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1(10):1-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01
摘要:针对物理实验教学中思维培养缺失的问题,分析“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拓展与创新策略,从中得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培养,并借助完善物理实验教学模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反省质疑的能力;只有科学思维与实验探究同步发展、和谐共振,才能实现物理实验课堂功能的最大化。
2024, 41(10):4-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02
摘要:探讨了将玩具资源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分析玩具的直接应用、合理改装、解剖展示和DIY自制4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如何将玩具资源开发成物理教学工具,展现了玩具在物理教学中的多样化应用。结果表明,创新性地利用玩具资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对实现物理教学的生活化和实践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024, 41(10):7-1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03
摘要:质疑是发现问题的开始,也是思维的引路石。以气体等温实验中的一个系统误差为引子,从尊重实验事实、依托实验数据、拓宽知识外延等视角探讨如何有效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将学生的质疑点转化为深度学习素材,既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能力,又促成学科素养的有效落地。
2024, 41(10):11-1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04
摘要:探讨了广东高考物理实验命题的创新性。从创新性实验设计和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角度分析广东高考实验题,体会创新呈现方式与创新设问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与思考问题、挑选仪器、处理实验数据、反思结果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应对策略加以阐述。
2024, 41(10):16-1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05
摘要:以“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平抛运动”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个典型实验为例,从新旧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在实验方案和器材发生细微调整的角度分析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纠正“凭以往的经验来讲实验”的错误认知,以期优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2024, 41(10):19-2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06
摘要:运用数字技术,助力“化学+”跨学科实践作业的完成。指导学生制作简易净水器,采用过滤、吸附、蒸馏等净水方法对长沙圭塘河河水进行净化处理。利用浊度传感器数字化呈现圭塘河河水净化的效果,运用自动喂食器、水温加热器、温度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制作适合鱼类等生存的生态体系;设计生态鱼缸展销会,通过在线测评对学生作品进行多维评价,在景区实施生态鱼缸店的项目。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2024, 41(10):23-2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07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形式发生重大变革,智慧课堂发展迅速并优势凸显,有效解决了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理念落后、耗时长、形式单一和资源匮乏等不足。基于智慧课堂,以实验测定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浓度为例,逐步探索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证明智慧课堂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能有效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2024, 41(10):26-2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08
摘要: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章节为例,阐述初中生物学概念建构类问题解决模型的实践探索及应用。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发现、问题解构,关联先知进行大胆猜想与合理假设,在实证中建立逻辑推理,并与前概念进行辨析,从而完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问题解决的闭环思路及对策,进而提升深度思辨,发展核心素养。
2024, 41(10):28-3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09
摘要:以“小麦的种植”活动为例,说明项目式学习在生物学跨学科活动中的应用。从地理与生物学视角出发,通过认识小麦、小麦种植区的分布、小麦种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小麦种植的未来之路4个阶段的任务,对相关教学进行重组、设计,并给予评价。该方法克服了跨学科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独断性,对生物学跨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中有效应用跨学科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2024, 41(10):31-3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10
摘要:以STEAM教育理念为指导,对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进行设计。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调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结果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024, 41(10):35-3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11
摘要:在分析“化学与能源发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汽车动力源”为研究对象,设计 “燃油汽车”“电动汽车”“未来汽车”三个环节,引领学生走向、走近、走进“汽车动力源”,展开对能源发展的思考,以此促进学生落实知识体系的构建,领悟学科价值,提升核心素养。
2024, 41(10):39-4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12
摘要:结合高考化学试题中关于NaCuO2性质的探讨,引导学生通过与K2FeO4的制备方法及性质类比,预测NaCuO2的制备方法与性质,并通过设计探究实验进行证实或者证伪,增进学生的学科理解,强化控制变量思想、证据意识,并初步构建研究陌生无机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模型。
2024, 41(10):42-4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13
摘要:以2019年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八章研究与实践“豆腐的制作”为题材,以豆腐的发展史为课堂学习的时间线,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带领学生依次学习豆腐的起源、传统制作豆腐的步骤、传统制作豆腐的化学原理、现代内酯豆腐的制作原理以及豆腐的未来。从豆腐的发展史中凝练出多个具有深度学习价值的学习问题,借助多种数字化传感器开展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豆腐制作过程中的相关内容,最终实现对豆腐制作的深度学习。
2024, 41(10):45-4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14
摘要:从生活现象出发创设情境,创新性地拓展实验内容,通过实证促进学生生命观念养成;创新实验方法,培育学生科学思维;丰富学生课程体验,注重科学实践探究。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植物叶气孔的结构与分布,课程内容指向学生生命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2024, 41(10):48-5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15
摘要:从“未来太空车”项目背景、基于STEAM理念的项目教学分析和项目实施方案等方面展示具体课堂案例,形成了课堂导入、创意构思、模型制作、技术试验、展示分享等五个环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为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融合”的STEAM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4, 41(10):51-5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16
摘要:以STEM理念为指引,结合初中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以“能量转化的量度”一课为例,阐述STEM理念下“工程式探究”的实践和运用。明确“工程设计”目标,创设真实工程问题,任务驱动,问题剖析,多维搭建,方案设计,开展“工程设计”解决问题,最后对探究活动进行多元评价反馈。呈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科学素养的培养。
2024, 41(10):54-5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17
摘要:基于注射器在物理实验中应用的文献,从生活化实验视角探究注射器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以抛体运动和玻意耳定律的探究实验为例,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从实验材料、实验设计思路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介绍具体应用实效,并对实验设计进行思考和评价,以期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提供教学参考。
2024, 41(10):56-5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18
摘要:设计并改进发电机,即:利用电机带动线圈匀速转动,采用双色二极管并利用延迟摄影技术,直观展示感应产生及电流变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传感器进一步探究影响发电机峰值的因素,并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发电机产生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学实践表明,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实验育人的功能。
2024, 41(10):59-6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19
摘要:对学生分组实验“水的组成及变化探究”进行分析,进而从多个角度对电解水器进行改进创新,借此测试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分析测试结果后给出较为理想的电解质溶液,旨在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育人功能。从改进效果看,达成了操作简单、仪器耐用、现象明显、实验安全和准确度高等多重目的。
2024, 41(10):62-6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20
摘要:针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氯水的性质及成分探究”实验存在的试剂用量较大、操作不方便、时间较长等问题,分析文献中已有改进与创新实验的优缺点,从中找出进一步优化创新的方法,即利用Y形试管、医用三通管、注射器、棉花和品红试纸等器材,设计出微型一体化创新实验,具有简单易操作、微量化、对比性强和绿色环保等优点。
2024, 41(10):64-6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21
摘要: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验装置核心部件的高压容器,大多由注射器或玻璃器皿改装而来,同时辅以气门芯与打气筒等器材,不仅可视性差,而且存在安全隐患。为此,采用生活中常用的透明高压浇花喷壶作为高压容器,并辅以数字化传感器开展实验的创新改进,具有实验现象明显、数据精确、效率高和效果好的优点。
2024, 41(10):66-6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22
摘要:在探究容器罩住高矮蜡烛的熄灭规律时发现:一只容器同时罩住高矮蜡烛,谁先熄灭与容器的特点有关。对于细高型容器,“烟囱效应”使CO2易聚集充满在容器顶部,然后自上而下,高蜡烛先熄灭。对于矮宽型容器,“烟囱效应”弱,CO2上升到顶部后迅速沿着容器壁扩散下来,当两支蜡烛离容器底面中心较远时,高蜡烛先熄灭;当两支蜡烛离容器底面中心较近(≤2 cm)时,矮蜡烛先熄灭。此外,用两只相同的细高型容器分别罩住高矮蜡烛发现:高蜡烛越高,离容器顶部越近,即占空比越小,高蜡烛熄灭得越快。当高矮蜡烛的占空比分别增大至临界值(L高蜡烛≥0.71且L矮蜡烛≥0.79)时,矮蜡烛先熄灭。
2024, 41(10):70-7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23
摘要:针对传统带膜电解槽存在的缺点,利用亚克力板制作可换膜、可拆卸重组的多功能电解槽,并应用于模拟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和其他电化学实验教学。该装置的优点:实验安全;可自由换膜、拆卸,并灵活组装成单室、两室、三室等电解装置;加液、排气、排液方便,绿色环保;可重复使用,可演示、可分组;制作简单,材料易得,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性。
2024, 41(10):73-7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24
摘要:教材采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虽然具有操作简便、药品易得的优点,但仍然会受到肥皂水的质量分数、用量,以及水的硬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为降低多种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可基于手持技术实现实验数据的可视化,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利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实验进行再探究,既实现了现代实验手段与学科实验教学的整合,又为现代实验手段应用于化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2024, 41(10):76-7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25
摘要: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现象因试剂的用量和滴加顺序不同而不同,从理论和实验角度探究反应产物及反应原理时发现:若有未反应完的MnO4—,则会与生成的Mn2+发生归中反应生成灰黑色沉淀MnO2。对此,在演示实验时,应向二氧化硫溶液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溶液,这样就只有褪去紫红色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初次学习时建立基本概念。
2024, 41(10):78-8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26
摘要:利用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开展模拟肾单位形成尿液、音量对鼓膜的影响、验证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等实验活动。一方面,通过探究与延伸将课堂实验家庭化,摆脱了场地与时间的束缚;另一方面,在自主实验过程中,学生不断体验思维的启迪与碰撞,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为高质量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实验基础。
2024, 41(10):81-8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27
摘要: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演示实验“模拟呼吸运动”,没有模型演示肋间肌引起的呼吸运动。运用项目式学习方式,借鉴胸廓模型改进胸腔与膈肌模型,用笼状支架替代钟形罩,模拟胸廓的结构,用塑料袋表示胸膜,形成封闭胸腔。改进后的模型由笼状支架、塑料袋、乳胶管、气球、橡皮膜等组成,可分别演示肋间肌、膈肌引起的呼吸运动,也可演示肋间肌和膈肌同时变化引起的呼吸运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
2024, 41(10):83-8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28
摘要:利用自制的亚克力实验模拟装置和彩球开展“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探究实践活动,再利用Excel电子表格的求和公式和ROUND公式统计、展示和处理数据,依次分析各小组、3个小组、6个小组、8个小组和全班的模拟实验数据,从中体验孟德尔的假说,解决分离定律的相关问题。拓展介绍自制实验模拟装置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测交模拟实验,两对相对性状的自交、测交模拟实验,以及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变化的模拟实验中的应用。
2024, 41(10):86-8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29
摘要:以“教学过程重实践”的生物学课程理念为指导,对“地雀进化模拟实验”进行创新设计,通过遴选贴切的模拟实验材料,设计并自制地雀喙的模拟工具,借此创新实施数据分析等系列优化改进,一方面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为初中生物进化理论的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2024, 41(10):88-8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30
摘要: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泥石流”中关于泥石流的形成和预防模拟实验存在操作烦琐、取材不易、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为此,利用身边简易的器材改进实验装置,增强了实验的可视性、稳定性和操作性,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符合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2024, 41(10):90-9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31
摘要:通过自制“不同颜色物体吸热升温”演示仪,可直观地演示相同光照强度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后温度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U形管液面高度差与电子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进而从实验现象深入分析黑色物体吸热升温快的本质原因。
2024, 41(10):92-9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32
摘要:光的三原色混合是初二物理中比较有趣的实验,而在现实教学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得到的观察效果并不理想。针对原有三原色演示仪的不足及缺陷,经过筛选材料,改造结构,多次改进,设计并自制了光的三原色混合演示仪。该演示仪选用二极管作为光源,光照更强,有更大的观察视窗,使用电位器可以任意调节其中每一种色光的强度。通过结构上的创新设计,实现了不同色光之间充分的、等比例或者不等比例的混合。在教学中使用该演示仪获得了较好的演示效果。
2024, 41(10):94-96.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33
摘要:演示实验对物理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演示实验需要相应的器材,而实验室的器材难以满足日常物理教学所有需求。因此,一线教师需要根据自己教学需求,自制一些教具来辅助教学。在讲授教学“远距离输电”时,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远距离采用高压输电的优势,自制改进型远程输电演示仪,输电线路使用镍铬电阻丝来模拟远程输电时线路上的电阻,直接输电和高压输电的两组线路输电优劣通过两只相同灯泡亮度的差异很好地呈现出来。该教具制作难度不大,演示效果非常好,在课堂中使用能让授课教师轻易地突破教学难点,也能极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便于推广。
2024, 41(10):97-9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34
摘要:对人教版生物学选修3“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一节中的模型进行优化,用海绵纸代表DNA片段、磁铁代表氢键、订书机钉代表DNA连接酶,科学演示重组DNA技术中氢键断裂和形成以及磷酸二酯键形成的过程。优化后的模型制作简单且成本低,课堂可操作性强。在应用模型时应遵循SNP模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建构物理模型为活动载体,将建模与论证有机结合。搭建认知支架,逐步升级活动难度,在完善模型的过程中加深对三大工具的理解,助力核心素养的“落地”。
2024, 41(10):99-10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35
摘要:理性思维是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倡导在具身体悟中发展理性思维。“安全线的秘密”一课正是通过“做”科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安全线设计的过程,揭示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科学问题、在认知冲突中发现科学规律、在归纳推理中建构科学概念,并在具身体验中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仅掌握了“伯努利效应”这一科学原理,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使其理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滋养。
2024, 41(10):103-10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36
摘要: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针对实验教学中模式化实验流程、点读式实验操作、标准性实验结论这3个问题,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探索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提出“以终为始,激发学生主动性;以学定教,增强实验实效性;以大见小,发展思维高阶性”的项目化实施策略,从而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024, 41(10):106-109.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37
摘要: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形成了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两个重要阵地。两者的互融互通可进一步提高科学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科学精神。针对互联网时代学习的特点,教师在线上提供多样化的静态课程资源,同时学生在线下开展有规划的科学探究实践,并进行有效的线上互动学习,由此形成一个线上自主学习、线下主动实践、线上互动释疑的闭环。这种可操作的融合学习新样式可跨越时空,助力小学科学学习。
2024, 41(10):109-111.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38
摘要:科技史教育是一种丰富且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可以让学生认识、理解科学本质,学习、运用科学方法,体会、形成科学态度。《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科学教学中的科技史教育提出了要求、指明了策略,小学科学各年级教材均不同程度地涉及科技史内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科技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史料梳理,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学会科学方法;通过科普剧,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
2024, 41(10):112-11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39
摘要:问题意识是小学科学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为有效培养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以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和地震”一课为例,采取“基于问题情境展开教学,凸显教学的启发性;围绕问题引领教学,强化教学的创新性;发挥问题链教学优势,实现教学的分层化;以评促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彰显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创新性和学理性,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2024, 41(10):116-12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40
摘要:国内外对SOLO分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在开放性试题中的应用研究上,存在不能把抽象的计算思维这一核心素养变成可观察、可量化、可评价的思维认知结构层次的问题,为此提出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计算思维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策略,将SOLO分类理论结构层次与计算思维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关联起来,实现计算思维的观察量化,有助于教师掌握每位学生计算思维层次,优化教学设计的目标、任务与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2024, 41(10):120-122.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41
摘要:探讨基于信息技术赋能“生活化”物理创新实验教学的必然性及其开发价值,介绍此类实验的趣味、品味与情味特点。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生活化”物理创新实验过程中,也可将“生活化”物理创新实验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生成教学资源。论述了信息技术融合“生活化”物理创新实验开发的策略。
2024, 41(10):123-124.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42
摘要:针对教材设计的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了相关实验的可视化改进与创新。体现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与物理教学融合的特点,实现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
2024, 41(10):125-127.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43
摘要:十进制数转二进制数是数制转换的基础,对此新课标中有较高的能力层次要求,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达成教学目标。采用开源硬件,通过编程实现数制转换的功能,制作十进制数转二进制数的展示模型,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在进行深度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真正的思考,实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4, 41(10):128-13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44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构建全新的、多元化、开放性的语文课堂。信息网络中大量的媒体资源能够让学生充分获取学习资源,使教学模式展现出新的形式。聚焦现代信息技术及各种教学软件在语文智慧课堂中的运用及教学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信息技术助力初中高效语文课堂构建策略。
2024, 41(10):130-133.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45
摘要:实践性强的实验课为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教学内容的差异化成为实验课程思政系统化的难题。以“企业经营综合模拟”课程为例,探讨将信息化融入实验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创新,结果表明,在“价值—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引导下,通过随机分组和BOPPPS教学模式设计,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本课程“团队合作精神”这一思政目标的实现。
2024, 41(10):134-135.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46
摘要:探索了南京市构建实验教学高质量服务体系的策略:制定实验学科基础实验目录,学校按照目录制定课程计划;配齐实验教学仪器,保障实验教学基本需要;全市范围部署实验管理平台,实施全过程无感精准管理;对数字仪器进行测评并鼓励学校常态使用,培养师生基于数据的综合探究意识;通过购买危废处置服务,免除学校实验后顾之忧,筑牢实验教学安全底线;通过实验示范校创建,带领学校建设创新实验教学空间,研制创新实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24, 41(10):136-138.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47
摘要:随着各行业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职业人才的数字技能需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实训实践教学水平难以满足数字化技能的教学需求。需要全面提升实训室建设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工匠育人实践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建设数字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教学资源,推进实训教学数字化转型,实训管理智能化,创建开放共享新生态,全面推进实训教学的数字化水平,为国家的数字化转型培养复合型数字人才。
2024, 41(10):139-140. DOI: 10.19935/j.cnki.1004-2326.2024.10.048
摘要:东光县积极推进教育平台体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组建新型教育信息化督导管理指挥中心,升级教育基础数据库管理,打造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的开放平台,通过提供便捷、优质、可选择的云应用,支持学校开展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了教育教学工作“网络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常态化精准管理。