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1(12):1-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1
摘要:从师生实验技能薄弱的现状出发,以“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为例,提出教师应通过“俯身实验练技能,创新操作拓视野,端正态度提品质,改革评价明方向”等方面提升自身实验技能的实施策略,旨在转变教师角色、教学理念,明晰新时代教师应立足物理课程视角培育时代新人,以启智润心为指引,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2024, 41(12):5-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2
摘要:基于理论视角,指出“上表面路程更长”“上表面流管变细”和“漂石理论”3种经典升力理论的具体错误。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分析升力来源,纠正广大师生对伯努利原理及机翼升力的错误认识。据此,提出教学建议:应简单地介绍机翼周围存在旋涡,遂使得上表面流速大、压强小,于是便形成升力;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促进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提升。
2024, 41(12):9-1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3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校学习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基础教育实验室的发展却比较缓慢。以“物体的浮与沉”实验为例,在充分了解物联网实验室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基于物联网实验理念设计“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仪,并进一步提出物联网实验室的设计构想。
2024, 41(12):12-1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4
摘要: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以剁铲端桶、独轮车和舂碓等典型农具为素材,开发一系列有趣的中学物理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加强物理知识的应用,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便于引导其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2024, 41(12):16-1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5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实验仪器的多样化和实验方法的创新性,用丰富的实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通过实践操作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并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物理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基于高中物理实验仪器创新应用所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策略并对教学效果给予客观评价。
2024, 41(12):19-2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6
摘要: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设计的一大特点是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物理情境之间的距离,意在提升学生的物理观念认知。以绕绳摩擦为例,深度解析相关论文,呈现原文蕴含的理论,对结论提出疑问,深度分析绕绳摩擦机理,给出科学、合理的结论,进而设计出学生可操作的探究实验,促成学生深度理解摩擦的内涵,旨在提升学生对物理观念的理解。
2024, 41(12):21-2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7
摘要:以实验为中心,探究哪些植物色素能代替中学化学中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对多种含植物色素较多的植物进行筛选,发现能够代替酸碱指示剂的植物色素有葡萄皮、红菜薹和紫薯色素。将这3种植物色素用于检测中学常见的酸碱盐溶液的pH,有明显变色效果。运用植物色素制作的酸碱指示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可以用于缺乏实验条件的乡村中学开展实验教学,从而提高乡村中学化学教学的效果。
2024, 41(12):25-2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8
摘要:从学科知识到学科观念,再到学科思想,既是系统化、归纳化和逻辑化认知学科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体现出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深刻理解和升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粒观、分类思想和结构决定性质思想是其中所包含的重要学科思想,基于此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具有现实意义。
2024, 41(12):28-33,3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09
摘要:分析2024年各省市高考化学平衡试题发现,这类试题具有考查内容“稳”、图象信息“巧”、试题情境“精”和稳中有变“新”等命题特点,目的是突出发展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据此,提出“重视教材基础,突出学科理解,精选模拟试题,着力原创试题”等备考策略,以期对教师的教学和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2024, 41(12):34-3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0
摘要:对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中的“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的发酵演示实验进行创新,即将发酵生成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开发成为可视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完成制作馒头、包子的实践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知识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024, 41(12):37-3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1
摘要:台湾地区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探讨活动”栏目的主要内容,是探究实验设计、结果分析与讨论。其中,“酵素(常常描述为“酶”,下同)活性的测定”探讨活动是探究环境因子(如酸、碱、温度和重金属等)对酵素的影响,并以问题讨论形式分析实验结果,进而得出结论。其教材设计的启示:实验操作步骤规范化,问题与讨论思维性强,实验过程注重科学性,定量分析与数形转换,实验结论注重文字表述。
2024, 41(12):40-4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2
摘要:为强化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质量,将主线教学法应用于其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结构,助其串联起零散的知识点,同时对识记理解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教学意义。其应用策略是,“关注学生认知规律,创设递进型教学主线;厘清知识逻辑关系,创设系统性教学主线;重视实验史料作用,创设任务型教学主线”,以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持。
2024, 41(12):43-47,8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3
摘要: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这是新时代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湖南省积极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学化学“IT-双向驱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依据深度学习、学科理解和理解教学等最新教育教学理论,聚焦主题大概念统领和大任务解决下的单元整体教学,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助力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
2024, 41(12):48-5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4
摘要:以“走进化学世界”单元为例,梳理单元内容,明确核心知识的核心素养功能,确定单元大概念;依据《新课标》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结合学生认知发展及学情分析,确定单元和课时目标,细化大概念;据此设计学习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建构大概念,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与应用;制定多元评价策略,检验学生对大概念的掌握程度,在复杂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远迁移。
2024, 41(12):52-5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5
摘要:以“锡纸的探究”为例,在“物质的多样性”大概念主题下,以“锡纸”为真实情境载体,从九年级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通过一系列任务探究“锡纸”的用途、成分、性质和制作,进一步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发现并解决真实问题,体验化学的价值,为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专题复习提供参考。
2024, 41(12):55-5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6
摘要:以氢能源的制取和应用中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为例,探索大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与应用关注单元内容的知识结构,以冬奥会氢能源汽车和应用为主要情境,设置单元教学目标,并介绍了第一课时的具体实施。
2024, 41(12):59-6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7
摘要: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学化学“IT-双向驱动”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的教学中。该设计以自贡井盐生产工艺为真实学习情境,设计了单元复习课程,明确了学习目标、核心问题和活动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教学反思总结了实验教学在复习课中的应用价值,提出了后续教学改进的建议。
2024, 41(12):63-6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8
摘要:以“常见的酸和碱”为例,对新授课、复习课、总复习课进行“IT-纵向进阶”的单元整体教学规划,新授课继承传统教学高效的优点,复习课、总复习课采取微项目教学。将传统教学与项目式教学的优势进行整合,是现阶段契合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实际,促进学生落实核心知识、形成思路方法与大概念的一种模式。
2024, 41(12):67-6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19
摘要:在学生研究性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翻转型高三单元复习的教学设计思路。以“直线运动”专题为例,设计了对应的复习课流程,通过梳理真实情境、整合复习纲要,将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此作为双新背景下物理等级性考试单元复习课的一种教学方式。
2024, 41(12):70-7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0
摘要:结合教学经验对物理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Tracker视频分析软件作为教学工具引入物理教学,提出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一般策略。以“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案例,以期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024, 41(12):73-7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1
摘要:基于项目式学习,采用氨气的喷泉实验项目,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从单一喷泉到多喷泉实验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喷泉原理模型、多色多喷泉装置模型以及气体制备与收集装置模型的认知。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引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进行证据收集,对初始模型进行优化,最终逐步形成更为复杂的多色多喷泉实验模型,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024, 41(12):77-7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2
摘要:以熟练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的变化规律为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复习有丝分裂实验,并通过建构模型深化理解。采用问题引领和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回顾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探讨分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异,从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4, 41(12):79-8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3
摘要:利用编程技术控制流水式灯带模拟电流流动方向,可增强实验的可视性。利用磁力小车代替指南针,可直观演示电磁铁磁极的变化,从而解决传统实验存在的直观性不足等痛点问题。
2024, 41(12):81-8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4
摘要: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计算及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是高中一年级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摩擦力学具,直观显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方向;设计典型实验,探讨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模型概念中相对直接接触物如何判定摩擦力方向、相对地面如何判定动力或阻力;以列表方式归纳出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方法;巧妙设计实验,得出滑动摩擦力和与之对应的最大静摩擦力。
2024, 41(12):84-8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5
摘要:实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多元化教学的体现,有必要开发和创新实验教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讲授超重与失重时,基于新课标要求,尽量使用实验仪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学习,但发现电子秤、传感器等均存在不足——前者的观察角度狭窄,只有站在电子秤上才能获得真实体验,且电子秤的显示数字会瞬间发生变化,不利于实验观察;后者虽为先进仪器,但只有条件好的学校才配备。为解决问题,提高实验演示的可视性和对比性,自制演示实验装置并用于教学,既可演示气体和液体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又能优化超重与失重实验的演示效果。
2024, 41(12):87-8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6
摘要:对比不同版本的初中教材,发现多以生活实例和小实验引导学生学习“分子动理论”内容。然而,部分参考实验过程值得商榷,如:红墨水的扩散实验,易将扩散与对流混淆;说明分子引力的铅柱实验,对学生的导向单一,缺少质疑、再证实的过程。为此,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常规实验的可行性,创新部分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分子动理论”内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024, 41(12):90-9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7
摘要:固液不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之一。在教材已有装置基础上改进的自制教具“多功能气体发生装置”,不仅可以控制反应速率,而且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自制教具采用药品储存和反应容器一体化的设计,特别适合教师制备大量气体用于课堂教学。该装置仅由两只软饮料瓶以及化学实验室常用的玻璃管、止水夹等仪器构成,成本低廉,安全性好,容易携带,使用方便。
2024, 41(12):92-9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8
摘要:以雪碧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驱动目标,利用注射器、西林瓶等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套简单实用的“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检验”一体化微型实验装置,实现了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活化制取,检验了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与水、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可燃也不助燃,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等性质。该装置的设计符合STSE理念,凸显绿色环保微型化,具有操作简单、用时短、成功率高、节约药品、污染少和现象明显等优点,既可作为教师演示实验,也能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2024, 41(12):94-9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29
摘要:沪教版教材中的氧气性质实验所用氧气采取分瓶收集并分瓶实验,操作麻烦,现象不明显,且氧气受热易散失造成浪费。为解决问题,可以利用三通管、气球设计一款储存氧气的装置,并利用氧气流完成物质与空气、氧气反应的对比实验,现象明显,节省药品,可操作性强。
2024, 41(12):96-9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0
摘要:基于“二分法”数学思想设计不同配比的NaHCO3-NaCl混合样品,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得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密闭装置内的压强增大量,并用Origin9.0软件作图并线性拟合,拟合结果表明:反应装置内压强增大量与样品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从而计算得出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
2024, 41(12):98-9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1
摘要:为完善教材中含氮化合物的相关性质的探究实验,采用医疗仪器作为反应容器,实现含氮化合物性质检测实验的一体化,达成试剂用量少、现象明显、趣味性强、可操作性强和绿色化的目的。
2024, 41(12):100-10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2
摘要:对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学生必做实验“二氧化硫的性质”进行一体化、微型化、封闭式的改进。改进装置具有安全环保、装置简单、易操作、药品用量少、现象明显、适用性强和反应可控等优点,同时可以用其进一步探究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的原理。
2024, 41(12):104-10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3
摘要:利用自制K形玻璃管和Schiff试剂实现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实验的可视化。运用电加热棒、喷雾瓶等在自制K形玻璃管中可直观地观察到铜丝红黑交替变化;用灵敏度更高的Schiff试剂检验产物,有乙醛生成;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有副产物乙酸产生。实验改进优点:药品用量少,操作简便,现象直观明显,能有效解释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的机理。
2024, 41(12):106-10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4
摘要:“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是教材中的重点探究实验,但其结果以单位时间内圆叶片的上浮数量为量化指标,精准度有待提升。将实验改为选取锥形瓶、一次性输液器等常规器具进行光合作用强度的量化测定,学生就能在基础条件下进行相对精确的量化实验,并结合真实实验数据,分析可能影响实验的变量,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在真实情境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2024, 41(12):108-10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5
摘要:在“观察酵母菌”实验中,人教版教材中描述的细胞核和淀粉粒难以观察到。研究发现:酵母菌细胞内的碘液染色颗粒并不是淀粉而是糖原;在高倍显微镜下很难分辨细胞核结构,需要借助相差显微镜等更复杂的技术手段才可辨别。教学建议: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不宜对细胞内含物的观察作出要求。
2024, 41(12):110-11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6
摘要:在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一节中,传统潜水艇模型在制作与演示过程中存在气密性不良、可重复性及直观性欠佳等不足。通过增加气球作为“气舱”,对潜水艇模型进行优化设计和制作,能清晰地显示潜水艇模型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下潜或停留在任何深度。优化设计后的潜水艇模型具有实验器材易得、操作简单、观察直观等优点。
2024, 41(12):111-11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7
摘要:将三棱镜放置在太阳光底下,调整角度就可看到一条彩虹。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这种实验方法会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光的色散实验的关键在于光源的选择,光源能决定彩虹显示的效果。利用家庭装修用嵌入式高亮射灯,结合三棱镜可在教室内呈现一条高亮度、各颜色分层明显且均匀漂亮的彩虹。
2024, 41(12):113-11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8
摘要:在“电能的输送”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理解高压输电能够有效减少输电线的损耗,可以采用理论推导和实验演示的形式,但实验室提供的一般高压输电演示模型均只能提供一组数据,并没有真实演示高压输电对输送电流的影响。为此,自制一种可动态模拟高压输电的演示装置,使用该装置能够获取多组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更具有说服力地展示高压输电的原理,加深学生对高压输电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024, 41(12):114-11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39
摘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超重和失重过程中拉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设计制作了一种超重、失重演示教具。该教具操作简单,能模拟电梯上升和下降的过程,并可以利用软件实时、动态显示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由此得到超重、失重的定义。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对物体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可得出加速度与超重、失重的关系,有效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对“超重和失重”的教学要求。
2024, 41(12):117-11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0
摘要:自制教具可以提高教师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研究物理的兴趣。初中物理学习涉及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透明或不透明体的颜色等光学课程,往往需要教师采用相应的教具进行光学现象演示,但一般教具只能针对一种光学现象进行演示。现有的量产教具无法演示色光的混合、透明或不透明体的颜色等光学现象。自制“光学集成盒”可以组合进行分光镜看光谱、光的色散、色光混合、物体的颜色、凹凸透镜作用等不同光学实验现象的演示。该教具创意好,制作简单,材料易得,经济环保,方便复制;使用效果好,现象明显直观,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2024, 41(12):119-12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1
摘要: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2节中有“眼球结构和视觉形成”,但未安排相应的实验,仅以图片形式介绍相关知识点。为此,结合生物学和物理学知识,利用亚克力球、激光器、加湿器和水透镜等材料设计并制作一款眼球成像演示仪。该演示仪可直观展示眼球成像过程、视觉形成以及近视远视的成因与矫正方法,加深学生对眼球结构与功能,以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理解,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益指导。该实验教具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2024, 41(12):122-12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2
摘要:随着劳动课程的开展,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无法及时精准知悉劳动基地的气象数据,不能科学地开展农作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延误农时。因此,可设计基于Blynk的便携式气象监测胶囊供学生使用,它是在传统气象站的基础上,利用掌控板的Wi-Fi功能,将监测到的数据上传至Blynk服务器;采用Blynk物联网,通过手机远程实时访问、查看气象数据,同时重新设计外壳,极大缩减了其占地面积和重量,方便学生携带和收纳,适合学生在劳动课程中配套使用。
2024, 41(12):125-12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3
摘要: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的主要样态。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将探究的材料、方法与步骤罗列后开展的实践并不能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更不能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此,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在科学阅读中关注学生探究与实践的真实表现,精心编排科学阅读作业,拓宽科学阅读作业路径,丰富科学阅读作业实践,多维展示科学阅读成果,在“表达·关联·交互”策略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教学。
2024, 41(12):128-13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4
摘要:结合苏教版和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对“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教具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教材实验存在现象不直观、实验材料不便收纳等不足。通过改进实验所需材料,增加置物箱,利用液体导电装置、人体导电装置等制作了创新教具,此创新教具能同时测量固体、液体、人体是否导电,利用该教具能提高实验的效率,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形成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2024, 41(12):131-13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5
摘要:为落实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解决学习领域割裂、方法碎片的问题,需要重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的一体化和综合化实施。工程实验是一种将工程设计的物化过程和科学概念的实验探究融为一体的学习方法,它把科学概念的实验探究置身于解决生活生产真实问题的产品创制任务中,在产品的设计制作与决策分析中对科学概念的变量进行探究和分析,以此建构与应用相关科学概念。工程实验促进了技术与工程、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融合发展。
2024, 41(12):134-13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6
摘要:“摆的快慢”一课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这项实验创新改进工作旨在创新和改进“摆的快慢”的实验方法,以提高实验精度和可重复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主要探讨了实验原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与创新的方法,介绍了改进后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通过调整实验材料、装置和方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实验精准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和探究性体验。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有必要巧妙地利用教具,这不仅能有效地激活教材,更能解决学生的困惑,让学生受益无穷。
2024, 41(12):136-13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7
摘要:探讨跨学科整合视角下的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新思路,旨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声音”单元、“呼吸与消化”单元及“运动和力”单元为例,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和综合能力。研究认为,通过设计跨学科实验活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2024, 41(12):139-14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8
摘要: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科学单元教学分为预设单元目标、制定评价规则、安排学习活动等阶段。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将评价贯穿于课堂始终,科学地安排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立足于学业目标,完成表现性任务,将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实现有效学习。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提质增效、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将多元化评价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与课程标准、学生“学”与教师“教”相脱节的问题。
2024, 41(12):142-14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49
摘要:以“智能交通灯”系列实验为例,阐述了高中阶段实施人工智能项目式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应用,创新地将项目式学习与实验教学相融合,通过真实情境模拟、强有力的学习支架、跨学科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为高中阶段的人工智能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2024, 41(12):147-14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0
摘要:现有的信息科技课程作业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导向功能不强、适用性低下、缺少实践探究的环节等问题。从探究实践类作业出发,以“作业情境的创设、教师课堂的组织、作业的分层设计、作业的呈现形式、作业的评价导向”为落脚点,提出了初中信息科技探究实践类作业设计的策略,以期为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2024, 41(12):149-15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1
摘要:湖北省熊云贵名师工作室依托信息技术,组织多所学校,开展了第一届学生化学实验大赛。该次实验大赛精选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及视频录制,提升他们的素养;通过评比颁奖及展示展播大赛优秀作品,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2024, 41(12):151-15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2
摘要:几何画板融入初中数学课堂可以让学生通过图象绘制过程的观察和比较,进一步建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几何画板功能强大,使用简便,可为辅助教学提供帮助。结合“垂直于弦的直径”设计几何画板辅助教学课堂的具体案例,并通过课堂评价量表对课堂实录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验证几何画板在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
2024, 41(12):154-15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3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创设语言交际环境,增强学生语言体验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趣味性,拓宽学生视野,而且可以在家校和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反馈中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
2024, 41(12):156-15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4
摘要: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在历史教学中,从时代背景和情感教学两方面切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随着多媒体工具的广泛应用,历史教学已从单一的讲授向更加生动的多维度互动方向转变。分析不同信息技术的特点,提出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以传统手段为主,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时代背景;结合网络资源,突出情感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习途径。
2024, 41(12):158-16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5
摘要:以常德市域内农村中学实验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调研和一对一访谈等形式进行数据采集,了解当前农村中学实验教师队伍结构、队伍建设及专业成长等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存在实验教师队伍结构不良、师资配置欠科学、教研能力和信息素养不高及培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从优化教师招聘、教师培育及教研水平提升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024, 41(12):161-162,16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6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教育装备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介绍教育装备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并对教育装备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2024, 41(12):163-16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7
摘要:物理教学始终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并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高考改革的全面铺开而愈加明显。在分析民族地区中学物理教学存在的困境的基础上,给出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的应对之策:编制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教材;重视情境化教学;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实验教学;拓宽学习渠道;淡化终结性评价。
2024, 41(12):166-16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8
摘要:在以素养为纲的背景下,C市J区探索出整体推进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查的“一核四性三环节”实施路径。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四性”(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监测评价目标,对监测三环节(监测前、监测中和监测后)进行系统设计。实践表明:学生的科学素养显著增强,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区域育人质量稳步提升。
2024, 41(12):169-17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2.059
摘要:梳理中小学理科配置目录涉及的毒性物质,介绍中小学实验用毒性物质的配置要求、毒性危害及症状、中毒急救措施、安全防护措施、采购及存储使用要求、泄漏处理与消防措施,为中小学开展毒性物质相关的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