验中,教材提供的两个小球碰撞的实验,验证的情况比较片面只能验证质量大的球碰撞质量小的球,碰后以相同的运动方向做平抛运动,为此,可设计出既能质量大的球碰撞质量小的球又能质量小的球碰撞质量大的球,还能实现质量相同的球进行碰撞。该实验就可使碰撞试验更加的全面。
-
基于思维进阶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以“中和反应”的教学重构为例
Abstract:
批判性思维强调对现有观点和结论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后,提出问题、搜集证据、推理论证后再做作出判断,即不仅要思维上的质疑,还要有实践上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地学习与思考,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提出促进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情境?质疑—分析?探究—证据?论证—评价?反思”的教学操作模型。以“中和反应”的教学重构为例,展示该教学操作模型的实施过程。同时,提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施建议:智慧转化“教学意外”,引发合理质疑;善于挖掘批判性情境,强化批判意识;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推动思维发展;合理设置批判性环节,训练批判能力。
-
从“二氧化硫的性质微型实验”谈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Abstract:
硫及其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的重要教学内容,以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教学为例,设计了“二氧化硫的性质微型实验”,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并由此提出对高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几点看法。
-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Abstract:
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力推广和普及的一种素质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学科能力与品质,加强其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物理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载体,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创新探究,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
巧用一体化实验 促进知识结构化——以“碱的化学性质”创新实验为例
Abstract:
知识结构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验是知识结构化的有效手段。以“碱的化学性质”创新实验为例,以大单元教学为指向进行实验一体化的创新设计,重视核心知识的学习,形成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化水平,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实验的简约化改进[*]
Abstract:
针对现行人教版初中化学“红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实验存在的不足,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践摸索,提出简约化改进方案。新改进方案立足原型,回归起点,采取增加燃烧匙、使用双头药匙的小药匙头取药品、灼烧玻璃管23秒等措施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具有装置简约、操作方便、效果显著、师生可用等优点。
-
指向科学思维培养的化学可视化教学策略:数字化实验视角
Abstract:
科学思维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思维视域下开展课堂教学,促进科学思维水平的发展,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建构化学概念、探究“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以及定量实验中融入数字化实验,不仅实现化学反应过程“可视化”,实验证据更多元,而且构建了“学科融合”“多角度理解化学反应”“思维发展”的新型课堂,在传统实验、数字化实验和结构化设计三维一体中,有效达成知识结构化和素养化。
-
“风的形成”教具的改进与创新
Abstract:
“风的形成”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中以酒精灯、纸风车、细线为实验器材模拟“风的形成”,但此实验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笔者通过自制创新教具对原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安全性更高、可探究性更强、现象更直观。
-
从形式模仿走向本质理解的电流测量
Abstract:
对科学本质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观念,促进核心素养的达成。电流表内部结构的“隐蔽性”、“复杂性”,教师对其工作原理的解释、学生对其本质的认识均比较困难,学生对电流表的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笔者通过设计一个简易“电流表”的活动来辅助教学,突破上述瓶颈,助力高效课堂。
-
物理美学思想对实验教学的启示
Abstract:
诗词有意涵之蕴,境界之美;艺术有描摹自然之灵气,陶冶心性空灵之美;而物理学逆光循源,把自然的广博和传奇吸纳在精妙的微分结构和数理方程上,等待伟大的自然使者——物理学家揭开神秘的面纱,可谓大美之美、绝美之美。受杨振宁物理美学思想的启发,站在物理美学的高度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美学审视,走出传统物理实验以技术分析技术、以技能实践技能、以应试训练应试的窠臼,让物理实验回归原有的模样。
-
“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改进综述
Abstract:
“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是高中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探究性实验,诸多研究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实验改进,本文从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的检测四个方面综述了该实验目前的改进内容,并针对该实验的开展提出了相应教学建议,以供中学师生借鉴与参考。
-
巧借废旧材料,设计地理实验——以太阳高度角、方位角测量仪为例
Abstract:
太阳高度角与方位角是易观察、可测量的地理现象,根据地面物体的投影,可直观地测量出相应数据。笔者在整理实验室废旧材料的过程中,偶然间发现废旧三脚架上用于安置水准仪等仪器的底盘装置可以巧妙地用于太阳高度角与方位角测量仪的设计与制作中;因此,笔者借鉴相关实验,利用此底盘装置,设计开发了太阳高度角与方位角“二合一”测量仪实验,以期提升此类地理实验的趣味性与操作性。
-
(修改稿)问题导学 提升科学思维素养
Abstract:
以“动物细胞”为例, 探究在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基于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进行问题导学,将学生动手实践、知识学习与科学思维的训练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提高实验课教学效率的策略。
-
白光的色散与合成演示器的改进
Abstract:
《光的色散》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章节,教师课堂上通常会选择效果明显的白光的色散与合成演示器来进行实验,此实验器材的光的合成部分在一线教学中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分析实验原理,找出该实验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验器材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改进,以期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
自制光合作用实验箱的实践和探究
Abstract:
采用组合创造法,用废旧的木箱子,LED灯,带插座的开关,摄像头等自制简易的光合作用实验箱.
-
基于核心素养下智能手机赋能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Abstract:
在教育信息化与新课标背景下,智能手机作为学习、交流工具,由于其具有移动便携、人机交互等多种优势,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本文针对智能手机自身及软件的特点,将手机作为工具和桥梁,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创新一些辅助教学的实践,促进教育信息化,达到学科融合并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通过实践研究,结合教师、学生访谈及问卷,证实其效果,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思路,提升教学质量。
-
自制光的三原色混合演示仪
Abstract:
光的三原色混合是初二物理中比较有趣的实验现象,而现实中授课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得到的观察效果 并不理想。针对原有三原色演示仪的不足及缺陷,经过筛选材料,改造结构,多次改进,设计并自制了了文中的这款光的三 原色混合演示仪。该演示仪选用二极管作为光源,光照更强,有更大的观察视窗,使用电位器可以任意调节其中每一种色光 的强度,通过结构上的创新设计,实现了不同色光之间充分的、等比例或者不等比例的混合,该演示仪在教学中获得了较好 的演示效果。
-
自制简易教具,助力地理教学——以太阳高度角系列教具为例
Abstract:
太阳高度角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中的地理”;讲授这一部分内容的同时若能设计相关教具,能在给学生传递原理性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本文以太阳高度角为依托,利用泡沫球、细线、硬纸板等材料设计与制作了太阳高度角形成演示仪、太阳高度角变化演示仪、太阳高度角测量仪三个教具;以期从太阳高度角的形成及变化原理、实地测量等方面入手,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地球绕日运动”教学的两个简易教具
Abstract:
初中学生空间想像能力较弱,在学习“地球绕日公转运动”知识时,他们对一年四季中地球绕日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难以理解。本文介绍的两个教具取材容易、制作简易、操作简便,借助这两个教具,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化解学习的困难。
-
“三新”背景下落实核心素养的化学项目式课堂教学设计
Abstract: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通过巧设探究情境,任务与问题驱动相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寻找落实核心素养的真实有效策略。通过宁德时代崛起背景下锂离子电池的创新与发展为背景,在真实情境中,在对民族企业的自豪感中,以精准的问题导向和任务活动驱动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原电池的探索与学习,明确基本原理,构建模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
基于微观探析下证据推理的化学键大概念建构教学探析
Abstract:
化学键是分子内微观粒子的内部作用力,能够决定分子的性质。化学键大概念经过高中化学的螺旋式上升建构可以帮助学生串联整个初级化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体系,其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多处显性和内蕴表现,可以应用化学键大概念以微观探析的方式形成严谨的证据推理解决学生在学习物质的结构、原理、反应、性质等多方面宏观特征中的迷思困惑。深入剖析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入化学键发现的历史进程和新发展,使学生体会在动态的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化学键大概念的统摄作用;应有意识的应用化学大概念进行高中化学部分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宏微结合的化学学习一般思路与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
借助DIS实验突破“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的教学难点
Abstract:
教材对于安培力的公式得出直接潦草,学生可信度不高,加上该知识点难点较高、传统实验现象不够明显且只能定性探究,所以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该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只能生搬硬套公式。因此借助新科技产物DIS实验进行教学弥补,传统实验加DIS实验对物理规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探究和再现,实验的改进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策略
Abstract: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核心素养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五个维度,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化。本文以多年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典型演示实验实例,从创设实验情景、设置启发性问题、强化方法设计、建构认知模型、组织探究与实践五个方面,初步论述了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课程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
-
具身认知:重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观
Abstract:
“具身认知”理论倡导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具体的生活场域中应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倡“面向全体、倡导探究性学习、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突出学生主体”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科学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以躬身入局的体验式学习为突破口,以学科育人实践为抓手,通过教学理念的转换、教学过程的重建、教学环境的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效。
-
超重与失重演示教具
Abstract:
“超重和失重”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超重和失重过程中拉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设计制作了一种超重、失重演示教具。该教具操作简单,能模拟电梯上升下降过程,并可以利用软件实时、动态显示拉力F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由此得到超重、失重的定义。利用测得数据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对物体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可得出加速度与超重、失重的关系,有效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对“超重和失重”的教学要求。
-
验证正(余)弦交流电电压峰值和有效值关系的创新实验
Abstract:
教材介绍正(余)弦交流电电压峰值Um和有效值U的关系为Um:U≈1.414,但未进行实验验证,部分学生对此结论心存疑惑.为解决以上问题,让相同小灯泡分别施加交变电流的峰值电压和恒定直流电压,使其各自发光,照射固定的太阳能发电板产生相同的输出电压,通过DIS系统测量交流电的峰值电压Um和恒定直流电压值U,验证它们的定量关系为Um:U≈1.414.本创新实验结果误差小,结论清楚,用定量观测代替理论说教,更有说服力,学生更易理解交流电峰值和有效值的关系.
-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有效 教学情境的创设
Abstract:
《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在线学习、微课、资料查询等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教学服务。”科学教师要善于选择和组合各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资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操作、体验、探究、实践等提供支持。所以,在小学科学情境创设中,教师应重视信息技术的价值,它具有融声音、图像、视频、文本等于一体的优势,学生能被吸引到科学活动中去,是学生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情境的不同,得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应考虑符合实际要求的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教学情境应是科学合理的,紧扣教学主题和内容,其次,教学情境是切实可操作的,能发挥其效果提高教学效果的;最后,教学情境更要求是生动有趣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确保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建立良好的科学学习的良好气氛。为此,笔者紧贴科学课程标准,依据科学教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着重谈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
-
线上线下融合学习:跨越时空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
Abstract:
新冠疫情多次导致各地居家学习,我校小学科学浓度开展了线上线下融合学习。针对居家学习的特点,教师线上提供多样化的静态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线上互动学习,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线下科学探究实践。由此,形成一个线上自主学习、线下主动实践、线上互动释疑的闭环,为“常态化”的不在校学习打造出可操作的融合学习新样式。
-
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项目式学习探索
Abstract:
单元整体教学是在学科素养指引下,对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让学生在知识的重构中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知识。项目式学习可以有效整合学科内容,在项目任务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开展项目式学习,教师基于核心素养,分解课标理解教材,在读懂学情的基础上,通过单元中的核心概念,定位教学目标,以创设项目主题将要学习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
RFID技术在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前中小学实验室在仪器设备盘点、借用、报废等方面普遍停留在纯手工模式,繁琐、低效困扰着实验室管理员。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中小学实验室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具有准确率高、效率高的特点,彻底改善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中低效、无序的现状,实现从手工模式到互联网模式再到物联网模式的跨越。
-
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员队伍现状及其培训策略研究 —基于新疆伊犁州直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员调研分析
Abstract:
为扎实有效地培养好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员专业队伍,提升中小学图书馆(室)服务管理水平,实现图书馆(室)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发挥图书馆(室)育人作用,带动书香社会的建设,笔者对2013-2019年间参训的新疆伊犁州直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个别访谈和集体座谈等形式广泛收集了中小学管理员意见和建议,结合中小学管理员队伍现状,针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
“空气+还原铁粉+水”体系放电合成氨研究
Abstract:
设计、实验并初步建立,在常温常压下,“空气+还原铁粉+水”体系放电合成氨的方法。该体系以空气为氮源,以水作为氢源,在还原铁粉存在的情况下,放电,实现固氮成氨。实验证实,还原铁粉对固氮成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表明,产物中n(NH4+)/n(NO3-)与放电时长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对于持续开展合成氨基础研究、创新实验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
自制 “ 不同物体颜色吸热升温 ” 可视化教学演示仪
Abstract:
通过自制“ 不同物体颜色吸热升温 ”教学演示仪,可直观地演示相同光照强度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后温度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U型管液面高度差与电子温度计的变化量,进而从实验现象深入分析黑色物体的吸热升温快的本质原因.
-
线上教学互动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Abstract: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互动会出现各种新问题,如教师容易唱“独角戏”、学生的参入思维缺失和难以保持注意力等,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唯一策略就是增强线上教学互动。在课前推送预习课件,让学生与教学资源发生互动;课中通过文字、语音和视频让学生与学生、教师和学生发生互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全面开展教学评价,提高老实互动频率。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可见,教学互动不仅能保证线上教学实效,还能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
面向创客思维培养的信息科技项目化教学探究
Abstract:
文章依据创客教育的特点,从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面向创客思维进行分析。以“物联网”知识内容为实例,进行基于创客思维培养的项目设计方案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信息科技课堂中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设计思维、计算思维及工程思维的培养和提升。
-
以TPACK理念助推小学科学课堂信息化实践探索
Abstract: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小学科学的学习面临着新的挑战。在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实际教学中如何推动教育信息化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TPACK理念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思路,笔者以三年级《声音的传播》拓展课《听诊器》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索。
-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研究 —— 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关实验的可视化改进与创新为例
Abstract:
本文针对教材设计的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了相关实验的可视化改进与创新。实验的改进与创新,体现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与物理教学融合的特点,实现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
自制内燃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Abstract:
180°翻折的燃烧匙铜制小勺和一端绕成圆环状的燃烧匙柄组合成内燃装置,利用该装置改进“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内置引燃方式有效避免瓶外引燃污染环境,以及伸入过程的安全问题和误差问题。同时选用手持气压传感器,更直观展示压强变化动态过程。改进实验安全环保、现象明显、成功率高,适合教师演示实验。装置材料易得且制作简单,实用性强。
-
欧阳志斌1,俞宏波2,刘锦圳3
Abstract:
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用书作为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的首要教学辅助教材,是一项重要的课程教学资源。文章以必修第一册为例,从整体结构、章节内容、与课标要求的一致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用书整体结构明晰、条理清楚,章节内容详实、栏目丰富,与课标要求高度一致,具有知识性、权威性、实用性、针对性强等特点。教师在使用时要潜心阅读、重构教学、体悟主旨,并合理借鉴和创新使用,做到用“教师教学用书”,而不是唯“教师教学用书”。
-
STS教育理念下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与思考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单元为例
Abstract:
将ST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教学单元为载体,进行了以主题问题为统率的单元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从问题提练、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活动框架设计、概念层级梳理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将基于STS教育理念,开展单元主题教学,以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
利用科学影像作品,培养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Abstract:
小学科学以科学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倡导跨学科的学习,科学影像作品创作是学生开展深度探究的有效手段。通过科学影像作品创作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学生身边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素材,从中提取出适合的拍摄内容是科学影像创作的重要基础。
-
STEM理念下小学科学发展学生分析思维的实践研究——以苏教版《探秘“走马灯”》一课为例
Abstract:
STEM教育是一项多学科融合教育,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在融合STEM项目的科学课中开展分析思维活动有助于促进科学精神与实证意识的形成,有助于推进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的深度。分析思维是高阶思维的三个基本层面之一[1],要在融合STEM项目的科学课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笔者认为应重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通过直观读取数据,揭示科学本质;呈现比较数据,认清科学本质;分类整合数据,深挖科学本质;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思维深度还应善用为“思维进阶”追问、“面向全体”的教师追问方式。
-
浅谈如何把握科学教学的尺度
Abstract: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的课程目标。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有机融入到具体的每一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中。科学课程的内容是以学科概念分解成若干个学习内容的形式,呈现分布在多个学段的。在具体的每一次教学时,都要注意在学习内容的整体性、教学深度与宽度的合理取舍、教学核心的探究深度等方面把握好尺度。
-
改进简易天平测量空气质量
Abstract:
简易天平因其便于小学生操作的特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被普遍用到。在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有质量吗》一课,教材中设置了使用简易天平测量空气质量的学生活动。然而传统的简易天平灵敏度不高,无法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难以支撑“空气有质量”这一科学概念的建构。改进后的简易天平在提高灵敏度的同时,降低了调平、称量等操作环节的难度,方便学生获取有效的实验数据,有力支持了科学概念的建构。
-
利用创新装置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
Abstract:
本文利用创新实验装置,探究不同光照强度、不同光质、不同浓度的CO2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定量记录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在同等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CO2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成正相关,红光对光合作用强度促进作用最大。
-
PCR模拟软件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摘 要:SnapeGene是一款集引物设计、模拟PCR和模拟核酸电泳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分子克隆软件。SnapeGene能够查看目的基因结构、碱基序列以及目的基因上存在的酶切位点。使用SnapeGene设计引物时可以实时对引物的长度进行计数并显示理论引物的退火温度(Tm值)。SnapeGene核心的功能是模拟多种PCR的过程,并且扩增的过程可视化程度高,扩增的结果能以图片的形式输出,这是其他分子克隆软件所不具备的功能。SnapeGene还能模拟将目的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中,该过程涉及到通过PCR给目的基因两端添加合适的酶切位点、对目的基因和载体进行双酶切、将目的基因连入载体等操作。使用SnapeGene内置的核酸电泳程序还能够模拟DNA核酸电泳的过程。正是由于SnapeGene具有功能强大、便于操作、可视化程度高的特点,满足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对PCR模拟软件的需求。本文主要简述如何将SnapeGene应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
-
以实践作业培养学生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Abstract:
技术与工程实践是探究实践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业对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具有重要的价值,小学科学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技术工程实践作业,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
基于生活化理念的科学素养提升实践探索
Abstract: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科学教师要将生活化的理念合理运用到小学科学教育中,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主动积极建构科学观念;在探究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
“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改进
Abstract:
实践教学中发现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存在不足:“水会漏下来吗”实验容易失败,在于橡皮泥很难完全封住瓶口;“气球吹得大吗”实验中是用嘴去吹气球,不卫生,不利于开展小组实验。于是,对以上两个实验进行改进,巧妙地将瓶盖与漏斗固定,保证实验密闭性,便于研究“水会漏下来吗”。将瓶盖与打气筒连接头进行固定,用打气的方式代替用嘴吹,保证实验卫生、安全。同时,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
-
“深度学习”下小学科学记录单的设计研究
Abstract:
现小学科学记录单在使用中存在指引不清晰、不符合学生能力、没有思维逻辑及结果不完整等问题。而有效的记录单能将探究结果和表现外显化,能链接学生探究行为和科学思维,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结合深度学习、学习进阶的理念,实践研究发现,遵循进阶性、思维性、可视性、结构性的原则下,设计记录单的策略有:1.遵循学情,捋顺逻辑思维;2.关注目标,明确记录目的;3.选择形式,合理可视记录。最终,借助合理有效的活动记录单为支架,学生能指向关键问题,指示正确步骤,呈现可视化思维过程,达到建构科学概念的目的和深度学习的效果。
-
小学科学月相教学的数字化精准引导策略
Abstract:
由于科学课标和教材的修订,小学阶段月相的学习内容有所提前,在月相的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本文以小学二至三年级科学课月相教学为例,以课内外联动的方式,用数字化教学技术和传统的月相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规划课前观察,引导课堂探究,保障课后巩固三阶段入手,精准优化小学生月相的观察和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保证月相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
小学科学开展STEM教育的实践尝试
Abstract:
小学科学课程是要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让孩子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的育人价值体现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等方面。在探究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猜想,制定方案来解决问题;能够了解技术与工程实践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提出由创意的方案,利用合适的材料加工制作。通过STEM课例的开展,学生在探究实践和技术工程上会有一定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依托表现性评价 助力高阶思维发展
Abstract: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指挥棒,科学有效地依托表现性评价开展课堂学习评价,可以深层次地促进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的有效落实,助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本文基于小学科学课堂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从课前确定表现性目标,聚焦高阶思维生长点、课中设计表现性任务,驱动高阶思维进阶、课后依据表现性量规,核查高阶思维成果等方面入手,阐述高阶思维发展的表现性评价策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
科学课种植探究活动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Abstract:
将科学课种植探究活动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是当前教育教学中一个适切的研究课题,是基于“落实劳动教育”这一指导思想下的多学科、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有益尝试。文章深刻阐述了两者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注意点,以教科版科学《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教学为例,提出了可操作性强、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实践探索模式。也为科学课中其他实践活动项目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合理化的建议。
-
巧设妙解,让冲突助推思维发展
Abstract:
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维冲突的产生是思维发展的起点。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挖掘教材内涵,积极创设思维冲突并巧妙运用;基于思维冲突,引导学生用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以实证之;适恰衍生拓展实验延伸认知冲突,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从而有效助推学生科学思维的高品质发展。
-
义务教育阶段县域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Abstract:
课程,是人工智能教育得以切实落地的有效载体,但由于在我国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人工智能不是国家单列课程,已经出台的相关课程方案、标准中,也未对人工智能教育做出系统或明确的规划,导致不少地区在人工智能教育推进的过程中陷入无课程、无课时、无师资的困境。本文主要从县域人工智能课程架构与实施的角度,详细论述了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人工智能教育的区本化落地路径,以期为兄弟市区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提供借鉴。
-
大概念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重构——以《地球表面的变化》为例
Abstract:
大概念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具有生活价值。用大概念来指导单元整体设计能更好地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教学为例,展开大概念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重构,实现单元学习内容可见、学习目标可见、学习评价可见、学习过程可见,让“教”与“学”变得清晰可视。
-
巧用自制演示教具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以变阻器的创新制作及教学设计为例
Abstract:
立足教材和学情,以低起点、小坡度、阶梯式问题为教学主线,创新制作滑动变阻器的演示实验装置进行教学实践。利用自制教具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围绕“变阻器”这个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在试错中前行,在设计中成长,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取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
DIY数字激光光学演示仪
Abstract:
基于 Ardiuno ESP32 主板,利用电位器获取角度信息,通过米思齐软件进行编程,制作一台数字激光光学演示仪,可数字、即时地获取被测物体的折射率、入射角、折射角的角度以及其正弦值、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等信息,并利用所制作的设备进行相关的折射实验和全反射实验;实验效果好,误差小,可以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
-
PBL教学模式下STEAM教育实践研究 —以3D打印+Arduino单片机开发的智能辅助翻页机器人为例
Abstract:
STEAM教育在中国迅猛发展,因其强调跨学科融合,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而成为国内外新的研究热点。它包含运用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知识,实现学生学术成就、高阶思维技能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随着STEAM教育的逐步展开,教师对其教学策略的研究深入进行,PBL教学模式在STEAM教育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以“智能辅助翻页机器人”项目教学为例,围绕课堂教学知识,尝试构建“六段式”STEAM项目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团队合作、设计并制作可以应用于现实的作品。
-
“光的偏振”演示教具的设计与应用
Abstract:
为达成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中“光的偏振”教学内容,笔者设计制作了青山绿水动态彩色山水画演示仪和光的偏振演示仪。青山绿水动态彩色山水画演示仪利用电动机演示山水画从静态变为动态,再利用色光偏振原理产生色彩的变化,丰富多彩的演示效果将学习目标向大学延伸;光的偏振演示仪利用机械波发生器,结合智能手机软件的应用,增强“光偏振现象”的演示效果,加深学生对光偏振现象产生条件的了解。借助两个教具,顺利帮助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
——以“动物的一生”章节为例
Abstract:
《科学课标(2022年版)》的颁布,进一步阐明了科学的课程性质和落实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突出了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基于“综合实践”的课程性质,以小学科学 “动物的一生”章节为例,提出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初步构建策略。依据《科学课标(2022年版)》进行阶段性目标分析,制定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进行教材内容分析和科学概念框架构建,聚焦本章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驱动教学,彰显课堂文化生成,促进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建构。通过鸡卵结构的观察及胚盘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基于“探究实践”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饲养蚕宝宝,并观察记录成长过程,对生命的繁殖和延续有一定的认识,加深对生命历程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责任意识和生命观念。
-
项目式科学研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以四年级《你好!昆虫》为例
Abstract:
研学旅行是教育部倡导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将项目式学习与研学课程结合,从项目式学习的六大要素入手进行研学课程的设计,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开展研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更能够促进建立真实世界与抽象思维之间相互关联,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研学的实效性,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
基于儿童视角的探究实验改进
Abstract:
科学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因器材、学生操作水平、学生实践意愿等原因导致无法自主探究。以典型的土壤成分观察实验为例:将探究问题和学生自我进行关联或者让问题解决利他,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情感,驱动主动实验意愿;设计各种引导支架,将儿童最近发展区和实验方案差距缩小,遵循儿童认知规律,重构实验方案;掌握儿童真实的实验能力,改进实验器材,使学生真正自主探究。
-
课前先学:低年级科学教学增值的实践研究
Abstract: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较多,导致很多活动无法有效开展,而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究,教师无法撇开探究过程只传授知识性内容。笔者尝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材中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从调查、观察、探索三方面开展“课前先学”,将探究环节前置。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活动任务与提示,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课堂的高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
新课标视角下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教学启示
Abstract:
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从教学的角度理解,教-学-评一体化主张采用逆向设计,设定合理的、可操作和可评测的目标统领教、学、评,在课堂上用有价值的问题、结构化的任务活动和嵌入式的评价来构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展思维,提升学科素养。这一理念启示教师,可以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基于学情,依据课标,设定学习目标;设置任务,融入活动,让评价具化可操作;以生为本,量化成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小学科学低年段“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践
Abstract: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科学学习要立足核心素养,以探究实践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在低段科学探究实践过程中,可以基于核心概念将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个“进阶式”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综合性、基础性。然而很多教师对于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意义认识不清,进而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感到迷茫。因此,从本质上认识学习任务群,找准学习任务群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路径十分重要。
-
“模拟鼓膜的振动”实验改进
Abstract:
“模拟鼓膜的振动”实验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的主要学生探究活动。教材实验存在现象不明显,操作不方便,趣味性较弱等不足之处。探究耳郭和鼓膜功能的模拟实验装置,是经过教学实践基于教材实验的改进。此模拟实验装置创设了更加真实的模拟探究情境;拓展了耳郭功能以及鼓膜结构特点的研究内容;通过泡沫小球的运动放大了实验现象;以关键问题为导向的微项目化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
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融合在人工智能课程中的探索
Abstract:
新课标提出了跨学科教学,人工智能课程具有天然的跨学科属性,开展人工智能跨学科教学笔者作了一些尝试,通过问题提出、跨学科融合必然性、实施要求、实施步骤与注意事项、实施策略几个方面浅析了自身的教学实践,以期为人工智能跨学科教学提供参考。
-
线上教学的“三喜”与“三难”
Abstract: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和学生与教学资源的互动,解答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和困惑点。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由于线上教学学生的不可控,线上教学会出现不同于线下教学的诸多问题,线上教学平台多样化、优质资源共享化和数据自动化是一大优势,而学生课堂上“监管难”“观课难”“动手难”也是一大劣势。拓展线上教学的优势,降低线上教学的劣势,是取得线上教学成功的关键之在。
-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融合应用
Abstract: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物理教学,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显著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利用云平台,学生可以居家在线学习;虚拟实验室能将实验过程直观逼真演示出来;而“微课”翻转了教学时空,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数据与评价自然结合,方便教师对生“因材施教”。
-
《变压器》演示实验的改进
Abstract:
教学演示变压器在说明变压器工作原理时具有结构清晰,方便拆卸等优点,但其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存在漏磁阻抗大,线圈多层叠压绕制,很难确定抽头所标称线圈圈数是否真实等问题。本自制演示变压器教具采用非晶磁环作为铁芯,截两段漆包线分别绕在非晶磁环作为原、副线圈而制成,然后利用学生信号发生器产生的中频信号经音频电压放大后作为输入电压,很好地验证了变压器的电压比和匝数比的关系;同时本自制变压器还具有结构更加简单,完全能够在教学中由学生动手体验自制,其原副线圈的匝数关系一目了然的特点。
-
听觉的形成教具制作
Abstract:
听觉的形成过程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为使学生直观感受听觉形成的过程,利用拾音器MIC、电子集成模块IC、发光二极管等材料制作成演示教具,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觉形成的整个过程。从使用效果上看,该教具只要有声音即能自动完成整个听觉形成过程的演示,操作简单有趣,直观形象逼真,极易引起学生或参观者强烈的兴趣。
-
“直线+回旋” 加速器的制作与改进
Abstract:
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中提到了直线加速器和回旋加速器,属于两种独立的加速器。文章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原理,通过变换装置组合,设计制作了一款集“直线加速”和“回旋加速”为一体的加速器,实现一套器材可以同时演示直线加速和回旋加速。“直线+回旋”加速器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原理适合高中生认知,便于课堂演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基于项目学习的综合实验教学设计
Abstract:
以“Fe3+与I-反应的平衡移动”为项目学习主题,以探究Fe3+与I-反应是否有限度,证明其平衡移动的方向为项目学习活动,呈现了项目学习的化学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流程,进行项目教学实施,将实验综合与项目教学结合,发展高阶思维,促进素养提升。
-
应用手持技术区分硬水和软水 ——现代实验手段与学科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
Abstract:
教材中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操作简便,药品易得,但会受到肥皂水的质量分数、用量,水的硬度和温度等因素影响。基于手持技术能够实现实验数据的可视化,将现代实验手段和学科实验教学进行了整合,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进行了再探究。
-
“声音的特性”教具的可视化创新开发
Abstract:
教材上“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存在不足,不利于学生对音调影响因素的探究和音调概念的完整生成。为解决不足,设计了用泡沫小球显示振动快慢和振动幅度的可视化演示教具。新教具能够直观的探究声音的音调、响度的影响因素,具有操作便捷、探究高效、可视性强等优点,便于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理解。
-
霍尔效应及其转速测量应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Abstract:
学生自行查阅资料预习、获得知识:霍尔效应形成的过程、霍尔电压的推导、霍尔元件灵敏度,以及霍尔元件的应用等。教师整合学生的课前预习问题清单,提供霍尔元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利用霍尔元件进行转速测量的应用探究活动,加强对霍尔效应的理解和认识。其中两组同学获得车轮转速分别为17r/s和24r/s。
-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的改进与拓展
Abstract: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是高中生物学必修一中的重要实验,本文从实验材料、实验试剂、实验设施、实验步骤的改进和实验的拓展等方面进行总结,以供广大师生参考借鉴。
-
例析初中生物学实验中的科学思维方法
Abstract:
实验是科学思维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启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悟并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发展思维品质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多个实验教学实例及其分析,呈现了优化观察实验、模型建构等方式下的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批判性思维等初中生物学实验中的科学思维方法。
-
碳酸钠、碳酸氢钠热稳定性实验改进
Abstract:
在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时,利用套管实验装置很好的反应出两种固体的热稳定性上的差异,但套管装置自身也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利用套管实验装置原理,对其装置加以改进,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同时简化实验操作,更好的说明两者稳定性差异。
-
分析实验误差促改进实验装置
Abstract:
改进实验装置促使实验教学创新,让实验数据更具有说服力,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分析误差来源,敢于对产生误差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不断深挖教学难点,探索学科融合,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加喜欢物理。本次通过实验仪器的改进,通过分析测量误差,来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并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
中小学实验教学失范原因研究综述
Abstract:
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分析中小学实验教学方面的相关文献,首先对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之后对中小学实验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最后根据相关文献整理分析了中小学实验教学失范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
-
基于真实情境的铁的吸氧腐蚀创新实验设计
Abstract:
铁的吸氧腐蚀实验在《化学课程标准》中作为活动建议中提出,是电化学学习板块的中学化学必做实验,人教版新旧两版教科书均存在此实验内容,足以说明它在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地位。但该实验现象不明显,观察时间长,不方便课堂即使教学,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观察时间更短,本研究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并基于真实情境进行素养教学。
-
自制多功能温室效应模拟器
Abstract:
根据教材模拟温室效应实验进行改进,用两个相同的密闭容器,其中一个容器通过泡腾片释放二氧化碳,使容器形成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空气。用取暖器同时对两个容器加热,通过对比两个容器的温度展现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
优化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提升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Abstract: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活动”是多个版本教材中“基因分离定律”一节中的一个模拟实验,本文对比了多个版本对此活动的设计,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此模拟活动从材料,操作方法上进行优化,帮助学生突破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质这一难点,体现了模拟实验的价值。另外,还对模拟活动进行拓展,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与条件,达到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
指向“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教学设计*
Abstract:
氯化铁水解平衡是化学平衡的延续,是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有效载体,但现实表明教学中对它功能价值挖掘不足并实施不到位。以探究Fe3+的真实颜色为情境引入,通过设置四个任务,以问题驱动层层递进,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氯化铁水解平衡移动,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定性和定量地获取证据并建构模型。
-
对“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实验的再探究
Abstract:
“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实验,其探究思路是对根的不同部位画线标记,并对各部位在同一时间内长度的变化进行测量和比较,找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对于该实验,区分并等距离画出根尖四部分结构有一定的难度,可在材料的选择、处理等方面进行改进。笔者以豌豆为材料,从画线距离、实验幼根的长度和培养温度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画线距离为0.5 mm时,会非常直观地体现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实验幼根的长度不影响实验结果;室温(15℃左右)培养比25℃恒温培养更利于实验结果的观察。
-
青霉素小药瓶及瓶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介绍了单个青霉素小药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应用,青霉素小药瓶“四瓶组”与“六瓶组”的制作方法及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应用。这些应用覆盖了初中化学教科书所涉及的有关“液体+液体”、“气体+液体”、“液体+固体”、“液体加热”、“固体加热”等相关的大多数实验。
-
课时视角下的项目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Abstract:
项目式教学作为课改的“主力军”,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如何在项目化学习理念下,在课时视角下,重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本文通过审视现有项目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发现存在情境设计不当、评价运用低效、过程任务层级不清等问题。结合项目式教学的特点和课时的局限,本文认为项目式教学应具有“化零为整,微小精妙”、“有的放矢,有所侧重”、“由浅入深,思维参与”的特点。针对现状,结合特点,提出了通过“真实”情境聚焦“核心问题”、“精准”评价驱动“有效学习”、“层次”任务建构“核心概念”的实施策略。
-
“深度学习”导向下的探究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例
Abstract:
深度学习是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本文以高中生物学“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为例,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不同材料,不同浓度和不同的外界溶液等多因素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探究。探索在高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应用策略,旨在通过案例设计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生物学探究实验,最终发展其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异常”现象探析
Abstract:
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现象因试剂的用量和滴加顺序不同而不同,从理论和实验角度探究反应产物及反应原理,并为教学提供一定建议。
-
创新:撬动师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杠杆
Abstract:
学生科学素养能否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素养高低,落脚点在于学生是否改变。以“四式”促进教师科学教育教学行为转变,以“四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是当下乡村科学教育提升师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实施路径。
-
聚焦模型建构与归纳推理,例谈基于科学思维
Abstract:
科学知识不是科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载体,小学科学课堂最终要指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孩子理性与逻辑的思维方式。新发布的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科学思维的目标维度,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在教学中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培养,笔者从教科版的几篇课文为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小学生科学质疑能力的提升策略初探
Abstract:
什么是质疑?质疑,就是学生依据事实和已有经验,激发认知冲突,对某一现象或结论能提出有价值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面对问题能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质疑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它必须建立在对科学规律系统、完整的理解的基础上,因此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应利用各种策略、途径,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形成质疑创新的品格。
-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Abstract:
小学科学教育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实践,这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非常契合。将生活化教学法创新应用到科学教学实践中,基于教材内容确立生活化学习主题,基于儿童本位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基于问题解决设计生活化项目活动。这能够点燃学生的科学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简化科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强化学生将知识转换为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
小学科学“跨学科概念”在项目式学习的融合与运用
Abstract: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和实施,相比2017年版改变很大。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更加明确和清晰,提出跨学科学习的新要求,同时坚持落实13个科学核心概念和4个跨学科概念。科学教师要更新观念和改变教学方式,教学中渗透科学核心概念的理念,落实“跨学科概念”的具体做法,将其融合和运用到项目式学习中,构建高质量的融合“跨学科概念”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形成创新型主题活动和高效的科学课堂,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
自制心脏动态模型
Abstract: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自制一款“心脏动态模型”。通过该教具的演示可以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心脏“四腔”的空间关系、房室壁厚度存在差异的原因,理解和掌握血液流动的方向、颜色的变化,最终易于促进学生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
基于微信的小学创客网络社团建设的策略研究
Abstract:
在传统的社团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讲授常常会受到场地、时间等多种限制。本文通过将创客社团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网络社团的开发和建设,探索一种能够有效地扩大社团影响力,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实现师生之间多途径交流互动的教与学方式。本文研究的小创客网络社团中,以图文信息作为小创客社团学习资源的展示载体,采用“回复”和设置“自定义关键字回复”实现交互式知识检索、通过“投票功能”实现移动端学习效果监测,探寻基于微信平台的社团教学策略。
-
中美两国教育信息化政策比较研究及启示
Abstract: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美国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系统的教育信息化系统体系。通过对中美两国有关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比较与分析,从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与政策中汲取启示,探讨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议。
-
1.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项目式学习实施流程探索2.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项目式学习助力核心素养育人的教学探索2.1项目式学习目标创设:基于单元教学,聚焦核心素养2.2项目式学习主题来源:巧用学情分析,源于现实生活2.3项目式学习教学流程:深化教师主导,凸显小组合作2.4项目式学习评价机制:利用数字平台,开展持续评价3.总结与反思
Abstract: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学生四个核心素养,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本究力求改变现有项目式学习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现状,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优化项目式学习流程,助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以《平面设计贺礼“校园五周年庆”》单元项目设计与实践为例,诠释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优化项目式学习流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可行性。
-
以“眼睛的调节”为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
Abstract: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要有不少于10%的时间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关于“眼睛的调节”的知识,在七年级下学期的生物课和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课的眼球的结构讲解中都会涉及,但因生物偏重对眼球整体结构的了解,而物理偏重的是成像过程,导致学生虽学了两次却仍无法用清晰的语言描述晶状体屈光度的调节过程和近视眼的形成原因,而这两点又恰好与青少年防控近视、科学用眼等息息相关。所以,针对眼睛的调节进行一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非常有必要。
-
基于证据推理的教学 建构元素化合物研究模型——以“研究SO2的性质”为例
Abstract:
课堂效果一直受限于“教”的理念与“学”的方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是指导人们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元素化合物教学可以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建立程序化的元素化合物预测与实验模型,揭示出元素化合物化学性质的一般规律,发展出模型化思维,从而指导更多元素化合物的教与学。本文以学习SO2性质为例进行实践,为元素化合物教学提供一些经验与策略。
-
能够动态模拟高压输电的演示装置
Abstract:
《电能的输送》教学设计中,笔者为了让学生理解高压输电能够有效减少输电线的损失,可以采用理论推导和实验演示,但实验室提供的一般高压输电演示模型,都只能提供一组数据,并没有真实演示了高压输电对输送电流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笔者自制了一种可动态模拟高压输电的演示装置,能够获取多组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更具有说服力的展示高压输电的原理,加深学生对高压输电原理的理解。
-
新型制酒制醋发酵装置
Abstract:
首先分析教材实验装置的不足(不能控制发酵温度等变量,不能控制发酵的起止,不能直观观测发酵速度,不能足量供应氧气,不能严格控制无菌环境),从多方面创新自制发酵装置,并将其用于教学实践中检验效果,修正再实践,学生能有效组装并实施实验,说明该装置设计科学、操作简单;实践并测得最佳发酵温度范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学生可使用该装置展开制酒、制醋及酵母细胞的固定化实验,有效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可一具多用,低成本,可用范围广。最后,提出对本创新器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
科教融合背景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践与探索
Abstract:
通过分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背景和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取得成效与经验进行了总结。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介绍了研究型大学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针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和设备经费等问题,从顶层设计,人才建设和实验资源整合等方面对研究型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提出建议。
-
优质均衡背景下的教育装备 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以甘肃省及省内民族地区为例
Abstract:
教育装备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其配备情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的教育发展水平。随着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实现和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的持续推进,我省部分乡村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区域、城乡、校标间教育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但仍有一些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需要科学规划、精准施策。
-
自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演示仪
Abstract:
以人教版必修第三册第十章第五节中的例题为设计依据,依托实验室配备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物品,关联物理建模思想,自制了一套采用多级加速的方法加速带电粒子并实现运动轨迹可视化的仪器,为学生提供体验的平台,并借助Tracker软件优化论证方式,使运动规律的获得变得水到渠成,有理有据。
-
教育装备标准在教育装备建设过程中的价值研究
Abstract:
教育装备是保障教育教学正常开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教育装备标准的制定对于教育装备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规范、科学管理以及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的意义,因此教育装备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系统化设计、教育装备更新换代、教育装备的后续管理以及满足学校特色化发展的需求等几个方面。确保所研制的教育装备标准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柱状透镜成像问题的试题分析与实验研究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第二中学(325701) 陈展
Abstract:
本文主要分析了一些与圆柱形透镜有关的成像问题,基于不同人的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得到验证,给相关问题指出了研究方法。
-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Abstract: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竞赛了解了我县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有优点,更有不足。在国家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农村中学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下,提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
浅谈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Abstract:
“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是高中生物学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内容,是课标中要求必须完成的实验,很多乡镇中学因条件所限制,难以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本文通过对实验操作的传统方法和器材等进行改进与创新,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
-
《呼吸运动的模型》实验的改进
Abstract:
针对教材中《呼吸运动的模型》实验存在的不足,可利用生活中容易找到的简单器材制作实验装置,用水管 、铝芯电线代替教材中模型1的方形小木条、 扁形小铁片,用矿泉水瓶代替教材中模型2的玻璃鈡罩。实验改进后,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明显,易于观察;实验器材简单、容易制作,操作方便,能让学生动手实验;既能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能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
-
从“实验败笔”中生成实验课程资源
Abstract:
本文以学生易出错的几个生物实验为例,阐述如何将“实验败笔”转化为实验课程资源,及如何正确认识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败笔”,以期为一线教师的实验教学提供部分参考。
-
素养导向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策略
Abstract: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立足素养发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与改进要以原理的科学性确保正确科学观念的习得、以材料的开放性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以教学的系统性提升探究实践的能力、以史实的融通性达成态度责任的培育。
-
基于系列实验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
Abstract: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常规教学活动中浅层学习居多使学生产生很多迷思概念。教师创设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系列实验任务,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挑战自我、收获成功,促进深度学习发生。学生在完成有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概念形成过程,获得对概念的新认识。
-
自制“汽化和液化”演示仪
Abstract:
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形象生动,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一些不适合农村学校实验教学的情况,进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实际课堂效果。因此,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现有条件,对相关的实验进行改进,提升课堂效率。基于此,在本文研究中,重点对汽化液化实验改进这个例子进行了探索分析。
-
基于开源硬件的玻意耳定律验证实验
Abstract:
玻意耳定律是高中物理气体部分的重要内容,传统实验装置难以精确验证,而大部分农村学校又没有配备DIS实验室。该实验试图通过运用低成本、易制作、效果好的开源硬件制作玻意耳定律验证实验装置,在保持恒定温度下,采集一定质量密闭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数据,并运用编程软件自动处理压强和体积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快速精准的验证玻意耳定律。
-
基于TQVC概念认知模型的“醋酸的电离平衡”实验教学研究
Abstract:
针对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TQVC概念认知模型,利用手持技术进行教学和实验设计:通过转化(T)帮助学生建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状态及影响因素)的联系;通过量化感知(Q)帮助学生体验强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差异;通过视觉感知(V)获得强弱电解质稀释过程的直观认识;通过比较(C)解释并深刻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认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认知模型,对于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以及证据推理等核心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基于PCK理论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的实践策略(修改稿)
Abstract:
评价是持续改进、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关键。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评价往往被忽略、轻视,很少有教师会利用评价对实验教学过程、内容等进行查漏补缺,导致物理实验教学质量较低,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不高。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从PCK理论入手,针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际情况,探索如何基于PCK理论创新物理教学评价,提出更为有效、完善的评价表和实施策略,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进一步提高初中生创新精神与科学素养,从根本上促进教师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教学知识(PCK)。
-
蜡烛的燃烧实验改进
Abstract: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主角。基于这种理念,我对蜡烛的燃烧实验进行了改进,利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解决了原实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改进后的实验效果更明显,学生的操作更安全,能更清楚直观的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并且增加了部分实验现象,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推理、总结而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
基于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项目化学习初探
Abstract:
学科项目化学习是项目化学习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基于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项目化学习,能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本文对可实施项目化学习的三类教材内容进行了整理归纳,梳理了基于教材的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和策略。
-
信息化背景下初中生物实验典型案例分析
Abstract: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教学中。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实验教学提供多样化的空间,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本文以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融合的一个典型实例为切入点,分析信息化背景下实验教学的策略与优势。
-
基于手持技术与深度学习的项目式教学——以“暖贴的设计与制作”为例
Abstract: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暖贴的设计与制作》为例,基于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以深度学习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项目式教学,以期为“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教学开展提供参考。
-
宏微结合找证据 优化模型促思维 ——以《物质结构》第一课时“原子结构”为例
Abstract:
2020秋季浙江省开始使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新增《物质结构》模块,此模块第一课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教学中,以发展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等化学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科学史实为素材,以教学情境为载体,以问题讨论为路径开展教学,通过寻找宏观证据,结合微观分析,进行模型优化,并通过运用模型,解释实验现象,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
探究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阻实验的多种方法
Abstract:
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是高中物理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必做电学实验,在2019年人教版教材中提出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多种方法可以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请设计一两种实验方案。基于此,本文探究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六种实验方法,同时考究电表内阻的影响,分别对六种实验方法进行系统误差分析。
-
低成本创新改制静电除尘演示器
Abstract:
通常制作的静电除尘演示器,师生自制难度较大,做演示实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介绍了一种改进策略:利用简单易得的低成本材料创新改制成的全封闭式静电除尘演示器。经教学实践证明,新改制成的全封闭式静电除尘演示器,操作简便、实验现象直观明显、实用性强,可用于教师课堂演示、科普讲座;也便于学生课外自制并进行实验探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
光实验创新在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衔接教学中的研究
Abstract:
对标新课标,基于系统科学理念,立足科学大概念,设计制作光的实验套盒,完成小学科学影子的秘密、阳光下的影子、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认识棱镜、光的反射等实验以及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等光的系列探究实验。小学、初中都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和反射实验,在降低实验误差,拓展学生思维,提高探究实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如何依托教具创新开展小学与初中衔接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核心概念。
-
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探究羧酸的酸性
Abstract:
将简洁化、可视化、智能化的pH计应用于羧酸酸性的实验探究,改善以往使用酸性指示剂或pH试纸只能定性分析不能定量比较的弊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有机酸酸性强弱的差异,并为进一步分析共价键极性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在提升实验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核心素养。
-
一、引言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考化学实验试题命制案例分析
Abstract:
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设计为例,剖析“素养导向”的中考化学实验试题命制特点与评价功能:依托教材实验考查必备知识,体现基础性;改进实验方案考查学科能力,体现综合性;开放实验设计考查科学思维,体现创新性。以评价促进教学,提出“回归本真,发挥实验教育功能;创设情境,培养化学高阶思维;深度教学,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等化学实验教学主张。
-
智慧教育助推高中物理实验室建设管理与运作
Abstract:
在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根据“一核、四层、四翼”的具体要求,智慧教育助推高中物理实验室建设、管理与运作已成为一大趋势。这需要有以VR为基础的仿真物理实验室,需要探究实验室与体验实验室相结合,既要有精品录播室,又要有智慧录播教室。高中物理实验室要有一套完备的实验室管理系统,仪器的存放、使用、借用、维护、添置等都需要数字化。在实验室运作过程中,实验室的使用登记、仪器的使用登记、教师做实验的情况等也都要数字化。
-
基于数字化ST课堂观察分析法的互动教学探究 ——以“生活中常见的盐”课为例
Abstract:
数字时代,为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初三化学课堂应有效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改进教与学。ST分析法是借助数字技术将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多种互动要素的系统进行记录与分析,得出课堂类型和教学的有效性分析,从而赋能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生活中常见的盐”单元是九年级化学重难点,借助ST分析法进行课堂观察并分析,得出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
基于数据调研的中学有机化学教学改进
Abstract:
通过数据调研厘清学生问题,以2022年北京市高考化学大题为例研究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通过调研确定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中的难点,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解决有机物的官能团转化、中间体、定量计算等问题的教学策略。依据教学前测和后测数据调研明确有机化学教学引入“电负性、共价键”进阶思维模型、打破无机和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壁垒等方法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突破难点,提升解题能力。 关键词:数据调研;有机化学基础;教学改进
-
一种电化学自制教具的开发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Abstract:
自主设计了一种多功能电解池反应器,并进行了有关电化学的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介绍了该反应器的使用方法,并分析了一些典型中学电化学实验的现象及其原理。结果表明该反应器易于操作、效果明显,可应用于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以及课外兴趣小组的探究实验,
-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融合 -以中学化学实验微视频制作与应用为例
Abstract:
当今社会智能手机得到了广泛普及,手机视频的拍摄功能越来越强大,视频编辑软件APP的使用趋向大众化,短视频的制作也变得简单、便捷。化学实验微视频的制作从脚本设计到视频录制编辑契合了课标要求,关注到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着力点,有效的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微视频的使用在线上线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使用自制的化学实验微视频数字资源,弥补线上课堂化学实验教学的缺失。
-
《自动旋转追踪式地球公转演示仪》
Abstract: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地球的运动》单元《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一课中有一个关于模拟地球公转的实验,该实验在操作时很难对地球的公转进行演示,影响了实验的演示效果和学生的知识获取。为此,可利用自动追踪平台、地球仪、旋转轨道、变温油墨、数字温度计等材料组成一款“自动旋转追踪式地球公转演示仪”。该实验能够保证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一个方向,且能通过数字温度计、变温油墨等发现温度的变化,通过自动旋转模块让公转能够自动进行,从而让演示效果更明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
验证苯酚弱酸性的实验研究
Abstract:
酚羟基中的氢原子比醇羟基中的氢原子更活泼,苯酚的羟基在水溶液中能够发生部分电离,显示弱酸性,故苯酚俗称石炭酸。但是苯酚不是酸,而属于酚类物质。教材中只是通过实验验证盐酸的酸性强于苯酚,并没有对H2CO3、苯酚和HCO3—的酸性强弱进行验证,为此设计了实验来验证三种酸性的相对强弱。
-
工程实验:技术与工程、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的整体教学构型—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为例
Abstract:
落实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解决学习领域割裂、方法碎片的教学惯性,需要重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的一体化和综合化实施。“工程实验”是将工程设计的物化过程和科学概念的实验探究融为一体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把科学概念的实验探究置身于一个解决生活、生产真实问题的产品创制任务中,在产品的设计制作与决策分析中对科学概念的变量进行探究和分析,以此建构与应用相关科学概念。“工程实验”促进了技术与工程、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融合发展。
-
优化实验设计 发展科学思维——以《水去哪里了》一课为例
Abstract:
科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而实验探究活动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关键途径。观察水蒸发是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必做的探究活动,但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存在耗时长、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该探究活动的正常开展,为此,笔者借助大功率白炽灯、陶瓷发热板等材料优化了原教材中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真正“看见”水蒸发的过程及蒸发后水的去向,使整个实验探究高效的同时现象直观、明显,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
浅谈高中实验室管理及高中化学实验员工作
Abstract:
文章梳理了4年高中化学实验员的工作经历,介绍了高中化学实验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内容、自我提升的途径以及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以期高中化学实验员今后对自我有较好的职业规划和职业获得感、成就感。建议对高中化学实验员进行岗前及岗中专业实验技能培训,完善高中化学实验员的考核机制及晋升通道,提高高中化学实验员的工作积极性,以便更好地反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
实验室自制固体酒精的新方法及应用
Abstract:
传统的实验室制取固体酒精的方法,一般是先用硬质酸钠和氢氧化钠的皂化反应制取肥皂,涉及腐蚀性的强碱性物质,有安全隐患,实验所需时间比较长,不易成功。经过反复试验,直接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肥皂作为原料,在试管中用热的酒精将肥皂融化,再加入适量无水乙醇混匀,冷却后就可以自制成固体酒精。该方法取材方便,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实验安全性高,成功率高,效果良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适合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实验。
-
基于项目学习的综合实验教学设计 ——以“Fe3+与I-反应的平衡移动”为例
Abstract:
以“Fe3+与I-反应的平衡移动”为项目学习主题,以探究Fe3+与I-反应是否有限度,证明其平衡移动的方向为项目学习活动,呈现了项目学习的化学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流程,进行项目教学实施,将实验综合与项目教学结合,发展高阶思维,促进素养提升。
-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定量实验复习——以“气体体积测量”教学为例
Abstract:
针对当前中学化学定量实验的浅层教学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以深度学习指引化学定量实验复习的思路:将定量实验的复习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实验探究主题,通过“观念引领,联想结构”“问题驱动,活动体验”“及时反馈,以评促学”等环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定量实验探究能力。以气体体积测量为例,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为化学定量实验的深度复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案例。
-
物理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重力势能”新课的优化设计
Abstract:
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三个优化环节。环节一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环节二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证实猜想的能力;环节三强调过程量与状态量的区别与联系,将概念提升到观念。
-
渗透职业教育的化学实验选修课的开发与实践 —— 以《西湖水质检测》选修课程开发为例
Abstract:
以地方自然资源西湖水水质检测为化学实验选修课程实验内容,学生以“水质检验员”角色贯穿整个选修课课程,对西湖水质的色度、浑浊度、pH值、氨氮含量、高锰酸盐指数以及六价铬含量进行测定。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对“水质检验员”的工作有了亲身体验,对该职业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该课程以化学实验为载体,不仅培育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更是将学科知识的理解、应用贯穿于整个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在不同寻常的职业体验中感悟化学学科的价值。
-
利用多重表征法探究Fe3+与S2-的反应
Abstract:
Fe3+和S2-的反应一直是一线教师的困惑所在,在学习化学选择性必修一《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三节盐类水解这一课时时,我们会向学生介绍双水解的概念,并提到Al3+、Fe3+在溶液中与CO32-、HCO3-、AlO2-等离子均为完全双水解,在溶液中不可大量共存,但在面对学生提出Fe3+与S2-在溶液中是否也会发生类似的完全双水解时,则结论性的告诉学生他们在溶液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而不是双水解反应,事实真的如此吗?若真的如此,原因何在呢?基于此笔者本文将自己的实验探索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阶思维的培育研究综述
Abstract:
教育信息化和高阶思维培养是当下教育改革的两大热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促进高阶思维的培养即适应社会的发展又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依据CNKI数据库收集有关论文,梳理高阶思维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脉络,发现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模式开发、实践应用和测量评价四个方面。,对文献进行分析并列举了四大分类,相关研究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仍存在理论薄弱、实践未受到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等问题。
-
PBL教学模式下STEAM教育实践研究案例?——“智能哨兵”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
Abstract:
“人工智能”Ardino学习小组利用所学的单片机知识,采用红外线测温传感器模块,对进入校园的人员进行测温;采用红外感应模块和单片机控制,指挥舵机挤压,制作一个无接触洗手液挤出装置;利用红外感应模块感应,制作一个无接触口罩发放装置;超声波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感应和多种执行器,制作一个废旧口罩自动回收、消毒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垃圾桶。机器人可以用于学校和教室的健康监测和管理,是忠实可靠的“校园哨兵”。
-
酸溶液的pH值在稀释后的变化分析
Abstract:
针对学生提出的等浓度强酸和弱酸的稀释曲线是否会相交问题,以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稀释为例,利用水溶液中离子存在的定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式,在Wolfram Mathematica 12平台通过消元、绘制图像和精确计算分析了酸溶液pH值的变化,正面回答了学生问题。面对多变量复杂体系,提倡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丰富证据推理手段和方法,以深度思考和严谨论证的习惯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证据推理能力。
-
“项目管理学”在中学化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Abstract:
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而化学实验室是教师帮助学生完成这一技能目标的重要场所,化学实验室的顺利运行以及高效管理可为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本文从“项目管理学”的角度,通过实例论述了项目管理学如何落实到实验室管理上。实践证明,该理论具有可行性,使得繁杂的实验室管理工作具有一套系统的管理模式,实验员运用该理论可以更顺畅管理实验室,为一线教师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
-
小学生命科学领域STEM拓展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Abstract:
STEM课程与国家课程融合实施是当前落实STEM教育的重要路径。国内成熟的STEM课程主要聚焦在交通、机械、建筑、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围绕生命科学领域开展拓展性STEM活动具有时代必然性,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愿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生命科学领域STEM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应融入“生活”“文化”“社会”等元素,以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STEM素养。
-
基于意义理解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Abstract:
基于理解的学习与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理念。将“理解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引入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可以为教师设计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提供借鉴。以光的反射一课教学为例,从对接前概念引导发展性理解、聚焦大概念促进结构化理解、追求真实性实现迁移性理解等三个方面,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理解性学习,提升持续的学习能力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
巧设精探 提质增效——《声音》单元课后作业案例研究
Abstract:
课后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必要补充,是监测、巩固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本案例针对传统作业存在的繁杂低效的问题,尝试通过创设情境、趣化作业形式、改进传统展评模式,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科学学习轻负高效,科学作业充满温度。
-
模型建构促进科学概念从理解走向深刻
Abstract:
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教师授课时应遵循学生的概念形成规律。模型建构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思维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模型、建立模型、解释模型、优化模型,亲历探究过程,破除概念迷失,自主建构知识,逐步建立科学概念。
-
以拓展教学链接课堂内外——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科学低段教学实践与思考
Abstract: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拓展教学是解决小学科学低段教学知识散点化、实践难到位、水平差异大等问题的有效手段。在低段科学课堂教学之外采用形式多样的拓展教学,如:实验类拓展、实践类拓展、项目类拓展、阅读类拓展等,对于深化核心概念,激发积极思维,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丰富科学阅历具有重要价值。
-
平面镜成像特点错误前概念的消除
Abstract: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两个知识点的应用,让学生首次接触了虚像这一概念,也为后面透镜成像的学习打了下基础。平面镜成像虽来源于生活,但因学生空间想像力还较弱以及对“视角”这个概念理解的欠缺,导致对平面镜成像中的物像大小关系及物距和像距的关系都存在错误的前概念。本文从这些错误前概念的起源出发,用便捷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顺利且较彻底地清除这些错误认识。
-
利用统计表(图)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的实践研究
Abstract:
统计表(图)是具有显著数学学科特征的知识点。应用统计表(图)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和建立科学概念,是数学与科学跨学科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文章以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例,从“记录数据——初步感知概念,分析数据——感悟概念本质,数据推理——应用概念解释”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实验获取真实准确数据,利用统计表(图)汇总整理数据、分析推理论证,建立科学概念和发展科学素养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模型认知的实践研究 ——以“氨气、氯化氢双喷泉实验”为例
Abstract:
摘要:基于项目式学习,利用氨气的喷泉实验项目,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从单一喷泉到多喷泉实验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喷泉原理模型、多色多喷泉装置模型及气体制备、收集装置模型的认知。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的解决为手段,来引领学生对喷泉原理、多喷泉模型认知的建构,探究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能力,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力。
-
通用技术深度学习教学案例探讨——以《设计的一般过程》为例
Abstract:
本文以《设计的一般过程》一课为例,描绘了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始终坚持以引导者的身份主导课堂,以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以多样化的讨论、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全身心、高质量参与学习,注重学生主观能能动性的发挥,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的全面发展。
-
浅析探究分子运动及受温度影响的创新实验
Abstract:
创新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针对教材中分子运动实验这个重要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利用现有实验室的资源,设计了微型实验装置,节约药品,减少污染,可使学生短时间内直观观察分子运动现象,并能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
铁、铜在氯气中燃烧的创新实验设计
Abstract:
铁、铜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尽管能达到实验目的,但是氯气是一种有害气体,逸出的氯气和生成浓烟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教学环境,影响师生健康。为此,针对实验中存在的不足,设计出了一套实用又环保型实验装置,不仅能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四种实验创新案例[*]
Abstract:
借助塑料瓶、吸滤瓶、试管、注射器、煮熟去壳的鸡蛋或鹌鹑蛋等常规仪器和生活用品,设计了四种探究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装置,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无明显现象反应发生的证据意识;这些实验创新方案,原理正确、结论可靠、操作简便、趣味性强,丰富了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资源,提升了化学实验教学效益。
-
基于信息技术物理“生活化”创新实验的开发策略8.20
Abstract:
“新课标”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本文通过对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生活化”物理创新实验教学的必然性与开发价值的论述,突出此类实验的趣味、品味与情味特点。强调既可以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生活化”物理创新实验过程中,也可以将“生活化”物理创新实验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生成教学资源的路径;论述信息技术融合“生活化”创新实验开发的重要策略包括开发课前预习型、课堂型与优化创新实验教具型。
-
基于催化剂机理及特点教学的中学化学问题探讨
Abstract:
新高考注重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化学核心素养落实情况,在情境选择中实际工业生产是高考试题重点选题,而工业生产中经常涉及到的化学反应速率及限度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观念解决问题的呈现,近年来有关催化剂机理及特点问题的设问增多。通过深度学习,从催化剂发展史和催化作用原理、催化剂种类及特点、催化剂问题设计等方面入手可以加深学生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指向单元实验教学的初中物理自制实验装置
Abstract:
素养时代,“单元教学”被视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推动课堂教学转型的重要抓手,2022年义教物理课标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等多方面,强调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单元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物理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基于此,笔者对“压强”单元主题内常规实验进行整合、改进,形成一复合型自制实验装置,该装置可用于单元新授课、单元复习课等,且有效贯穿“压强”主题下多个物理概念与规律,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物理观念。
-
江苏省教师实验技能大赛解剖类试题
Abstract:
解剖类实验是生物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有助于学科内容的学习和学科素养的发展。本文以2022年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初中生物学科解剖类实验试题为例,从试题研制过程、评价量表及说明、竞赛情况简析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
重力做功特点探究仪
Abstract:
理论分析“重力做功的特点”较为抽象,学生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与物体的始末位置高度差有关”的认识不够全面。本文基于对高中物理教材的分析,利用生活中易得材料,制作了重力做功探究仪,通过实验,直观呈现“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实践证明,该仪器制作简单、现象明显、操作方便、便于推广与使用。
-
巧用真空罩突破大气压强的系列实验改进
Abstract:
巧用真空罩将大气压强的系列实验进行改进,借助真空罩和可视化实验手段完成测量真空罩内空气的质量、压瘪塑料瓶、覆杯、小托里拆利实验、瓶“吐”鸡蛋、注射器“吸”水、低温沸腾等系列实验,让学生能直观的对比有、无大气时不同的实验现象,增强了大气压强系列实验的体验性和趣味性,便于对难点的突破和大气压强系列实验本质的理解。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牛顿第三定律”实验设计对比分析
Abstract:
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本文以必修第一册“牛顿第三定律”为例,对比分析比较典型的几个实验设计,在对比中显示出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和策略性。
-
受迫振动与共振实验的创新设计
Abstract:
受迫振动与共振是高中物理机械振动的重要一节课,受迫振动时物体振动频率与驱动力的频率的关系及产生共振的条件是这节课的难点,本实验装置采用霍尔传感器实现了驱动力的频率与振动频率的定量测量,创造性的用一个小小的海绵记忆振幅,解决了振幅的测量难题,找到物体发生共振的条件。
-
基于模型认知的活动元教学—以“物质变质成分探究”为例
Abstract:
在“双减”背景下,融合活动元,探索模型认知素养在国家课程内的落地。基于“物质变质成分探究”设计三个核心活动元,引导学生从已知经验和现象证据中归纳总结模型、迁移模型、修正模型并进行模型应用。教学中,难度逐层递进的活动元任务促使学生将认知过程外显,模型-证据连接符合学生思维认知顺序,有利于学生知识减负和思维提升。
-
基于化学学科能力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Abstract:
学科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学科能力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创设学生日常熟悉的皮蛋为学习情境,设计“预测皮蛋裹泥中所含物质的成分”“验证皮蛋裹泥中所含物质的成分” “建立物质检验的认识模型”“阐释皮蛋裹泥中所含物质成分的作用”等4个能力活动,打通从知识到能力到素养的通道,有效提升了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复习效果。
-
追求理解的实验进阶教学设计[*]——以“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的实验为例
Abstract:
基于九年级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学习进阶理论,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教学为例,追求“理解为先”的实验设计理念,针对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思维障碍点,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实验进阶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体积与压强的变化、理解“替换法”测量气体的体积],进而实验理解测定原理,顺理成章地完成教学目标。
-
基于实际问题情境的“铁及其化合物”单元教学实践 ——以“双吸剂的保鲜原理、转化及再利用”为例
Abstract: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是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铁及其化合物”单元教学中,以生活中常见的“铁系双吸剂”为情境素材,针对铁系双吸剂的保鲜原理、转化及再利用等实际问题展开系列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基于实际问题情境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含铁物质的类别、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
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一体微型化设计
Abstract:
人教版教材的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在装置的制作、操作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为实验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利用注射器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口香糖瓶制成一体化简易的实验装置,简化了实验用具,操作简便且现象更明显,同时绿色化、微型化实验设计[1]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通过改进装置的形式收集学生的表现证据,作出诊断和评价,并进行针对性教学指导[2]。
-
纹影技术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Abstract:
纹影技术是一种将流动空气可视化的技术。本文利用改良后的纹影装置进行初中科学气体对流,气体密度,流速与压强关系等知识点的教学,观察教学效果,探讨纹影技术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填补义务教育阶段利用纹影技术进行教学的空白,促进纹影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普及,为老师们如何应用该技术进行初中科学相关知识的教学提供参考。
-
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生化学实验大赛的实践研究
Abstract:
湖北省熊云贵名师工作室依托信息技术,组织多所学校,开展了第一届学生化学实验大赛。精选实验内容,激发了学生兴趣;实验探究及录制视频,提升了学生素养;评比颁奖及展示展播,浓厚了教研范围。
-
蛋白质结构物理模型的构建和思考
Abstract: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重难点之一,内容抽象,涉及到有机化学的知识,高一学生尚不具备相关基础,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利用物理模型类比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利用不同材料建构物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氨基酸的结构、脱水缩合的过程以及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等,分析了不同材料建构的物理模型的优缺点。
-
小龙虾撑起生态学大概念——“田野调查”无锡蠡湖小龙虾的生态角色
Abstract:
小龙虾在北美已作为高中生态教学的模式生物[1],而作为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入侵物种,研究小龙虾同样具有生态和社会价值。因此,本探究课题进行问题引导式的“田野调查”,将大概念整合到生态实际中。学生通过取样收集数据和建构模型,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个维度,全面调查小龙虾对蠡湖的影响,并籍此设计出小龙虾立体养殖生态工程。
-
基于项目式教学中融入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的实践与反思
Abstract:
在化学教学中,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其历程就是持续对驱动性问题展开探究的历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除了传统实验外,融入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可以提高项目成果的信度和效度,帮助学生科学、严谨地学习,最终在探究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取学科相关知识,实现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发展。
-
氢氧燃料电池实验再改进
Abstract:
氢氧燃料电池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将制作简单的氢氧燃料电池列为学生必做实验。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设计的生活化、高效化,对该实验的电极、装置、电路等进行了改进与优化,改进后的实验具有高效趣味化、直观便捷化和操作简单化等优点。
-
指向高阶思维的化学实验探究教学 ---原电池实验改进创新
Abstract: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利用实验我们可以探究物质的性质,发掘物质的新用途,造福人类与社会。高中化学教学,可以利用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化学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高阶思维。本文以原电池实验为例,探索指向高阶思维的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即简单电池(Cu-Zn-CuSO4)如何变为高效实用电池,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来建构原电池原理和装置模型。使用井穴板代替原电池反应器,滤纸代替盐桥,简化实验装置,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验活动,通过分析,讨论,改进电池,体验知识的形成、创新和应用,形成高阶思维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
“探究酶的特性”实验装置设计
Abstract:
摘要:本文为“探究酶的特性”学生实验设计了一套便于探究的装置-多功能过氧化氢分解试剂盒,不但能同时进行多个探究实验,而且能快速定性判定过氧化氢的分解情况。该装置的优点有:节能环保,省时省力,学生可以轻松地设计和展示有关酶特性的多项探究实验方案,教师能更好落实实验情境下酶的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自制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数字化演示仪
Abstract:
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利用电流传感器与磁感应强度传感器等数字化实验系统实现与传统实验器材的深度融合。在自制与使用教具探究过程中,实施由定性探究提升为定量测量,体现数字化、可视化、定量化的优越性,明显地改善了实验效果,提高了实验效率。
-
"课程思政"理念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融合
Abstract:
基于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背景,探讨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主要内容,分析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必要性及其优势,并以人教版(2019年)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为例,挖掘思政元素,探索其与教学融合的切入点,以期为“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
基于“一核、四层、四翼”视角下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化学试题评析及教学思考
Abstract:
基于“一核、四层、四翼”的视角对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化学试题的情境设计素材的价值功能、必备知识的考点与设问层次、关键能力的考查分布、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进阶考查等维度统计分析,阐述了高考命题的新特征,提出了新高考背景下通过切实转变课堂教学理念、依据课标准确把握教学要求、重视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重视化学实验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策略,促进学生化学知识、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融合发展、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转型。
-
利用传感器再探氢氧化铜的制备实验
Abstract:
利用手持传感器监测氯化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制备氢氧化铜沉淀的反应过程,通过“宏观-微观-符号-曲线”四重表征分析该反应的pH变化过程。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现象做出合理解释,真实反应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为氢氧化铜的实验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
基于创新思维培育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
Abstract:
实验教学对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立足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这一目标,以“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节课为例,对教材、学情进行分析,在借鉴OECD“水消失的奥秘”教学设计案例的基础上,对该节课进行再设计,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对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
扎孔瓶喷水远近演示仪
Abstract:
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第十章的“WWW”栏目中安排了“扎孔瓶喷水”小实验。然而,教参中关于扎孔瓶喷水远近问题的答案和说明却存在漏洞.由于用单个普通饮料瓶进行实验,瓶子高度有限,难以发现当孔的高度一定,孔所在深度变化范围更大时可能发生的不同现象。加之教参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很可能使广大一线教师对扎孔瓶喷水远近的影响因素形成错误认识,进而将学生引入歧途.利用长颈漏斗和饮料瓶制作一款扎孔瓶喷水远近演示仪,使孔所在深度变化范围更大,得到更完整的现象:(1)水从上方小孔喷出的距离比从下方小孔喷出的距离远;(2)水从上、下小孔喷出的距离相同;(3)水从下方小孔喷出的距离比从上方小孔喷出的距离远。
-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家庭实验作业设计——以“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性质及变化”为例
Abstract: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反复强调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家庭实验作业的设计,将课堂实验与家庭实验相融合,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发展空间。
-
铁、铜在氯气中燃烧的创新实验设计
Abstract:
铁、铜在氯气里燃烧实验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教材的演示实验尽管能达到实验目的,但是氯气是一种有害气体,逸出的氯气和浓烟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教学环境,影响师生健康。为此,针对这个实验中存在的不足,设计出了一套实用又环保型实验装置,不仅能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
硫燃烧及二氧化硫性质实验的一体化设计
Abstract:
用陶瓷加热片引燃硫粉,使硫粉分别在充满氧气、空气的集气瓶内燃烧,用红色挡板做背景板,很清晰的观察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对比明显。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还可以用多孔点滴板进行二氧化硫性质的验证实验,一举两得。
-
对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几幅插图的修订建议
Abstract:
我们对沪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材插图进行认真讨论分析,同时也认真学习,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插图的功能和价值意义,并且思考插图的合理性。个人发现部分插图未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不易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没有到达插图的功能以及效果,希望把看到的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检验一体化创新设计研究
Abstract:
现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中,利用多个演示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虽现象明显,但存在操作环节略多等不足,给师生们留下创新改进的空间。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检验进行一体化创新设计,达到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的目的。
-
以“浮力”为例,谈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衔接教学
Abstract:
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循序渐进,持续向前。小学科学课程部分内容与初中物理教学知识紧密相关。为此,小学教学要考虑如何为中学内容服务,而初中教学要考虑如何延申和拓展前概念。本文从教学要求、课程内容和学生思维三方面进行中小学阶段的对比分析,并以“浮力”为例研究小学与初中教学的衔接问题。通过对比研究,提出实际教学中的建议策略,以期引起教师对中小学衔接教学的重视,使教学更加系统和整体化。
-
“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百变高效作业设计的思考
Abstract:
当今“双减”背景下的新时代教学优对化作业布置或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物理实验学科,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素养的学科,对作业的优化高效提出高要求。同时教师认清面临作业总量、教学质量的关系,由量变到质变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设计高效作业,挖掘实践类作业的来育人,从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验学习的快乐[1]。
-
肘关节运动模型改进及迭代
Abstract:
依据初中生物课标重要概念为指引,对肘关节模型进行多次迭代。通过反复尝试和改进获得立体可拆卸模型。6.0版模型静态能够阐明运动系统的结构特点,动态可演示运动的形成过程。组装构建模型的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发展学生学科思维。模型材料易获取,制作简单便捷,可推广。
-
对一道中考题中CO2性质实验的商榷及改进
Abstract:
某地中考题涉及的“二氧化碳性质”组合实验装置复杂,尤其是“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没有排除烟囱效应的干扰。我们借助石蕊指示剂、T形三通管、细沙和隔板等常见物品重新设计了两个二氧化碳性质组合实验,改进后的实验不仅科学直观,而且简单实用。
-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中小学生无纸阅读实践与探索
Abstract:
计算思维是网络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时代学生阅读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从有字阅读到无字阅读,从整本书阅读到片段阅读,均为网络时代阅读呈现的形态。依托网络技术,指导中小学生面向未来开展阅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观照不同的方法及效用,注意无纸阅读的影响与限制,选择适切的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开展网络无纸化阅读,促进学生德性积累与思维生长。
-
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和评量的新方法——PAC模式
Abstract:
摘要:实验教学设计和评量的模式——PAC模式,是知名的科教学者Novak与Gowin所提倡的认知心理学的教学与评量工具,以实验操作(performance)、实验成果(acquirement)和概念基础(concept)三个维度作为教学设计和评量的指标,能帮助学生将科学理论、概念和实验操作活动联结起来。研究基于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理想目标,探讨了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和评量的新方法——PAC模式,并尝试运用于实际的例子中。
-
基于“微辅导”的高中化学微信公众平台的辅助教学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为例
Abstract:
基于“微辅导”的视角,提出高中化学微信公众平台的辅助教学策略。明确高中化学微信公众平台的辅助教学原则,坚持科学性、趣味性、针对性以及实用性,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为例搭建高中化学微信公众平台,明确高中化学教学流程,并积极探索化学教学过程的策略,发挥出微信公众平台的辅助教学效果,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
“模拟鸟类双重呼吸”教具的制作使用
Abstract:
介绍了一种使用双向口哨、脚踩充气筒、单联球等常见生活材料制作的一种模拟鸟类双重呼吸模型。针对该模型的制作方法和课堂使用情况作了说明,以及使用自制教具后的反思。本教具操作难度低,学生在触觉和听觉的共同刺激下,变认识为实践。为学生建立基本的生命观念,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提高学生探究生物学规律的兴趣。
-
区域智慧教育建设与应用研究
Abstract:
开展智慧教育建设与应用,能够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实现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形成“互联网+教育”新型服务供给模式,师生信息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的装置改进
Abstract:
对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进行了重新的选定以及改进,以改进后的装置为基础进行试验,可有利于帮助学生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结果显示该装置有易操作,实验现象明显,能有效控制有氧和无氧环境,并且整个操作用时合理,可普遍用于课堂教学。
-
“碳氧平衡”实验的进阶式改进
Abstract:
摘要:通过对苏科版教材“碳氧平衡”实验优缺点的分析,从材料、方法与装置上对实验进行改进,以便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碳氧平衡的意义。
-
重视实验原理教学 培育物理核心素养
Abstract:
分析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梳理物理实验原理的类型,提出探究实验原理的原理、理解实验设计原理、理解器材使用原理、运用实验原理解决物理实验问题、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实验原理的理解等教学策略,以期促进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提升物理科学思维水平,培育物理核心素养。
-
压力的作用效果演示仪
Abstract: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存在三个缺点:一是海绵凹陷程度小,对比效果不够明显;二是没有通过真实的实验数据得到压力与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压强概念的建立显得突兀;三是比值定义法用的生硬.如果用弹簧代替海绵,把弹簧形变通过指针放大并读出刻度,通过改变砝码个数改变压力,改变支撑托板的弹簧个数改变受力面积,便可以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得到定量的关系,使学生真正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和比值定义法建立压强概念的过程,理解会更加深刻透彻.
-
利用geogebra对一道圆锥曲线试题进行深入探究与推广
Abstract:
解题能力的提升有耐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敏感和数学直觉,信息技术可以有效促进数学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借助于geogebra技术可以将数学知识动态化、形象化,让数学探究不再那么难以琢磨.圆锥曲线中有关定点定值类型的试题往往都是圆锥曲线本质属性的一种写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对其本质的探究.
-
STEAM理念下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 ——以“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验为例
Abstract:
基于STEAM教育理念,以义务教育初三物理教材中的“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为例,分析实验中的可创新之处,运用科学、工艺的手段,将运用新材料、通过项目化工程的设计制作理念,对初中物理相关实验进行创新改进,通过自制教具的活动及课堂展示为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更好地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功能。
-
自制水能发动机模型的改进与创新
Abstract:
教授内容《电能的产生》,介绍我国水力、风力发电量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0%,在提到我国的资源匮乏,节约能源。学生提出问题:电风扇通电后可以转动实现了从电能到机械能的转化,那外力让电风扇转动能不能获得电呢?基于这个出发点,课后学生设计并制作了一个水力发电装置,可以实现对生活用水、甚至是雨水的再次利用,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通过改进更多节约应用于生活,更多利用身边的水转化为电能。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探究、制作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创新意识。通过教学实践、应用、改进制作,水能发电机模型制作成功,并且优化装置应用服务于生活。
-
物理演示实验室开放模式探索与实践
Abstract:
物理演示实验是一种能将理论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地展示给学生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启发物理思维的教学手段。为适应新时代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校材料与物理实验中心在物理演示实验大厅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就开放体系构建、教学模式优化、社会服务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性探索和实践。使物理演示实验室不仅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也成为我校对外服务社会的一个窗口,提升学校的地区影响力。
-
纹影实验装置的改良和应用
Abstract:
纹影技术是一种将流动空气可视化的技术,纹影设备成本高,装置搭建和调整比较繁琐。本文通过对纹影装置的改良,降低成本,使纹影设备简单化,从而普遍应用于初中科学气体对流,气体密度,流速与压强关系等知识点的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
力臂可视杠杆演示仪
Abstract:
利用木板切割成对称的两个镂空转盘制作成支点;利用三段长短不一的窗帘导轨分别表示杠杆、动力与动力延长线、阻力与阻力延长线;两段标识好尺度的带滑轮的T型木板表示动力臂与阻力臂,它们的一端穿过镂空转盘,另一端通过滚轮垂直连接在表示动力与阻力的两根导轨中。此杠杆演示仪将杠杆的五大要素用实物的形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认识杠杆。特别是力臂的实物化,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力臂的特征,在分析动态杠杆的问题时,更可将力臂和力的演变过程可视化,大大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全新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Abstract: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在改变着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笔者将信息技术融入物理课堂,渗透教学环节,以此丰富学习内容,优化教师教学手段,构建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
以创新实验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以验证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为例
Abstract:
高中物理教材中关于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只有定性介绍或者理论推导。用创新实验加以验证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用能量转化的方式测量轻弹簧的弹性势能,再用刻度尺测量对应的伸长量,重复几次实验,分析数据即可验证弹性势能与伸长量的二次方成正比,并验证比例系数为k/2。
-
洞悉教材编写特色 提升实验育人效能——以新粤教版中“胡克定律”实验为例
Abstract:
每个版本的新教材在实验的选择和编写上都蕴含了学科专家对于学科教学与课程改革的独到见解。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出发,以新粤教版必修一中“胡克定律”实验为例,洞悉教材的编写特色,阐明教材的编写意图,并提出相关实验教学建议,希望能够为教师基于教材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
制作静摩擦力演示仪,实现课堂教学可视化
Abstract:
摩擦力一节是物理课程中颇为重要章节。针对初中生而言,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现象随处可见,但学生对其理解仍为困难。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直观地观察、感受静摩擦力,进而认识、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制作了一款结构简易、操作方便、效果明显的静摩擦力教学演示仪,将“相对运动趋势”放大,使其变得可视,加强学生直观体验。教学使用结果表明,该仪器利于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物理现象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颇具实用性。
-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Abstract:
本文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中相关的密度知识进行整合,设计了“密度的应用”教学设计,通过实验操作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帮助学生建立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
数字化电容器演示仪的改进
Abstract:
本仪器在教材原实验基础上改进接入LED灯,利用LED单向导电性能观察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电流的流向;利用Phyphox软件支持蓝牙扩展传感器的功能,在原电路上与电容器再并联一电压传感器,将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电流电压的变化情况通过传感器在手机屏幕上直观显示;在原电容器两端并联一个同样规格的电容器,利用接触二分法原理可探究电容的定义。
-
“焦耳定律”实验的优化设计
Abstract:
从三个维度阐述了苏科版物理教材第15章第3节编排的“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实验存在的不足。进而巧用常见器材,联合DIS创新设计了可供课堂定性演示、定量探究的焦耳定律实验,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和显著的教学成效。
-
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方法的改进与实现
Abstract:
为了减小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本文对传统单摆实验装置的结构进行改进设计,结合单片机进行自动控制和数据处理,最终实现了重力加速度的自动化准确测量。采用双线摆代替单摆结构,借助“V”型摆的稳定性来规避摆球做圆锥摆运动产生的系统误差,并创新性地提出利用夹板固定双线,以确保两根摆线的长度和张开角度固定不变。与此同时,通过单片机和电磁铁控制摆球在指定位置释放,以减小传统单摆实验装置中手动释放小球带来的误差。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可有效提高重力加速度的测量精度。
-
自制“光的反射立体演示仪器”
Abstract:
现有的“光的反射”实验器材具有立体性不足等问题,笔者创新性地自制了“光的反射立体演示仪器”,可用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对实验仪器进一步探索,还能用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进策略
Abstract:
立足科学探究,培养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使学生具有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实验教学目标。巧妙的实验设计可以放大微小的实验现象,增强实验效果的可视性,提高实验的可信度。好的器材既能提供清晰的实验现象,又能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还能体现发明者的智慧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文章从实验器材制作和实验教学设计两方面展开论述。
-
光纤通信创新演示教具的几种制作方案
Abstract:
为改进九年级物理光纤通信全反射原理的光沿水流传播的演示实验,作者提出光传声可视、可听形象直观的创新演示实验教具,并提出几种详细制作方案。教具发射端调制放大方式有3种:单电源共发射极放大、功放后电阻式直流交流叠加、变压器升压放大音频后串直流源;接收端解调方式有太阳能板、光敏电阻分压、红外接收LED;并验证挑选最佳教具组合及简要分析音质受损的原因。教具有助学生直观理解光纤通信全反射原理,展示了物理之趣,科学之妙,知识之美。
-
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为例
Abstract:
模型制作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主题“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活动”内容之一,本文以“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为例,从实践层面探讨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规律、方法和操作路径,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
基于可视化的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改进
Abstract:
传统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学生实验过程中手抖,弹簧测力计精确度不高等因素会导致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本文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利用数字化仪器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的同时,对数字化数据记录页面进行了优化,再通过腾讯会议的“共享屏幕”呈现给学生,增强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可视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测量用电器电功率创新实验演示装置*
Abstract:
基于将机械电能表铝盘旋转快慢的定性探究与多功能数显电表的定量测量实施有效整合,制作测量用电器电功率创新实验演示装置,突破传统实验伏安法测电功率的局限性,在创新实践性实验操作中实现更大范围的改变用电器两端电压来测量任意一款用电器的实际电功率,取得了实验数据的有效性、实验结论的科学性、科学探究的高效性。
-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以“运动和相互作用”为例
Abstract:
物理学科大概念的设计是形成物理观念的有效途径,在大概念教学中可以有效整合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本文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版)为指导,结合苏科版教材进行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注重加强学生对知识架构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完成从课时教学到单元教学的转变。促使学生从宏观尺度上逐步掌握物理学思想和方法,最终实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
创新改进实验教具 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光的传播”实验教具的创新改进
Abstract:
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教师要认真研究科学实验,善于创新改进实验器材、优化实验设计来引导学生对科学的深度探究。针对江苏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一课中原型实验的不足,创新改进实验器材,优化实验设计,既可以让学生有效探究“光的传播”,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创新改进后的实验,不仅可以增强原来的实验操作有效性,还可以将原来模糊的实验现象清晰化,让学生对有趣的“小孔成像”实验进行深度的探究。
-
利用手机相机可视化探究平抛运动特点深化物理核心素养
Abstract:
课本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特点》直观性差,实验现象不易观察,学生不容易理解。手机相机的慢动作功能可以将平抛运动慢动作回放,清楚直观的得出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特点;手机相机的流光快门功能可以记录发光物体轨迹,将平抛小球替换成发光的小球,通过手机相机的流光快门功能就能清晰的记录下小球的平抛轨迹,再结合希沃系统的投屏功能,课堂上可以直观清楚的得出平抛运动特点。该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即可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深化物理核心素养。
-
浅谈中学化学教师实验素养的评价建议与提升策略——基于上海市教师实验能力大赛实践的思考
Abstract:
对参赛教师在上海市中学化学教师实验能力大赛常规和创新实验考察中暴露较显著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参赛教师存在基本实验素养有所下降、创新实验素养有待加强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学化学教师实验素养的评价建议,以及提升中学化学教师实验素养的可行性对策,一方面希望能为中学化学教师实验素养的评价及提升提供启示,另一方面希望能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有关酶的实验拓展
Abstract:
在高中生物有关酶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三个验证性实验(验证酶的化学本质、验证激活剂对酶的激活作用、验证抑制剂对酶的抑制作用),有助于理解酶的化学本质,酶活性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等。详细阐述了三个拓展实验的实验材料的选择、采用的实验方法及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
从“被动完成”到“全情投入”——基于心理动机的小学科学长周期实验探微
Abstract:
小学科学长周期实验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参与程度不高,完成质量不乐观的情况。利用心理学机制,合理把控学生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强化积极情绪体验,正向引导团体氛围,调节抱负水平和心理动机水平调节,有效提高长周期实验的完成率和完成质量,提升学生参与的幸福感,明确靶目标,保护探究热情。
-
一道关于pH振荡曲线高考题的思考和探究
Abstract:
以2021年6月浙江省高考中第29题第(4)小题中Na2S-H2SO4-H2O2溶液体系pH-时间振荡曲线为研究背景,阐述了振荡反应的原理,探究了振荡反应的过程,提出了化学振荡反应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
以情境促能力提升 用实验育核心素养——以“电容器的电容”实验教学为例
Abstract:
物理概念的教学需要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建立的过程,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实验具有不可或缺的教育功能.文章以新人教版“电容器的电容”实验教学为例,通过创设问题,巧设实验、自主探究,拓展认识、定量探究,突出重点、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课后拓展,解决难点五个循序渐进的环节,将问题的提出、实验的探究与问题的解决有机融合在一起,起到了以情境促能力提升,用实验育核心素养的作用.
-
模拟远距离高压输电和直流输电演示仪
Abstract:
利用自制教具模拟远距离高压输电和直流输电,既让学生直观的感知提高输电电压可以减少远程输电过程中电能的损耗,同时又模拟了大功率输电时导线中产生的感抗和容抗对输电的影响,还模拟了高压直流输电的实验,使教学过程中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该装置的多灯泡和插槽式设计,使其成为既可以做演示实验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探究实验的多功能仪器。
-
《智慧作业,为落实“双减”提供技术赋能——南昌市湾里管理局推进“智慧作业”的做法与思考》
Abstract:
南昌市湾里管理局从2020年6月起在辖区内两所学校试点“智慧作业”,并从2022年春季起在全局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三至九年级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全面推进“智慧作业”。本文从重视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参加微课征集丰富全省微课资源、参加微课评审贡献湾里力量、做好培训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全面推进注重信息与数据通报、以绩效考核促进全面应用、质量检测效果反馈提质增效作用初显等七个方面对湾里管理局推进“智慧作业”的做法和成效进行总结。最后,从加强宣传达到家校共识、进一步开展校本培训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继续参与微课征集相关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充分利用一体机等设备有助于落实睡眠管理、细化使用数据统增强使用积极性、树立表彰典型先进等六个方面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智慧作业”,谈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
一种自制绿叶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教具
Abstract: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理解光合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可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本实验中的过滤和画线操作常常是影响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本研究用5ml注射器与可洗水彩笔芯进行整合,自制过滤和画线操作于一体的实验教具,简化实验流程,大大提高本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实验成功率。
-
对“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验的改进
Abstract:
笔者认为人教版教材中“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验存在问题,现利用身边的器材和温度传感器组合的创新实验,不仅使实验现象更直观、形象和生动,而且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普通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新教材比较研究
Abstract: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从栏目设置、内容选择、教科书插图、情境素材、表征方法和习题设置等不同角度对不同版本的现行普通高中新教材化学必修第一册进行对比研究,以期能抛砖引玉,促进教师对教科书的深度研读,增进学科理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
基于热成像的“温差从哪来”系列实验
Abstract:
热成像仪是新兴的中学实验设备,可以把温度转化为可视图像。本文依据热成像具有的“直观呈现温度差异”的功能,设计了“户外的温差从哪里来?”、“手掌的温差从哪里来?”和“植物叶片的温差从哪里来?”三个跨学科的系列实验,展现热成像具有的直观性、便捷性优势。本系列实验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可以发展学生证据推理和实验探究的核心素养。
-
---以“电解池是如何工作的”单元教学为例
Abstract:
高中化学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秉承这一理念,在选择性必修课程“电解池”的教学中,设计了旨在使学生经历思维过程,发展模型认知的单元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冶炼金属钠开始,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逐渐而连贯地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改换不同的电解质或者改换不同电极时电解池是如何工作的,通过问题链引领学生经历思维过程,构建对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形成解决电解池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促进“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发展。
-
基于模型认知的化学概念深度学习课堂教学——以“中和反应”主题教学为例
Abstract: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选取“中和反应”这一主题进行实际建模教学的尝试和实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通过建模更加具体化;立足于学生思维的起点进行建模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通过深度学习更加系统化、丰富化。通过本课例的教学以期获得对概念主题教学和模型认知的一些启示。
-
基于问题解决的化学实验复习课教学---以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复习为例
Abstract:
通过创设新情境二氧化硫,设计引发持续学习的进阶问题,引导学生搭建二氧化硫实验室制取装置,并通过合作交流、反思优化和创新实验装置等环节,改变了原有通过归纳和梳理落实知识为主的浅层复习,提升了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
以“问题解决”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以“地球绕日运动”教学为例
Abstract:
摘要:在实际课堂中运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是践行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浙教版《科学》“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为例,给出以“问题解决”指向“ 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框架,剖析教学过程,提出教学策略。
-
基于教材中的“化学实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学探究
Abstract:
高中化学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教材共有化学实验96个,实验内容涉及高中化学方方面面的知识和原理。化学实验是学生认识物质世界及其变化规律的载体和方法,教师依据教材化学实验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拓展和延伸教材资源,既有助于指导课外科学探究(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比赛项目),又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落实化学学科素养和提升科学素质。
-
一道高考题中的微生物实验细节思考
Abstract:
本文基于对2021年江苏省高考生物学科第18题A选项的分析,通过比较苏教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新教材相关文本知识的描述,阐明笔者在阅读教材和分析高考试题时的思考。
-
比热容实验的分析与改进
Abstract:
本文对比热容原本的实验进行了分析,认为原来的实验无法确定相同时间内的吸收的热量并不完全相同。再次设想在绝热条件进行该实验的好处和装置的设计。
-
自制“探究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及条件”实验器材
Abstract:
因《曲线运动》学习中的两个演示实验不易操作、不能直观显示运动轨迹,故笔者利用小磁球可在磁性画板上留下痕迹,自制一套实验器材,环保,可无耗材重复操作,将演示实验拓展为课堂分组实验。
-
善用智能手机,探究物理问题—基于加速度传感器探讨弹簧振动问题的家庭实验策略
Abstract:
指导学生开展物理家庭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验技能。本文使用智能手机的加速度传感器探讨了弹簧振动的物理问题,测量了给定弹簧的劲度系数,验证了中学物理弹力理论中的一条基本规律—胡克定律。同时,进一步讨论了二维谐振动的家庭实验设计方法。
-
自制燃烧教具
Abstract:
燃烧是初中化学重要内容之一,对比不同物质在氧气与空气中燃烧现象,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物质浓度会对化学反应产生重要影响,初步树立定量意识。本文介绍一种自制燃烧教具,本教具集氧气的发生、验满、收集、燃烧为一体,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适用于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实验。文中分析不同版本教材铁丝燃烧实验,介绍了如何利用本装置完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做思共生教学实践探索
Abstract:
做思共生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面对目前小学科学做思共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并结合深度学习的相关内容,提出了一些有效可行的教学策略,能够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小学科学“做思共生”的教学目标。
-
基于手持技术实验的压强探究
Abstract:
在中学化学压强差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创新,设计一体化实验装置。利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和改进装置,用压强传感器测量实验过程中增压和减压的过程,同时观察气压液和倒吸现象,实现压强差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促进了对压强差的深度理解。该装置克服了操作的繁琐性、连续性不佳等问题,且实验现象明显、成功率高,在“宏观-微观-符号”表征的基础了增加了曲线表征,实现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地。
-
基于标准的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技术探讨 ——以实验题的命题技术为例
Abstract:
列举实验题命制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结合案例探讨命制实验题相关的技术,提出命制实验题时要关注数图呈现的自洽性、问题设计的逻辑性、素材利用的充分性、数据大小的合理性等.
-
一种能在高湿天气完成静电演示实验的装置的研究
Abstract:
该装置能保证任何湿度天气条件下顺利完成摩擦起电等静电实验,还包括一些设计新颖的创新性实验。解决了初中物理教学中“摩擦起电”是否成功还要看天气的尴尬状况,创新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装置可视度高,操作简便,装置可拆卸,运输保管方便。
-
NB虚拟实验在初中物理习题课中的应用示例
Abstract: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一些具有危险性、耗时较长、不易实际操作和对环境有危害的实验,需要借助NB虚拟实验来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初中物理《焦耳定律》习题课教学片段为例,采用NB虚拟实验辅助习题教学,使学生跨越时空,在仿真实验环境中经历与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
-
呼吸运动模型使用误区分析及改进
Abstract:
通过对8个版本呼吸作用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教材模型可以分为两类,以人教版教材及北师大版教材为例进行说明。模型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施加向下的力,从生理学及医学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发现未避免学生形成错误观念,不应施加向下的力,并提出了模型改进的意见,以期提高该模型的科学性。
-
科学绘本线上资源库的开发和课堂实践研究
Abstract:
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库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分享,更好地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科学绘本线上资源库建设在UMU互动学习平台,是以绘本故事微课为主要形式的数字教育资源。教师在资源库上整理所有的教学资源,学生可根据情况学习、分享学习探究过程或感想。教师基于科学绘本资源库进行科学教学,探寻把科学绘本和科学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策略,在进行课程开发实践后发现,基于科学绘本资源库进行科学教学是可行的,且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
自制“可视化光照角度与吸热实验装置”
Abstract:
实验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可视化的实验装置,可以提升实验成功率,帮助学生直观体悟实验原理。从教学视角看,“光照角度与吸热”等实验课后多数学生仍停留在“记住结论”的层面,无法对实验过程有较深入的思考与理解。自制教具“可视化光照角度与吸热实验装置”利用激光点阵笔、移动加热灯等材料,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分析思维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
App在小学科学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Abstract:
App在课堂中的合理运用能有效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优化课堂结构,丰富课堂教学。将App巧妙融入小学科学生物教学,充实了教学内容,提供了交流平台,拓宽了学生视野,突破了教学难点,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助于树立学生保护环境和生态的责任感,帮助学生建构生物框架,使活动更精细,体验更充分,借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下利用数字化实验的拓展探究
Abstract:
数字化实验作为传统实验的补充,在计算机和传感器的帮助下,反应灵敏、数据可视,受到了一线老师和学生的青睐。但是大多数老师对于数字化实验仪器的应用,只停留在针对课本实验的教学使用,本课题将课本实验与课外探究有机结合,通过四个趣味拓展实验,帮助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对高中微型化学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
Abstract:
内容:回顾微型化学实验教学功能演变的历史,以“探究乙烯的化学性质”课堂教学为例,论证了整合相关教学资源拓展微型化学实验教学功能并指向核心素养教育可行性,阐述了微型化学实验未来的发展方向。
-
对吹硬币实验的改进探究
Abstract:
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来演示“吹硬币实验”是人教版教材“想想做做”中提供的一个实验。本文对吹硬币实验的产生条件、提高成功率的改进方法等进行了探究和改进。
-
基于物理学业质量水平 彰显科学思维素养能力
Abstract:
本文分析了2022年全国甲卷电学实验对“科学思维、学业质量水平”的考查情况,然后提出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四个教学策略:1.科学思维教学层次化,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2. 优化学生分组实验方案,学生全员主体参与实验;3. 重视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物理模型建构能力先行;4. 创设实验情境,优化发展科学思维重要途径。
-
初探科学实践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作用
Abstract:
科学实践是初识元素化合物的桥梁,是知识迁移的证据来源,是纸笔测试的内核,是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科学实践离不开科学评价,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手段。通过实例阐述了“问题情境——实践过程——素养落地——科学评价”的教学模式。
-
中考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模式对照
Abstract:
2023年中考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将记入中考总成绩,实验考试的公平、公正引起学校、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教育局和学校可以从“现考现评、现考后评、现考机评”三种考试模式中选择其一,本文从资金投入、客观公正性、考试效率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对比了三种模式的优缺点。其中“现考机评”应用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是未来实验室建设的首选模式。
-
基于传感器技术的“酶的高效性”实验改进及思考
Abstract:
聚焦“酶的高效性”这一高中生物学教材经典实验,对教材传统实验装置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进行分析,辩证分析了传统实验和数字化实验的差异,比较了不同来源酶的替代材料的实验效果,创造性地引入了流速调节器、单向阀、氧气传感器、DISELAB数字化实验室平台软件等实验器材,对原装置进行定量改进,以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和精确度。
-
光的干涉、衍射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
Abstract:
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系列演示实验是证明光具有波动性及进一步深入研究光的波动性的重要实验,在教学中常用丰富的演示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突破教学难点.然而实际教学中原配演示装置尺寸略大、搬运笨重、操作繁锁、演示成功率低下,而且演示单一不利于实验探究素养的落实,这对达成教学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对该演示实验装置进行创新设计,提高可操作性和演示的成功率更显得尤为重要.
-
建构实验探究的认知模型——以改进铜与硝酸的实验教学为例
Abstract: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其中、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都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的探究和改进来实现素养的升华。本教学设计以铜与硝酸的实验改进为例,落实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还建构了学生对于实验探究的认知模型。
-
立足教材 创新实验 落实“素养为本”的教学
Abstract:
本文以氯气的制备和性质的复习教学为例,以“氯气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装置一体化设计”为驱动任务,用项目教学法,整合教材,巧设创新实验,通过构建以氯气为源头的单元复习知识框架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达到了落实素养为本的教学目的。
-
地理教具设计——以“地球的运动”章节为例
Abstract:
“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利用教具辅助“地球的运动”教学,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文以“地球的运动”章节为例,进行教具设计与制作,以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升地理实践力。
-
县域中小学实验教学现状调研及思考
Abstract:
为全面提高我县中小学校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推动和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教基〔2019〕16号)要求,我县教育局于2021年3月—11月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调研工作。
-
光学“五合一”创新教具的开发与使用
Abstract:
光学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实验探究性很强。目前实验室所配备的标准器材仅能研究部分光学现象,整合性差,且体积较大,不便携带和使用,无法满足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基于此,笔者尝试自制光学“五合一”创新教具,创新插片设计,可探究两大经典光学实验和三大应用,、实现多功能自主探究。实验效果明显,数据实时准确,取材环保低廉,适合自制推广。
-
固液不加热反应创新装置的制作与应用
Abstract:
利用注射器和输液管制作一个成本低、实用性强的固液不加热反应创新装置,尝试运用于改进定性、定量实验。以“乙炔的制备与燃烧反应”、“定性定量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例,尝试改进传统实验不足的同时,探究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与育人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
研究共点力合成演示实验的改进
Abstract:
介绍传统的探究共点力合成法则演示实验的实验方法,剖析传统实验的缺陷;阐述能够直观显示对物体拉力大小和方向的改进型弹簧测力计构造;介绍用改进型弹簧测力计研究共点力合成演示实验的实验方法;与传统的实验相比较,剖析共点力合成法则改进型演示实验的优点和不足。
-
化学教学中运用价类二维关系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
Abstract: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化学中比较繁杂的必备知识,如何在高中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把握好这些相对零碎、繁杂的知识,通过实践发现,构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关系基本模型图,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能力,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
探究植物体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基于生命观念的初中生物学创新实验设计
Abstract:
基于生命观念开展初中生物学创新实验实践活动,以多种实验材料开展《探究植物体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增强学生探究实验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严谨性,有效落实“科教强国、科普兴国”的教育理念,让劳动贯穿学生学习行为始终,扎实落实“立德树人”“五育融合”教育目标。
-
“人的性别决定”模拟探究活动的改进与创新
Abstract:
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有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模拟实验活动,该模拟实验方案中模拟卵细胞的盒中放入与精子数量相同的围棋子,存在与人类生殖过程与原理不相符,开展分组探究活动,准备工作量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根据人类生殖过程与原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设计模拟探究装置,改进实验方法,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模拟探究活动,使实验方法更科学,操作更简单,结果更准确。
-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改进
Abstract:
传统单摆实验很容易因实验者操作不当引起圆锥摆,且摆动顶点固定、周期测量等方面均有些许不足,易引起较大误差。改进后的单摆实验从固定顶点、避免圆锥摆、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借助DISLab通用软件精确测量摆动周期,减少误差,体现物理学科的严谨性。
-
(克拉玛依市第十六中学 新疆 克拉玛依 834014)
Abstract:
新疆“五考”合一背景下,物理中考试卷在命题上充分彰显了学科意识和课程意识,让命题回归到课程标准的高度上[1]。特别是试题中对浮力问题的综合性考察,立意高远,直指学生的建模能力、抽象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对考察难度较大的浮力变化量问题,借助实验还原的方式,在具体的实验情境中复盘相关物理现象的变化,特别是物理量数据特征的变化,借助演绎推理、综合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浮力变化量问题。
-
基于“科学探究与实践”素养培养的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改进*——以人教版初中化学“铁和硫酸铜反应”为例
Abstract:
2022年版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改进实验方案,可以改进实验教学过程和实验教学效果。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改进,可以让每位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实践能力,在解决真实问题和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能力和品格的培养,达成“科学探究与实践”素养的培养目标。
-
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以《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实验教学为例
Abstract:
“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实验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新增加的学生必做实验,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实验内容之一。相比于旧教材而言,新教材在这一部分更加突出和体现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既要求实验探究,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对图像的讨论,强化学生对电容器充放电现象、电容器储能问题的理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地理实验设计——以“太阳光照仪”为例
Abstract:
基于STEM教育理念,根据日晷仪、太阳高度角测量仪、太阳方位角测量仪以及“观杆测影”原理,设计了太阳光照仪实验。从原理探究、方案设计、原型可视、评价反思四方面展开实验,以期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探索STEM教育与地理实验结合的有效路径。
-
运用数字化实验探究酸化对铁离子氧化性的影响
Abstract:
高中化学教学中,认为酸化的铁盐溶液比没有酸化的铁盐溶液有更强的氧化性,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酸化过程中氯化铁溶液氧化性的变化,结合理论分析,很好地证伪了酸化的铁盐溶液比没有酸化的铁盐溶液有更强的氧化性的观点。
-
模型构建在豌豆杂交实验(二)中的制作与应用
Abstract:
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从模型制作材料、方法、操作步骤、特点和作用等几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模型构建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中的制作与应用,直观生动、分门别类的展示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16个豌豆的表现型和基因型,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各种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最终实现将表现型和基因型合二为一、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实践应用的课堂效果。
-
“眼睛与眼镜光路演示仪”的制作与应用
Abstract:
水透镜是一种通过调节水量使其凹凸程度可连续变化的透镜,眼睛与眼镜光路演示仪就是利用水透镜研制成的一种光仪。本文主要介绍了这种光仪的制作方法、创新之处和如何用这种光仪进行正常的眼睛调节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光路演示。
-
利用智能手机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
Abstract:
列举了利用手机物理工坊(Phyphox)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实验中的常见不当操作,分析了加速度-时间图像中不合理、不正常数值出现的原因,给出了利用Phyphox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的规范操作方法。
-
“眼睛与眼镜光路演示仪”的制作与应用
Abstract:
水透镜是一种通过调节水量使其凹凸程度可连续变化的透镜,眼睛与眼镜光路演示仪就是利用水透镜研制成的一种光仪。本文主要介绍了这种光仪的制作方法、创新之处和如何用这种光仪进行正常的眼睛调节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光路演示。
-
氯气的制备及性质检验实验的改进文献综述
Abstract: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化学性质的检验,是高中化学气体制取和性质的标志性实验,是后面学好二氧化硫气体和氨气制备及性质探究的关键。然而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若按照教材中氯气的制备及其化学性质检验方法来进行实验,会出现化学药品用量较大、产生的氯气易泄漏、难处理等问题,与绿色环保的教学理念相驳。许多一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实验进行重新改进和整合。现以文献综述形式对氯气制取原理、装置、操作、绿色环保等改进方面进行阐述,找到一套适合课堂演示实验装置。
-
西藏边境县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以西藏吉隆县中学为例
Abstract:
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是对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然而西藏边境县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不佳,本文以西藏吉隆县中学为例,归纳出西藏边境县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原因同时就边境县如何有效开展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
“新课改”背景下的素养教学——以“乙烯的情境设计”为例
Abstract:
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新高考模式的实施,使得新课改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而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以“乙烯”为例,制定“教、学、评”一致性目标,创设递进的教学情境,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渗透落实核心素养。
-
利用威尼尔传感器探究二氧化碳与碱溶液反应
Abstract:
利用威尼尔(Vernier)传感器进行三组实验探究,进过层层递进对比分析、证据推理证明实验室常用的稀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约为3.84%)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饱和石灰水大的多,成功建构二氧化碳检验和吸收的思维模型。本实验贴近教材,数据变化过程与实验过程同步进行,可将实验数据以数字或图像的方式实时显示出来,因此能够定量地辅助化学教学,也可以与常见的定性实验相互印证。
-
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三种方案比较
Abstract:
了解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对地球物理学、航空航天技术及大地测量等领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了秒表计时单摆、DISLab单摆,利用phybox软件结合双线摆三种方案,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拟合处理,实现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的目的。经历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有助于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加深对物理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
-
两个关于物体浮与沉实验装置的制作
Abstract:
利用物体在水中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制作两个物体沉与浮实验装置,直观展示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
“拉瓦锡测定空气组成实验”教育价值的挖掘与实践*
Abstract: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教育价值是开展化学教学的基本前提。针对初三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发展需要,以“化实验三要素”为指导,对“拉瓦锡测定空气组成实验”的教育价值进行了分析。从“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单元整体角度,明晰了“拉瓦锡测定空气组成实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不仅让学生认识了原理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实验体系中原理、装置、操作三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初步形成研究气体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思路与方法,并学习科学家不断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
-
左金鑫1 何彩霞2 贾同改3
Abstract: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化学实验及其功能价值的理解是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实验3-3”进行研究,就如何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价值展开了探索。首先,开发硫酸铜与氨水的系列实验,通过几组实验现象的对比,结合理论分析,探讨得出了硫酸四氨合铜晶体的制备条件,增进了学生对实验现象背后的内在原理的理解;其次,结合不同学段相关内容的学习,将该实验设置为符合学情的任务活动,并将该实验探究过程命制为探究试题,以发挥该实验素材在知识的学习、巩固、检验等多方面的功能作用。
-
精密扭秤巧称地球 引力理论尘埃落定
Abstract:
亨利.卡文迪许是著名英国物理学家,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卓著,对物理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又以利用“扭秤”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研究最具有代表意义。本文从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研究背景、实验原理、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
跨学科视角下的气体浮力实验演示
Abstract:
浮力内容的学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中关于浮力的实验和测量都是在液体进行探究的,对于气体中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教材中并没有设计相应的实验,学生难以感知气体中物体受到的浮力,本文将化学实验融入物理教学中,设计了气体浮力演示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浮力的适用范围,还能定量地计算浮力的大小。
-
利用自制教具 提高科学素养——以探究重力方向教学为例
Abstract:
利用光盘、合页、支架和带细线的金属圆锥体等器材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学生运用“重力方向演示器”去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还是垂直向下,从而深刻理解了竖直向下的真正含义。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不仅解决了实验室器材短缺问题,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自制简易教具优化晶胞模型教学
Abstract:
通过自制简易教具,对晶胞“无隙并置”特点、晶胞中原子均摊份额等教学进行可视化改进,使抽象的晶胞结构直观、清晰、易懂。自制的教具材料易得,制作方法简单,课堂使用可操作性强,值得推广到一线化学课堂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
指向探究实践能力培养的初中生物实验创新教学 ——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为例
Abstract:
基于探究实验的学科素养的培养,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利用矿泉水瓶、气球、注射器、绿豆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成操作简便的“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装置,直观得展示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会产生气体,并用注射器将产生的气体抽取出来验证,直观得验证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抽象概念。
-
“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高端备课设计
Abstract:
物理学科的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根本,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并从中获得物理现象原理。本文结合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对《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进行高端课程设计,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思考原因,然后教师再对其中的物理原理进行总结,进而将枯燥的物理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
对一道物理课后题的实验还原及原理应用探讨
Abstract:
通过对一道物理课后题的实验还原,结合比对两种生活中常见喷壶的结构,帮助和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物理核心概念或原理。
-
巧用“POE策略”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转变前概念——以“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为例
Abstract:
学生通常因为生活经验的直觉认识从而导致产生错误的前概念,而POE策略在转化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方面具有优势,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物理科学探究能力。以“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教学片段为例,探讨如何以POE教学策略组织开展科学探究的同时,转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以期为一线教师实施探究实验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改进与创新
Abstract:
主要从实验材料的选择、化学药品的作用、层析液是否淹没滤液细线、层析时的划线工具、层析时所用的材料、吸收光谱六个方面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变验证为探究,改进后实验更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充分落实了生物学科科学素养。
-
五育融合:"双新"视域下科学教育的必然、实然、应然
Abstract:
“双新”(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科学教育贯彻“五育融合”有着必然逻辑,它是“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是新课程方案的价值旨归、是新课程标准的行动指南。“双新”酝酿期,科学教育推进“五育融合”存在三种实然状态:五育目标不均衡、不全面,五育实践不充分、不完整,五育评价不凸显、不给力。坚信,随着“双新”的扎实推进与落地,科学教育“五育融合”的应然路径将会越走越宽广:以五育目标统领科学学科教育总目标,以五育实践融合科学学科教育全过程,以五育并举评促科学学科教育之结果。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逆向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探索
Abstract: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逆向工程技术”课程如何开发与实施?教师可以从项目目标、项目任务、项目流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解密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
美国初中物理教材跨学科活动的特点及启示
Abstract:
开展跨学科活动是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本研究立足于物理学科,以美国的《科学探索者》物理分册为研究对象,发现其跨学科活动具有知识多点联结、种类丰富多样、编排层次分明等特点,这对我国初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基于工程思维培养的小学科学项目设计研究
Abstract: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是教育工作者所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工程思维定义和特点,并分析了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必要性,然后以小学科学《航模的设计与制作》项目为例,构建基于工程思维培养的小学科学项目模式图,并具体介绍项目的设计,项目中利用工程制图软件和激光切割技术,使学生以“工程师”的视角开展项目式学习。最后提出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小学科学项目设计的策略,以期为科学教师开展基于工程思维培养的小学科学项目提供参考借鉴。
-
在土壤实验课程中丰富实验教学工作
Abstract:
依托2019年立项的省级内涵建设项目《江苏省土壤实践活动课程基地》,以土壤资源为载体开发实验课程,创新实验教学工作,侧重从建设保障、教学模块构建、课程实施三个维度介绍土壤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已取得的实践成果表明,该课程真正助推了学校实验教学改革。
-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科学建模的物理教学设计——以“动量守恒定律”一节为例
Abstract:
模型建构作为物理核心素养的要素已经引起国内的广泛关注。首先探讨科学模型、科学建模内涵,然后借鉴关于学习进阶理论的科学建模教学的已有研究来设计“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以期培养学生的科学建模能力和为一线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参考。
-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
Abstract:
实验作为物理知识的重要载体, 在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下,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核心素养,以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本文从建立抽象概念,形成物理观念;细化实验过程,注重科学探究;运用多种方法,养成科学思维;应用解题训练,担当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阐述提升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
-
深度学习指向的高中物理器件教学设计——以“磁电式电流表”为例
Abstract:
本文以2019版人教社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中的“磁电式电流表”为例,从课程标准与学生学情定位教学内容和素养目标,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设计活动环节,通过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的教学手段,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为物理器件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
-
活动中体验.情境中思考.探究中建构
Abstract:
在新苏教版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第三单元“胶体”教学中,秉承“在活动中体验→在情境中思考→在探究中建构→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思路,探索以活动(手工制作冰粉)引领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知识的生发,在真实情境中思考问题,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进而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实验创新设计 ——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学为例
Abstract:
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两个实验进行改进,通过创新实验材料、优化实验方案、改进实验装置、拓展实验设计和整合关联实验,使得实验装置便携、可操作性强、现象明显、效果直观,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以达到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的目的。
-
高校实验室制度化与网络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探讨
Abstract:
实验室制度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安全培训的有效开展,是实验室良性运作的基础保障,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引入网络管理理念,与制度化管理相结合,建立特有的制度化与网络化管理制度,可以显著提高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利用,极大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效率及仪器使用效率,确保了实验室的高效运行,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对打造一流实验室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
一种有关平行板电容器实验装置的创新与改进
Abstract:
静电的特点是高电压,微电量。这一特点使得静电电荷很容易漏,且常常是一漏就光。这种情况在天气潮湿时尤为突出。 学生们常常会想到潮湿的空气绝缘性差,静电电荷自然容易通过暴露于空气中的带电部分而漏掉。这就使不少老师只有在天气干燥时才敢在课堂上做静电演示实验。实际上这是没有把握漏电的关键所致,因为常见的漏电实际上主要是由于材料的绝缘性能不好引起的。
-
高三化学试题的错因分析和应对策略及高三复习教学建议 ——以2022年常德市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试卷分析为例
Abstract:
以2022年常德市高三质量检测卷的结果分析,结合例子分析归纳了单项选择题的因果类混淆、符号类混淆、计算类混淆、结构推断的易错点和不定项选择题错因分析、主观题的错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认知模型或应对策略,最后针对考情提出了教学建议,为高三复习指引了方向。
-
实验室光的三原色实验仪
Abstract:
利用直流电机调速模块结合干电池设计一款实验室光的三原色实验仪,实现解决小学学习光的三原色困惑,同时满足初中同学自行研究色光的合成,可提供老师进行分组探究实验教学。本实验器材具有操作方便、节能稳定、形象直观、颜色可调节、节能、环保、安全等优点。
-
关于流速与压强的实验演示装置的改进
Abstract:
实验是科学课堂上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特别是对于初中生,从生理发育的角度来看,抽象思维逻辑还未完全建立,具体形象的可视化的实验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事物的本质。然而笔者发现在关于流速与压强的内容中,没有液体流速与压强的演示实验。查阅资料后并加以验证,发现实验结果与预期有一定不符。因此在前人的基础上略加修改,并综合了部分气体流速与压强的演示实验。所以本文详细介绍实验装置的改进方法和部分演示实验的详细内容。“一机多用”体现了科学实验现象背后的学科本质,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一线教师减轻了“负担”。(注:学生说,实验器材一箩筐。)
-
自制体验运动的相对性教具及应用
Abstract:
“运动的相对性”是初中物理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运动的物体也可以被选为参照物,理解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实现更高效的课堂教学,而设计的一个体验运动相对性的实验教具,体验者的体验效果良好,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降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难度。
-
虚拟实验助力初中物理课堂
Abstract:
实验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至关重要。而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虚拟实验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学生的互动操作,模拟实验过程,具有安全性高,耗时短,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点,补充实物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
基于“情境-知识-信息技术融合-价值-素养”五线设计的化学实验教学——以“糖类”为例
Abstract:
新教材(2019版)课本可谓是“读本”,设置了问题、知识、探究等情境,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情境线、知识线、信息技术融合线、价值线、素养线”,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探究并学会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融合希沃白板、Chem3D等信息技术,使学生初步掌握糖类的相关知识,渗透糖类的社会和学科价值,感受化学学科在生命健康、生产、能源的重要作用,发展了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自制多功能塑料滴管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Abstract:
阐述了利用塑料滴管自制微型实验教具,改进或重新设计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部分实验,提高了教学效果,为设备条件薄弱学校开展实验教学及为课后服务组织体验性与实践性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
自制光通信演示教具
Abstract:
本项目自制了巨型“光纤”,可以用于演示光纤信号传输过程,设计了三种类型的光通信演示教具,演示了模拟信号传输、数字信号传输和计算机数据传输。将模拟信号及数字信号两类演示教具输入和输出端的信号接入示波器,示波器显示出的输入和输出波形一致。在信号发射端计算机输入数据,经过自制巨型“光纤”传输后,可以在信号接收端计算机接收到相同信息。说明本项目不仅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光纤信号传输的现象,而且成功实现了光纤通信。
-
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的误区
Abstract:
社会各界对教育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的不断提高,政府财政对教育大量投入、社会各界经济成功的有识之士热心慷慨的捐建,各地中小学校有了新的实验大楼和现代教育中心等。笔者结合教育技术装备专家的部分观点和自己多年实验室管理工作体会,谈谈几点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以期能让各中小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工作做得更好。
-
牛顿第一定律实验仪的制作与使用
Abstract:
牛顿第一定律实验仪用塑料筒板、毛巾、泡沫板、提板、钢球等做成。该实验仪底板用弧狀底板,避免小球非直线滚动;可调节斜板角度、并使用不同材质小球重复实验,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该实验仪能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理解。
-
利用四重表征法探究Fe3+与Ag的反应
Abstract:
多重表征法常用于化学反应产物的检验方法。本文运用的“四重表征法”包括“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曲线表征” 四种表征。利用四重表征多角度对Fe3+与单质银的可逆反应进行了验证。并创新设计了双液原电池微型实验对该可逆反应进行了探究。
-
基于实验改进的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以《焦耳定律》为例
Abstract:
摘要:在“电流的热效应”一节教学后,小组成员进行了基于实验改进的创新实践活动,制作了一款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实验演示仪,解决了教材中实验设计的不足,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形成和发展物理观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制备Fe(OH)2沉淀的实验项目式教学案例
Abstract:
以“制备Fe(OH)2沉淀”为任务将教材演示实验设计为项目式学习。可以复习巩固铁及其化合物知识,设计从反应原理、药品选取、实验装置改进的实验探究过程,将控制变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融为一体,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实验中实现与深度学习。
-
新版人教版教材中“研究与实践”栏目课例——检验食品中的铁元素
Abstract:
选择2019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研究与实践”栏目进行了项目式学习,提供了一个基于铁及其化合物这一核心内容的项目式教学范式,并进行了项目评价和教学反思。评价结果显示利用“研究与实践”栏目开展项目式学习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解题模型,促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
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以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教学设计为例
Abstract:
素养导向下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习得的知识从碎片化变成结构化,培养学科观念,内化学习能力。本文以本文以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这一节作为一个小单元的设计为例展示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
-
大概念引领下的小实验教学
Abstract:
大概念重视概念的结构性和关联性,有利于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在大概念引领下对小实验进行分析、评价、创新,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两铅柱之间、玻璃板与水之间、液体薄膜与框架之间分子引力小实验可以在大概念引领下进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融合杠杆平衡条件对分子引力实验进行创新,效果明显,生动有趣。
-
指向核心素养的创新物理实验教学实践 以IB课程的“IA(内部评价)”为例
Abstract:
IB物理的考查方式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内部评价是完成一篇完整实验报告,学生要回答为什么选这个课题、课题的研究背景、如何设计实验、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验证理论公式、误差分析及如何进一步改进实验等,一个完整的内部评价指标刚好体现了“双新”所强调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
-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一体化实验改进
Abstract:
基于文献查阅和一线研究,对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实验进行改进,从制取简便、微型一体、定量证明、材料环保、适合分组、较易推广等角度进行了改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理解。力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创新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证据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定性定量分析、化不可视为可视等学科思维。
-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一堂实验探究课教学 ——探究NaHCO3性质异常
Abstract:
化学知识的学习应该看成是学生主动实验实践的构建活动,在实际实验问题情境驱动下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学习。本实验课题取自学生问的一道习题而引出的问题情境,充分应用智慧课堂的优势,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真相,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一定建模思想,以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
图析限流式和分压式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选取原则
Abstract:
选取了最大阻值不同的滑动变阻器,利用图像半定量分析了在限流式和分压式接法中对同一待测电阻两端电压的控制情况,结果表明限流式接法应选取与待测原件阻值相近的滑动变阻器,分压式接法应选取最大阻值小的滑动变阻器.
-
巧用矿泉水瓶改进“透镜对光的作用”实验
Abstract:
利用生活物品开发的实验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巧用矿泉水瓶制作简便的实验装置,利用烟雾通过瓶身能显示清晰的光束径迹,便于分组实验探究,实用性强。
-
实验室彩虹创新仪器
Abstract:
利用嵌入式射灯作为实验室人造彩虹光源,可实现彩虹各颜色光分层明显,光路显示均匀。
-
阿特伍德机的特点及教学价值研究
Abstract:
介绍阿特伍德机的原始结构及实验原理,给出一种自制简易阿特伍德机的设计方案,并利用简易阿特伍德机完成高中物理的三个演示实验:测定重力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构建实验案例教学,发掘阿特伍德机的教学价值.
-
利用手机传感器软件探究动量守恒定律案例研究
Abstract:
利用两部手机传感器进行悬挂对碰实验,,Phyphox软件功能获得对碰后两手机的加速度数据,将数据导入Origin软件展示对碰实验的图像,对图像的峰值积分快速获得对碰实验的速度变化量,进而探究非弹性碰撞中动量守恒定律。开展这类基于STEM理念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案例,为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能力提供方法借鉴。
-
初中物理实验器材与生活用品关系的实践研究景景 丹阳教师发展中心 212300
Abstract: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物理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无论是在理论知识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对学生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开展物理实验教学,能够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新课程改革后,实践经验证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巨大价值,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从现实生活中开发有助于物理实验教学开展的资源,因此对初中物理实验器材与生活用品关系的实践进行探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探析
Abstract: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材编写中对广大一线教师的建议,在教学中应当尽量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情景化。本课题组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理论依据,根据生活化教学在实践调查中的统计分析,应用真实可靠的数据检验了生活化教学在素质教育和“双减”政策双向推行的当下,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得当可行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教学举措。
-
“教-学-评”一体化的真实情境下高三复习课教学—以二氧化硫的学习为例
Abstract:
以葡萄酒中二氧化硫的作用为真实情境,在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了二氧化硫的性质、制备和含量的测定等基本知识。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过程中,通过构建模型,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度学习。采用“教-学-评”一体化的学习过程中强化了高三复习课对高中化学知识的融合与应用,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
“模拟观察日月的导轨座”的制作与应用
Abstract:
创新实验器材和实验教学方式是科学教师的重要技能,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针对教科版三年级下册《仰望天空》一课中探究实验的不足,在光具座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部“模拟观察日月的导轨座”,用于探究“从地球上看,为什么太阳和月球看上去差不多大”。该创新器具制作容易,操作简便,其使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实验教学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数据思维,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用模拟实验探索天体奥秘的过程。
-
从小学科学和初中生物两节课谈“遗传”概念的教学衔接
Abstract: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其教学领域与初中理化生地课程有着较多的交集。针对目前中小学科学衔接的现状,通过对小学科学和初中生物的两节衔接课中所指向的“遗传”概念的教学进行系统思考,将课程标准、教学流程进行深入对比,通过三种途径深化“遗传”概念的教学衔接。
-
用简约材料推动科学探究思维进阶
Abstract:
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运用科学概念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在层层递进的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需要有结构材料的支持。使用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简约材料,不仅可以勾连学生生活场景和科学概念,也可以在对常见材料的观察、操作、创新中推动思维进阶。
-
从“拼盘式”教走向“统整式”学
Abstract:
项目化学习 (PBL) 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真实的项目为任务,促进学生通过学习、研究问题、得出结论来获得知识和技能。项目式学习可以使学生主动发现、应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和挑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不断持续,居家学习代替了常规课堂教学,项目化学习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那么,如何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推动符合居家研究的项目化学习个性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的探究
Abstract: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数字化实验,检测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时滴定终点的判断;其终点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很好的落实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这一核心素养。
-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Abstract: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教学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以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实验教学,可从教师实验教学理念革新、化学实验育人功能增强、实验教学评价更加细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以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发挥化学实验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功能,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
基于真实情境下的微项目探究教学课例 ——以鲁教版“探秘膨松剂”为例
Abstract:
摘要:以鲁教版“探秘膨松剂”进行微项目教学,以“大概念”统领学习任务,引入当地特色饮食文化,巧妙设置贯穿全程的项目学习情境,通过阶梯问题和问题链推动教学,通过学生家庭实践活动和实录,引入STEM教学,培养学科素养。
-
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改进
Abstract:
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改进,是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探索出来的。通过改变实验器材,既在探究过程中不使用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而改用废旧纽扣电池的多少来度量,师生普遍认为改进后,操作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学生探究兴趣变浓,学习效果良好。
-
利用水晶滴胶观察种子植物的尝试
Abstract:
利用水晶滴胶制作种子植物标本代替实物观察,一方面可以做到观察的连续性和反复使用,另一方面制作的标本美观、清晰,不仅保证观察效果,还能激发学生兴趣。
-
创新实验方案定量探究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Abstract:
鉴于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蜡块实验不能定量研究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设计了电动小车在传送带上运动的实验方案,并利用Tracker视频追踪软件定量探究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
基于手持技术探究不同生物催化剂对H2O2分解实验的影响
Abstract:
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运用数字化手持技术——Vernier气体压强传感器,比较不同种类和用量的生物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在25℃条件下,使用1.4g绿豆面作为催化剂与10mL 3% H2O2溶液反应是最适用于中学课堂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实验条件。通过这一探究过程,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催化剂,利于培养学生从唯物主义辨证观的角度分析和讨论物质性质的学科素养能力。
-
基于学生思维认知的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进阶设计
Abstract:
摘要:化学家庭小实验是激发兴趣和调动全员参与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生活用品湿巾设计了“探究钢铁锈蚀条件”的进阶式家庭小实验,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符合九年级学生的思维认知,有利于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家庭小实验的育人功能[1]。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教材课后习题分析
Abstract:
新教材与原教材在栏目编排、教学内容、整体结构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新教材关注化学学科与生活、生产的关系,关注化学史的作用。“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栏目中的部分习题以生活、生产、化学史为情境进行科学命制。教育者研究教材变化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分析课后习题与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关系,从而充分利用习题更好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
一种双线绕制的自感演示器
Abstract:
针对实验室中自感演示器的不足,改进制作方法,自制一种自感演示器。该演示器自感线圈用双线密绕,通过双刀双掷开关切换串并联,分别演示通电与断电自感,从而实现“一感两用”;并利用小灯泡底座和发光二极管自制电流方向指示器,操作简单方便,现象直观明显.
-
中国天宫空间站内空心水球成像实验的地面还原
Abstract:
利用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球形鱼缸和化学实验室常用的球形烧瓶构造出了中心有气泡的球形水体,在地面上还原了原本只能在中国天宫空间站内的完全失重条件下才能做成功的空心水球折射成像实验。
-
基于科学探究四要素的教学设计
Abstract:
科学探究是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物理学科自然科学属性的重要标志。文章提出了以科学探究的问题、证据、解释、交流四要素为切入点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生为主导,以探究为主线,从而实现在科学探究中全面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
绿色便携式电解器的设计与应用﹡
Abstract:
针对高中化学教材中电解实验以U形管作电解器存在的诸多不足,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及简单的工艺设计制作了一款多用途电解器教具。文中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氢卤燃料电池、双池串联电解硫酸钠和食盐水三个实验详细介绍了教具的使用方法,凸显了教具小巧便携、安全环保、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不受实验场地电源条件限制、实用性强等特点。经教学实践检验,该教具适用于中学化学多种电解实验,且取得了较理想的实验效果,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
生活化创新实验的开发-以焦耳定律实验的改进为例
Abstract:
创新实验教具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但是复杂的实验改进方案会让学生对实验仪器产生恐惧感和距离感,因此,教师应该尽量让实验器材生活化。在疫情中,发现用红外电子测温枪的表面模式可以直接测量固体表面温度。受此启发,用红外电子测温枪代替传统温度计,成功地突破了传统温度计无法直接测量固体表面温度以及传统实验中左右两个电阻的温度难以同时读数的难题,给焦耳定律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另一个参考方案。
-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深度融合劳动教育
Abstract:
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落实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立足初中生物学教学实际,从生物学课堂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社团活动强化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劳动教育,教学评价量化劳动教育四个维度谈起,提出了一些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具体措施,以期对劳动教育的实施有一定启示。
-
化学项目式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水培植物生长环境自动化调节为例
Abstract:
STEM教育以培养勇于实践和敢于创新的学习品质,以及具有跨学科知识素养和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人才为根本目标,已经成为了全球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课堂的创新融合发展,如何以项目化学习的视角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选取水培植物生长环境自动化调节这一主题,进行了中学化学项目式实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发探索,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践研究。
-
“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探究” 实验的微改进
Abstract:
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探究”传统实验进行微改进,结合数字化实验的定量分析,使原有实验化繁为简并且数字化,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
目视比浊法测自来水的硬度
Abstract:
利用肥皂中的硬脂酸根离子与水中的镁离子、钙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硬脂酸镁和硬脂酸钙白色沉淀的性质,设计了一个简单、易操作、可行的目视比浊法测定自来水的硬度的方法,通过该实验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及科学素养。
-
自制“气体浮力的产生”演示装置
Abstract:
浮力产生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气体浮力的产生相较于液体浮力,更加难以形象化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中学化学实验室现有氢气的制备装置及物理实验室中“声音的传播”演示实验设备自制“气体浮力的产生”演示装置,使浮力的产生这一抽象的过程变得可视化,突破浮力概念教学的难点。
-
聚焦作业探改革 落实“双减”做加法
Abstract:
从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双减”政策以来,作为一名一线初中生物学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作业改革,巧用基础性作业,夯实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丰富多类型作业,落实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探究综合性作业,提升学生学习初中生物学的高阶实践,以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
-
指向深度学习的力臂教学设计
Abstract:
本文尝试对力臂这一知识难点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包括四个部分:1.清晰展示力臂作用,建立力臂概念;2.合理引导知识迁移,教会力臂作图;3.学生亲身观察和体验,促进力臂知识的内化;4.后续学习中反复强化和纠正,实现力臂知识的巩固和准确理解。
-
运用DIS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设计
Abstract:
物理定律的验证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基于人教版教材及其它实验设计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均不能直接获得瞬时速度的问题,本文提出另一种实验设计,运用学生熟悉的圆周运动知识,借助DIS对数据的实时处理功能,将瞬时速度“可视化”,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实验直观地认识到实验过程中阻力的存在,深刻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
-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SO2制备及性质实验的一体化设计
Abstract:
分析教材中“SO2制备及性质实验”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摸索改进,设计了可集SO2的制备、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的检验、以及尾气处理于一体的整套装置,该装置具有一体化、微型化、绿色化、普适化的优点。仪器的设计和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二氧化硫性质检验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Abstract:
二氧化硫的性质具有多样性,在新教材必修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版)中开设了实验活动,加强了对其性质的实验探究,笔者在新教材及文献中关于“二氧化硫性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二氧化硫的性质检验实验,实现了实验的“微量化”、“一体化”,实验器材简单易得,操作便捷,现象明显。
-
实验教学中多光轨光合作用装置与数学模型建构
Abstract:
以人教版生物学必修1第57页的“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为例,设定探究课题-“探究光照强度、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在有限的一节课完成实验,这就需要进行预实验,初步探究理想实验材料、理想光照强度、理想CO2浓度,优化、改进教材实验方案,本文中自设计光合作用装置,师生共同参与,小组合作,获取实验数据,完成实验,并进行生物数学模型建构。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究中构建生物数学模型,探索在实验教学中模型建构的有效途径。
-
基于STEM 整合理念的核心素养培养探究——以《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为例
Abstract:
本文立足于创新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以STEM教育为载体,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图形化编程与初中地理整合的《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一课的教学实践中,详细阐述STEM 整合理念下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以期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开展编程教育进行STEM整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依据。
-
《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教学设计
Abstract:
探究植物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初中生物学重要的实验之一。本文立足真实生活情境,创新性地开展探索尝试,以光照为实验变量,以绿豆种子为实验材料,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探究光照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
-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科学实验活动教学策略研究
Abstract:
浙教版科学课程中实验活动有很多,这些实验活动具备趣味性、延展性、丰富性、综合性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进行项目化学习,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力求从建立适合的课堂文化、进行项目的设计与计划、把项目的学习和课表对应起来、管理教学活动、评估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参与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七个方面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安全,多角度、多方面评价学生的表现,并留意课堂的动态生成。
-
基于“素养为本”视角下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以《常见合金材料中主要成分的测定》为例
Abstract: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他们的合金,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部分都属于合金。而如何定性地知道合金中的主要成分就需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检测。通过选取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初步建立对物质结构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式学习实践 ——以“配制一定浓度的选种溶液”为例
Abstract:
以“配制一定浓度的选种溶液”为项目式学习的主题,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有关溶液的浓度以及初步学会配制溶液的教学,力求帮助学生在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
追本溯源 回归教材 注重基础 强化能力 ——2021年高考全国甲、乙卷物理电学实验题解读
Abstract:
本文以普通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立足高考评价体系所提出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对2021年高考全国甲、乙卷物理电学实验题进行解读。通过研究发现:2021年全国甲、乙卷电学实验题呈现出“注重基础实验的考查、函数图像的应用、数据结果的分析”的特点,以期为一线教师在注重教材实验、迁移实验原理、处理实验数据三个方面提供有益的教学建议。
-
借助科学微电影,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Abstract:
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而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对书本上枯燥的科学知识并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活化教学内容,将静态的文字以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而科学微电影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
2019,36(4):33, DOI: ,全文载于: 《中学物理教与学》 2019年06期
Abstract:
-
2019,36(4):22, DOI: ,全文载于: 《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 2019/6
Abstract:
-
2019,36(4):3, DOI: ,全文载于: 《中学化学教与学》 2019年06期
Abstract:
化学史的教育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学生对化学史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几个简单人物的介绍上。构建重现经典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用化学史贯穿整个课程,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化学学科基本思想的认识。通过实验重现,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
2019,36(1):14, DOI: ,全文载于: 《中学化学教与学》 2019年04期
Abstract:
STEM教育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能够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原电池实验装置的设计,可以运用科学、技术等知识方法,采用项目的形式尝试课程融合实践教学,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
2019,36(1):3, DOI: ,全文载于: 《中学物理教与学》 2019年04期
Abstract:
学生自主创新实验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生在动手基础上思维参与的深度学习方式。在这一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能消除学生学习中的负面情绪,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式学习。学生自主创新实验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符合STEAM课程理念,契合脑科学规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帮助,学生自主创新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最优途径。
-
2018,35(12):35, DOI: ,全文载于: 《中学物理教与学》 2019年02期
Abstract:
创新设计组合式自感现象演示仪,并将该演示仪运用于“千人震”实验、通电自感实验、断电自感实验中,可将自感现象的演示变成一个以问题为主线的渐进式的教学过程,能加强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的探究性,便于学生深化对自感的理解,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
-
2018,35(12):33, DOI: ,全文载于: 《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9/3
Abstract:
为完善教材中“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实验,可从实验材料、实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即选择白萝卜作为实验材料,创新控制实验变量法,并运用于实际教学,能达到材料易得、耗时短、可重复实验的目的。同时,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
2018,35(12):31, DOI: ,全文载于: 《中学化学教与学》 2019年02期
Abstract:
在剖析教材钠与水反应实验方案以及一线教师关于该实验的改进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可创新设计出一种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实验现象全面、趣味性强的实验改进方案。在实施该实验改进方案的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全面而有趣的实验现象来深刻领悟钠的性质及其与水反应的原理,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2018,35(12):3, DOI: ,全文载于: 《中学化学教与学》 2019年03期
Abstract:
当前,数字化实验研究成果众多,但在高中实际教学中应用率不高。数字化实验与传统实验各有优缺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取代、保持、融合等方式来优化整合传统实验和数字化实验,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体现实验的科学价值和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