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42(1):1-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01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迷信权威,不会质疑”“只至表层,不求深度”“习惯讲解,不擅融合”等现状,原因之一是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初中物理日常教学实践中,以教材中的契合点、交流中的碰撞点、活动中的生长点和问题中的反思点为载体,探索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深层认知和高阶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2025, 42(1):5-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02
摘要:直观形象的物理实验体验,能够提升学生实验探究的愿望;分组实验的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实验探究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式物理实验教学应以体验式课程强化物理实践技能的培养;创建家庭物理实验室,帮学生创造更多学习空间;创建学校物理体验室,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容量。
2025, 42(1):7-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03
摘要:采取微改普通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学生实验的实验目的、条件、器材、数据记录与处理及误差分析等方式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
2025, 42(1):9-1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04
摘要:基于学生自行查阅资料预习并获得的知识(霍尔效应形成的过程、霍尔电压的推导、霍尔元件灵敏度,以及霍尔元件的应用等),整合学生的课前预习问题清单,继而提供霍尔元件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最终完成利用霍尔元件进行转速测量的应用探究活动。这一实验教学模式能够加强学生对霍尔效应的理解和认识,其中两组学生获得的车轮转速分别为17 r/s和24 r/s。
2025, 42(1):13-1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05
摘要:思路与方法,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每个学习主题下的重要内容。以“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为例,系统分析初中化学教材和具体实验本体,厘清承载的教育价值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科学整合教材内容,合理设置目标进阶活动,以期探索出助力学生形成化学实验探究思路与方法的教学路径。
2025, 42(1):16-1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06
摘要:引入“三维”认知模型,即从“方法”“思想”和“途径”3个维度出发,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已掌握的学习方法确定物质的微观结构,迁移、类比并推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凭借实验主动探究物质的通性和特性,从而建构起知识体系。这一认知模型的优点表现为:提高学习效率,明确学习方法,厘清学习思路。
2025, 42(1):19-2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07
摘要:针对当前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探究盐碱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例,探讨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拓宽选题背景的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同时尝试跨学科融合,采取加强实验与生活联系的策略,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从探究效果看,学生的探究没有止步于了解盐碱地对植物的影响,更延伸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拓宽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025, 42(1):22-2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08
摘要:介绍TIMSS测评中的“问题解决和探究(PSI)”任务,以及TIMSS 2019科学八年级测评中的PSI任务——辣椒,分析该任务的考查内容、命题方式和特点等,总结其对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启示。即:在教学和考核中,应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基于实验任务(如种植辣椒)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真实情境中生物学问题的能力;综合考查知识、认知水平和科学探究能力;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评估应逐步深入;以计算机模拟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025, 42(1):26-2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09
摘要:对中学生态瓶实验进行拓展——选择开放式水陆双系统生态瓶形制(即构造),在实验组生态瓶土壤中添加5%微塑料PVC(100 μm)作为污染物,进行为期14 d的生态瓶观察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10.75 d的生态平衡平均维持天数,实验组平均维持天数缩短至4.75 d,体现了微塑料对生态瓶内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负面影响。
2025, 42(1):29-3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10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学生的关联整合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物理观念的形成。复习课是复盘章节知识的关键环节,在章节复习目标的正确指引下,创新开发“实验链”,将章节核心知识融入真实的实验情境中,促进知识板块的形成。这种复习模式,架起了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有效规避零碎、枯燥的概念堆砌,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指向深度学习。
2025, 42(1):32-3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11
摘要:在全面提升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高中物理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曲线运动”课堂教学入手,妙用可视化技术,总结归纳出用科学思维探究的基本路径:观察与思考—猜想—理论分析—实验验证—总结与归纳—思考与讨论,整节课进行了两次循环。在讲求严谨的同时,使可视化的科学思维探究路径深入学生心中。
2025, 42(1):35-3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12
摘要:采取思维课堂“建模—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科学探究—质疑创新”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验课型的特点,以“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为例,设计自主高效思维型的实验课堂,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和探究能力,又提升其核心素养。
2025, 42(1):38-41,4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13
摘要:以食用碱去油污的功能为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设定多个相互关联的情境问题,运用手持技术系统性地探究温度、浓度、溶液酸碱性及反应物本身性质对Na2CO3溶液水解平衡的影响,以“情境引线”贯穿课堂,建构开发情境素材的教学模型。
2025, 42(1):42-4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14
摘要:以“化学反应限度的认知”探究实验教学为例,立足化学学科本质——“认识和创造物质”,通过探究实验教学,学生解决复杂性实际问题,形成“策略性知识”,拓展化学学习视角,形成化学思维。“化学平衡”教学的首个关键问题是形成“化学反应限度”概念,应用探究实验教学可在“高级学习”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025, 42(1):46-4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15
摘要:以“碳中和”为背景,融合地理学知识与化学电化学原理,以设计原电池为主体知识进行CO2与海水协同电解,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为驱动力,设计无CO2排放的催化反应体系,电解制得高纯度的CO和Cl2作为制光气原料。
2025, 42(1):49-5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16
摘要:以“茶叶中咖啡因的定性检验和含量测定”为例,采用项目式活动的形式展开化学实验复习教学。通过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探究实验,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拓展滴定实验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关键的思维分析能力,进而发展化学核心素养,其复习效果远非单纯的纸笔训练所能达到。
2025, 42(1):52-55,5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17
摘要:对比3个版本教材中“氮的固定”内容,发现各有不足。为改进闪电固氮模拟装置,用铜丝作为放电尖端,用100 mL三颈烧瓶作为容器,借助5 mL注射器和6 mL西林瓶设计学生分组实验验证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的性质。套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以“向饥饿发起挑战——我们如何固氮”为教学主题,从化工生产的视角进行深度教学设计,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促进思维的进阶发展。
2025, 42(1):56-5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18
摘要:在“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教学中,通过创设4个主线化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依据科学思维过程对事实进行归纳和概括,演绎推理出“水顺含量梯度进出细胞,不需要额外提供能量”和“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两个次位概念,最终生成“被动运输”这一重要概念。
2025, 42(1):60-6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19
摘要: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是高中物理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必做电学实验。2019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材提出: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多种方法可以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请设计一两种实验方案。基于此问题展开探究,得出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6种实验方法,同时考虑到电表内阻的影响,分别对6种实验方法进行系统误差分析。
2025, 42(1):63-64,6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20
摘要:传统单摆实验很容易因实验者的操作不当而引起圆锥摆现象,且摆动顶点固定、周期测量等方面均有些许不足,易引起较大误差。对此,改进单摆实验,即从固定顶点、避免圆锥摆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同时借助DISLab通用软件精确测量摆动周期,既减少误差,又体现物理学科的严谨性。
2025, 42(1):65-6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21
摘要:针对“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性实验内容,运用气体压强传感器等数字化器材自制创新实验装置,借此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从教学效果看,实验改进与创新教学可将实验由定性测试转为定量测量,既增强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又提升学生的证据意识与实验探究的科技含量,从而凸显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与创新实验的育人功能。
2025, 42(1):68-6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22
摘要: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验中,引入感温油墨、传感器和红外成像仪等改进实验。将感温油墨涂在铁丝弯折部位,比较铁丝弯折前后颜色变化,直观感受做功对物体内能的影响;利用温度传感器测量铁丝弯折前后及弯折不同次数后的温度变化,定量探究做功对物体内能的影响;采用红外成像仪测量铁丝在弯折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和变化情况,既可直观感受,又可定量测量做功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2025, 42(1):70-70,7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23
摘要:采用接入LED灯的方式改进“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放电过程”实验,即:利用LED灯单向导电性能观察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电流方向;在原电路电容器两端并联一只电压传感器,可将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电流电压的变化情况通过传感器在手机屏幕上直观显示出来;在原电容器两端再并联一只同样规格的电容器,利用接触二分法原理,可探究电容的定义。
2025, 42(1):71-7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24
摘要: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采用罩烧杯的方法推测蜡烛燃烧的产物,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存在现象不明显、干扰因素多、证据推理不严谨等问题。利用所选装置进行创新实验设计,有效弥补了上述不足,更适合于课堂演示或分组教学。真实实验情境融合初中化学多个知识点的教学,能达到通过小实验形成大概念、整合大单元的教学效果,教学实用性较强。
2025, 42(1):73-7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25
摘要:针对现行高中化学教材“铁粉与硫粉共热反应实验”的不足,查阅相关文献并反复实验探究,最终选用小试管作为反应容器,用酒精灯引燃反应,具有操作简单、实验器材易得和绿色环保的优点,不仅可以作为演示实验,还可以实现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实验。分析实验现象,能帮助学生厘清反应热效应与反应条件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025, 42(1):76-7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26
摘要:Fe3+与S2-无论采取哪种滴加方式,一开始都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和S,且溶液在中性附近或酸性的时候,会伴随着发生Fe3+与S2-的完全双水解反应。以探究Fe3+与S2-反应的多种可能性为线索,对盐类水解的重点知识进行复习。借助主题式教学,以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为目的,创设问题情境,使用手持技术开展层层递进的实验探究。
2025, 42(1):78-81,9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27
摘要:介绍青霉素小药瓶“四瓶组”与“六瓶组”的制作方法及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该方法可覆盖初中化学教科书所涉及的“液体+液体”“气体+液体”“液体+固体”“液体加热”和“固体加热”等大多数实验。
2025, 42(1):82-8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28
摘要:提高反应温度和增加氧气浓度,可让铁钉生锈的实验在2 min左右开始呈现锈蚀现象;改进实验装置,可以让实验操作简单、实验时间缩短和实验对比现象明显。改进后的装置无论是用于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都值得加以推广。
2025, 42(1):84-8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29
摘要:“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实验,其探究思路是对根的不同部位画线标记,并对各部位在同一时间内长度的变化进行测量和比较,找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对于该实验,区分并等距离画出根尖4部分结构有一定的难度。对此,可在材料的选择、处理等方面进行改进,以豌豆为材料,从画线距离、实验幼根的长度和培养温度3个方面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画线距离为0.5 mm时,会非常直观地体现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实验幼根的长度不影响实验结果;室温(15 ℃左右)培养比25 ℃恒温培养更利于实验结果的观察。
2025, 42(1):87-8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30
摘要:“观察DNA与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实验,采用课本方法与步骤进行操作,效果并不理想。从实验材料、甲基绿产地及是否提纯、实验步骤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优化方案:推荐使用分蘖洋葱为实验材料,染料选择派洛宁和国产提纯的甲基绿。从实验效果看,现象明显,成功率高。
2025, 42(1):89-9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31
摘要:在苏教版教材中,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是两项彼此独立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发现,验证这两项实验具有操作烦琐、耗时较长和实验现象不明显等不足,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实验。针对不足加以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过程不仅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用时较短,而且巧妙地将两项实验融为一个连续实验,增强了实验的连续性和科学性。
2025, 42(1):92-94,11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32
摘要:设计并制作了用于探究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字化实验装置,通过压力传感器采集数据,利用Arduino单片机接收和处理数据,并通过计算机和LCD屏显示数据。使用该装置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直观的数据测量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度理解。
2025, 42(1):95-9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33
摘要:利用CAD三维制图软件设计并制作了一套平行板电容器特性演示器,该演示器相较于传统演示实验操作更加简单,克服了传统演示实验的困难。该装置通过温控开关控制相对密封空间内的温度,在恒温环境下完成实验,通过滑槽滑动的方式代替手持移动的方式增强实验稳定性,通过增大极板面积提高电容大小,从而达到实验结果稳定、实验效果显著的目的,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发现实验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25, 42(1):97-9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34
摘要:科学教育强调“做中学”,“光的反射”与“平面镜成像”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两个知识点之间具有连续性与逻辑性。然而,在现行教材中缺乏一体化教具,无法将两个知识点有效呈现。基于新课标要求,对初中科学光学自制教具现状进行分析,综合教材内容与研究现状,利用TRIZ理论中的合并原理与抽取原理,结合生活中的易得材料对“光的反射”教具进行创新性改进,制作了既可用于探究光的反射,也可用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一体化教具。该教具易获得、好使用,衔接了两个探究实验,突破了实验相关问题,促进了学生对光的反射与平面镜成像的深度理解,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5, 42(1):100-10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35
摘要:空气对流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难点,通过大数据搜查与比较,常规的空气对流实验存在不足,对流现象不明显,不利于学生对空气对流的深入理解。充分汲取他人的经验,设计并创新制作了一套空气对流实验装置。该装置利用3D立体模型结合实物呈现,能用直观感性的方式解决学生对空气热对流现象理解困难的问题,能够一体化演示空气对流、风的成因和热力环流等实验,操作便捷、可视性强、现象直观、探究高效,便于教师演示,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加深学生对空气对流现象的理解。
2025, 42(1):103-10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36
摘要:对废弃儿童玩具进行改造,旨在开发一款具有创新性的党史教具,以实现可更新可发声的立体动态演示功能。该教具不仅能够提高历史学科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历史逻辑表达能力,还能够以互动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耳、动脑的过程中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在螺旋式发展中不断壮大,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2025, 42(1):106-108,11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37
摘要: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各类实验对应不同的实验仪器。人教版教材中的单摆实验仪器功能单一,进行不同实验时需要更换实验仪器,且手动释放摆球易形成圆锥摆。自制可探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测量重力加速度等实验的多功能单摆实验仪,并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实验,能提高单摆实验数据的精确性,增强学生对单摆模型的理解,有利于教育教学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2025, 42(1):109-11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38
摘要:针对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土壤的种类”中的“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实验,教材实验装置在实际教学中常遇到困难。为改进此实验,设计了新的比较土壤渗水性实验装置。该装置采用更简化、方便、结构性的生活材料,能有效控制变量,便于学生独立探究;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和卫生性,简化了实验操作,降低了实验难度,使实验进行更顺利,效果更明显;能确保学生在进行土壤的渗水性实验时顺利观察并理解不同土壤的渗水特性,提升教学效果。
2025, 42(1):113-11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39
摘要:教材中建立的北斗七星模型与模拟材料契合度低、实验操作难度大、实验现象不清晰、科学思维发展难,难以达到课程标准对模型建构的要求。采用磁吸竹签、LED小灯、泡沫板等一系列常见用品对北斗七星模型进行优化设计,提升该模型的操作性、生成性、推广性以及直观性。
2025, 42(1):116-11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40
摘要:探究实践是构建思维进阶型科学课堂的核心路径。思维进阶型科学课堂体现对学生兴趣特点、知识经验和思维创新的关注,旨在促进其思维从浅层向深层、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结合实践案例,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为前提,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自主建构科学概念,促进思维发散;创新教学方式,突破传统课堂的思维桎梏。依此路径,探讨指向思维进阶的科学课堂建构,以期发展高阶思维,提升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5, 42(1):119-12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41
摘要: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以关键性问题为支架,积极运用勾连真实情境、聚焦核心概念、借助问题探究和基于学生前概念等策略,深化师生对关键性问题的认知,增强教师提炼关键性问题的能力,整体架构关键性问题链,构建问题导向的学习共同体。在学生探究实践过程中加强对科学方法的指导,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关键能力,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果和实验教学质量,构建高效的科学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2025, 42(1):122-12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42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倘若教学方法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以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斜面的作用”为例,深入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确定预期效果、评估工具、设计学习体验等维度提出改进策略,并将公开课纳入研究范围。创设情境、亲身实践、及时思考、联系生活等策略的作用是,以科学课堂小视角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其科学素养,从而为科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5, 42(1):125-12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43
摘要:CDIO是一种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探讨CDIO模式在机器人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运用CDIO模式改革机器人设计的教学过程,改革创新实验教学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025, 42(1):129-130,14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44
摘要:立足甘肃省创意编程竞赛的一道试题,围绕Python教学策略这一议题,通过试题描述、试题解析及试题解答,建设性地提出教学问题情境化、教学过程项目化、教学内容指向跨学科、教学设计指向大单元及教学评价多元化的Python教学策略。
2025, 42(1):131-13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45
摘要:通过对人教版必修2“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章节进行单元教学设计,重构单元教学目标,以学校里面与学生生活、学习关系最为密切的数据中心为探究对象,把本单元的网络、带宽、IP地址及域名等概念融入其中,通过层层递进的任务设计,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内容,并通过动手体验与设计数据中心,培养计算思维,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2025, 42(1):134-13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46
摘要:“矩道3D实验室”顺应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打造了一个科学、真实、高水准的虚拟实验平台,可以突破中学物理实验条件的桎梏,降低实验成本,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提供更多的便利与可能性。以高中“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一章中“开普勒定律”和“卫星变轨问题”的教学为例,运用“矩道3D实验室”模拟太空实验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对天体运动和宇宙航行的知识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展现了“矩道3D实验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相较于传统方式的优势。
2025, 42(1):136-14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47
摘要:以ChatGPT为例对利用人工智能生成高中生物学概念探针进行了探究。选择与配置ChatGPT后,在理解与ChatGPT对话原则的基础上,对ChatGPT进行训练。训练过程包括为ChatGPT提供概念探针的设计方法和案例,ChatGPT给予反馈;要求ChatGPT根据设计方法设计概念探针;修正、完善和补充概念探针的内容。研究发现ChatGPT能够生成适用于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概念探针,具有实时问答和互动、支持个性化学习以及激发学习兴趣的优势,同时揭示了生成的选项可能有误、缺乏深层次理解、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研究。
2025, 42(1):141-14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48
摘要:以“身边的图像识别技术”为例,介绍了基于实验教学的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实践。从政策背景出发强调了小学信息科技学科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讨论了小学信息科技实验教学与人工智能教学的关联,着重介绍了实验教学在人工智能教学中的优势。通过“身边的图像识别技术”实例,详细分析了实验素养目标、实验资源、实验设计过程,同时进行实验创新和教学反思。
2025, 42(1):144-14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49
摘要: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符合其自我发展的需求,也是发展其核心素养的起始要素。结合教学实际,以苏教版“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为例,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导入、活动、练习、总结4个环节中巧用动画呈现,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巧用课件操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巧用信息技术展示生活实际,凸显学生的问题意识;巧用信息技术拓展延伸,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5, 42(1):147-14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50
摘要: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动物标本是动物物种信息的基本载体,亦是动物学重要的教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动物标本室的建设是必然趋势,将肇庆学院数字化动物标本室应用到动物学野外实习中,提高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
2025, 42(1):150-15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51
摘要:实验教学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如存在“假”实验、“看”实验、“听”实验等现象,这与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物理师资紧缺、教学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实验配置不够理想等有很大关系。通过实践探索与分析,提出加大物理教师的培养力度、改变必做实验的教学方式、优化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等策略,以促进实验教学的良性发展。
2025, 42(1):153-15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5.01.052
摘要:基于《中学化学微型实验实施现状》问卷对160名中学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从组织教师培训,强化微型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加强微型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宣传,做好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微型实验的开展创设条件,以及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和促进功能等方面提出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