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1(3):1-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01
摘要:2023年1月浙江选考物理试题中应用了大量情境化试题,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层次进行测评。在情境化试题中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必备知识为考查主线,突出基础性;优化情境设置,联系生产实际,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核心价值与时代性;加强对考生关键能力的考查,体现选拔性。通过对情境化真题的研究,提出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2024, 41(3):4-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02
摘要: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力推广和普及的素质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学科能力与品质,因此,加强其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物理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载体。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创新探究,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也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2024, 41(3):6-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03
摘要:重视绿色化学教育并将其融入高中化学教学中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人教版高中新教材中绿色化学实验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探索新教材实验内容变化体现的绿色化学思想,为中学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提供教学策略。
2024, 41(3):9-1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04
摘要:以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用书必修第一册为例,从整体结构、章节内容、与课标要求的一致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该书整体结构明晰、条理清楚,章节内容翔实、栏目丰富,与课标要求高度一致,具有知识性、权威性、实用性、针对性强等特点。教师在使用时要潜心阅读、重构教学、体悟主旨,做到用“教师教学用书”,而不是唯“教师教学用书”。
2024, 41(3):12-1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05
摘要:对4个版本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中科学风险内容进行编码统计和分析,发现现行初中教科书中虽然重视科学风险表现,但依然存在改进空间。4版教科书在不同科学风险内容呈现方面各有侧重。为更好地发挥科学风险认知和决策的教育功能,建议丰富教科书,引导教师在课程中重视科学风险内容的教育,即教师在强化科学风险教学认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并有效避免相关科学风险。
2024, 41(3):16-1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06
摘要:批判性思维强调对现有观点和结论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后,提出问题、搜集证据、推理论证后再做作出判断,不仅要有思维上的质疑,还要有实践上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与思考,对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提出促进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情境·质疑—分析·探究—证据·论证—评价·反思”的教学操作模型。以“中和反应”的教学重构为例,展示该教学操作模型的实施过程。同时,提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施建议:智慧转化“教学意外”,引发合理质疑;善于挖掘批判性情境,强化批判意识;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推动思维发展;合理设置批判性环节,训练批判能力。
2024, 41(3):20-2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07
摘要: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活动是多个版本教材中“基因分离定律”中的一个模拟实验,对比多个版本教材对此活动的设计,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材料和操作方法上对此模拟活动进行优化,帮助学生理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质,体现模拟实验的价值。对模拟活动进行拓展,让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与条件,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024, 41(3):23-2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08
摘要: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实施的首要问题是议题选择,基于议题四大特点对议题进行甄别,将其应用于初中科学教学,采用引出议题—拆解议题—科学论证—科学决策的议题教学模式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提出了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促进议题教学的开展。
2024, 41(3):27-2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09
摘要: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初中物理一节重要的规律课,也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教学课程。在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巧妙联系生活情境,开发了隔杯吹蜡烛、吹纸桥、连通器、模拟飞机升力和模拟洞穴通风等实验资源,探讨了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教学设计方案。
2024, 41(3):30-3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10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转变。将物理教学与学习理念相互融合,在其中不断渗透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推动其在物理教学中“开花结果”是当前重要的课题。以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电荷中静电感应”为例,应用发现式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探究规律等具体操作环节,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024, 41(3):33-3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11
摘要:随着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特别是具身学习理论的发展,“离身”状态下的教学设计日益受到化学研究者的质疑和挑战。“认知根植于身体行动,经验建构于具身交互”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化学教学设计也开始从“离身”走向“具身”。由X市化学名师组成的研修坊,对“金属的锈蚀与防护”一节进行同课异构:分析与比较“离身”的教学设计与“具身”的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期对化学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2024, 41(3):37-4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12
摘要:以选考和模拟试题为情境素材,结合化学核心素养要求,以知识迁移、问题驱动、模型构建等方式层层推进,面向已经学习了实验化学的高三年级学生进行深度复习,帮助学生构建溶液中析出固体的知识体系,在推理分析过程中解决认知冲突,从而落实学生学科素养,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2024, 41(3):41-4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13
摘要:以一道2021年苏州市会考题为例,分析模型建构对理解自然选择现象的促进作用,从而形成生物进化适应观,以期解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不理解与困扰。
2024, 41(3):44-4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14
摘要:利用自制的相互隔开的空心立方体上下2个探头与2支U形管压强计相连,构成组合装置,可以巧妙探究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单元中的“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实验。采用放大法将橡皮膜的形变大小转化成U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差,即可进行实验的定量分析,从而使定性的静态实验转化为定量的动态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实验装置的创新改进,一方面可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落实“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课程理念。
2024, 41(3):46-4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15
摘要:人教版教材中“探究平抛运动特点”实验存在一定的不足。利用手机相机改进“探究平抛运动特点”实验,可以实现可视化。即:手机相机的慢动作功能可以低帧率回放平抛运动,据此可以清楚直观地得出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特点;手机相机的流光快门功能可以记录发光物体轨迹——用发光小球替换平抛小球,就能清晰地记录下小球的平抛运动轨迹,再结合希沃系统的投屏功能,可以在课堂上轻松得出平抛运动的特点。
2024, 41(3):49-5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16
摘要:实验是科学课堂上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对于初中生而言,其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完全建立,采取具体形象的可视化实验教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流速与压强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但教材未安排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演示实验,同时现有文献中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存在差异。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对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实验装置加以改进,不仅可以用其完成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演示实验,而且可以用其完成部分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演示实验,具有“一器多用”的特点,凸显科学实验现象背后的学科本质,在一定程度上为一线教师减轻了“负担”。
2024, 41(3):52-5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17
摘要:“乙醚液化”实验是浙教版化学“汽化与液化”中的实验,其存在的问题有:实验成功率低,乙醚量不易控制、不易液化,可见度低等。为此,利用打火机、5 mL针筒、502胶水等材料自制“汽化与液化”演示仪,用其对“乙醚液化”实验及相关汽化实验进行改进,既可提升课堂效率,又可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024, 41(3):53-5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18
摘要:在借鉴其他文献所介绍的实验方案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酯化反应实验。即:利用蒸馏烧瓶的支管替代长导管,发挥注射器密封性的优势收集所需溶液并防止其他气体的逸出,可有效改进实验,提高实验效果。新的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和效果明显的优点,同时利用新装置改进酯化反应实验丰富了教学内容,强化了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4, 41(3):55-5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19
摘要: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检验实验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必做基础实验之一。对比分析人教版、科粤版和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发现,其实验普遍存在装置不可控、不连贯、耗时耗力、成功率低等问题。针对教材实验和已有改进实验的不足,设计一套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绿色可控、简洁流畅、可以排除杂质干扰的一体化实验装置,从而将二氧化碳的制取、性质检验和收集实现有机整合,具有一器多用的特点。
2024, 41(3):58-6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20
摘要:采用还原焙烧-酸浸法制备醋酸锰,测定醋酸锰产率、纯度,进而探究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反应物质量比以及酸矿比对醋酸锰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为550 ℃、焙烧时间为20 min、二氧化锰煤粉质量比为1.000∶0.138、一氧化锰醋酸质量比为1.0∶1.8时,所得到的醋酸锰纯度、产率是最高的,分别是98.6%和97.3%。同时,所得到的醋酸锰符合工业上用作媒染剂,油漆、颜料干燥剂的纯度要求。
2024, 41(3):62-6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21
摘要:在相同条件(同温同压)下,氧气和空气的密度非常接近,采用常用的方法(如称量和倾倒等)很难比较二者密度的大小。利用长导管将贮气瓶中的氧气引出并将出口的位置放低,可达成在出口处的氧气压强比空气压强更大的效果,从而让氧气像流水一样从导管口处较顺利地“流淌”出来。基于此,只要验证从下端导管口处“流淌”出来的是氧气,即可得出“在相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这一方法具有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原理浅显易懂、现象有趣和结论可靠的优点,同时将氧气的两个性质实验融合在一起,衔接巧妙、科学,可有效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
2024, 41(3):64-6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22
摘要: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的大小会影响物质运输的效率,可改进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模拟实验。其方法是:改进实验试剂,把含有纤维素的不同边长红色琼脂块浸泡在纤维素酶溶液中,反应后红色消失;在无需切开琼脂块的情况下,运用激光测距仪连续定时测量,可直接模拟出物质进出“细胞”的动态过程;对测量数据进行动态处理,能够直观、准确地得出“细胞越大,其物质运输效率越低”的结论。
2024, 41(3):66-6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23
摘要:2019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中使用菠菜的绿叶来提取色素,并用20份60~90 ℃温度下分馏出来的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的层析液进行层析。对实验材料、实验试剂和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其实验结果表明:用商陆的绿叶代替菠菜的绿叶,95号汽油作为层析液进行层析,效果较好,具有可行性,能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优化实验。
2024, 41(3):69-7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24
摘要:利用生活中的常见器材,创新性设计大气压做功演示仪,不仅能够重复且便捷地演示大气压做功过程,还可控制实验进程,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气压做功的过程。便于学生从定性理解过渡到定量探究大气压做功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培养核心素养。
2024, 41(3):71-7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25
摘要:玻意耳定律是高中物理气体部分的重要教学内容,基于该定律的实验对装置要求高,但大部分农村学校并没有配备DIS实验室,导致仅凭传统实验装置难以精确验证实验定律。为解决问题,运用低成本、易制作、效果好的开源硬件制作验证玻意耳定律的实验装置。将装置引入教学,并保持实验恒温,可采集到一定质量密闭气体的压强数据和体积数据,结合编程软件,即可自动处理压强和体积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快速精准地验证玻意耳定律。
2024, 41(3):75-7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26
摘要:对于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测量,现有高中物理实验仪器均较为抽象,实验过程不够形象直观,给学生的理解和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使用光电门和单片机技术制作的实验演示仪,可实时测量、显示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运动过程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该装置具有体积小巧、使用方便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2024, 41(3):77-7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27
摘要:溴苯制备实验内涵丰富,极具学科价值和教育意义。但现有文献对该实验的研究不够深入,设计的实验装置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根据溴苯制备实验需达成的预期目标,研制溴苯制备的创新装置。该装置优点是:使用“加料瓶”,能很好地满足实验要求;使用“单向阀”,防倒吸、防污染;使用“鼓气球”,可连续鼓入空气,增加气体流动性。
2024, 41(3):80-8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28
摘要:开发以超轻黏土为主要材料的学具,将其融入“植物细胞的结构”“植物叶片的结构”“细菌结构”等初中生物学教学的课前预习、小组探究和课后实践等应用场景中,从而为教师基于多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创造条件。
2024, 41(3):82-8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29
摘要:STEM课程与国家课程融合实施是当前落实STEM教育的重要路径。国内成熟的STEM课程主要聚焦在交通、机械、建筑、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围绕生命科学领域开展拓展性STEM活动具有时代必然性,其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欲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生命科学领域STEM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应融入“生活”“文化”“社会”等元素,以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STEM素养。
2024, 41(3):84-8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30
摘要:传统实验存在操作难和观察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月相变化实验教学的新设计,新设计利用磁铁和转盘实现月球模型亮面始终朝向太阳,且能观察其运行轨道变化,同时能让学生直接观察不同日期的月相变化规律。该设计操作简单易行,观察立体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月相变化原理及地月关系,同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这款实验设计通过视觉化手段,能有效帮助小学生学习与掌握月相变化的知识和规律。
2024, 41(3):87-9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31
摘要:大概念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具有生活价值。用大概念指导单元整体设计,能更好地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教学为例,展开大概念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重构,实现单元学习内容可见、学习目标可见、学习评价可见、学习过程可见,让“教”与“学”变得清晰可视。
2024, 41(3):91-9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32
摘要:为解决“用温度计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中出现的“实验时间长”“相同时间间隔下连续测量准确度低、误差大”“绘制折线图难”的问题,自制了“SCI智能温度采集器”实验教具,学生能够快速、准确、智能地采集数据、记录数据、自动绘制曲线图,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上,有效解决测量难题,提高课堂效率。该实验教具的设计与制作打破学科壁垒,完美实现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多学科融合。
2024, 41(3):93-9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33
摘要:在对“学习进阶”进行理论探讨与分析的基础上,以小学科学“声音的强弱”一课为例,匹配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提供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结构完整的学习材料,并以核心问题引领,设计问题解决式探究活动,并使其呈现螺旋上升式的学习结构。基于思维发展,创新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振幅从看不见到看得见、再到可测量的探究过程,完成由表象到内涵、由低阶到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进阶。
2024, 41(3):96-9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34
摘要:成都市实验小学联动校内学科、校外AI教育机构,探索了AI课程,践行了AI教育,最终构建了学校的AI课程体系、打造了AI课程品牌、培养了学生的数字素养和AI技能。从AI课程背景、AI课程架构、AI课程实施、AI课程成效与展望几个方面对“探索AI课程 践行AI教育”进行了梳理,为区域AI教育实践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2024, 41(3):100-10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35
摘要:在传统的社团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讲授常常会受到场地、时间等多种因素限制。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发和建设小创客网络社团,探索一种能够有效地扩大社团影响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实现师生之间多途径交流互动的教与学方式。在小创客网络社团中,以图文信息作为创客社团学习资源的展示载体,采用“回复”和设置“自定义关键字回复”实现交互式知识检索、通过“投票功能”实现移动端学习效果监测,探寻基于微信平台的社团教学策略。
2024, 41(3):102-10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36
摘要:线上教学互动存在各种新问题,如教师容易唱“独角戏”、学生的参与思维缺失和难以保持注意力等,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策略之一就是增强线上教学互动。在课前推送预习课件,让学生与教学资源发生互动;课中通过文字、语音和视频让学生与学生、教师和学生发生互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全面开展教学评价,提高互动频率。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024, 41(3):104-10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37
摘要:将手机作为工具和桥梁,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创新辅助教学的活动,促进教育信息化,达到学科融合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后教师、学生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效果明显,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借鉴。
2024, 41(3):108-11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38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浙江教育技术”公众号技术能力、运营质量,优化公众号资源建设,发挥公众号对全省教育数字化改革的引领作用,助力全省教育行业领导和广大师生、家长信息素养的提升,以浙江教育技术行业“综合信息门户系统”为基础,以《浙江教育技术》杂志、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网、浙江教育技术公众号3个媒体为支撑,开展新观点、新技术、新课程、新经验、新动态等“N”项新媒体宣传服务,引领全省教育数字化改革,让“浙江教育技术”公众号成为一流的高品质新媒体宣传平台,为微时代精准高效的教育宣传提供系统的综合解决方案和可借鉴的经验。
2024, 41(3):111-11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39
摘要:论述了“模拟世界”的项目化案例设计理念、交通灯的工作原理、硬件构成、软件逻辑以及该项目化案例的实施。该项目化案例已经成为本地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青少年“创客编程”启蒙的经典案例。
2024, 41(3):114-11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40
摘要:聚焦实验考试公平公正,借鉴已有的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及评价体系,分析了考试设计、考试实施和考试结果三个维度对考试公平的影响。汕头市作为广东省实验操作考试的先行试点城市,通过制订详尽的实验考试实施方案、命制难度系数一致的考题、统一实验操作步骤和评分标准等措施,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教师的培训和考试过程中的严格监控也是确保考试公平的重要环节。
2024, 41(3):116-11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41
摘要: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实验教学精品课遴选活动,在实际操作中,遴选存在一些问题,如评选标准细化不够,区县组织部门和教师对文件理解不透彻,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实验教学精品课的遴选质量,也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发展。根据对重庆市中小学实验教学精品课遴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其他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024, 41(3):119-12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42
摘要:具备交互性与富媒体性数字教材的出现,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教材数字化阶段。交互性赋予数字教材的比较优势包括:知识的立体分层、课堂的交互合作、资源的即时共享、认知的具身体验。以此为基础提出运用策略,包括:构建知识联系,实现意义建构;活用交互工具,促进交流合作;精选数字资源,丰富教学设计;重视知识呈现,构建虚拟情境。
2024, 41(3):122-12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03.043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日新月异、科研促教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仍是一个薄弱环节。通过调研湖南省多个县市区的多所中小学校,了解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就此进行探讨,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