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1(1):1-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01
摘要:实验探究题是中考试题中主观性试题的一种重要题型。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相关要求,以近年各地中考典型试题为例,探讨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实验探究性试题命制策略。在试题素材的选取与处理时要立足课本、挖掘素材,联系生活、筛选素材,探究实践、积累素材。
2024, 41(1):5-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02
摘要:我国空间站开展的三次“天宫课堂”科教活动,展示了我国科技实力和航天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有重要的作用。就“天宫课堂”演示实验素材如何转化为物理教学资源并在物理教学中发挥育人价值进行了探究。
2024, 41(1):8-1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03
摘要:湖南省2023年中学化学实验技能比赛突出考查教师实施数字化实验的基本能力、定量实验中的数据处理能力、实验基本技能和实验思维能力等
2024, 41(1):12-1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04
摘要:化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获得核心素养的载体,但教材部分内容表述较抽象、难理解,缺少直观实验佐证。为此,通过变通实验物质的物态,创设新探究情境,修正原有实验方案等方法,为隐晦知识增加了真实探究情境,为抽象原理增加了直观注释,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4, 41(1):15-1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05
摘要:基于探究性学习理论,分析新课程化学实验探究性活动的特点及其与传统实验教学的差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化学实验探究性活动教学策略进行调查研究,报告了中学生化学实验探究性活动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化学实验探究性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学科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在实验探究性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探究性活动,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2024, 41(1):18-2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06
摘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开展评价,可以对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目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采用描述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呈现出笼统且没有标准参考的缺点。因此,科学探究能力水平评价标准的构建具有一定价值。利用生物学实验,尝试将科学推理能力水平和SOLO分类理论层级建立联系,从本体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认识性知识三个维度构建生物学实验科学推理能力科学评价体系,为生物学实验实施过程中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提供新思路。
2024, 41(1):21-2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07
摘要:以PBL教学模式为指导,利用DISLab创新实验进行“探究安培力大小”的教学,实现定性实验到定量实验的突破,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内驱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2024, 41(1):24-2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08
摘要:从高考“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出发,明确教学实践中必须培养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等关键能力。以欧姆表实验教学为例,展示教学实践中采用问题导向、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物理关键能力的新模式。
2024, 41(1):26-29,6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09
摘要: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暖贴的设计与制作”为例,基于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以深度学习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项目式教学,以期为“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教学提供参考。
2024, 41(1):30-3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10
摘要:选择2019年版人教社高中化学教材中“研究与实践”栏目进行项目式学习,提供了基于铁及其化合物这一核心内容的项目式教学范式,并进行了项目评价和教学反思。评价结果显示利用“研究与实践”栏目开展项目式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解题模型,促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2024, 41(1):34-3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11
摘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化学中比较繁杂的知识。以硫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例,构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关系基本模型图,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能力,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2024, 41(1):36-3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12
摘要:以“缺铁性贫血和服用琥珀酸亚铁片”为真实情境,学习铁盐与亚铁盐的性质、Fe2+和Fe3+ 的相互转化等核心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变化观念和守恒观念等核心素养。以“印刷电路板的制作”为真实情境,融合信息化技术,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知识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大用途和“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情感,达到大概念教学引领下的深度学习的目的。
2024, 41(1):40-4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13
摘要:在“铁及其化合物”单元教学中,以生活中常见的“铁系双吸剂”为情境素材,针对铁系双吸剂的保鲜原理、转化及再利用等实际问题展开系列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基于实际问题情境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含铁物质的类别、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2024, 41(1):44-4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14
摘要:以“生物进化的原因”为例,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中深度融合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融合运用了动画软件自制动画视频,创设趣味情境;运用mBlock编程软件自编教学游戏,突破实验教学难点;运用WPS办公软件生成实验数据图表,制作概念图,直观高效分析实验结果,构建概念模型,高效提升初中生物学教学水平。
2024, 41(1):47-4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15
摘要:分析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比热容实验发现:在相同时间内,即便采用相同的加热方式,也无法确定所吸收的热量完全相同。为此,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改进,将开放性加热方法改为在绝热条件下加热,在减少能量散失的同时,实现精确比较物质比热容大小。
2024, 41(1):49-5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16
摘要:小孔成像实验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想想做做”中的一个小实验,但从教学效果看,该实验存在不便于观察、安全性差等不足。为此,利用纸箱、半透明塑料膜、不同颜色的灯带、12 V灯带电源、单刀双掷开关等日常生活用品和常规实验器材改进该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创新改进实验的优点是:一方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仅可以验证教材上对应的知识点,更可以让学生获得教材之外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原实验的不足,进而观察到更多实验之外的现象,并得出相应的规律。
2024, 41(1):51-5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17
摘要: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为说明实验设计的教学价值,基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牛顿第三定律”实验,设计拔河模型、滑板小车模型引入新课,设计2只弹簧秤对拉、2根小磁针相互作用、2根绳子对拉、2只数显推拉力计相互作用、2只力传感器对拉等实验突破难点,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揭示出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和策略性。
2024, 41(1):53-5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18
摘要:纹影技术是一项使流动空气实现可视化的技术。将改良后的纹影装置用于初中科学气体对流、气体密度、流速与压强关系等知识点的教学,演示冷热空气的运动,空气的对流运动,密度不同的气体在空气中的运动情况,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摩擦生热等,能够提升观察效果,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纹影技术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以促进纹影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普及,从而为教师如何应用该技术进行初中科学相关知识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4, 41(1):57-5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19
摘要:利用双球干燥管等器材代替仁爱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中二氧化碳性质系列实验的教具,并对教材实验设计进行整合,即将二氧化碳与石蕊、石灰水反应的实验合二为一,既可简化实验装置,又能弥补原实验的不足。改进优点体现在:只要观察肥皂水气泡飘落的方向和速度,就能感知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实验现象直观;通入二氧化碳,将燃着的蜡烛直接放在双球干燥管末端,蜡烛瞬间熄灭,可据此快速验证二氧化碳不能燃烧的化学性质。
2024, 41(1):60-6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20
摘要:氢氧燃料电池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将制作简单的氢氧燃料电池列为学生必做实验之一。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聚焦于实验设计的生活化、高效化,对氢氧燃料电池实验的电极、装置、电路等进行改进与优化,改进后的实验具有高效、趣味、便捷和操作简单等优点。
2024, 41(1):63-6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21
摘要:硝酸与金属反应是高中化学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从分析人教版硝酸与铜反应教材实验出发,研究相关的实验改进方案,探讨化学实验改进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进而从器材、改进主体、定性与定量、严谨性和可操作性4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化学实验改进提供参考思路和方向。
2024, 41(1):66-6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22
摘要:铁、铜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尽管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但实验逸散的氯气是一种有害气体,并伴随着其他有害物质污染环境,损害师生健康。针对实验不足,设计一套既实用又环保的实验装置,不仅能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024, 41(1):68-7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23
摘要:基于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课后拓展应用实验“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选取4种常见绿植并进行分组,用高速离心法制备土壤浸出液,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鉴定,选择合适的稀释倍数下的涂布平板进行菌落数计数统计,结果表明:4种绿植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在104稀释倍数下的菌落数平均值不同,吊兰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菌落数最高,其次为红掌和绣球,绿萝最低;绿萝组与其他各组在数量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实验结果为教学实践中获取纤维数分解菌提供了一定数据指标,也能对教材中的稀释倍数进行补充说明。
2024, 41(1):70-7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24
摘要:探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初中阶段重点实验之一,但由于其材料多、耗时长等问题,往往完成率较低。改进实验材料、方法,可实现利用一套装置在一节课内同时完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两个探究实验的教学目标。改进后的实验材料简易、操作便捷,不仅有助于提高这两个实验的开设率,还能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并发展其实验探究素养。
2024, 41(1):73-7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25
摘要:核心素养时代,单元教学被视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推动课堂教学转型的重要抓手,《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等方面强调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单元教学是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物理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基于此,对“压强”单元主题常规实验进行整合、改进,自制一个复合型自制实验装置,该装置可用于单元新授课、单元复习课等,且有效串联“压强”主题下多个物理概念与规律,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物理观念。
2024, 41(1):75-7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26
摘要:以人教版必修第三册第十章第五节中的例题为设计依据,依托实验室配备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物品,关联物理建模思想,自制了一套采用多级加速的方法加速带电粒子并实现运动轨迹可视化的仪器,为学生提供体验的平台,并借助Tracker软件优化论证方式,使运动规律的获得变得水到渠成,有理有据。
2024, 41(1):78-8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27
摘要:“浮沉子”是初中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学中的小实验。为追求更好的实验演示效果,便于分析实验原理,在以往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对“浮沉子”实验进行了器材选择优化、实验方法改进探索和实验思想的质疑创新,助力学生获得方法性知识,发展他们的高阶思维。
2024, 41(1):81-8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28
摘要:采用组合创造法,用废旧的木箱子、LED灯、带插座的开关和摄像头等自制简易的光合作用实验箱,实验箱最大的创新点是内部安装了摄像头,能实时监测植物光合作用的情况,方便进行科学研究。利用自制的光合作用实验箱,不但可以探究光的有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还可以探究光照强度与光的波长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光合作用实验箱能有效排除外界光线和温度等因素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只有一个自变量,确保实验设计科学严谨。
2024, 41(1):82-8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29
摘要:在学习鸟类的双重呼吸时,将教材中的生物学概念转变成学生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教具模型。利用双向口哨、脚踩充气筒、单联球等生活中常见材料制作一种模拟鸟类双重呼吸的模型。针对该模型的制作方法和课堂使用情况作了说明,并对教具使用情况进行反思。该教具操作难度低,学生在触觉和听觉的共同刺激下,变认知为实践,实现对概念的认知,增强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同,提升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
2024, 41(1):85-8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30
摘要:经教学实践发现,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吗”的实验存在不足:“水会漏下去吗”实验容易失败,因为橡皮泥很难完全封住瓶口;“气球吹得大吗”实验用嘴去吹气球不卫生,不利于开展小组实验。为此,对以上两个实验进行改进,巧妙地将瓶盖与漏斗固定,保证实验密闭性,便于研究“水会漏下去吗”实验;将瓶盖与打气筒连接头进行固定,用打气的方式代替用嘴吹,以保证实验卫生、安全。同时,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024, 41(1):87-8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31
摘要:基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内涵中提出的“探究实践”,以四年级上册“运动的小车”教学实践为例,创新实验装置,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以及项目化实践的过程。借助创设的真实情境,让学习真实发生,在解决问题中引导科学思维的迭代,在任务导向中促进探究能力的提升,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和积极体验,以实现高阶能力的发展,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024, 41(1):90-9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32
摘要:将科学课种植探究活动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是当前教育教学中一个适切的研究课题,是基于“落实劳动教育”这一指导思想下的多学科、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有益尝试。以教科版科学“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教学为例,深刻阐述了两者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注意点,提出了可操作性强、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实践探索模式,为科学课中其他实践活动项目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合理化的建议。
2024, 41(1):93-9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33
摘要: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对原教材单元内容的情境性、实验材料结构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光之城”大情境来串联和推进“光”单元学习,创新制作了“光之城”结构化实验器材,在激发实验兴趣、显化实验现象、减少安全隐患、提高探究效能、建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实验促进大单元教学的实践原则和教学思考,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
2024, 41(1):97-9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34
摘要:《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主张采用逆向设计,设定合理的、可操作和可评测的目标统领教、学、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展思维,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用这一理念观照当前课堂教学,要使其更符合课标要求,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学科育人。为此,可以基于学情,依据课标,设定学习目标;设置任务,融入活动,让评价可操作;以生为本,量化成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024, 41(1):100-10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35
摘要:依据创客教育的特点,从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面向创客思维进行分析。以“物联网”知识内容为实例,进行基于创客思维培养的项目设计方案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信息科技课堂中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设计思维、计算思维及工程思维的培养和提升。
2024, 41(1):104-10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36
摘要:PBL教学模式在STEAM教育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以“智能辅助翻页机器人”项目教学为例,围绕课堂教学知识,尝试构建“六段式”STEAM项目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团队合作、设计并制作可以应用于现实的作品。
2024, 41(1):106-10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37
摘要: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故事情境、动态情境、亲历情境,使学生保持长久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2024, 41(1):108-10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38
摘要:通过规范课程开发程序,利用信息技术与新媒体加持,提升交流分享平台,改革评价方式等举措,着力提升校本美术课程开发的品质,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美术教育质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均显著提升。
2024, 41(1):110-11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39
摘要:以人工智能教学为抓手,从“轻讲授,重研读”“抛任务,重探索”“少指导,重演示”“调节奏,重质量”“不限制,重发展”5个方面进行探索,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2024, 41(1):112-11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40
摘要:管理的伦理属性决定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现出教育性与强制性、属人性与属物性、过程性与结果性等内在特征的矛盾性,孕育了制度凌驾权利、权力超越公正、手段僭越目的的伦理困境,对学校管理伦理共同体建构产生障碍。为实现实验室管理的合道德性,需要从伦理内容体系建构、主体责任伦理和实践伦理反思3个维度重构高校实验室管理的伦理观念。
2024, 41(1):116-11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41
摘要:浙江教育技术发展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对浙江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浙江教育技术人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围绕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开放合作,坚持立足需求,以“大气、严谨、专精、唯先”的核心理念,“用心、用情、用力”服务浙江教育。展望未来,浙江教育技术人将继续坚持育人为本,推动教育变革,推动协同创新,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重任,敢于担当,善于作为。
2024, 41(1):120-12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42
摘要:依托课题研究成果,在信息化设备购置、维护、管理、资源建设和应用上取得“三个创新”(创新天网监控设备无缝对接城域网模式、创新备课方式和创新教学模式)、“六个结合”(与课程改革结合、与课堂教学结合、与教育科研结合、与教师培训结合、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结合)的工作经验。
2024, 41(1):123-12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1.043
摘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要求2023年前要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依据;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有条件的地区可将理化生实验操作纳入省级统一考试。从资金投入、客观公正性、考试效率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对比了“现考现评、现考后评、现考机评”三种模式的优缺点,其中“现考机评”应用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是未来实验室建设的首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